专利名称: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主推进系统用调距桨,具体地说是一种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
螺旋桨。
背景技术:
国际上现在流行的新结构为,工作油缸集合在桨毂内,配油器放在齿轮箱输出轴前端,这种结构有利于适合大功率,长轴系。而传统的结构为一种推拉杆式,该结构受推拉杆尺寸限制,不能过大,传递主机功率往往在3000KW以下,而且如果配油器放在轴上,体积相对较大,磨损与振动加剧,成本高,国内尚无提供此类配油器的厂家。 参照图l,传统结构如法国马森的桨毂前置匪S结构,他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桨毂部件1,推拉杆2,螺距反馈装置4,油缸6,高压油管20,配油器21 。 高压油通过齿轮箱输出轴前端的配油器21,和齿轮箱输出轴内的油管20进入液压油缸6内,液压油缸6内的活塞与位于桨轴内部的一根细轴即推拉杆2相连,推拉杆2的另一端通到桨毂l内,可带动桨叶转动。当输入的两路液压油压力发生变化时,油缸6内活塞两端压力的变化,使其沿轴向运动,同时带动推拉杆,转动桨叶,改变桨叶螺距。[0005] 这种结构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适用功率一般小于2000KW,最高不大于3000kw。随着功率的增大,桨叶产生的推力必然会增加,推拉杆所需要承受的推力和拉力也会增加,为了防止推拉杆断裂,只能增加其直径。但是推拉杆直径的过大,会使得桨轴的外径变大,若超过桨毂限制,只能取更大的桨毂,这样对桨的性能会产生影响。而且推拉杆的重量加大后,在上面消耗的动力损失会更大,严重的会影响到桨叶螺距变化的响应时间。 2、推拉杆的长度一般不能大于12米。若过长, 一方面所需推力会更大,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比较大,另一方面推拉杆会弯曲变形,在随桨轴转动过程中,使振动加剧,并伴随产生噪音,还有原料采购比较困难。同样桨轴太长的话不但原料难采购,热处理调质同样也比较难。 3、若使用将配油器放在轴上的结构,的确会减小推拉杆的长度,但是这种配油器的体积庞大,振动加剧,成本高,寿命短。 4、油缸的位置位于轴系上,对于短轴系的船舶,空间上容易受到限制。[0010] 5、对于拉杆结构,强度有限,桨叶直径一般不能大于4m。
发明内容从上面分析可知,匪S结构中由于推拉杆和油缸位置的限制,只能提供2000kw功率以内,桨叶直径不大于4米,轴系长度在15米之内的可调桨推进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桨叶吸收功率在1000KW 5000KW之间的可调桨推进系统,桨叶直径在1. 5米 5米之间,轴系长度在40米之内的配套系统。[0012] 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包括桨毂部件、油管部件,螺距反馈装置和配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缸部件位于桨毂后端,包括油缸和设置在其内的活塞,所述的活塞在工 作油的作用下可前后移动; 所述的桨毂部件包括桨毂、导架和桨叶座,所述的导架一端与活塞相连,可随活塞 运动,另一端支承在桨轴上,所述的桨叶座设置在桨毂上,所述的导架在桨毂内运动; 所述的油管部件位于桨轴的内部,包括内油管和外油管,所述的外油管套在内油 管外部,所述的内油管与油缸的后腔A连通,外油管通过导架与油缸的前腔B连通;内油管 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可随活塞运动;外油管固定在桨轴上; 螺距反馈装置放在轴系上的分体联轴节上,与内油管的一端固定,可随内油管移 动; 配油器固定在齿轮箱输出轴前端,齿轮箱输出轴内部有一段高压油管,该油管由 两根油管套在一起后焊接而成,其中可以运行两路油,一路通过内油管内部,另一路通过两 油管之间的间隙,配油器通过该油管将工作油输送到轴系上。 本实用新型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与传统结构相比,主要的不同是将液压油 缸放置在桨毂后端,取消了推拉杆。这样改进的好处有 l,油缸位于桨毂后端,节省了轴系的安装空间,同时在设备装船时,油缸与桨毂可
作为一个整体,安装方便;油缸与桨叶距离近,减少在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2,桨轴和中间轴内部只需要留有安装油管的空间,这个尺寸远小于推拉杆所需要
的直径,特别是在要求桨叶吸收功率较大时,油管尺寸可不变,而推拉杆却必须逐级增大。
在桨毂可承受的功率范围内,均可使用本新型结构,而不用考虑功率过大的其它影响。 3,油缸与配油器之间通过油管连接,在距离上面没有限制。 4,配油器可安装在齿轮箱前端,而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轴上配油器的结构。相对而 言,节省了轴系的安装空间,可靠性增强,降低成本,延长设备寿命。 5,桨叶直径不受限制。本结构中,油缸活塞与桨毂内的导架来承受桨叶产生的推 力和拉力,只需要保证桨毂部件和油缸部件能承受桨叶产生的推力;而且油缸安放在桨叶 旁边,动力充足。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可调螺距螺旋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可调螺距螺旋桨后半部分示意图,图中l-桨毂,2-推拉杆,3桨轴,
4-螺距反馈装置,5-活塞,6-油缸,7配油板。 图3是现有可调螺距螺旋桨前半部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后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前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照
图1、图2、图3,现有可调螺距螺旋桨的结构,其缺陷前面已经描述过了,在此 不再赘述。[0031] 参照图4、图5,本实用新型的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包括桨毂部件、油管部件,螺距反馈装置18和配油器。 所述的油缸部件位于桨毂12后端,包括油缸9和设置在其内的活塞IO,所述的活塞10在工作油的作用下可前后移动。 所述的桨毂部件包括桨毂11、导架12和桨叶座13,所述的导架12 —端与活塞10相连,可随活塞10运动,另一端支承在桨轴15上,所述的桨叶座13设置在桨毂11上,所述的导架12与桨叶座13连接。导架12沿轴向运动时,可带动桨叶以螺旋桨中心为轴线的旋转,从而改变桨叶螺距。 所述的油管部件位于桨轴15的内部,包括内油管14和外油管16,所述的外油管16套在内油管14外部,所述的内油管14与油缸9的后腔A连通,外油管16通过导架12与油缸9的前腔B连通;内油管14 一端固定在活塞10上,可随活塞10运动;外油管16固定在桨轴16上。 螺距反馈装置放在轴系上的分体联轴节上,与内油管的一端固定,可随内油管移动。通过测量该移动量来计算桨叶的螺距角。 配油器固定在齿轮箱输出轴前端,齿轮箱输出轴内部有一段高压油管,该油管由两根油管套在一起后焊接而成,其中可以运行两路油,一路通过内油管内部,另一路通过两油管之间的间隙,配油器通过该油管将工作油输送到轴系上。[003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工作油通过外部的液压泵站,经过配油器和油管,到达油缸内。轴系上的配油板,分体法兰和联轴节上均有油孔,连接处有密封件。配油器处的工作油口有两路,一路通过内油管14内部,另一路通过外油管16和导架12。当需要改变螺距角,使桨叶螺距向正螺距方向变化时,调节外部液压泵站,使工作油经过内油管14内部到达油缸后腔A,推动活塞10向前运动,桨叶螺距增加。停止供油后,依靠配油盘19上的平衡阀使活塞10固定在所需要的位置。若希望桨叶螺距变小,只需要使工作油经过外油管16和导架12,通至油缸前腔B,推动活塞10向后移动,然后停止输油。 应该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范围内的发明创造,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包括桨毂部件、油管部件,螺距反馈装置(18)和配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缸部件位于桨毂(11)后端,包括油缸(9)和设置在其内的活塞(10),所述的活塞(10)在工作油的作用下可前后移动;所述的桨毂部件包括桨毂(11)、导架(12)和桨叶座(13),所述的导架(12)一端与活塞(10)相连,可随活塞(10)运动,另一端支承在桨轴上(15),所述的桨叶座(13)设置在桨毂(11)上,所述的导架(12)与桨叶座(13)连接,桨叶座(13)随导架的轴向移动而转动;所述的油管部件位于桨轴(15)的内部,包括内油管(14)和外油管(16),所述的外油管(16)套在内油管(14)外部,所述的内油管(14)与油缸(9)的后腔(A)连通,外油管(16)通过导架(12)与油缸(9)的前腔(B)连通;内油管(14)一端固定在活塞(10)上,可随活塞(10)运动;外油管(16)固定在桨轴(15)上; 所述的螺距反馈装置(18)放在轴系上的分体联轴节(17)上,与内油管(14)的一端固定,可随内油管(14)移动;所述的配油器固定在齿轮箱输出轴前端,齿轮箱输出轴内部有一段高压油管,该油管由两根油管套在一起后焊接而成,其中可以运行两路油,一路通过内油管内部,另一路通过外油管,配油器通过该油管将工作油输送到轴系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缸后置式可调螺距螺旋桨,包括桨毂部件、油管部件,螺距反馈装置和配油器,其特征在于将液压油缸放置在桨毂后端,取消了推拉杆。这样改进的好处有1、节省了轴系的安装空间,安装方便,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小。2、桨轴和中间轴内部空间小。3、油缸与配油器之间通过油管连接,在距离上面没有限制。4、结构简单,节省了轴系的安装空间,可靠性增强,降低成本,延长设备寿命。5、桨叶直径不受限制。本结构中,油缸活塞与桨毂内的导架来承受桨叶产生的推力和拉力,只需要保证桨毂部件和油缸部件能承受桨叶产生的推力;而且油缸安放在桨叶旁边,动力充足。
文档编号B63H3/08GK201494619SQ20092019720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4日
发明者李勇, 熊国庆, 胡吾成 申请人:杭州前进马森船舶传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