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水上、冰上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水上、冰上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上或冰上救生装置,有橡胶充气的,优点是重量轻,便于携带,缺点是橡胶底太软,在冰上不能分散救援者和遇险者的体重,很难在薄冰上前进,且易被尖冰、石块、玻璃等扎坏漏气;而救生艇、船或平底雪橇又由于体积大,不便于运输和存放;另外遇险者也不易爬到救生装置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便于运输、存放,又能在冰上有效分散救援者和遇险者体重,不易损坏,遇险者容易爬上,便于在冰上和水上对遇险者实施救援的水上、冰上救生装置。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装置包括两个形状和结构都基本相同的浮体,每个浮体都有类似雪橇形的框架,框架下面两侧有纵向的滑腿,框架一端的端面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类似雪橇前端的形状),框架另一端的端面是上下垂直的平面,框架上表面的中间部分有纵向凹槽,用聚こ烯或玻璃钢材料制作的外表层包覆在框架的外面,外表层包覆框架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填充有塑料泡沫,两个浮体端面为上下垂直平面的一端是两个浮体的连接端,该端滑腿上部边缘有铰链(或合页)将两个浮体连成一体,两个浮体可沿铰链向上翻转折叠,以利储存运输,为防止本装置展开时两浮体沿铰链向上翻转,在两浮体连接端下部滑腿两侧有紧固件将两浮体连接锁紧,在其中一个浮体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一端的上沿中部固定有一横向圆管,梯子两根立柱的顶端有圆环套挂在横向圆管上,梯子可沿圆管翻转。为了搬运方便,可在本装置的两侧设若干个把手(或将框架的龙骨裸露在外表层外面一段当把手用)。为了便于拖拽,可在本装置的两端设拉环。工作原理及优点使用时,将折叠状态的本装置打开,用紧固件将两个浮体的滑腿下部连接锁紫,再将本装置移至遇险者身边,放下梯子,借助梯子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遇险者更容易爬到本救生装置上,躺卧在本装置上的纵向凹槽中,拖拉上岸进ー步施救。优点是便于运输、存放,在冰上能有效分散救援者和遇险者体重,不易损坏,便于在冰上和水上对遇险者实施救援。
图I是本发明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折叠状态示意图4是图I的A-A'截面剖视图;图5是用本发明抢救遇险者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參照图1-4,本装置包括两个形状和结构都基本相同的浮体,每个浮体都有类似雪橇形的框架1,框架下面两侧有纵向的滑腿2,框架一端的端面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类似雪橇前端的形状),框架另一端的端面是上下垂直的平面,框架上表面的中间部分有纵向凹槽3,用聚こ烯或玻璃钢材料制作的外表层10包覆在框架的外面,外表层包覆框架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填充有塑料泡沫11,两个浮体端面为上下垂直平面的一端是两个浮体的连接端,该端滑腿上部边缘有铰链(或合页)4将两个浮体连成一体,两个浮体可沿铰链向上翻转折叠,在两浮体连接端下部滑腿两侧有紧固件7将两浮体连接锁紧,在其中一个浮体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一端的上沿中部固定有一横向圆管5,梯子6两根立柱的顶端有圆环 套挂在横向圆管上,梯子可沿圆管翻转。可在本装置的两侧设若干个把手8 (或将框架的龙骨裸露在外表层外面一段当把手用)。还可在本装置的两端设拉环9。
权利要求
1.ー种水上、冰上救生装置,包括两个形状和结构都基本相同的浮体,其特征是每个浮体都有类似雪橇形的框架(I),框架下面两侧有纵向的滑腿(2),框架一端的端面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傾斜,框架另一端的端面是上下垂直的平面,框架上表面的中间部分有纵向凹槽(3),用聚こ烯或玻璃钢材料制作的外表层(10)包覆在框架的外面,外表层包覆框架所形成的内部空间填充有塑料泡沫(11),两个浮体端面为上下垂直平面的一端是两个浮体的连接端,该端滑腿上部边缘有铰链(4)将两个浮体连成一体,在两浮体连接端下部滑腿两侧有紧固件(7)将两浮体连接锁紧,在其中一个浮体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一端的上沿中部固定有一横向圆管(5),梯子(6)两根立柱的顶端有圆环套挂在横向圆管上。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上、冰上救生装置,其特征是在本装置的两侧设若干个把手⑶。
3.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水上、冰上救生装置,其特征是在本装置的两端设拉环 (9)。
全文摘要
一种水上、冰上救生装置涉及水上、冰上救生装置。主要是为解决现有的水上或冰上救生装置在冰上不能分散遇险者体重等问题而发明的。它包括两个浮体,每个浮体都有框架,框架下面有滑腿,框架一端的端面向内倾斜,另一端的端面是上下垂直的,框架上表面有凹槽,外表层包覆框架所形成的空间有塑料泡沫,两个浮体端面上下垂直的一端是两个浮体的连接端,该端滑腿上部边缘有铰链将两个浮体连成一体,在两浮体连接端下部滑腿两侧有紧固件将两浮体连接锁紧,在其中一个浮体逐渐向内倾斜一端的上沿中部固定有一横向圆管,梯子两根立柱的顶端有圆环套挂在横向圆管上。在本装置的两侧设把手,两端设拉环。优点是在冰上能有效分散遇险者体重。
文档编号B63C9/00GK102653311SQ201110050309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日
发明者曾宪佐 申请人:曾宪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