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属于水中试验品打捞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水中试验品的打捞回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I、采用潜水员或水下机器人系打捞索或试验品自带打捞索回收。2、试验品自带回收装置(如气囊部件、分离浮体等)。3、柔性网打捞。4、带橡胶垫的刚性平台打捞回收。由于有些试验品落入水底时具有较大的冲击,而试验水池底部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地面,因而在水池试验时,试验品易受损伤或使池底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下常采用缓冲式平台回收试验品。但带橡胶垫的回收平台缓冲性虽然不错,却对水池水质污染严重且水中重量较大不利于起吊。而柔性网受载后下垂尺寸很大,浪费了水池有效空间,既不便于人员上台操作也不能在有要求的情况下保持试验品水底姿态。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上试验品打捞回收的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为了解决具有较大惯性冲击的水中试验品打捞困难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包括基架、浮筏、起吊索、水平连接索、竖直连接索及配重块,其中基架主梁采用刚性金属型材焊接而成,基架上均匀布置四个起吊点,用于连接起吊索;基架与浮筏之间通过竖直连接索连接,基架四周设有栅栏状边框,防止试验品冲出打捞平台范围。浮筏由两个以上惯性质量较小的单元筏通过水平连接索连接而成,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柔性缓冲平面,试验品打捞出水面后能保持着底的姿态,同时操作人员也能够在浮筏平台上进行试验操作。所述的单元筏包括两根以上的空心金属管和连接架,空心金属管通过连接架等间距连接而成,单元筏的惯性质量小于单个试验品的惯性质量。在四个起吊点上设置配重块,依靠配重块实现平台一定的下沉速度。所述的水平连接索和竖直连接索均为高强度柔性索。有益效果浮筏表面的防漏网有效防止试验品分离部件及操作工具掉进水底,基架在水中重量均匀布置并小于浮筏的总剩余浮力,大大改善基架受力,使起吊机构消耗功率小;较小的单元筏的惯性质量设计确保了试验品冲击浮筏时得到较好的缓冲;平台起吊过程中具有水面限位功能以避免其空吊出水受到损伤。
图I是本实用新型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的主视图。[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的左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単元筏的结构图。其中,1-基架、2-浮筏、3-起吊索、4-水平连接索、5-竖直连接索、6_配重块、7_空心金属管、8-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ー步详细说明。如附图1所示,一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包括基架1、浮筏2、起吊索3、水平连接索 4、竖直连接索5、配重块6 ;其中基架1主梁采用刚性金属型材焊接而成,基架1上均勻布置四个起吊点,用于连接起吊索3,在四个起吊点上设置配重块6,依靠配重块6实现平台一定的下沉速度;基架1与浮筏2之间通过高强度柔性竖直连接索5连接,基架1四周设有栅栏状边框,防止试验品冲出打捞平台范围。如附图2所示,浮筏2由多个惯性质量较小的単元筏通过高强度柔性水平连接索 4连接而成,在水中形成了ー个柔性缓冲平面;单元筏由多根水密、具有正浮力的空心金属管7通过连接架8等间距连接而成,単元筏的惯性质量小于单个试验品的惯性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包括基架(1)、浮筏O)、起吊索(3)、水平连接索0)、竖直连接索( 及配重块(6),其特征在于基架(1)主梁采用刚性金属型材焊接而成,基架 ⑴上均勻布置四个起吊点,用于连接起吊索⑶;浮筏(2)由两个以上惯性质量较小的单元筏通过水平连接索(4)连接而成;基架(1)与浮筏( 之间通过竖直连接索( 连接,基架(1)四周设有栅栏状边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元筏包括两根以上的空心金属管(7)和连接架(8),空心金属管(7)通过连接架(8)等间距连接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其特征在于在四个起吊点上设置配重块(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ー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连接索(4) 和竖直连接索( 均为高强度柔性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筏式缓冲回收平台,属于水中试验品打捞回收技术领域。它包括基架、浮筏、起吊索、水平连接索、竖直连接索及配重块,其中基架主梁采用刚性金属型材焊接而成,基架上均匀布置四个起吊点,用于连接起吊索,在四个起吊点上设置配重块;基架与浮筏之间通过高强度柔性竖直连接索连接,基架四周设有栅栏状边框;浮筏由多个惯性质量较小的单元筏通过高强度柔性水平连接索连接而成,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柔性缓冲平面;单元筏包括多根的空心金属管和连接架,空心金属管通过连接架等间距连接而成,单元筏的惯性质量小于单个试验品的惯性质量。本实用新型大大改善基架受力,使起吊机构消耗功率小,且试验品冲击浮筏时能得到较好的缓冲。
文档编号B63C7/00GK202295244SQ20112040206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0日
发明者刘大兴, 刘浩, 李运初, 胡志仁, 金梁斌 申请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