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叶轮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双叶轮装置是由支撑架(1)、叶轮(2)、联接板(3)、轴承组(4)、传动轴(5)、键(6)、皮带轮(7)、拼帽固定螺钉(8)、轴用档圈(9)、螺栓组(10)、船体(1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1)是通过螺栓组(10)与船体(11)联接;所述的轴承组(4)安装于支撑架(1)左右两侧与传动轴(5)联接;所述的轴用档圈(9)用来固定联接板(3)在传动轴(5)上的轴向位置;所述的叶轮(2)焊接于联接板(3)上,联接板(3)的形状为圆形、其上均布焊接3个叶轮(2),联接板(3)安装于传动轴(5)上;所述的皮带轮(7)安装于传动轴(5)上,通过键(6)来传递动力;所述的拼帽固定螺钉(8)用来固定皮带轮(7)在传动轴(5)上轴向位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易操作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双叶轮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叶轮装置,属于船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现有淡水资源总量大约为3.0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水资源的5.5%,居世界第四位。然而人均占有量仅仅只有0.24m,数据显示我国已处于严重干旱缺水状态,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随着发展,缺水城市的数量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然而,我国还有很多散布在较远地区的地下水,这些是很难利用的,除掉这些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并且还存在分布极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就尤为重要了。从当前环境问题来看,人类赖以生存的可利用水资源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国内大小湖泊江河以及近海水域等水面垃圾污染愈发严重。水面漂浮物逐年增加。相关部门大多采取的是不定期人工打捞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周期长,往往是动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效果却不明显。粗略统计,目前城市河道水面的漂浮垃圾量多达十几吨,这不仅给市容和环境卫生造成严重损害,而且阻碍船舶的安全航行。为此,水面垃圾收集势在必行。因此应当设计专门用于水面的一种双叶轮装置非常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叶轮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双叶轮装置是由支撑架1、叶轮2、联接板3、轴承组4、传动轴5、键6、皮带轮
7、拼帽固定螺钉8、轴用档圈9、螺栓组10、船体1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I是通过螺栓组10与船体11联接;所述的轴承组4安装于支撑架I左右两侧与传动轴5联接;所述的叶轮2焊接于联接板3上,联接板3的形状为圆形、其上均布焊接3个叶轮2,联接板3安装于传动轴5上;所述的轴用档圈9用来固定联接板3在传动轴5上的轴向位置;所述的皮带轮7安装于传动轴5上,通过键6来传递动力;所述的拼帽固定螺钉8用来固定皮带轮7在传动轴5上轴向位置。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双叶轮装置,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易操作等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一种双叶轮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0008]如图1所示,一种双叶轮装置是由支撑架1、叶轮2、联接板3、轴承组4、传动轴5、键6、皮带轮7、拼帽固定螺钉8、轴用档圈9、螺栓组10、船体1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I是通过螺栓组10与船体11联接;所述的轴承组4安装于支撑架I左右两侧与传动轴5联接;所述的轴用档圈9用来固定联接板3在传动轴5上的轴向位置;所述的叶轮2焊接于联接板3上,联接板3的形状为圆形、其上均布焊接3个叶轮2,联接板3安装于传动轴5上;所述的皮带轮7安装于传动轴5上,通过键6来传递动力;所述的拼帽固定螺钉8用来固定皮带轮7在传动轴5上轴向位置。
[0009]以上已以较佳实施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叶轮装置是由支撑架(I)、叶轮(2)、联接板(3)、轴承组(4)、传动轴(5)、键(6)、皮带轮(7)、拼帽固定螺钉(8)、轴用档圈(9)、螺栓组(10)、船体(1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⑴是通过螺栓组(10)与船体(11)联接;所述的轴承组⑷安装于支撑架(I)左右两侧与传动轴(5)联接;所述的轴用档圈(9)用来固定联接板(3)在传动轴(5)上的轴向位置;所述的叶轮⑵焊接于联接板⑶上,联接板⑶的形状为圆形、其上均布焊接3个叶轮(2),联接板(3)安装于传动轴(5)上;所述的皮带轮(7)安装于传动轴(5)上,通过键(6)来传递动力;所述的拼帽固定螺钉(8)用来固定皮带轮(7)在传动轴(5)上轴向位置。
【文档编号】B63H5/02GK203958583SQ201420160988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4日
【发明者】史庆春, 杨井华, 张正伟, 江国珍, 何扬清 申请人: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