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8757发布日期:2021-04-30 09:2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船水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家海洋战略重视,对海洋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十分重视。海洋研究和应用中主要使用海洋生态探测的成像设备、声呐设备和水质探测设备等。使用方式有动态拖曳和静态布放两种主要方式。

仪器设备自身通常要搭载在船只、浮球、浮体平台、固定平台等地方开展正常工作,工作和固定方式具有多样性,通常都是单独设计的结构。比如,成像仪在进行拖曳作业时,由船只作为动力拖带前进,由于速度、海流和仪器自身阻力等因素,很难控制在水中的姿态和深度,随着速度的不同,深度变化很大,也会有触底损坏的风险;有人操作的船只作为动力拖曳工作,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每个班次都需要多人协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不适合夜晚、超长工作时间、恶劣天气等条件下的拖曳走航作业;人工操作也会有行进路线偏离指定航线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包括无人船体,所述无人船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梯形支撑块,所述梯形支撑块的左侧面设置有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gps定位器,所述梯形支撑块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链路天线,所述无人船体的外表面且位于梯形支撑块的左方设置有第一固定带,所述无人船体的外表面且位于梯形支撑块的右方设置有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圈,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的第二固定圈的内表面且位于无人船体右侧设置有第一浮筒,所述第一浮筒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固定带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圈,所述第二固定带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圈,所述第三固定圈和第四固定圈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浮筒,所述第二浮筒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三固定圈和第四固定圈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的外表面且设置有第一梯形支架,所述第三固定圈和第四固定圈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梯形支架,所述第一梯形支架和第二梯形支架之间设置有仪器定深防护架,所述仪器定深防护架的下端设置有成像仪支架,所述成像仪支架的内部设置有原位水下成像仪。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无人船体与第一固定带和第二固定带均为可拆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浮筒和第二浮筒均为流线型结构,且二者关于无人船体的中心面对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固定圈、第二固定圈、第三固定圈和第四固定圈的材质结构均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固定带与第二固定带的材质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梯形支架与第二梯形支架的材质结构均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梯形支架、第二梯形支架和仪器定深防护架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与传统相比,该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通过设置无人船体上的gps定位器来实现无人船的自动驾驶和定位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大范围、大容量的航洋生态取样,不受人力因素限制,全天候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设置的链路天线可以实现仪器数据采集的实时上传和状态监控,可以实时监控海洋生态情况,数据准确。

2、与传统相比,该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通过设置无人船两侧的第一浮筒和第二浮筒对无人船进行快速安装固定,其中两个浮筒结构细长,符合流体力学设计,可以减小拖拽移动时的阻力,双侧对称设计,增加浮体整体稳定性,为无人船定位和装载提供方便条件。

3、与传统相比,该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通过设置仪器定深防护架来实现原位水下成像仪的固定,其材质采用316不锈钢材料,不但结构可靠,而且耐海水腐蚀,设置可以调节仪器搭载高度结构,根据需要上下自由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拆除无人船体后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的无人船体结构图。

图例说明:

1、无人船体;2、第一固定带;3、梯形支撑块;4、gps定位器;5、链路天线;6、第二固定带;7、第四固定圈;8、第一浮筒;9、第二固定圈;10、第一连接座;11、第一梯形支架;12、仪器定深防护架;13、成像仪支架;14、第一固定圈;15、第二梯形支架;16、原位水下成像仪;17、第二浮筒;18、第三固定圈;19、第二连接座;20、三角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包括无人船体1,无人船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梯形支撑块3,梯形支撑块3的左侧面设置有三角支架20,三角支架20的上表面设置有gps定位器4,用于该无人船结构的自动巡航和定位,梯形支撑块3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链路天线5,用于监控数据的实时无线传输,无人船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梯形支撑块3的左方设置有第一固定带2,无人船体1的外表面且位于梯形支撑块3的右方设置有第二固定带6,第一固定带2和第二固定带6用于对无人船体1进行快速安装固定,第一固定带2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圈14,第二固定带6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圈9,第一固定圈14的第二固定圈9的内表面且位于无人船体1右侧设置有第一浮筒8,第一浮筒8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一固定圈14和第二固定圈9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座10,第一固定带2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圈18,第二固定带6的后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固定圈7,第三固定圈18和第四固定圈7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浮筒17,第二浮筒17的外表面且位于第三固定圈18和第四固定圈7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座19,和第一连接座10一起用于对无人船体1的固定,第一固定圈14和第二固定圈9的外表面且设置有第一梯形支架11,第三固定圈18和第四固定圈7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梯形支架15,第一梯形支架11和第二梯形支架15之间设置有仪器定深防护架12,仪器定深防护架12的下端设置有成像仪支架13,成像仪支架13的内部设置有原位水下成像仪16,可以通过安装在仪器定深防护架12上的不同位置实现高度的调整。

无人船体1与第一固定带2和第二固定带6均为可拆卸连接,第一浮筒8和第二浮筒17均为流线型结构,且二者关于无人船体1的中心面对称,第一固定圈14、第二固定圈9、第三固定圈18和第四固定圈7的材质结构均相同,第一固定带2与第二固定带6的材质结构均相同,第一梯形支架11与第二梯形支架15的材质结构均相同,第一梯形支架11、第二梯形支架15和仪器定深防护架12的材质均为316不锈钢材料。

工作原理:该无人船动力水下仪器支架通过仪器定深防护架12可以搭载不同的海洋仪器,如成像仪、成像级声呐、水质探测传感器等设备,通过无人船结构来实现对海洋的无人生态监测,不受人力因素影响,将第一浮筒8和第二浮筒17放置在海面上,再将无人船体1通过第一固定带2和第二固定带6固定安装到第一浮筒8和第二浮筒17上,其中第一连接座10和第二连接座19可用于无人船体1的固定,实现对无人船体1的快速安装固定,适配配套的无人船尺寸,仪器定深防护架12下端安置有原位水下成像仪16,可以调节其位于仪器定深防护架12上的高度位置,无人船体1上的gps定位器4可以实现该无人船结构的无人遥控驾驶,链路天线5可以实现数据采集的无线传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