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

文档序号:32504649发布日期:2022-12-10 06:08阅读:30来源:国知局
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

1.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海底缆线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


背景技术:

2.深远海矿产资源丰富,使其逐渐成为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深海作业开始成为常态。现有的深海布放装置一般采用落底式,其特点是整个装置都要沉入海底,然后逐渐向上展开,该方法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不可控因素较多,彻底沉入海底容易失去控制,且中途出了问题难以远程解决,导致测量结果可靠性较差,同时落底式布放难以给设备持续供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针对现有卷筒摩擦绞车只能收放线缆而无法搭载传感器实现深海布放任务的不足,提出一种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能够将深海测量仪器顺利抵达海底指定深度的同时,通过滚筒也可以有极大的减小线缆上的张力,在实现整个海底剖面的测量的同时,解决无法精准布放的难题并提高缆绳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发明涉及一种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包括:承载框架以及三个平行设置的滚筒装置,其中:三个滚筒装置的轴线呈三角形结构,三个用于固定的环形抱箍分别设置于任两个滚筒装置的轴线组成的平面上。
6.所述的三个滚筒装置互相通过位于两端的三角形固定板固定连接,该三角形固定板通过轴承装置转动设置于承载框架上。
7.所述的环形抱箍,通过横梁与三角形固定板固定连接。
8.所述的三角形结构优选为等腰三角形,进一步优选为正三角形,其中:两个滚筒装置设置于下方,一个滚筒装置设置于上方。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发明立体示意图;
10.图2为本发明右视图;
11.图3为本发明俯视图;
12.图4为滚筒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3.如图1~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包括:承载框架1以及三个平行设置的滚筒装置2,其中:三个滚筒装置2的轴线呈三角形结构,三个用于固定深海测量装置及相关传感器的检测装置夹具4分别设置于任两个滚筒装置2的轴线组成的平面上。
14.所述的三个滚筒装置2互相通过位于两端的三角形固定板6固定连接,该三角形固定板6通过轴承装置7转动设置于承载框架1上。
15.所述的检测装置夹具4,通过横梁5与三角形固定板6固定连接。
16.所述的三角形结构优选为等腰三角形,进一步优选为正三角形,其中:两个滚筒装置2设置于下方,一个滚筒装置2设置于上方。
17.所述的滚筒装置2采用空心圆柱结构,其两端设有作为储缆筒的线缆卡槽3,该线缆卡槽3上缠绕多圈缆绳。
18.所述的滚筒装置2两侧穿过对应法兰盘上面的通孔后固定,轴承装置7经过小法兰盘与三角形固定板6固定。
19.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基于上述装置的布放方法,首先将该装置放置在船尾甲板上,再通过船尾a架和线缆绞车将滚筒装置下放至指定海底深度之后,由轴承转动来带动3个滚筒相继释放线缆;海底观测仪器及相关传感器固定在环形抱箍上,待线缆到达指定深度之后进行整个剖面的测量。
20.经过orcaflex系泊仿真验证以及实际海上试验经验,本装置在3级及以下海况下,水动力性能较好;与现有落底式布放装置相比,本装置可控性更强,操作以及回收探测仪器更加方便简捷,对测量仪器的结果影响更小,使得测量结果可靠性更高;另一方面,本发明可以通过控制线缆的长度将测量仪器下放到指定深度,从而实现整个剖面的测量;最后,本发明可以通过电缆对测量仪器进行持续性供电,彻底解决落底式布放中存在的供电难题。
21.上述具体实施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和宗旨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局部调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且不由上述具体实施所限,在其范围内的各个实现方案均受本发明之约束。


技术特征:
1.一种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框架以及三个平行设置的滚筒装置,其中:三个滚筒装置的轴线呈三角形结构,三个用于固定的环形抱箍分别设置于任两个滚筒装置的轴线组成的平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三个滚筒装置互相通过位于两端的三角形固定板固定连接,该三角形固定板通过轴承装置转动设置于承载框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环形抱箍,通过横梁与三角形固定板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三角形结构为等腰三角形,其中:两个滚筒装置设置于下方,一个滚筒装置设置于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三角形结构为正三角形。

技术总结
一种深海长链结构布放装置,包括:承载框架以及三个平行设置的滚筒装置,其中:三个滚筒装置的轴线呈三角形结构,三个用于固定的环形抱箍分别设置于任两个滚筒装置的轴线组成的平面上。本发明能够将深海测量仪器顺利抵达海底指定深度的同时,通过滚筒也可以有极大的减小线缆上的张力,在实现整个海底剖面的测量的同时,解决无法精准布放的难题并提高缆绳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田新亮 廖年游 魏汉迪 徐东莲 张显涛 郭孝先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10.17
技术公布日:2022/1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