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运动交通法
【技术领域】
:
[0001]本发明为一种交通方法,属交通运输领域。
【背景技术】
:
[0002]目前世界上的交通工具都是利用能源,靠动力装置切开前方流体得以前进的,这种重复的逆流运动导致了能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事故的频发和速度的缓慢。
【发明内容】
:
[0003]为克服上述的缺点,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顺流运动交通法。用使用动力装置的交通工具推动流体有序流动,并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不使用动力装置的交通工具一起流动。
[0004]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
[0005]顺流运动在管道中进行为最佳。
[0006]管道内有水和空气两种流体。
[0007]除转弯处外,管道宜铺设在同一水平线上,并最好保持笔直(在宏观上看为在同一平面上)状态。
[0008]管壁可根据需要设换气口。
[0009]管道内设交通工具停靠站。
[0010]管道转弯处设回流池,用于流体转弯并减少流体动能在转弯时的损失。
[0011]根据回流池的不同,可分为平位回流池,高位回流池和普通回流池。
[0012]平位回流池为池的内容积较大,除与进流管和出流管相通外,池壁完全密封的池子。它的作用是分散从进流管里出来的高速流体,再经池壁的力量反弹,到最后从出流管出来,并尽可能地保存流体动能。
[0013]高位回流池为一种将低处水流的动能转化为高处水的势能,再将势能重新转化成动能的池子。
[0014]普通回流池是采用较大弯曲半径为转角的管道池。
[0015]根据交通方法的不同,可将顺流运动分为同流运动和漂流运动。
[0016]同流运动的方法是:管道下方为水,上方为气,气流车车轮位于水面上方的轨道上,车身位于空气中,车身下方装有流体推动器,推动器的做功将使水和空气向相反方向流动,并使气流车得以前进。这种流动的流体又可以带动其余气流车和水流船运动。这种同流运动的管道构成一条回路。
[0017]漂流运动的方法是:管道下方有三条水带,上方为气,漂流船船头依靠船轮位于轨道上,漂流船船头下方装有流体推动器,对水流做正功部位位于两边水带水面下方或中间水带水面下方,在漂流船船头后面,不装推动器的水带上面,可在漂流船船头后面安装拖船。这样,推动器的做功将使装有推动器的水带和未装推动器的水带向相反方向流动,并使漂流船得以前进。同时,上方的空气将和漂流船同向流动。这种流动的流体又可以带动其余漂流船和水流船运动。这种漂流运动的管道内部水流构成两条并列回路。
[0018]气流车为一种在同流管道空气中流动的车,可安装有流体推动器,也可不安装或装而不用。
[0019]漂流船为一种在漂流管道中位于水面上的船。可安装有流体推动器,后面带上拖船或不带拖船;也可以是不安装推动器,即只有拖船,没有漂流船船头,船完全位于水面的船。
[0020]水流船为一种位于水下,靠水流动力带动前进的船。
[002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是:可大大节约能源;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较均匀的速度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动力不依靠摩擦力和克服了兴波阻力,使得交通工具的速度可大幅度提高;可调节水资源,有利于土地绿化,同时避免旱涝灾害的发生。
【附图说明】
:
[0022]图中a表示空气,w表示水,箭头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0023]图1为第一种实施例同流运动运行俯览透视图。
[0024]图2为图1中的气流车在过停靠站并进行停靠的运行路线图。
[0025]图3为图1中的气流车在过停靠站未进行停靠的运行路线图。
[0026]图4为图1中的水流船在过停靠站时的运行路线图。其中水流船停靠轨道7为水流船在过停靠站时进行停靠的运行路线。水流船前进轨道8为水流车在过停靠站时未进行停靠的运行路线。
[0027]图5为第一种实施例同流运动中气流车和水流船交汇时的运行侧视图。图中12是气流车下方的推动器,13是气流车的轮子,14是水流船的轮子。
[0028]图6为第一种实施例同流运动交通管道内笔直段没有交通工具经过时的管道截面图。
[0029]图7为图5中的气流车和水流船交汇时管道截面图。图7中的16为水流船的通气管。
[0030]图8为第二种实施例漂流运动运行俯览透视图。
[0031 ] 图9为图8中被漂流船船头17推动的空气循环流动图。
[0032]图10为图8中被漂流船后的拖船和漂流船上安装着的推动器共同作用下的水流循环流动图。
[0033]图11为漂流船连接拖船侧面斜视运行图。
[0034]图12为漂流船经过站点时的侧面平视运行图。
[0035]图13为漂流管道内没有车船经过时的截面图。
[0036]图14为漂流管道内漂流船船头经过时的截面图。
[0037]图15为同一条交通线内同时使用平位回流池和高位回流池共存的状况的示意图。图中35为高位回流池。
[0038]图16为平位气回流池37和平位水回流池36 —前一后的情况,即先对气流进行转弯处理,之后再对水流进行转弯处理,当然,也可先对水流进行转弯处理;气流和水流也可上下重叠,同时处理,前述图中为求简略,均绘制成上下重叠形式。
[0039]图17为第三种实施例漂流运动运行俯览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0]实施例一:
[0041]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为和同流运动有关的图片,其中气流车I位于管道内的水面上的气道9中,并利用推动器12向后划水,向前划气,同时利用整个车身向前推气,这样,管道内的空气和水都获得了动力,并使气流车得以前进;同时,在流动的气道9和水道10中,还能带动不使用动力装置的气流车和水流船2 —起流动;当气流车I要进入停靠站停靠时,就如图2所示,要进入气流车停靠轨道5,以从笔直气流的方向中出来并停靠;当气流车I要从停靠站启动时,就要重新进入笔直气流的方向,以利用笔直气流的推力或用推动器靠水的反推力使气流车和空气同时向前流动;当气流车I途经停靠站不停靠时,就沿着气流车前进轨道6前进;当水流船2进停靠站时,就沿着水流船停靠轨道7进行停靠;当水流船2途经停靠站不停靠时,就沿着水流船前进轨道8前进;当流体要到达转弯位置时,气流和水流应进行管道分开流动,并分开进入各自的回流池3,以在二者转弯时互不影响。转弯时,根据转弯的幅度,地形的变换和是否有储水的需要等情况,选择三种回流池中的其中一种。
[0042]实施例二:
[0043]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为和漂流运动有关的图片,其中漂流船船头17位于管道内三条水带的上方的空气中,船头下方的船轮位于轨道25上,推动器18位于两边水带20水面上下方,并向后划水,向前划气,在漂流船船头后面,可安装拖船28,并利用船身之间的活动链接27在前进过程中,依次逐节抬高船厢,以克服兴波阻力和推动中间水带19中的水流向前流动。同时,上方气道31中的空气将和漂流船同向流动。这种流动的流体又可以带动其余漂流船和水流船运动。当漂流船要进入停靠站停靠时,就如图12所示,进入漂流船高位停靠轨道29,以从笔直气流的方向出来并停靠;当漂流船要从停靠站启动时,就要重新进入笔直气流的方向,以利用笔直气流和水流的推力使漂流船向前流动,或利用推动器靠水的反推力使漂流船前进,同时使气流和水流定向流动;当漂流船途经停靠站不停靠时,就沿着漂流船前进轨道25笔直前进;当水流船要进停靠站时,就沿着水流船停靠轨道24进行停靠;当水流船途经停靠站不停靠时,就沿着水流船前进轨道26笔直前进;当流体要到达转弯位置时,气流和水流应进行管道分开流动,并分开进入各自的回流池,其中水进入水平位回流池21,气进入气普通回流池22,以在二者转弯时互不影响。转弯时,根据转弯的幅度,地形的变换和是否有储水的需要等情况,可选择三种回流池中的其中一种。
[0044]实施例三:
[0045]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二类似,属于漂流运动。但推动器位于中间水带,与水面接触的拖船底部位于两边水带上,中间水带上方为架船38,架船与水面不接触,可与两边水带上的拖船相连;当然,也可没有架船,只有拖船。船只的运动停止方法和流体的转弯方法类似于例二。
[0046]本发明中以实施例一为最佳,实施例三为其次,实施例二亦微有可行性。
【主权项】
1.顺流运动是一种使用交通工具驱动流体和交通工具本身运动,再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一切在流体中存在的交通工具运动的交通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顺流运动可分为同流运动和漂流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同流运动为使用气流车驱动流体和气流车本身运动,再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一切在流体中存在的交通工具运动的交通方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气流车为一种在空气中运动的车,其中带有动力装置的气流车的特征是:车身位于空气中,车身下方安装有流体推动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漂流运动为使用漂流船驱动流体和漂流船本身运动,再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一切在流体中存在的交通工具运动的交通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带有动力装置的漂流船的特征是:漂流船船头位于空气中,漂流船船头下方中间或两边安装有流体推动器,在漂流船船头后面,不装推动器的水带上面,可安装拖船。
【专利摘要】本发明为一种交通方法,属交通运输领域。运用本法可节约能源,改善环境,避免交通事故,提高出行效率,调节水资源,避免旱涝灾害。顺流运动是一种使用交通工具驱动流体和交通工具本身运动,再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一切在流体中存在的交通工具运动的交通方法。顺流运动又可分为同流运动和漂流运动。同流运动为使用装有动力装置的气流车为初动力,驱动流体和气流车本身运动,再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一切在流体中存在的交通工具运动的交通方法。漂流运动为使用装有动力装置的漂流船为初动力,驱动流体和漂流船本身运动,再以流动的流体为载体,带动一切在流体中存在的交通工具运动的交通方法。
【IPC分类】B63H19-04, B61C11-06, B61B13-00
【公开号】CN104828230
【申请号】CN201410048377
【发明人】周明
【申请人】周明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