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5815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向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海洋运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船舶技术、天气和海况等因素的影响,海难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海难事件后,往往需要将沉于海底的沉船打捞出来。
[0003]目前,通常采用起吊设备来打捞沉船。在对海底沉船进行打捞作业时,为了便于沉船的起吊,首先需要将钢缆从沉船下方的海底淤泥中穿过,采用钢缆将沉船捆绑住,再通过起吊设备勾起钢缆将沉船从海底打捞出来。为了保证打捞作业的安全性,钢缆往往需要沿着特定的轨迹穿过沉船下方的海底淤泥。由于沉船陷入淤泥,潜水员往往无法穿过钢缆,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通常采用定向钻来操作。定向钻是一种非开挖设备,它是通过调节钻头上的斜面位置,配合钻杆的推压、旋转便可以在海底钻出预定的孔道,再经过反复拖拉和扩孔,使孔径达到预定的要求,然后将钢缆拖入,完成穿钢缆的任务。由于海底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一般会把定向钻安装在打捞船上进行钻孔工作,钻头和钻杆从打捞船上直接向下深入到海底指定钻孔位置。钻杆在海水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海水的压力而产生扰动,目前主要采用导向机构来加强钻杆的抗挠动性。
[0004]现有的导向机构通常由一根中空钢管组成,钻头和钻杆放入中空钢管中后随中空钢管一起伸入海底钻孔处。虽然导向机构一定程度上加强钻杆的抗挠动性,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中空钢管由于潮水和涌浪等原因会产生晃动而改变方向,导向精度不高;另外由于海底压力比较大,中空钢管容易折弯或者折断而损坏,由此影响打捞工作进度,更使打捞成本不断增加。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向精度高,不容易损坏的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包括第一中空钢管、第二中空钢管、压力传感器、控制器、变频器、水栗和支撑架;所述的第一中空钢管位于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内,所述的第一中空钢管和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同轴设置,所述的第一中空钢管和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之间形成两端封闭的环形空腔,所述的环形空腔前端的封闭处设置有开口,所述的开口处通过水管与所述的水栗连接;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外侧壁的前端,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后部采用可拆卸式方式安装在所述的支撑架上;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所述的控制器与所述的变频器连接,所述的变频器与所述的水栗连接。
[0007]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
[0008]所述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所述的第一支撑管的上端、所述的第二支撑管的上端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的上端连接且其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卡扣,所述的第一支撑管、所述的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三者均勾分布。
[0009]所述的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二支撑管通过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通过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通过第三横杆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一中空钢管、第二中空钢管、压力传感器、控制器、变频器、水栗和支撑架;第一中空钢管位于第二中空钢管内,第一中空钢管和第二中空钢管同轴设置,第一中空钢管和第二中空钢管之间形成两端封闭的环形空腔,环形空腔前端的封闭处设置有开口,开口处通过水管与水栗连接;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中空钢管外侧壁的前端,第二中空钢管的后部采用可拆卸式方式安装在支撑架上;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在海底打捞钻孔时,将钻头和钻杆放入第一中空钢管中后随第一中空钢管和第二中空钢管一起伸入海底钻孔处,支撑架插入海底淤泥中,按照设计的钻孔要求调整第二中空钢管后将第二中空钢管的后部固定在支撑架上,在钻孔过程中,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二中空钢管承受的压力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压力生成控制信号发送给变频器,变频器控制水栗以一定的出水速度将海水通过水管输入环形空腔内由此保证第二中空钢管内外压力平衡,由此第二中空钢管对第一中空钢管形成保护,并且支撑架插入海底淤泥中对第二中空钢管形成支撑,由此而保证第一中空钢管的导向精度,且不容易损坏;
[0011]当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时,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二中空钢管承受的海水压力,提尚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不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6]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包括第一中空钢管1、第二中空钢管2、压力传感器3、控制器4、变频器5、水栗6和支撑架;第一中空钢管I位于第二中空钢管2内,第一中空钢管I和第二中空钢管2同轴设置,第一中空钢管I和第二中空钢管2之间形成两端封闭的环形空腔7,环形空腔7前端的封闭处设置有开口 8,开口 8处通过水管17与水栗6连接;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第二中空钢管2外侧壁的前端,第二中空钢管2的后部采用可拆卸式方式安装在支撑架上;第二中空钢管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9;压力传感器3与控制器4连接,控制器4与变频器5连接,变频器5与水栗6连接。
[0017]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3、控制器4、变频器5和水栗6均可采用其技术领域的成熟广品。
[0018]本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1和第三支撑管12,第一支撑管10的上端、第二支撑管11的上端和第三支撑管12的上端连接且其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中空钢管2的卡扣13,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1和第三支撑管12三者均匀分布。
[0019]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管10和第二支撑管11通过第一横杆14连接,第二支撑管11和第三支撑管12通过第二横杆15连接,第一支撑管10和第三支撑管12通过第三横杆16连接。
[0020]实施例二:如图所示,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包括第一中空钢管1、第二中空钢管2、压力传感器3、控制器4、变频器5、水栗6和支撑架;第一中空钢管I位于第二中空钢管2内,第一中空钢管I和第二中空钢管2同轴设置,第一中空钢管I和第二中空钢管2之间形成两端封闭的环形空腔7,环形空腔7前端的封闭处设置有开口 8,开口 8处通过水管17与水栗6连接;压力传感器3设置在第二中空钢管2外侧壁的前端,第二中空钢管2的后部采用可拆卸式方式安装在支撑架上;第二中空钢管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9;压力传感器3与控制器4连接,控制器4与变频器5连接,变频器5与水栗6连接。
[0021]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3、控制器4、变频器5和水栗6均可采用其技术领域的成熟产品。
[0022]本实施例中,第二中空钢管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
[0023]本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1和第三支撑管12,第一支撑管10的上端、第二支撑管11的上端和第三支撑管12的上端连接且其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中空钢管2的卡扣13,第一支撑管10、第二支撑管11和第三支撑管12三者均匀分布。
[0024]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管10和第二支撑管11通过第一横杆14连接,第二支撑管11和第三支撑管12通过第二横杆15连接,第一支撑管10和第三支撑管12通过第三横杆16连接。
【主权项】
1.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中空钢管、第二中空钢管、压力传感器、控制器、变频器、水栗和支撑架; 所述的第一中空钢管位于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内,所述的第一中空钢管和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同轴设置,所述的第一中空钢管和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之间形成两端封闭的环形空腔,所述的环形空腔前端的封闭处设置有开口,所述的开口处通过水管与所述的水栗连接;所述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外侧壁的前端,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后部采用可拆卸式方式安装在所述的支撑架上;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 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的控制器连接,所述的控制器与所述的变频器连接,所述的变频器与所述的水栗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和第三支撑管,所述的第一支撑管的上端、所述的第二支撑管的上端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的上端连接且其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的第二中空钢管的卡扣,所述的第一支撑管、所述的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三者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二支撑管通过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的第二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通过第二横杆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的第三支撑管通过第三横杆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底沉船打捞导向机构,包括第一中空钢管、第二中空钢管、压力传感器、控制器、变频器、水泵和支撑架;第一中空钢管位于第二中空钢管内,第一中空钢管和第二中空钢管同轴设置,第一中空钢管和第二中空钢管之间形成两端封闭的环形空腔,环形空腔前端的封闭处设置有开口,开口处通过水管与水泵连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第二中空钢管外侧壁的前端,第二中空钢管的后部采用可拆卸式方式安装在支撑架上;第二中空钢管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水孔;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变频器连接,变频器与水泵连接;优点是导向精度高,不容易损坏。
【IPC分类】B63C7/00
【公开号】CN205168846
【申请号】CN201520982213
【发明人】景璐, 郑彭军, 王新满
【申请人】宁波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