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自旋翼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4321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隐形自旋翼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行器,尤指一种隐形自旋翼飞行器。
背景技术
自旋翼机原是一种古老的机型,早于直升机问世。后因直升机的发明及可垂直起 降的方便性,是早期自旋翼机所不能的,因而自旋翼机在当时被淘汰。近一些年来由于新技术的产生使得这一个古老的机种又被人们所重视。它的结构 简单,主要包括一主骨架,在主骨架上设置有座椅、引擎、螺旋桨以及油箱等装置,自旋翼一 般设置于主骨架的顶端;另外,还需要在主骨架的前端以及两侧分别设置前轮与侧轮;使 用时通过引擎驱动螺旋桨转动以推动飞行器向前运动,同时调整自旋翼的迎风角度以产生 足够大的浮力使飞行器起飞。由于该种飞行器的灵活机动的特性,目前在军事活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如美国的海岸巡逻队现就使用4人座的自旋翼机替代原有的直升机。但是,目前自旋翼飞 行器的主要部件,如主骨架、座椅、螺旋桨等都是使用金属材料制成,难以躲避雷达的检测, 另外由于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也会被红外线探测探测到;目前在军事活动 中,不论是侦查或者是攻击,对飞行器的隐蔽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确实需要对目前的自 旋翼飞行器做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新型的自旋翼飞行器,可以同时躲避雷 达探测和红外线探测,大大提高隐形功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隐形自旋翼飞行器,包括一竖直设置的 中支架,所述中支架顶端枢设有一自旋翼,所述中支架前侧贴近中支架固设有一座椅,所述 中支架后侧贴近中支架设有引擎与油箱,所述引擎动力输出端设有一螺旋桨;一前支架,所 述前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且向前延伸,所述前支架未与中支架连接的一 端设置有一前轮;一尾翼支架,所述尾翼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且向后延 伸,所述尾翼支架未与中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一尾翼;两侧轮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支架 的两侧;所述中支架、前支架、尾翼支架、侧轮支架、座椅、螺旋桨、自旋翼以及尾翼均采用高 强度纤维材料制成,且所述引擎周围设有一层隔热层。通过该设计,该种自旋翼飞行器的主要部件都采用非金属的高强度纤维材料制 成,在空中飞行时雷达是探测不到的,同时还在引擎周围设置了一层隔热层,对引擎进行了 热屏蔽以躲避红外线探测,大大提高了隐形功能。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高强度纤维材料为碳纤维或者玻璃纤维。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支架的一端采用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支 架的底端;所述尾翼支架的一端采用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所述侧轮支 架包括三根连杆,沿竖直方向依次为上连杆,中连杆与下连杆,所述上连杆与中连杆的一端枢设于中支架上,所述下连杆的一端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前支架上;所述三根连杆未与 中支架及前支架连接的另一端相互连接。通过该设计,自旋翼飞行器在不使用时可以进行 收折,大大降低了储藏空间。


图1为本发明的飞行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飞行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飞行器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飞行器的折叠后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的飞行器10主要包括中支架20,与中支架20采用可 枢转连接的前支架30、尾翼支架40、两侧轮支架50,其中所述中支架20为一竖直设置的杆状结构,其顶端枢设有一自旋翼21,该自旋翼21 可以通过若干根翼片组装而成;中支架20的前侧贴近中支架20固设有一座椅靠背22,中 支架20后侧贴近中支架设有引擎23 ;所述中支架20的底端设置有一弧形的油箱支架24, 在该油箱支架24上架设有油箱25,油箱25通过输油管与引擎23连接,且引擎23的动力 输出端设有一螺旋桨26 ;座椅靠背22正前方设置有操纵杆27,该操纵杆27通过联动结构 (可以是绳索或是连杆等机构)与自旋翼21连接,使用者可操控操纵杆27控制自旋翼21 的迎风角度;所述前支架30 —端枢设于所述中支架20的底端,且向前延伸,前支架30未与中 支架20连接的一端枢设有一前轮支架31,前轮支架31上架设有前轮32 ;前轮支架30前端 设置有踏板33,踏板33与前轮支架31保持联动,通过踩踏踏板33可控制前轮32的行进方 向;在前支架30上对应座椅靠背22位置还固设有椅座34 ;所述尾翼支架40中部下凹大致成一“V”形,其一端枢设于所述中支架20的底端, 且向后延伸,尾翼支架40未与中支架20连接的一端上设置有尾翼41,尾翼支架40中部下 凹处正好对应所述油箱25的位置;尾翼包括一固定的水平翼411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水平翼 411上的竖直翼412,所述竖直翼412底部设置有一竖轴413,所述踏板33通过绳索与竖轴 413连接从而操纵所述竖直翼412的转动;两侧轮支架50分别对称设置于中支架20的两侧,侧轮支架50包括三根连杆,沿 竖直方向依次为上连杆51,中连杆52与下连杆53,所述上连杆5与中连杆52的一端枢设 于中支架50上,下连杆53的一端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前支架30上,而三根连杆未与中 支架50及前支架30连接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在该端设置有侧轮54,整个侧轮支架50由此 成型;所述中支架20、前支架30、尾翼支架40、侧轮支架50、椅靠背22、椅座32、螺旋桨 25、自旋翼21以及尾翼41均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用以对抗躲避雷达的探测,作为本 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该种高强度纤维材料可选用碳纤维或者玻璃纤维;同时所述引擎23周 围设有一层隔热层231,该层隔热层可以由石棉布、石棉板或其他材料制成,利用该隔热层板231对引擎23进行了热屏蔽以对抗躲避红外线探测,进一步提高了隐形功能。本发明的飞行器10在使用时,通过引擎23带动螺旋桨25转动,从而提供飞行器 10向前的动力,飞行器10前行带动自旋翼21的转动,驾驶者坐在椅座32上,利用操纵杆 26控制自旋翼21的迎风角度从而提供飞行器10上升的浮力,飞行器10在陆地上行进时, 可以通过踏板32控制前轮21的方向从而控制飞行器10的行进方向;当飞行器10起飞后, 同样可以通过踏板32控制竖直翼412转动,改变其迎风角度,从而改变飞行方向;当然,也 可以通过操纵杆26控制自旋翼21的左右倾斜角度从而改变飞行方向。参阅图3与图4所示,本发明的自旋翼飞行器10在运输与储藏过程中,先将自旋 翼21、前轮支架31、前轮32、侧轮54、尾翼41、座椅靠背22、椅座34以及操纵杆27等部件拆 下,再通过前支架30、尾翼支架40、两侧轮支架50与中支架20之间的枢设连接关系,将前 支架30、尾翼支架40、两侧轮支架50向中支架20方向收折;其中,在收折侧轮支架50时, 需先将下连杆53的一端从前支架30上拆卸下来,然后再与上连杆51,中连杆52 —同向中 支架20方向收折;如图4所示,经过收折后,飞行器10的前支架30、尾翼支架40与两侧轮 支架50皆贴合中支架20,不再占据额外的空间大大降低,仅需要一个箱子就可以装运,为 运输与储藏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本发明的飞行器10由于其主要部件都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代替现有的金属材 料,在空中飞行时雷达是探测不到的,同时还在引擎周围设置了一层隔热层,对引擎进行了 热屏蔽以躲避红外线探测,大大提高了隐形功能。
权利要求
一种隐形自旋翼飞行器,包括一竖直设置的中支架,所述中支架顶端枢设有一自旋翼,所述中支架前侧贴近中支架固设有一座椅,所述中支架后侧贴近中支架设有引擎与油箱,所述引擎动力输出端设有一螺旋桨;一前支架,所述前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且向前延伸,所述前支架未与中支架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前轮;一尾翼支架,所述尾翼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且向后延伸,所述尾翼支架未与中支架连接的一端设有一尾翼;两侧轮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支架的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架、前支架、尾翼支架、侧轮支架、座椅、螺旋桨、自旋翼以及尾翼均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且所述引擎周围设有一层隔热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纤维材料为碳纤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度纤维材料为玻璃纤维。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的一端采用可枢转的方 式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所述尾翼支架的一端采用可枢转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 底端;所述侧轮支架包括三根连杆,沿竖直方向依次为上连杆,中连杆与下连杆,所述上连 杆与中连杆的一端枢设于中支架上,所述下连杆的一端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于前支架上; 所述三根连杆未与中支架及前支架连接的另一端相互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包括一固定的水平翼以及一设 置于所述水平翼上的竖直翼,所述前支架上设有踏板,所述踏板通过绳索与竖轴连接从而 操纵所述竖直翼的转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与所述前轮的支架联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前方设置有所述自旋翼的操纵杆。
全文摘要
一种隐形自旋翼飞行器,包括一竖直设置的中支架,中支架顶端枢设有一自旋翼,该中支架上分别固设有座椅、油箱;一前支架,所述前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且向前延伸;一尾翼支架,所述尾翼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中支架的底端,且向后延伸;两侧轮支架,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支架的两侧;所述中支架、前支架、尾翼支架、侧轮支架、座椅、螺旋桨、自旋翼以及尾翼均采用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且所述引擎周围设有一层隔热层。通过该设计,该种自旋翼飞行器的主要部件都采用非金属的高强度纤维材料制成,在空中飞行时雷达是探测不到的,同时还在引擎周围设置了一层隔热层,对引擎进行了热屏蔽以躲避红外线探测,大大提高了隐形功能。
文档编号B64C11/00GK101891016SQ200910146508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9日
发明者孙为红 申请人:孙为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