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

文档序号:40683985发布日期:2025-01-14 21:5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

本技术涉及垂直起降飞机起落架,尤其涉及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


背景技术:

1、垂直起降飞机是一种无需滑跑即可起飞或着陆的飞机。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翼飞机,此类飞机无需依赖传统的跑道或飞行甲板,还可在空中实现定点和悬停,执行任务能力显著提高。垂直起降飞机可在狭小空间内起飞,灵活性和机动性强于一般飞机,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军用领域,垂直起降飞机可在舰艇上起降,执行巡逻、救援、反潜和反舰等任务。它们能够在海上提供空中支援,扩大军舰的作战半径。在民用领域,垂直起降飞机可用于快速、高效的货物运输,它们能够在城市和偏远地区之间迅速运送货物,减少交通时间和物流成本。同时,在自然灾害和紧急救援中,它们能够快速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到灾区,执行搜救、救援和灾后重建任务。鉴于以上优点,本类飞机将是未来飞行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虽然垂直起降飞机对于起降的环境要求不高,但如今的垂直起降飞机往往需要借助陆地或甲板才能实现起降,能直接在水面上垂直起降的飞机少之又少,在特殊作业环境下,垂直起降飞机仍然受到了一定限制。

3、水上飞机主要分为船身式与浮筒式两大类。前者将机身下半部设计为类似船底的特殊构型,以实现更好的水动性能,满足水面滑跑的需求。但船身式飞机的抗浪能力较差,因此往往需在两机翼下对称布置两个小浮筒以提高其在水面的稳定性。浮筒式水上飞机则是在飞机的机身下方安装两个大浮筒来实现水面滑行。相比于船身式飞机,浮筒式飞机的抗浪能力更强。同时由于浮筒式飞机的机身距离水面更高,滑跑时引起的水花更不易喷溅至机身及其他部件。

4、但浮筒式水上飞机也存在问题,相较于船身式水上飞机,浮筒较窄,起飞时横行稳定性较差。同时由于携带浮筒,浮筒式水上飞机在飞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降低了飞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包括垂直起降飞机本体、雪橇式起落架主体、起落架支柱、升力体式浮筒和连接限位机构,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通过起落架支柱固定在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底部,所述升力体式浮筒通过所述连接限位机构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底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升力体式浮筒均关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中心轴线左右对称。

3、优选的,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包括四个转接座、前后设置的两个弯管和水平设置的两个滑橇,所述弯管呈倒u形设置,所述滑橇上通过螺钉与所述转接座连接,所述转接座通过螺钉与所述弯管连接,所述弯管上设置有起落架支柱,所述起落架支柱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连接,两个所述滑橇关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中心轴线左右对称。

4、优选的,所述起落架支柱上设置有上固定孔、下固定孔和中间孔,所述起落架支柱通过上固定孔内插入销钉的方式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连接,所述弯管穿过所述下固定孔,所述弯管、垂直起降飞机本体底部设置有与所述中间孔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起落架支柱通过所述中间孔内插入螺钉的方式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弯管进一步连接限位。

5、优选的,所述升力体式浮筒包括浮筒框架、升力体式外形和船身式外形,所述浮筒框架用于支撑蒙皮提供所需气动外形,所述升力体式外形位于所述浮筒框架上半部分,所述船身式外形位于浮筒框架下半部分。

6、优选的,所述连接限位机构包括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与所述浮筒框架焊接,所述桁架结构上设置有用于贴合所述滑橇的u形槽,所述u形槽与所述滑橇通过螺钉相连,所述u形槽与所述滑橇上开有与螺钉相对应的螺纹孔。

7、优选的,所述u形槽内侧开有短开口。

8、优选的,当所述升力体式浮筒通过所述限位机构连接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底部时,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为水面起降模式;当所述升力体式浮筒通过所述限位机构拆卸后,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为陆地起降模式。

9、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限位结构,可实现升力体式浮筒的组装状态和拆卸状态,拆卸状态时,垂直起降飞机本体上只保留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可以满足垂直起降飞机在陆地上的垂直起降需求;组装状态时,保留雪橇式起落架拥有升力体式浮筒,可以满足垂直起降飞机在水面的垂直起降需求,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水陆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起降,扩大了垂直起降飞机的使用范围。

11、2.本实用新型采用升力体式浮筒,升力体式浮筒兼具升力体式外形与船身式外形,相较于传统的水上飞机起落架浮筒,升力体式浮筒有更好的气动外形,在飞机的飞行过程中带来的阻力更小,提高了飞机的飞行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起落架支柱(3)、升力体式浮筒(4)和连接限位机构(5),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通过所述起落架支柱(3)固定在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底部,所述升力体式浮筒(4)通过所述连接限位机构(5)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底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升力体式浮筒(4)均关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中心轴线左右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包括四个转接座(8)、前后设置的两个弯管(6)和水平设置的两个滑橇(7),所述弯管(6)呈倒u形设置,所述滑橇(7)上通过螺钉与所述转接座(8)连接,所述转接座(8)通过螺钉与所述弯管(6)连接,所述弯管(6)上设置有起落架支柱(3),所述起落架支柱(3)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连接,两个所述滑橇(7)关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中心轴线左右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支柱(3)上设置有上固定孔(9)、下固定孔(10)和中间孔(11),所述起落架支柱(3)通过上固定孔(9)内插入销钉的方式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连接,所述弯管(6)穿过所述下固定孔(10),所述弯管(6)、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底部设置有与所述中间孔(11)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起落架支柱(3)通过所述中间孔(11)内插入螺钉的方式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1)、弯管(6)进一步连接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力体式浮筒(4)包括浮筒框架(12)、升力体式外形(13)和船身式外形(14),所述浮筒框架(12)用于支撑蒙皮提供所需气动外形,所述升力体式外形(13)位于所述浮筒框架(12)上半部分,所述船身式外形(14)位于浮筒框架(12)下半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限位机构(5)包括桁架结构(15),所述桁架结构(15)与所述浮筒框架(12)焊接,所述桁架结构(15)上设置有用于贴合所述滑橇(7)的u形槽(16),所述u形槽(16)与所述滑橇(7)通过螺钉相连,所述u形槽(16)与所述滑橇(7)上开有与螺钉相对应的螺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槽(16)内侧开有短开口(1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升力体式浮筒(4)通过所述限位机构(5)连接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底部时,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为水面起降模式;当所述升力体式浮筒(4)通过所述限位机构(5)拆卸后,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2)为陆地起降模式。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垂直起降飞机专用升力体式水陆两栖起落架,包括垂直起降飞机本体、雪橇式起落架主体、起落架支柱、升力体式浮筒和连接限位机构,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通过所述起落架支柱固定在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底部,所述升力体式浮筒通过所述连接限位机构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底部,所述雪橇式起落架主体、升力体式浮筒均关于所述垂直起降飞机本体中心轴线左右对称,本技术通过连接限位结构,可实现升力体式浮筒的组装状态和拆卸状态,拆卸状态时,可以满足垂直起降飞机在陆地上的垂直起降需求;组装状态时,可以满足垂直起降飞机在水面的垂直起降需求,本技术可以实现在水陆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起降,扩大了垂直起降飞机的使用范围。

技术研发人员:韩文博,余杰,王梓淮,张薇,彭睿,刘鹏远,曹菀葶,朱秉承,田文渊,裴元鹏,周宇彤,王曦悦,管伟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昌航空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40401
技术公布日:2025/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