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44443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工件放在托板上,沿着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一边循环一边进行部件组装的运送装置。
然而,由于需要从外侧将支撑部件组装到一个工件上,并顺次组装到台车上,所述上述已知的系统存在下述问题,即,当在该系统中附加设置多个运送路径时,难以确保用于向这些运送路径顺畅供应部件的空间及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特征,提供一种运送装置,包括各自形成一个闭合环路且具有用于将部件组装到一个工件上的运入台和运出台的运送路径,所述工件沿该运送路径循环;一个用于运送工件和部件的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一个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分支出来的副运送通道;其中运送路径的各纵向端部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的一侧;所述运入台和运出台被置于各运送路径的各纵向端部;并且副运送通道被置于运送路径的纵向侧。
根据上述构造,多个运送路径的每一个的纵向端均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的一侧,并且运入台和运出台被置于各运送路径的各纵向端处。因此,多个运送路径可以被紧凑地置于所需最小的空间中,同时有利于相对于多个运送路径顺畅地从公共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供应和排出工件和部件。进而,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分支出来的副运送通道被置于运送路径的纵向侧。因此,可以容易地向运送路径的中间部分供应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特征,在第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运送装置,其中,一对运送路径的纵向端部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的对向侧。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该对运送路径的纵向端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的对向侧,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狭窄的空间,在其中紧凑地设置该对运送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特征,在第二个特征的基础上,提供一个运送装置,其中,置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的对向侧上的该对运送路径的运送方向相互反向,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入台与另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入台相对,而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位于其间;并且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出台与另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出台相对,而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位于其间。
根据上述构造,置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的对向侧上的该对运送路径的运送方向相互反向,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入台与另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入台相对,而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位于其间;并且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出台与另一个运送路径的运出台相对,而工件和部件运送路径位于其间。因此,可以进一步顺畅地在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与运送路径之间进行供应和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特征,在第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运送装置,其中,一对运送路径被沿着副运送通道的一侧布置,并且另一对运送路径被沿着副运送通道的另一侧布置。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该对运送路径被沿着副运送通道的一侧布置,并且另一对运送路径被沿着副运送通道的另一侧布置,所以可以顺畅地在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与整个四条运送路径之间顺畅地进行供应和排出,同时紧凑地布置所述四条运送路径。


图1是表示组装汽车门的副作业线平面图。
图2是图1的2-2线断面图。
图3是图1的3-3线视图。
图4是图1的4-4线断面图。
图5是图1的5部放大图。
图6是图5的6方向视图。
图7是图5的7方向视图。
图8A、图8B是移动平台作用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组装后部门、后备箱门、前部门及前盖的4个副作业线的组合图。
运送装置的运送路径L,由相互平行的第1输送机C1及第2输送机C2、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延伸到第2输送机C2起始端的第1移动平台T1、从第2输送机C2的终端延伸到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第2移动平台T2构成,其整体呈矩形,长边是沿着第1、第2输送机C1、C2的运送方向,短边是沿着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运送方向。
在第1输送机C1的侧部,相邻地配置着工件运入台S1和工件运出台S2。在工件运入台S1上,暂时存放着由图未示的台车从主作业线运送来的门DL、DR,左右一对门DL、DR从这里由移载装置B1依次移载到运送装置的各托板P上。在工件运入台S1,接受了左右一对门DL、DR的托板P,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到第1移动平台T1、第2输送机C2、第2移动平台T2、再到第1输送机C1地循环,在该期间组装部件,部件组装结束后的门DL、DR到达了工件运出台S2时,由移载装置B2从托板P上排出。这些门DL、DR分别在台车上放置若干个,返回主作业线。
下面,参照图5至图7说明托板P的构造。
托板P备有四方形的基板11,在其下面设有四个车轮12…。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分别备有一对轨道13、13,上述四个车轮12…在这些轨道13、13上被导引。在托板P的左右一侧的2个车轮12、12的附近,分别设有一对导辊14、14,这些导辊14、14沿着任一方轨道13的两侧面滚动,这样,可防止车轮12、12从轨道13、13上脱落。
在托板P的上面,立设着2个门支承具15、16,该2个门支承具15、16构成本发明的工件支承具。支承臂152设在任一方门支承具15上,并由汽缸151驱动升降,左侧的门DL以立起的姿势支承在该支承臂152上。支承臂162设在另一方门支承具16上,并由汽缸161驱动升降,右侧的门DR以立起的姿势支承在该支承臂162上。另外,在托板P的左右一侧,设有向横方向伸出的托盘支承台17,该托盘支承台17构成本发明的部件支承部。多层的部件托盘18可载置在上述托盘支承台17上,在该多层部件托盘18上,预先放置着往门DL、DR(该门DL、DR放在托板P上)上组装的部件p1~p5(窗玻璃、内板、小物件等)。
在托板P上,设有充填了空气的空气罐19,从该气罐19供给驱动上述汽缸151、161的空气,以及供给驱动冲击扳手等气动工具T(该气动工具T用于进行在托板P上的部件p1~p5的组装)的空气。即,从空气罐19延伸的配管L1,与左门DL用的门支承具15的汽缸151、以及设在其附近的气动工具连接部39连接,在气动工具连接部39上,通过空气软管40连接着可装卸的气动工具T。同样地,从空气罐19延伸的配管L2,与右门DR用的门支承具16的汽缸161、以及设在其附近的气动工具连接部41连接,在气动工具连接部41上,通过空气软管42连接着可装卸的气动工具T。
在托板P的托盘支承台17上,设有从外部向空气罐19补给空气用的接头20和配管L3。
下面,参照图1、图2和图4,说明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的构造。第1、第2输送机C1、C2相对于运送装置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其构造相同,所以,以第1输送机C1的构造为代表说明。
第1输送机C1备有左右一对轨道13、13,该轨道13、13用于导引托板P的四个车轮12…。该轨道13、13的两端伸到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内部。在第1输送机C1的起始端侧,设有左右一对运入驱动辊21、21和左右一对主驱动辊22、22。在第1输送机C1的终端侧,设有左右一对制动辊23、23和左右一对运出驱动辊24、24。构成本发明的摩擦辊的上述各辊21、21、22、22、23、23、24、24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由分别设在其下部的马达25…驱动,与托板P的左右长边相接,产生驱动力或者制动力。使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辊21、21、22、22、23、23、24、24与托板P相接,使托板P移动,所以,第1、第2输送机C1、C2的驱动系统的构造不仅极为简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振动和噪音,能顺利地驱动托板P。
在第1输送机C1上,无间隙地配置着若干托板P…,主驱动辊22、22用低速连续地驱动位于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1个托板P,这样,从后方推压该第1输送机C1上的若干个托板P…,使它们同时移动。制动辊23、23对被上述主驱动辊22、22移动的若干个托板P中的、位于第1输送机C1终端的1个托盘P施加制动力,这样,防止该托板P越过第1移动平台T1。运出驱动辊24、24以比主驱动辊22、22高的速度被驱动,使位于第1输送机C1终端的一个托盘P与后续的托板P分离,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时被驱动。运入驱动辊21、21以高于主驱动辊22、22的速度被驱动,使位于第2移动平台T2终端的一个托板P移动到第1输送机C1的起始端,在追尾到该第1输送机C1上的末尾托板P时被驱动。
在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部,设有满托盘运入台S3。该满托盘运入台S3用于供给部件托盘18,该部件托盘18上放着往门DL、DR(该门DL、DR载置在托板P上)上组装的部件P1~P4。
下面,参照图1、图3和图4,说明第1移动平台T1和第2移动平台T2的构造。第1、第2移动平台T1、T2以运送装置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其构造相同,所以,以第1移动平台T1的构造为代表说明。
第1移动平台T1,备有可支承托板P的下面的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这些辊式输送机26、27、28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侧朝着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侧呈直列配置。各辊式输送机26、27、28可分别被汽缸29…同步升降。在其上升位置的运送面的高度,高于第1、第2输送机C1、C2上的托板P的下面;在其下降位置的运送面的高度,低于第1、第2输送机C1、C2上的托板P的下面的高度。
辊式输送机26、27、28的辊,是没有驱动源的自由辊,托板P的移动,由沿着第1移动平台T1的一侧配置的无杆汽缸30进行。沿着无杆汽缸30往复移动的输出部件31,可立起和倒伏,立起的输出部件31,与托板P的一方短边接合,倒伏的输出部件31,不与托板P干扰地退避到下方。
为了使从第1输送机C1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起始端的托板P停止,在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设有可与托板P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短边相接的2个挡块32、32。为了使从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移动到终端的托板P停止,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设有可与托板P的行进方向前侧的长边相接的2个挡块33、33。在第1活动平台T1的一侧,设有用于导引托板P行进方向右侧短边的2个导辊34、34和一个导轨35。
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与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之间,设有无杆汽缸36,沿着该无杆汽缸36往复移动的输出部件37,可在与托板P的下面接合的位置、和不与托板P干扰的位置之间立起、倒伏。
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设有把空的部件托盘18从托板P排出的空托盘运出台S4。在空托盘运出台S4上设有空气供给机构38,该空气供给机构38与设在托板P侧的接头20连接,用于供给空气。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作用。
在第1输送机C1上以低速移动的若干个托板P…的行进方向前头的空托板P,在通过工件运入台S1时,由移载装置B1把左右一对门DL、DR移载到该空托板P的门支承具15、16上。这时,在第1输送机C1上,若干个托板P…相互密接地相连着,并且,位于若干个托板P…的行进方向末尾的托板P(即位于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托板P)的行进方向后方,连着位于第2移动平台T2终端的托板P。
在工件运入台S1,移载了门DL、DR的托板P到达高速旋转的运出驱动辊24、24的位置时,与后续的托板P分离,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这时,第1移动平台T1的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位于下降位置,位于第1输送机C1的2个轨道13、13间的辊式输送机26不与托板P干扰。另外,新到达第1输送机C1的工件运入台S1的托板P,与产生制动力的制动辊23、23相接而被制动,抑制该托板P越过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与上述第1输送机C1的动作并行地,第2输送机C2的行进方向前头的托板P,与后续的托板P…分离,移动到第2移动平台T2的起始端。
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起始端的托板P,与挡块32、32相接而停止时,汽缸29…伸长,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同步上升,由起始端侧的辊式输送机26将托板P举起(见图8A)。接着,输出部件31立起而与托板P的一方长边接合时,被无杆汽缸30驱动的上述输出部件31推压的托板P,在辊式输送机26、27、28上移动,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与挡块33、33相接而停止(见图8B)。这时,辊式输送机26、27、28在上升位置,所以,托板P不与第1、第2输送机C1、C2的轨道13…干扰。
托板P到达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时,汽缸29…收缩,辊式输送机26、27、28下降,支承在辊式输送机28上的托板P,移载到第2输送机C2的轨道13、13上。这样,托板P从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移动到终端时,与之并行地,托板P从第2移动平台T2的起始端移动到终端。
这样,使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辊式输送机26、27、28升降,在与第1、第2输送机C1、C2之间交接托板P…,所以,可防止托板P…与第1、第2输送机C1、C2干扰,可以使托板P…在第1、第2输送机C1、C2与第1、第2移动平台T1、T2之间顺利移载。另外,中央的辊式输送机27不一定非要升降,也可以固定在上升位置。
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设有空托盘运出台S4,用自动排出输送机43取出支承在托板P的托盘支承台17上的空部件托盘18,排出到空托盘排出台S4。与此同时,设在空托盘排出台S4上的空气供给机构38,连接着托板P的接头20,向空气罐19充填空气。
这样,由于在托板P上设有空气罐19,与从托板P外部供给空气时相比,可使空气软管的配置简单化,而且,即使托板P移动时也能继续使用同一种气动工具,提高操作性。另外,托板P在运送路径L上循环期间,可向空气罐19供给空气,所以,对空气罐19的空气供给极为容易。
接着,运入驱动辊21、21使第1移动平台T1终端的托板P移动到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与在该第2输送机C2上以低速移动的若干托板P…的行进方向末尾的托板P相接。这时,无杆汽缸36动作,输出部件37推压托板P,起到运入驱动辊21、21的助推作用。与此并行地,第2移动平台T2终端的托板P也被运入驱动辊21、21和无杆汽缸36移动到第1输送机C1上,与在该第1输送机C1上以低速移动的若干托板P…的行进方向末尾的托板P相接。
从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移动到了第2输送机C2起始端的托板P,在通过满托盘运入台S3时,由自动供给输送机44把部件托盘18(该满部件托盘18上放着要组装到门DL、DR上的部件p1~p5)载置到托板P的托盘支承台17上。
站在该托板P上的2个作业人员,在该托板P从第1输送机C1经过第2移动平台T2移动到第2输送机C2的工件运出台S2期间,把部件托盘18上的部件p1~p5组装在门DL、DR上。这期间,使冲击扳手等的气动工具T动作的空气,是从设在托板P上的空气罐19供给的,另外,使汽缸151、161(该汽缸151、161使门DL、DR升降到适合于作业的高度)动作的空气,也是从上述空气罐19供给的。当托板P到达第1输送机C1的工件运出台S2时,把组装完了的门DL、DR从托板P排出到工件运出台S2,完成了一个循环的工序。
把部件托盘18(该部件托盘18上放着要往门DL、DR上组装的部件p1~p5)预先载置在托板P上,对移动中的托板P不必逐次地供给部件,可大幅度提高作业性。
如上所述,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由于主驱动辊22、22驱动最后尾的托板P,所以,可以总体地驱动在其前方以接触状态相连的若干个托板P…。因此,当需要延长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的长度时,只要延长其轨道13…的长度即可,不必变更主驱动辊22、22和其它辊21、21、23、23、24、24,运送路径L的长度的变更极为容易。
另外,托板P…所循环的闭合运送路径L的大部分,都可以用于部件p1~p5的组装作业,所以,几乎没有只送回空托板P…的部分,可有效利用空间。而已往的装置中,是将送回空托板P的送回作业线与运送载置着门DL、DR的满托板P的作业线是分开设置的,所以,设置送回作业线的空间浪费掉了。另外,为了避免空间的浪费,也可以将地面挖一个坑,把送回作业线设置在坑的内部,但是坑的挖掘很费事,大大增加了工程费用。所以,根据本实施例的运送装置,不仅能极容易地变更运送路径L的长度,而且可用最小的空间和最少的设备费构筑作业性高的组装作业线。
另外,由于作业空间W0设置在由第1、第2输送机C1、C2和第1、第2移动平台T1、T2包围着的运送路径L的内侧(见图1、图2),所以,借助该作业空间W0,作业者可容易地接近运送路径L上的任意托板P…,更提高作业性。
在上述运送路径L中,为了方便起见,工件运入台S1和工件运出台S2被置于第一输送机C1侧;满托盘运出台S3被置于第二输送机C2的开始端;空托盘运出台S4被置于第一移动平台T1的终端。然而,台S1至S4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
如图9所示,四个运送路径L以一种分布方式置于一条垂直延伸通过中心的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的左右相对两侧。左上方的运送路径L用于组装后部门;左下方的运送路径L用于组装后备箱门;右上方的运送路径L用于组装前部门;而右下方的运送路径L用于组装前盖。用于组装后部门的运送路径L和用于组装前部门的运送路径L被沿着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路径51的相对侧分支出来的副运送通道521和522的一个纵向侧设置,并且,用于组装后备箱门的运送路径L和用于组装前盖的运送路径被沿着副运送通道521和522的另一个纵向侧设置。工件运入台S1和满托盘运入台S3与工件运出台S2和空托盘运出台S4一样,被置于端部,面对各运送路径L的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
如上所述,多个运送路径L的纵向端部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并且运入台S1和S3与运出台S2和S4一样被置于各运送路径L的纵向端部。因此,多个运送路径L可以被设置在所需最小的空间中,同时有利于相对于多个运送路径L供应和排出工件和部件。
特别地,由于所述成对的左右运送路径L(用于组装后部门的运送路径L和用于组装前部门的运送路径L,或者用于组装后备箱门的运送路径L和用于组装前盖的运送路径L)被沿着左、右方向置于生产线中,左、右运送路径L可以被紧凑地置于一个狭长的空间中。并且,由于所述四个运送路径L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路径51、副运送路径521和522的交叉点被沿着四个方向设置,所以可以进一步减小空间。进而,由于副运送通道521和522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路径51中分支出来并在纵向上沿所有运送路径L延伸,所以可以容易地向运送路径L的中间部分供应部件。
进而,在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右侧上的用于组装后部门和后备箱门的运送路径L中,运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而在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左侧上的用于组装前部门和前盖的运送路径中,运送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因此,在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路径51位于其间且相互对向的、用于组装后部门的运送路径L和用于组装前部门的运送路径L中,一个运送路径L的运入台S1和S3与另一个运送路径L的相同部分相对,并且,一个运送路径L的运出台S2和S4与另一个运送路径L的相同部分相对。从而,与运入台S1和S3面对运出台S2和S4的情况下相比,工件和部件的运入和运出操作可以顺畅地进行。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路径51位于其间且相互对向的、用于组装后备箱门的运送路径L和用于组装前盖的运送路径L的布置也提供了这一优点。
如上所述,采用这种布置可以确保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能够被四条运送路径L所共用,并且可以进一步有效地利用空间,并且运送路径L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小。因此,可以容易地适应装置类型的变化等。如果各运入台S1和S3以及运出台S2和S4是由一个起重机形成的,并且工件和部件通过一个悬挂式输送机被运入和运出,则用于运送路径L的面积可以被减小。进而,由于作业空间W1至W4被设置在四条运送路径L内侧,操作者可以通过作业空间W1至W4容易地接近任何托盘P,导致进一步增强了可操作性。
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设计上进行各种的变型。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多条运送路径L被置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的相对侧,然而,它们也可以被置于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的一侧。
并且,除了组装汽车的门、后备箱门和前盖的生产线之外,本发明还适用于组装的任何工件的生产线。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运送装置,可在输送机的托板上,往任意工件上进行部件的组装作业,尤其适用于组装四轮车或两轮车的部件的副作业线。
权利要求
1.一种运送装置,包括各自形成一个闭合环路且具有用于将部件(p1至p5)组装到一个工件(DL和DR)上的运入台(S1和S3)和运出台(S2和S4)的运送路径(L),所述工件(DL和DR)沿该运送路径(L)循环;一个用于运送工件(DL和DR)和部件(p1至p5)的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以及一个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分支出来的副运送通道(521和522);其中运送路径(L)的各纵向端部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的一侧;所述运入台(S1和S3)和运出台(S2和S4)被置于各运送路径(L)的各纵向端部;并且所述副运送通道(521和522)被置于运送路径(L)的纵向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特征在于一对运送路径(L)的纵向端面对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的对向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送装置,特征在于被置于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的相对侧上的该对运送路径(L)的运送方向相互反向;一个所述运送路径(L)的运入台(S1和S3)与另一个所述运送路径(L)的相同部分相对,而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位于其间;并且一个所述运送路径(L)的运出台(S2和S4)与另一个所述运送路径(L)的相同部分相对,而所述工件和部件运送通道(51)位于其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运送路径(L)沿着所述副运送通道(521和522)的一侧设置,而另一对所述运送路径(L)沿着副所述运送通道(521和522)的另一侧设置。
全文摘要
一种运送装置,包括各自形成一个闭合环路且具有用于将部件组装到一个工件上的运入台(S
文档编号B65G37/02GK1392090SQ0212164
公开日2003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4日
发明者西泽吉弘, 三桥政巳, 窪田启一, 池田宏一, 村上英夫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