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式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8751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台车式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其采用全长较长,并且在全长的范围内不具有水平方向的关节部的一体型的运送用台车。
背景技术
作为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比如,在日本第2001-48006号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等中公开有下述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其中,在按照可通过活动车轮行驶的方式支承的运送用台车的靠近中间的前后的2个部位设置被导向部件,在行驶通路侧,敷设卡合有前后一对的被导向部件的导轨,并且设置与运送用台车平行的行驶方向平行的被摩擦面接触,推进该运送用台车的摩擦驱动机构。
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中,由于当按照横穿通路的方式设置台车行驶通路时,位于横穿该通路的台车行驶通路部分的导轨具有妨碍人、车辆的安全的通行的危险,故具有无法在横穿该通路的台车行驶通路部分敷设上述导轨的情况。人们认为,在这样的场合,通过设置于通路的上游侧的摩擦驱动机构,将台车送向通路的内部,将该台车转交给设置于通路的下游侧的摩擦驱动机构,由此,使该台车在上述通路进行横穿行驶,但是,由于不具有保证台车直进性的机构,即保证利用通路下游侧的摩擦驱动机构被送入到通路内的台车的直进性的机构,故具有无法按照确实良好地转交给通路上游侧的摩擦驱动机构的方式,正确地使该台车在通路内直进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消除上述这样的过去的问题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包括运送用台车,该运送用台车以可通过活动车轮而行驶的方式支承于行驶通路上;主导轨,该主导轨通过设置于该运送用台车的靠近中间的前后2个部位的主被导向部件,对运送用台车进行导向;摩擦驱动机构,该摩擦驱动机构与同走行方向平行地设置于该运送用台车上的被摩擦面接触,推进该运送用台车,其具有下述的特征。
即,在上述运送用台车上,分别在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的前方和后方,设置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与后侧副被导向部件,其设置方式为相对主导轨沿左右横向错开,在上述运送用台车的行驶通路中,按照大于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宽度,设置未敷设有上述主导轨的横穿通路。在该横穿通路的上游侧,敷设卡合有上述后侧副被导向部件的后侧副导轨,在该横穿通路的下游侧,敷设卡合有上述前侧副被导向部件的前侧副导轨。另外,上述运送用台车通过该横穿通路时,上述主被导向部件和前后各副被导向部件中的至少前后2个被导向部件在该横穿通路的至少前后的任何一方,或按照横跨该横穿通路的前后的方式,与各被导向部件相对应的导轨卡合。
按照上述方案的本发明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由于在运送用台车行驶而通过横穿通路时,在该横穿通路的至少前后的任何一方,或按照横跨该横穿通路的前后的方式,至少前后2个被导向部件,即,前后一对主被导向部件、前侧的前后一对副被导向部件以及后侧的前后一对的副被导向部件的共计6个被导向部件中的至少前后2个被导向部件与导轨,即,横穿通路前后的主导轨、通路前后的副导轨的任何一个卡合,故运送用台车在平时,以前后2个部位受到导轨限制的状态,横穿通过通路。于是,虽然没有设置将台车导向到上述横穿通路内的导轨,但是仍可使台车在该横穿通路中正确地横穿直进,由于不送向横穿通路的下游侧的导轨的上游,故没有台车停止于横穿通路位置的不利情况的危险。
另外,与同时在横穿通路的前后从左右两侧夹持台车,按照可仅仅直进的方式导向大型的台车导向机构的场合相比较,设备可简单地、以较低的价格实施。特别是在紧接转弯部之后,或紧接转弯部之前,设置上述横穿通路这样的场合,在上述台车导向机构中,为了台车在转弯部行驶时向转弯部外侧伸出而运转的台车前后两端部与上述台车导向机构不妨碍,必须可开闭地构成该台车导向机构,不仅无法避免设备成本的大幅度的上升,而且必须要求对该台车导向机构进行开闭控制,不能够容易实施,但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案,完全不不伴随有这样的不利情况,较简单容易地实施,可实现初期的目的。
此外,基本上,前侧副被导向部件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可相对上述主导轨,设置于左右任何一侧。在此场合,前侧副被导向部件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也可设置于一条直线上,还可按照其位置沿左右横向错开的方式设置。显然,前侧副被导向部件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也可相对上述主导轨而左右分配的方式设置。
还有,在于台车行驶通路中具有转弯部的场合,在运送用台车于该转弯部行驶时,该运送用台车的前后两端部按照在暂时地向转弯部的外侧(与转弯部通路的圆弧中心侧相反一侧)伸出后恢复的方式横动。于是,在台车行驶通路中具有转弯部的场合,最好,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前侧副被导向部件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中,相对上述主导轨,至少位于上述转弯部的内侧(转弯部通路的圆弧中心侧)的一侧的副被导向部件,即,相对上述主导轨,至少位于在台车行进方向的前方的转弯部的弯曲方向侧的副被导向部件高于该主导轨的高度,在运送用台车在转弯部行驶时,即,位于上述转弯部的内侧的副被导向部件相对台车行驶方向,沿左右横向横动时,避免与上述主导轨碰撞的情况。由于采用该方案,即使对于在台车行驶通路中,存在转弯部的行驶通路布置,仍可实施本发明。
再有,即使在上述横穿通路设置于台车行驶通路中的紧接转弯部之后的位置和之前的位置时,在通过上述的方案,运送用台车在转弯部行驶时,避免位于该转弯部的内侧的副被导向部件与上述主导轨碰撞的情况下,由于沿该转弯部的弯曲方向,运送用台车在转弯部行驶时的运送用台车前后两端部的横动,横穿通路上游的后侧副导轨与前侧副被导向部件,或横穿通路下游的前侧副导轨与后侧被导向部件碰撞。于是,相对上述主导轨,至少位于上述转弯部的内侧的一侧的副被导向部件不仅高于该主导轨的高度,而且设定在与前侧副被导向部件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不同的高度,高度较大的副被导向部件设定在高于与高度较小的副被导向部件卡合的副导轨的位置,由此,可避免横穿通路上游的后侧副导轨与前侧副被导向部件的左右横向的碰撞,或横穿通路下游的前侧副导轨与后侧副被导向部件的碰撞。
另外,各被导向部件由按照可绕垂直轴心自转的方式支承的垂直销构成,各导轨由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构成,该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按照从左右两侧,夹持各被导向部件(垂直销)的方式并设,由此,可通过简单的结构,低价格地形成台车侧的各被导向部件、行驶通路侧的各导轨。


图1为省略了运送用台车的台车主体的俯视图;图2为其侧视图;图3为省略了该运送用台车的台车主体的主被导向部件位置处的主视图和摩擦驱动机构的主视图;图4为该运送用台车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位置处的主视图;图5为该运送用台车的后侧副被导向部件位置处的主视图;图6为说明运送用台车的行驶通路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7为说明横穿通路前后的主副两个导轨的俯视图;图8~图10为说明横穿通路的上游侧的运送用台车的行驶状态的俯视图;图11~图13为说明横穿横穿通路的运送用台车的行驶状态的俯视图;图14和图15为说明横穿通路的下游侧的运送用台车的行驶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象图1~图5所示的那样,本实施例所采用的运送用台车1包括较长尺寸的一体型的台车主体2,该台车主体2装载有汽车车体等的工件W,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不具有水平方向关节部。在该台车主体2的底侧,设置有左右一对前后的2组的活动车轮3;主被导向部件4、5,该主被导向部件4,5在靠近前后方向中心线上的中间的位置,按照前后一对的方式设置;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该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在该主被导向部件4,5的前方,相对前后方向中心线,向右方脱开的位置(也可为左方,但是以上的实施例的描述针对图示的结构而说明)前后一对地设置;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该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在主被导向部件4,5的后方,相对前后方向中心线向左方脱开的位置,前后一对地设置。另外,在台车主体2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与行驶方向平行的被摩擦面10a,10b。该被摩擦面10a,10b也可采用台车主体2的左右两侧面本身,还可由安装于台车主体2上的前后方向部件的侧面构成。另外,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之间的间距与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之间的间距相等。
各被导向部件4~9由垂直销的底端突出部构成,该垂直销按照沿上下方向穿过固定于台车主体2上的垂直的筒状支承部件11,并且可绕垂直轴心而自转的方式支承,但是,各被导向部件4~9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另外,象图3~图5所示的那样,导向部件4~9相对行驶路面(活动车轮3的行驶面)的高度按照下述的方式构成,该方式为主被导向部件4,5的高度H最低,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的高度H2为中间高度,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的高度H3最高。
上述运送用台车1的行驶路面,即,上述活动车轮3的行驶面由左右一对的带状板13a,13b构成,该左右一对的带状板13a,13b按照活动车轮3在表面上滚动的方式,通过架台12而水平地敷设于地面上,在两个带状板13a,13b之间的中间位置,敷设有卡合运送用台车1的主被对导向部件4,5的主导轨14。该主导轨14由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15a,15b构成,该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15a,15b以作为主被导向部件4,5的垂直销的底端突出部刚好松动嵌合的程度的宽度间隔开而并设。另外,也可将上述带状板13a,13b直接敷设于地面上,还可按照地面本身形成行驶路面(活动车轮3的行驶面)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运送用台车1的行驶通路上,象图1和图3所示的那样,并设有摩擦驱动机构16。该摩擦驱动机构16包括分别可绕垂直轴而旋转的摩擦驱动辊17与支承辊18。该摩擦驱动辊17通过图示省略的偏置机构与台车主体2的被摩擦面10a,10b中的其中一个面压接,通过电动机19而旋转驱动。该支承辊18与台车主体2的摩擦面10a,10b中的另一个面接触。此外,摩擦驱动机构16也可省略支承辊18,而仅仅由摩擦驱动辊17构成,还可按照象图6中的由标号20表示的摩擦驱动机构那样,不采用支承辊18,而左右一对地并设摩擦驱动辊17的方式构成。
图6表示将上述运送用台车1的闭环状行驶通路的直线往行通路部21的终端与直线往复通路部22的始端连接的转弯通路部,该转弯通路部由将2个90度转弯部23,24和将两个90度转弯部23,24之间连接的直线通路部25构成,设置横穿该直线通路部25的通路26。包括该通路26的直线通路部25的长度较短,以便通过上游侧的转弯部23,进入直线通路部25的运送用台车1的前端马上进入通路26的内部,从通路26向下游侧排出的运送用台车1马上进入下游侧的转弯部24的内部。另外,在形成该通路26内部的区域,未设置主导轨14,仅仅敷设构成活动车轮3的行驶面(行驶路面)的带状板13a,13b。另外,在各转弯部23,24的内侧,并设有转弯部摩擦驱动机构27,28,该转弯部摩擦驱动机构27,28具有沿行驶方向以适当间距而并排的多个(在图示的实例中,为3个)的摩擦驱动辊17,另外,在直线通路部25中,并设有摩擦驱动机构29,30,该摩擦驱动机构29,30在通路26的前后的两个部位,设置摩擦驱动辊17。
在上述转弯通路部的结构中,象图7具体所示的那样,在直线通路部25的始端位置附近与通路26之间,敷设卡合运送用台车1的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的后侧副导轨31,在直线通路部25的终端位置附近和通路26之间,敷设卡合运送用台车1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的前侧副导轨32。这两个副导轨31,32与主导轨14相同,由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33a,33b和34a,34b构成,该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33a,33b和34a,34b以作为副被导向部件6~9的垂直销的底端突出部刚好松动嵌合的程度的宽度间隔开而并设,但是,按照副被导向部件6~9相对副导轨31,32的卡合(嵌合)深度,基本与主被导向部件4,5相对主导轨14的卡合(嵌合)深度相等的方式,象图4和图5中的假想线所示的那样,对应于副被导向部件6~9相对行驶路面的高度,改变副导轨31,32的高度。
按照以上的方案,由于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与主导轨14卡合,故通过活动车轮3支承于行驶路面上的运送用台车1可保持与该主导轨14平行的姿势,沿台车行驶通路而行驶。另外,通过将并设于台车行驶通路的适合部位的摩擦驱动机构16,20中的通过电动机驱动的摩擦驱动辊17与台车主体2的被摩擦面10a或10b压接,将该运送用台车1向前方推进,而在下面,对该运送用台车1在从直线往复通路部20,延伸到直线往复通路部21的转弯通路部上行驶时的状态进行具体描述。
即,象图8所示的那样,送入通路26的上游侧转弯部23的运送用台车1通过转弯部摩擦驱动机构27的各摩擦驱动辊17而送向前方,同时,将其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由转弯部23的主导轨14导向,由此沿该转弯部23,按照90度转到右方,进入直线通路部25 。在此过程中,运送用台车1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在从主导轨14的右侧移向左侧后,再次相对后侧副导轨31和与其并列的主导轨14,从左侧移向右侧,但是,该前侧副导向部件6,7高于后侧副导轨31和主导轨14,不与这些后侧副导轨31和主导轨14的侧面碰撞。
象图9所示的那样,通过转弯部23,进入直线通路部25的运送用台车1通过摩擦驱动机构29而连续地进行摩擦驱动,通过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由主导轨14导向而前进,但是象图10所示的那样,前侧的主被导向部件4脱开主导轨14,而进入通路26的内部时,与该运送用台车1的前后一对的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9中,前方的副被导向部件8与后侧副导轨31卡合,该运送用台车1在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中的后方的主被导向部件5与前后一对的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9中的前方的副被导轨部件8的前后2个部位,由通路26的上游侧的主导轨14和后侧副导轨31导向,保持直进状态而进入通路26的内部。换言之,后侧副导轨31按照与前方的主被导向部件4和前方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之间的前后方向距离相同的长度,或比其稍长的方式构成。
象图11所示的那样,根据摩擦驱动机构29的摩擦驱动辊17送出到通路26的内部的运送用台车1,在其前方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与后侧副导轨31脱开而进入通路26的内部时,即在运送用台车1的后端侧,仅仅后方的后侧副被导向部件9与后侧副导轨31卡合的状态时,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内的前方的副被导向部件6与通路26的下游侧的前侧副导轨32卡合,转交给在通路26的下游侧的摩擦驱动机构30,向前方推进的运送用台车1在前后2个部位由前侧副导轨32和后侧副导轨31导向的同时,实现前进。
另外,象图12所示的那样,在后方的后侧副被导轨部件9与后侧副导轨31脱开而进入通路26的内部时,至少前后一对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这两个部件与通路26的下游侧的前侧副导轨32卡合,该运送用台车1在至少前后2个部位由前侧副导轨32导向的同时,由通路26的下游侧的摩擦驱动机构30,进行直进驱动,横穿通路26。换言之,通路26的宽度(前后的副导轨31,32之间的前后方向间距)按照与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或前侧副被导向部件7)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或后侧副被导向部件9)之间的距离相同,或比该距离稍窄的方式构成。
上述运送用台车1进行相对通路26的横穿行驶,象图13所示的那样,在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内的前方的副被导向部件6与前侧副导轨32脱开时,由于前方的主被导向部件4与通路26的下游侧的主导轨14卡合,故运送用台车1可在副被导向部件6和主被导向部件4的前后2个部位,由主导轨14导向,朝向转弯部24而直进行驶。
另外,象图14所示的那样,运送用台车1进行前进行驶,在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这两个部件从前侧副导轨32向前方脱开时,前后一对主被导向部件4,5这两者与通路下游侧的主导轨14卡合,其之后的运送用台车1中的前后一对主被导向部件4,5由主导轨14导向,通过摩擦驱动机构30,朝向转弯部24而推进。即,前后副导轨32按照与后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7和后方的主被导向部件5之间的前后距离相同,或比该距离稍长的方式构成。
如果运送用台车1从直线通路部25,进入转弯部24,则将该运送用台车1转交给转弯部摩擦驱动机构28,通过该转弯部摩擦驱动机构28的各摩擦驱动辊17,在转弯部24,使该运送用台车1朝向直线回行通路部22(参照图6)而推进。在此过程中,前后一对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从主导轨14的右侧移向左侧,然后,再次从主导轨14的左侧,移向右侧,但是,该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高于主导轨14,不与主导轨14的侧面碰撞。
此外,基本上,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以及前后一对的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的台车左右宽度方向的位置和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场合。比如,各导向部件也可由从左右两侧夹持突条形导轨的左右一对的垂直轴辊形成,还可由与凹槽形导轨嵌合的垂直轴辊形成。
还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反,在设置于运送用台车1上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设置于主导轨14的左侧,并且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设置于主导轨14的右侧的场合,后侧副导轨31相对主导轨14,以及主导轨14相对前侧副导轨32的左右位置也相反,在图6所示的行驶通路布置中,没有上游侧转弯部23和横穿通路26之间的前侧副被导轨部件6,7相对后侧副导轨31的横穿移动,但是,产生下游侧转弯部24和横穿通路26之间的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9相对前侧副导轨32的横穿移动。于是,在此场合,为了避免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9相对前侧副导轨32的横向的碰撞,与在先的实施例相反,必须使后侧副被导轨部件8,9高于前侧副导轨32。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其包括运送用台车(1),该运送用台车(1)以可通过活动车轮(3)而行驶的方式支承于行驶通路上;主导轨(14),该主导轨(14)通过设置于该运送用台车(1)的靠近中间的前后2个部位的主被导向部件(4,5),对运送用台车(1)进行导向;摩擦驱动机构(16),该摩擦驱动机构(16)和与走行方向平行地设置于该运送用台车(1)上的被摩擦面(10a)接触,推进该运送用台车(1),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用台车(1)上,分别在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的前方和后方,设置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与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其设置方式为相对主导轨(14)沿左右横向错开;在上述运送用台车(1)的行驶通路中,按照大于前后一对的主被导向部件(4,5)之间的距离的宽度,设置未敷设有上述主导轨(14)的横穿通路(26);在该横穿通路(26)的上游侧,敷设卡合有上述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的后侧副导轨(31);在该横穿通路(26)的下游侧,敷设卡合有上述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的前侧副导轨(32);上述运送用台车(1)通过该横穿通路(26)时,上述主被导向部件(4,5)和前后各副被导向部件(6~9)中的至少前后2个被导向部件在该横穿通路(26)的至少前后的任何一方,或按照横跨该横穿通路(26)的前后的方式,与和各被导向部件(6~9)相对应的导轨(14,31,32)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运送用台车(1)的行驶通路中,设置转弯部(23,24);相对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与前后一对的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中,至少对于上述主导轨(14),至少位于在台车行进方向的前方的转弯部(23,24)的弯曲方向侧的副被导向部件设置于高于该主导轨(14)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弯部(23,24)设置于紧接上述横穿通路(26)之前或之后;按照不同于上述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的高度设定的,高度较大的副被导向部件(6,7)设定在高于与高度较小的副被导向部件(8,9)卡合的副导轨(31)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被导向部件(4~9)通过按照可绕垂直轴心自转的方式支承的垂直销构成;上述各导轨(14,31,32)由按照从左右两侧夹持上述各被导向部件(4~9)的方式并设的左右一对的垂直轨板(15a,15b)(33a,33b)(34a,34b)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在运送用台车(1)上,设置前后一对的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和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运送用台车(1)利用设置于横穿通路(26)的前后的摩擦驱动机构(29,30),通过横穿通路(26),在其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敷设卡合有后侧副被导向部件(8,9)的后侧副导轨(31)和前侧副被导向部件(6,7)的前侧副导轨(32),当运送用台车(1)通过横穿通路(26)时,主被导向部件(4,5)和前后各副被导向部件(6~9)中的至少前后2个被导向部件与和各被导向部件(6~9)相对应的导轨(14,31,32)卡合,使在未敷设主导轨(14)的横穿通路(26)中,仍可确实使运送用台车(1)直进。
文档编号B65G35/00GK1593998SQ200410074620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8日
发明者中村卓司, 大江正浩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