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452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移动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移动转运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装载单元、尤其是集装箱或者转换桥(Wechseibr加ke)在纵侧面的转运和/或者装卸的移动转运装置,其 中装栽单元的转运或者装卸移动通过至少一个可定位在装载单元下 的、可移动的平台进行。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几乎无限制的运输量的扩大,确切地说就是 一年一年提高的运输量。没有畅通的、高效的和成本低廉的、从A到B 的货物运输,地方和全球的经济繁荣是不可想象的。货物运输量在公路和铁路运输、用船运输以及航空运输上的分布 是完全不均匀的,其中货物的绝大部分用公路运输。尽管处在计算机时代,目前的货物运输具有严重的薄弱环节。如 果在货物运输时运输介质必须被更换,即装载单元必须被转运,例如 由船到火车车皮或者载重汽车(LKW)上,必须解决巨大的物流问题。 不仅运输费用而且运输时间非常关键的依赖于这一物流问题如何解 决。在公路运输时这一薄弱环节被绕过去了。在正常情况下货物在发 货人处用公司自己的升降装置,例如起重机或者叉车装上车,并且在 收货人处又用公司自己的升降装置卸下车。因此不必转运到其它的运 输工具上。这就是公路运输具有优势的原因。在市内的范围和在近距 离交通中,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可惜没有相对于公路运输更合适的可选 择方案。例如许多的货物发货人和收货人没有铁路线路衔接。但是由于一般公路运输的问题,从在发货人和收货人之间 一个确 定的距离开始,铁路运输应该是公路运输的一个可选择的方案。栽重 汽车由于噪音和有害物质排放显著影响了在相关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提高了建立温室效应的有害物质的排放。但是在铁路运输时需要两次转运首先货物必须运到火车站,并 且从载重车转运到火车车皮上,然后由目的地火车站又被取回,这又 以重新转运到载重车上为先决条件。在铁路运输中,直到合适的转运 装置被开发出来,并且能够提供使用,运输工程的薄弱环节长久以来 一直是搬运问题。同样在其它的运输介质中,例如在船运中,从陆地到船上并且反 过来,在整个运输路途上转运过程是关键的一步。为了在集装箱码头 能够保证一个合适的通过能力,即单位时间内转运的装载单元的数量, 在基础设施和升降装置上需要巨大的投资。借助于能迅速、可靠和成本低廉的将货物从一种运输介质转运到 另外一种上,例如从船上到火车车皮上或者栽重汽车上,并且反过来 也一样的转运装置,现有的薄弱环节一定可以被消除。借助于运输容器的使用,如集装箱或者在载重汽车中更换车身,待运输的货物,例 如杂货装在里面,它们不用再单独地转运,这已经朝着正确的方向前 进了一步。尽管至今薄弱环节基本上继续存在。因此至今有了很多的开发,通过特有的装置改善转运过程,以使 在集装箱码头的通过能力可以被显著提高,或者使铁路运输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即更费用低廉和更迅速。在集装箱码头现有转运技术是,装载单元用多个大型的龙门起重 机平行地从船上吊起,并且堆放到陆地上。然后存放的装载单元用所 谓的卧式运输工具或者用堆垛机举起,并且运到可以作为中间存储的 场地,或者直接装卸到火车车皮上或者载重车上。当然这种方法有着 巨大的缺点,对于相应的通过能力需要大量的非常昂贵的卧式运输工 具或者堆垛机。装栽单元运回的距离越远,例如由船上装卸起重机吊起直至装到火车车皮或者栽重车上,使用升降装置就更加不经济。升 降装置应该只升降并且不行驶,因为对于行驶有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可 能性。因此部分地已经使用简单的车辆,类似于在地面上引导的载重拖 车,但是带有驱动马达,例如通过感应环,使得在工作场地内装载单元的运输成为可能。这种"自动引导车辆,,(AGV)虽然只能在预先确 定的地段上行驶,但是对此费用只有卧式运输工具或者堆垛机的一小 部分。由此通过能力虽不可能被显著提高,但是需要的投资费用,尤 其是在扩建时不会那么高。但是最大的缺点是,产生另外的转运过程。 由卸货起重机卸到AGV上的装载单元必须由自动引导车辆转运到火车 车皮上或者载重车上或者在地面上中间存储。为此又需要熟悉的转运 装置,例如悬臂起重机、卧式运输工具、堆垛机等等。用这种技术显 著的通过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为了克服上面所阐述的原因的难点,在DE19733963C2中已经提出 了一种用于载荷转运的方法和装置。在该装置中主要缺点是,为了装 卸集装箱必须设有自身的、已经在集装箱存放前定位在装载面上的附 加基板。当在某一个支线上进行集装箱列车装货时,这样的附加基板 已经被布置在车皮上了,这在实际中是不可实施的。而为此在正好使 用了所提出的移动转运装置的目的地火车站的装卸也是不可能的,因 为集装箱直接放在装载面上,并且托换基板是不可能的。此外也提出了用于货物集装箱移位的固定装置。这样的固定装置 例如由DE19804491A1已是大家所熟悉的。此外由DE4301019C2还有一 个用于集装箱水平转运的转运系统已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种熟悉的 设备和系统在它的基本特征上不能解决上面所阐述的难点。本发明的任务是提出 一 种在开头时所提到的类型的转运系统,它 一方面避免上面所提到的缺点,同时另一方面使得装载单元的经济的、 从而高效的和成本低廉的转运和装卸成为可能,因此可以消除货物运 输的薄弱环节。该任务通过本发明获得解决。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本发明的移动转运装置其特 征在于,平台构成装卸装置,至少对应装栽单元的基面,并且在运输 或者静止位置上布置在一个在装卸装置的背向装栽面的一側设置的基 架和/或者基板上,并且在装卸装置和基架或者基板之间至少设有一个 悬伸臂,它布置在基架上或者基板上,并且垂直于装载单元的纵侧可 伸缩地伸长,同时装卸装置可在悬伸臂上沿着它的纵向通过驱动装置 移动。借助本发明首次可以使转运过程简化,因此通过能力,即单位 时间内转运的装载单元,在集装箱码头没有大规模的附加投资下明显 提高,并且因此转运费用相应降低。移动转运装置定位在车架上,尤 其是自动引导车(AGV)上,同时由船用卸货起重机从船上吊起的装载 单元堆放在其上面。车辆带着堆放的装栽单元驶到火车或者载重车处, 并且在那里可以不用升降装置,即不用旋臂起重机、卧式运输工具、 堆垛机或者这一类的装置卸货。设计移动转运装置,使转运过程可以 全自动地,即没有操作人员地进行。此外可以同时进行多个转运过程, 因为带有移动转运装置的车辆不会像在通常的升降装置中相互造成障 碍。输量的矛盾,因此腹地交通可更高效地发展。
此外本发明具有显著的优点,大大减少了对于确定的通过能力所 要求的场地需求,例如在集装箱码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特征,装卸装置构成装卸框架和/或者装 卸平台。由此可以不用昂贵的改装可以毫无问题地转运多种尺寸的装
载单元,例如20英尺和40英尺的集装箱。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另外的特别的方案,基架布置在基板上。由此 保证了移动转运装置不用改造地可以安装在每个车架上。因此这非常
重要,因为借此在集装箱码头已经有的车辆,如"自动引导车,,(AGV) 可以毫无问题地被利用。因此不用购买新的车辆,或者对现有的车辆 进行昂贵的改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另外的特征,设有两个悬伸臂,它们优选是设 在基架或者基板的端面端部区域。这使得带有移动转运装置车辆的装 卸位置平行于火车车皮或者栽重汽车车辆的纵轴线成为可能,并且到 新的装载面具有小的距离。即装栽单元在悬伸臂上必须移动的距离很 短,因此移动过程非常简单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由此移动转运 装置又迅速地可以供使用了 。
根椐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悬伸臂布置在基架内部并且必要时 布置在基板上。由此实现了移动转运装置的简单结构。这种结构可以 降低重量并且便宜。这降低了购买费用,并且使成本低廉的批量生产 成为可能。由此移动转运装置的保养和修理也被简化,并且费用更低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另外的方案,悬伸臂在朝向装卸装置的一側具 有用于移动装载单元的装置,例如辊子,辊道或者导轨。满载的装栽 单元可重达40吨。该质量即使只在很短的距离上移动,没有用于减少 摩擦的装置,也需要巨大的力。因此设有辊子或者类似的装置是一个 4艮大的优点,由此沉重的装载单元可以毫无问题地和容易地来回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特征,装卸装置相对于基架或者相对于 基板,例如通过液压柱塞高度可调。这具有优点,在装载面有水平面 差(Niveauunterschieden )时,即在装载面与地面有不同的3巨离时, 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调整。转运只能在相同水平面的装栽面上可以迅速和可靠地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特征,移动转运装置构成自动的、自行 驶的车辆。因此可以实现巨大的优点,带有移动转运装置的车辆不需 要司机。真正的转运过程也可以全自动的进行,因此整个过程全自动
地,即没有操作人员地进行。由此获得一个巨大的节约潜力。此外24 小时投入使用可以毫无问题。
根椐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基架或者基板在车架上是高度可调 的。它的优点是,移动转运装置也可以在集装箱码头之外的其它的转 运过程中使用。例如其可在火车车皮和/或者载重车上不用附加的升降 装置用于装载单元的转运。与此同时那么可能发生的较大的水平面差 可通过附加的高度调节补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别的特征,悬伸臂相对于基架或者基板高度 可调地布置。通过该方案那么可能发生的较大的水平面差可通过附加 的高度调节补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另外的特别的特征,悬伸臂可旋转动地布置在 基架中或者基板上。
由此获得优点,可以克服在移动转运装置和火车车皮和/或者载重 车的装载面之间稍大的距离。为使伸缩结构在较大的伸缩长度时不会 体积太大,或者太粗壮,悬伸臂附加地可旋转地布置。它除了伸缩式 伸出以外,可以附加的向内向外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在悬伸臂的范围内,在它的工作位 置为了支撑至少设有一个支承元件。在移动过程中悬伸臂承担装栽单 元的重量。通过悬伸臂在工作位置的支承获得很大的优点,整个重量 由支承承担,并且不通过液压系统传导。由此液压系统的尺寸可更小, 这明显地节约成本。此外获得一个重要的可靠性好处,因为在故障情 况下,例如当液压系统失灵时,装载单元也可以在位置上保持较长的 时间,不会坠落到地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支承元件是高度可调的。由此产生了附加的 可靠性的优点。不仅在运行中而且在确定的故障情况时支承的升高带 来附加的可靠性。此外当悬伸臂被升高时,支承也是高度可调的就更 好了。
根据本发明借助于附图中表示的实施例进 一 步说明。

图1所示是一个带有装栽单元的移动转运装置的斜视图,
图2所示是在火车车皮旁边没有装卸装置的移动转运装置,
图3所示是带有伸出的悬伸臂的移动转运装置,
图4所示是在火车车皮旁边,在装卸装栽单元时的移动转运装置,
并且
图5所示是装卸过程的原理草图。
图1表示的是一个带有一个装载单元2(在图示的情况下是一个集 装箱)的可移动的转运装置1。该移动转运装置1用于在纵侧面转运和 /或者装卸装栽单元2,其中装载单元2的转运或者装卸移动通过一个 可定位在装载单元2下的、可移动的装卸装置3实现。当然装栽单元2
也可以是一台转换桥或者一个不同构造的容器。移动转运装置1在基 本配备中至少由一个带有轮5的车架4构成。它可以设计成自行驶的、 自动引导的运输工具,即设计成所谓的"Automatic Guided Vehicle (AGV)"。同样它也可以构成带有牵引机的拖车。
装卸装置3构成了装卸平台,并且至少对应于装载单元2的基面。 同样装卸装置3也可以设计成装卸框架。在输送或者静止位置装卸装 置3布置在基架6上,其中该基架6设在装卸装置3背向装载面的一 侧。基架6放在基板10上。另外一种可选择的方案是,例如直接在车 架4上只设有基架6。优选是装卸装置3在它的结构上作为基板将制作 得相对薄并且刚性非常好。另外要注意的就是重量问题,并且装卸装 置3要制作的非常轻。
当然为了固定装载单元2,装卸装置3可以具有栓钉或者这一类的装置。
在装卸装置3和基架6或者基板10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悬伸臂7, 它布置在基架6或者基板10上。悬伸臂7垂直于装载单元2的纵侧面 可伸缩的伸长。为了达到在转运或者装卸过程中更好的稳定性,设有 两个悬伸臂7。悬伸臂7布置在基架6的内部并且可能地布置在基板 10上,并且设在基架6或者基板10的正面端部区域。如后面还要进一 步阐述的,装卸装置3可在悬伸臂7上沿着它的纵向延伸上通过一个 驱动装置移动。
装卸装置3相对于基架6或者基板IO通过液压柱塞8高度可调。 它主要用于在装载面有水平面差时,即在装载面离地畔不同的距离时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调整。
图2表示的是在火车车皮9旁边的,不带装卸装置3并且不带装 载单元2时的移动转运装置1。代替火车车皮9当然也可以设想一台载 重汽车。移动转运装置1在它的车架4上具有一个基板10。在该基板 10上设有悬伸臂7。悬伸臂7是高度可调的,或者通过例如液压或者 气动装置在z方向可以调整。悬伸臂7可旋转地布置在基板10上,并 且为了装载过程可以沿着对火车车皮9的方向旋转90° 。为了能够更 好地承受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力,在悬伸臂7的装卸位置设有支承元 件ll。悬伸臂7在装卸过程中支撑在支承元件11上。
为了在装卸过程中达到更好的力的分布,如后面还要进一步说明 的,側面在火车车皮9的旁边设有装卸辅助装置12。该装卸辅助装置 12除了其它的功能装置之外具有一个用于支撑伸出并且处于装卸位置 的悬伸臂7的支座13。
图3表示的是在火车车皮9之上,带有伸出的悬伸臂7的移动转 运装置l。侧面在火车车皮9旁边设有装卸辅助装置12。
悬伸臂7由它的静止或者运输位置旋转90°到达它的装卸位置, 并且处于伸出状态。如已经提到的,伸出的悬伸臂7支撑在装卸辅助 装置12的支座13上。为了能使装卸装置3在悬伸臂7上更容易即减' 少摩擦地移动,悬伸臂7在横向上具有可旋转支承的辊子"。辊子14 可以通过一个柔性带相互连接,以使它们在悬伸臂7伸出时可像手风 琴似的相互以 一定间隔定位。当然为了减少摩擦也可以使用导轨或者 这一类的装置。
装卸辅助装置12的上面已经提到的其它功能是,为了将装载单元 2装到火车车皮9上或由其上卸下必须使装载单元升起或者降低。为了 这一过程装卸辅助装置12具有一个升降装置15,它用于装载单元2靠 近装载面时的负载支承。
图4表示的是在火车车皮9旁边,移动转运装置1在装载单元2 装卸的时刻。移动转运装置1与火车车皮9平行,并且悬伸臂7伸出 到装卸位置,同时一側支撑在支承元件11上,并且另一侧支撑在装卸 辅助装置12的支座13上。装载单元2在装卸装置3上定位,并且通 过悬伸臂7装卸。如已经简短提到的,装卸装置3通过一个未表示的 驱动装置可以在悬伸臂7上移动。为了在火车车皮9上升起和降下装载单元2,设有装卸辅助装置 12的升降装置15。
为了能够提供对于装卸装载单元2可能的、必要的水平面补偿 (Niveauausgleich), —方面装卸装置3相对于基板IO或者基架6高 度可调,并且另一方面悬伸臂7或者支承元件11也是高度可调的。当 然基架6或者基板IO相对于车架4也可以是高度可调的。
借助于图5装卸过程在原理图中概要地进一步说明。
为了能够确实有效地利用所述的转运系统,最迟在火车或者汽车 的停止位置在它的装卸位置上,通过一个未表示的识别系统检测装栽 单元2在火车车皮9上的位置。此外通过识别系统将至少一个尤其是 一个自行驶的装卸辅助装置12在待装卸装载单元2的区域定位。通过 一个识别装置检测装载单元2用于装卸的负载支承面。其在升降装置 15之间建立一个与装载单元2的、尤其是靠近装栽面的负载支承面的 形状配合连接。升降装置15沿着z方向举升装载单元2。悬伸臂7抬 起到相应的高度并且旋转90° 。然后移动转运装置1的悬伸臂7沿着 x方向由静止或者运输位置伸到装载单元2下面,并且为了支撑在支座 13上而定位。装卸装置3在悬伸臂7上移动到装载单元2下面。升降 装置15将装载单元2沿着z方向降下到装卸装置3上。装栽单元2沿 着x方向与装卸装置3移动到新的位置。悬伸臂7退回到它的准备位 置。
有意义地实现了由移动转运装置1到火车车皮9或者载重汽车上 的装卸。
最后由于规则必须指出,为了本发明更好的理解,在附图中单个 的零件和部件的表示是不成比例地,并且按比例是失真的。
权利要求
1.用于在纵侧面转运和/或者装卸装载单元、尤其是集装箱或者转换桥的移动转运装置,其中装载单元的转运或者装卸运动通过至少一个可定位在装载单元下的、可移动的平台进行,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构成装卸装置(3),至少相应于装载单元(2)的基面,并且在运输或者静止位置中布置在设置在装卸装置(3)的背向装载面的一侧的基架(6)和/或者基板(10)上方,并且在装卸装置(3)和基架(6)或者基板(1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悬伸臂(7),它布置在基架(6)上或者基板(10)上,并且垂直于装载单元(2)的纵侧面可伸缩地伸长,装卸装置(3)可在悬伸臂(7)上沿着它的纵向通过驱动装置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 卸装置(3)构成装卸框架和/或者装卸平台。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架(6 )布置在基板(10 )上。
4.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悬伸臂(7),它们优选是设在基架(6)或者基 板(10)的正面端部区域中。
5.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悬伸臂(7)布置在基架(6)内部,并且必要时布 置在基板(10)上。
6.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悬伸臂(7)在朝向装卸装置(3)的一側具有用于 装载单元(2)移动的装置,例如辊子(14)、辊道或者导轨。
7.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装置(3)相对于基架(6)或者相对于基板例 如通过液压柱塞(8)高度可调。
8.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转运装置构成自动的、自行驶的车辆。
9.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架(6)或者基板(10)在车架(4)上是高度可 调的。
10.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伸臂(7)相对于基架(6)或者基板(10)高度 可调地布置。
11.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悬伸臂(7)可旋转地布置在基架(6)中或者基板(10)上。
12.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在悬伸臂(7)的范围内,在它的工作位置中为了支撑而 设有至少一个支承元件(11)。
13. 根据前述的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转运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元件(11)是高度可调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用于装载单元(2)、尤其是集装箱或者转换桥在纵侧面的转运和/或者装卸的移动转运装置(1)。装载单元(2)的转运或者装卸移动通过至少一个可在装载单元下定位的、可移动的装卸装置(3)进行。装卸装置(3)至少对应装载单元(2)的基面,并且通过一个在背向装载面的装卸装置(3)的一侧设有的基架(6)和/或者基板(10)布置在运输或者静止位置。在装卸装置(3)和基架(6)或者基板(10)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悬伸臂(7),它布置在基架(6)上或者基板(10)上,并且垂至于装载单元(2)的纵侧面可伸缩的伸长。装卸装置(3)可在悬伸臂(7)上沿着它的纵向延伸通过驱动装置移动。
文档编号B65G63/00GK101300184SQ200680041047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汉斯·G·昂塞尔德 申请人:汉斯·G·昂塞尔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