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9932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前述设备是能够使搬运台车驱 动用的从动辊卡合于行走路径侧的搬运台车驱动用螺旋轴,并让前述搬运 台车能够驱动推进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
背景技术
此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也就是,在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上配置可 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搬运台车上则设置可与前述螺旋轴卡合的从动辊,藉 由前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搬运台车因而可被推进的结构的螺旋驱动的搬
运设备,传统上为大众熟知的有于1997年公开的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第 58々63号的专利文献(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1)等可以参照。但是,在此种搬 运装置中,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长度长的情况下,除了多根螺旋轴的各个 螺旋轴的螺旋翼的相位需要配合,并同心状地串列配置之外,为了使各螺 旋轴可以等速的朝同 一方向连动旋转,将各螺旋轴连动连结也是必要的。 然而,在串列的各螺旋轴间,必需配置螺旋轴两端的轴承或螺旋轴间的传 动手段,因此螺旋轴间需要具有相当长度的空隙部才行。不论是否存在此 空隙部,仍应使搬运台车侧的/人动辊自上游侧的螺旋轴朝向下游侧的螺旋 轴圆滑平顺地转乘并使搬运台车的行走不会被中断,而能确实地连续行走 的结构是被要求的。
此外,在前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以螺旋 轴的螺旋翼将搬运台车侧的从动辊朝向搬运台车行走方向后方推进的结 构。在前述结构中,搬运台车侧的从动辊由于能在螺旋轴的螺旋翼间在螺 旋轴轴向上游动,所以行走中的搬运台车有可能因振动等而产生前后摇动 的现象。为了解决此项问题,则有于2001年公开的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第 106462号(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2)等所记载的,将螺旋轴的螺旋翼作成由 螺旋轴轴向的两侧包夹搬运台车侧的从动辊的双翼片构造。
再者,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螺旋轴,是在遍及螺旋轴全长且连续 的l根中心轴杆上,将螺旋翼遍及前述中心轴杆全长且连续地附设的结构。 但在想要尽可能将1根螺旋轴的全长做到最长的情况下,在制造长条状的 中心轴杆上附设遍及中心轴杆全长且连续的螺旋翼的方面,此制造成本面 上不具实用性。如上述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利用单位长度的螺旋轴单体 在轴向上连接成所需要长度的螺旋轴的结构是可以被想到。
7针对上述的课题,有关习知一般可想出的结构是,以较螺旋轴间空隙 部的长度还长的间隔,将同 一螺旋轴上卡合的前后一对的从动辊设置于搬 运台车侧,而当前侧的/人动辊移动于螺4t轴间空隙部内的期间,可以藉由 后侧的从动辊使搬运台车驱动推进的结构。然而,串列的所有螺旋轴所构 成的搬运台车行走路径的全部区域内,使搬运台车等速行走的情况下,换 言之,即各螺旋轴的进给节距是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前述的构成是不成问 题,但是当螺旋轴的进给节距在特定区域会改变的结构中,亦即,在欲采 用能边等速旋转驱动所有的螺旋轴、边改变在特定区域的搬运台车的行走 速度的结构的场合时,当前后一对的,人动辊横跨前述进给节距相异的区域 间,则会因而卡合,无法使搬运台车在进给节距相异的区域间转乘。也就 是,在利用与同一螺旋轴卡合的前后一对的从动辊的结构中,是无法采用 在特定区域间,改变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的结构。另外,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在使用将螺旋轴的螺旋翼以双翼片的构 造来实现的情况下,位于搬运台车侧的从动辊与包夹前述从动辊的螺旋翼 之间必须要有适当的间隙(余隙),就算制出精度良好的螺旋轴来使前述间 隙成为必要的最小限度时,仍会有因前述必要的最小限度的间隙仍然存在, 而无法完全消除行走中的搬运台车在前后方向的游动(振动)。因此,当利 用涂装机来将搬运台车上的工件自动涂装的涂装产线上的工件搬运装置, 是利用上述构成的搬运装置的情况时,虽说仅仅稍微的产生振动时,还是 会有因搬运台车(工件)因为前后振动而发生涂装不均的忧虑存在。再者,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在仅将单位长度的中心轴杆上附设螺旋 翼所制造出的多根的螺旋轴单体在轴向上连接而构成预设长度的螺旋轴的 方法中,由于螺旋轴整体的弯曲强度与螺旋轴单体彼此的连接部的弯曲强 度相互具有依存性,所以需要在加深螺旋轴单体彼此的轴向上的嵌合深度 或增大连接部的弯曲强度上下点苦工。假设即使作成藉由具必要的弯曲强 度的连接部将螺旋轴单体彼此连接,其所组合而成的1根的螺旋轴全长实 际上是无法具有无限长度的,在既长且大的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中,则有 需要将前述结构的螺旋轴,以较为多数的串列状配设才可加以实现。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第一 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了上述习知所存在的无法采用螺旋 轴的进给节距在特定区域改变的结构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的问题。可达 成前述第 一 目的所完成的第 一发明所涉及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附上后 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符号来加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 置是使用可旋转驱动的螺旋轴1A、 1B、 1C……沿着搬运台车2的行走路径 配置,在搬运台车2上则设置有与前述螺旋轴1A、 1B、 1C……卡合的从动辊14,藉由前述螺:旋轴1A、 1B、 1C……的^:转驱动而可将搬运台车2 4,进 的结构。在前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中,前述螺旋轴1A、 1B、 1C......是在各螺旋轴1A、 1B、 1C……之间间隔着空隙部5,同心状地串列配置多才艮这 些螺旋轴,在与位于螺旋轴间空隙部5的一方上设有的螺旋轴1A、 1B、 1C......的前述空隙部5上邻接的端部的横侧方上,并列状地配置短的辅助螺旋轴 6A、 6B……前述辅助螺旋轴6A、 6B……是和前述螺旋轴1A、 1B、 1C……连 动而旋转驱动,且前述辅助螺旋轴6A、 6B......的进给节距是与并列的螺旋轴1A、 1B、 1C……的进给节距相同。在搬运台车2上设置不同于前述^^人动 辊14,可与前述辅助螺旋轴6A、 6B……卡合的辅助从动辊16。第一发明设 定为前述从动辊14与辅助从动辊16之间的螺旋轴的轴向上的间隔D以及 辅助螺旋轴6A、 6B…...的长度被设为,从动辊14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移 动时,辅助/人动辊16可与辅助螺旋轴6A, 6B……卡合的结构。依据上述第一发明的结构,是在搬运路径侧按照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 来追加并设短的辅助螺旋轴,且同时在搬运台车侧则在错开原本的从动辊 的位置上仅需追加1个辅助从动辊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在当从动辊在螺旋 轴间的空隙部移动时,能藉由辅助从动辊和辅助螺旋轴使搬运台车可以驱 动推进,所以可以不用在乎螺旋轴间的空隙部是否存在,搬运台车都可以 连续地行走驱动。而且,横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前后的转乘区域,也就是 在包含1个辅助螺旋轴、1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以及与前述空隙部邻接的前 后两螺旋轴的端部区域的转乘区域内而言,必需是在不改变各螺旋轴的进 给节距的条件下,搬运台车能以一定速度行走的结构,但在前述转乘区域 以外的区域中,由于仅有1个从动辊与螺旋轴卡合,所以在前述转乘区域 以外的场所,可以配置在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的 话,改变行走路径中的搬运台车的行走速度就也可行。关于实施上述结构的第一发明,具体上来说,可采用如下述的具体结 构A及具体结构B。具体结构A各螺旋轴1A、 1B、 1C......的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邻接的各个端部,可以藉由将辅助螺旋轴6A、 6B……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侧的端部中继的 2个传动手段9、 10,而相互地连动连结。具体结构B另外,在第一发明的构成中,横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的前后的转乘区域B1、 B2,也就是包含1个辅助螺旋轴6A、 6B....... 1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以及与前述空隙部5邻接的前后两个螺;旋轴1A、 1B、 1C……的端部 区域的转乘区域B1、 B2,而在此之外的区域中,则是由仅有1个的从动辊 14与螺旋轴1A、 1B、 1C……卡合。所以前述转乘区域B1、 B2内,螺旋轴IA、 1B、 1C……的进给节距Pl或P2可以使用不需变化的结构,在前述转 乘区域B1、 B2以外的场所,配置螺旋轴1A、 1B、 1C……的进给节距相异的 前后2个区域Al ~ A2……的边界,在前述转乘区域Bl、 B2的螺旋轴1A、IB、 1C......的进给节距P1、 P2,则可设定成从动辊14与辅助从动辊16间的螺旋轴轴向间隔D的整数分之一。根据上述具体結构A,是在使各螺旋轴彼此连动的中继中间轴上,活用 辅助螺旋轴,所以能以较简单结构的传动手段,将所有的螺旋轴及辅助螺 3炎轴连动连结。根据上述具体结构B,是在包含设置有多个包含l个辅助螺旋轴、l个 螺旋轴间的空隙部以及与前述空隙部邻接的前后两螺旋轴的端部区域的转 乘区域的结构中,无需把在所有的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设为相同,仅需设 为从动辊与辅助从动辊间的螺旋轴在轴向上的间隔的整数分之一,就能因 应需求来改变在前数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因此,在前述转乘区域以外的 场所,可以配合配置在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将 行走路径中的搬运台车的行走速度相异的多个区域,任意设定包含各转乘 区域的区域。另外,为达成上述第一目的所完成的第二发明所涉及的螺旋驱动的搬 运装置是附上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符号来加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螺 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使用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沿着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配 置,搬运台车上设置有与前述螺旋轴卡合的从动辊,藉由前述螺旋轴的旋 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的结构。在前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中,前述螺旋 轴为,在各螺旋轴21A、 21B、 21C……之间间隔着空隙部33同心状地串列 配置多才艮,在搬运台车22中,前述螺;旋轴21A、 21B、 21C……的轴向上前 后二个地方的螺旋翼21a、 21b间嵌合的前后一对的从动辊25、 26是被较 前述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3的长度还宽的间隔D轴支着, 一边的/人动辊是定 位从动辊26,另一边的从动辊是可动从动辊25。此可动从动辊25是在与 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之间嵌合的作用位置与自前 述螺旋翼21a、 21b之间脱离的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结构。设有将前 述可动从动辊25保持在非作用位置的保持手段40,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 33并设有切换手段43,此切换手段43可将前述可动从动辊25自非作用位 置暂时地切换至作用位置。在定位从动辊26从前述空隙部33的上游侧螺 旋轴21A、 21B、 21C……朝向下游侧螺力走轴21B、 21C……转乘时,被暂时 地切换成作用位置的前述可动从动辊25是与前述空隙部33的上游侧或下 游侧的螺旋轴21A、 21B、 21C……嵌合的结构。根据上述第二发明的构成,在搬运路径侧,螺旋轴除了间隔着空隙部, 作同心状地串列配置多根的螺旋轴以外,无需在前述空隙部中追加用以使搬运台车驱动行走的特别的驱动手段结构,而且,由于在搬运台车侧亦仅追加1个能在2个位置选择其中之一地进行切换的可动从动辊即可,整体 的构成简单且能以非常边便宜的价格实施。除此之外,定位从动辊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移动时,由于能以追加的可动/人动辊和前述螺:旋轴来<吏搬运 台车驱动推进,所以能不用在意螺旋轴间的空隙部是否存在,而使拍乏运台 车可以连续地行走驱动。而且,横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前后的转乘区域, 也就是,在含有1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和与此空隙部并设的切换手段的转 乘区域内,不用改变各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的条件下,搬运台车能以一定速 度行走的结构,但在前述转乘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由于仅有1个定位乂人动 辊与螺旋轴卡合,所以在前述转乘区域以外的场所,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 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的话,改变行走路径中的搬运台车的行走速 度也就可行。关于实施上述结构的第二发明,具体上来说,可采用如下述的具体结构C-F。具体结构C前述可动/人动辊25是与前述可动^人动辊25的轴心平4于的直线方向上 在预定范围内,与可移动自如被支持的可动体37所轴支着。前述保持手段 40是由弹簧41所构成,^f吏前述可动体37可朝远离螺旋轴21A、21B、21C…… 的方向上施加重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使前述可动从动辊25保持在非作 用位置。前述切换手段43可由凸轮轨道44a所构成,前述切换手段43朝 设于前述可动体37上的凸轮7人动辊42a作用,而4吏前迷可动从动辊25移 动至作用位置并可保持在作用位置。具体结构D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C的情况时,前述可动体37由一对凸轮从动辊 42a、 42b所轴支,此凸轮从动辊42a、 42b位于螺旋轴21A、 21B、 21C......两侧上。前述一对的凸轮从动辊42a、 42b,可分别并列配置在一对凸轮轨 道44a、 44b以产生作用。具体结构E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C或D的情况时,可并设强制回归用凸轮轨道45a, 用以在前述凸轮/人动辊42a远离凸轮4九道44a时,^使前述凸4仑乂人动辊42a 强制地返回非作用位置上。具体结构F另外,在上述第二发明的构成中,在横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3前后的 转乘区域Bl 、 B2......以外的区域中,由于仅有1个定位从动辊26与螺旋轴21A、 21B、 21C……卡合。所以前述转乘区域B1, B2……内,螺旋轴21A、 21B、 21C……的进给节距Pl或P2可以使用不需变化的结构,在前述转乘,则可事先设定成定位从动 辊26与可动/人动辊25间的螺力走轴轴向间隔D的整lt分之一。根据上述具体结构C,前述可动/人动辊由于是在与前述可动从动辊的轴 心平行的直线方向上移动者,所以与在摇动的摇臂上轴支可动从动辊的情 况相互比较,能以与前述螺旋轴的轴向呈直角方向的在螺旋轴的螺旋翼间 取出或放入可动从动辊,藉此,构成可以减少螺旋轴在轴向上的从动辊的 间隙的螺旋轴的螺旋翼,同时也可减少行走驱动的搬运台车的振动。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C的情况时,与在摇动的摇臂上轴支可动从动辊 的情况相较下,可动从动辊(可动体)的直线状的滑动引导部的摩擦阻力会 变大,此时可根据上述具体结构D,能使可动体(可动从动辊)直线状地平滑 圓顺地滑动,可顺利且确实地进行切换可动从动辊的位置。并且,根据具 体结构E,尽管凸轮轨道已与凸轮从动辊分离,也不会发生因为处在作用位 置的可动从动辊与螺旋轴的螺旋翼间的大摩擦阻力,可动从动辊(可动体) 无法藉由弹簣的重力或弹簧力等施加外来力量来返回原本的非作用位置的 不适合的情况发生,可以确实地进行预期的动作。另外,依据上述具体结构F,在设置多个横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前后的 转乘区域的结构中,无需把在所有的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设为相同,若设 成定位从动辊与可动从动辊间的螺旋轴的轴向上间隔的整数分之一,则可 因应需要改变在前述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因此,在前述转乘区域以外的 场所,可以配合配置在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将 行走路径中的搬运台车的行走速度相异的多个区域,任意设定包含各转乘 区i或的区i或。为达成上述第 一 目的所完成的第三发明所涉及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 是附上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符号来加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螺旋驱动 的搬运装置是使用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沿着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配置,搬运 台车上设置有与前述螺旋轴卡合的从动辊,藉由前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而 推进搬运台车的结构。在前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中,配列在前述行走路 径方向上多根的螺旋轴51A、 51B、 51C......为,依顺序在不同列上锯齿状的排成2列的方式。在搬运台车52上设置2个从动辊55、 56,这2个从动辊 55、 56可分别与依各列作同心状串列的2列的螺旋轴51A、 51C……及 51B……嵌合。前述2列的螺旋轴51A、 51C……及51B……与前述2个从动 辊55、 56,配置成在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51A、 51B之间以及 51B、 51C之间的转乘区域Bl、 B2、 B3以外的区域中,2个/人动辊55、 56 交互地与各列的螺旋轴51A、 51B、 51C……卡合,同时在前述转乘区域B1、依据上述第三发明的构成,不需要设置搬运台车的行走方向上所配列 的各螺旋轴间用以使从动辊转乘时使用的辅助螺旋轴等,或是转乘专用的 搬运台车驱动手段,而且,仅需要在搬运台车侧上,以位置固定状态设置 的2个从动辊即可,由于也不需要能相对于螺旋轴的位置进行切换位置的 可动从动辊或是,切换前述可动从动辊的位置用的切换手段等,所以装置 整体的构造可以极为简单并且可以便宜的价格来实施。此外,藉由依照单 一列以同心状串列,不同列以锯齿状排列的螺旋轴与搬运台车侧的2个从 动辊,在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间的转乘区域中,也能使搬运台 车不中断下连续行走驱动,并且,在前述转乘区域内,必需在不改变各螺 旋轴的进给节距下,使拍i运台车能以一定速度行走,但在前述转乘区域以 外的区域,由于仅1个从动辊与螺旋轴卡合,所以在前述转乘区域以外的 场所,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的话,改变行走 路径中的搬运台车的行走速度也就可行。关于实施上述结构的第三发明,具体上来说,可采用如下述的具体结 构G-J。具体结构G前述转乘区域,是以交互地设置第一转乘区域Bl与第二转乘区域B2 所形成。第一转乘区域Bl是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51A、 51B在 螺旋轴的轴向上相互远离。第二转乘区域B2是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 力走轴1B、 1C的端部纟皮此相互重叠。前述2个/人动辊55、 56<义需要是在專支 前述第一转乘区域Bl中的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才艮螺旋轴51A、 51B间的 螺旋轴的轴向上间隔长,并且较前述第二转乘区域B2中的2根螺旋轴51B、 51C的端部重叠长度较短的距离(间隔D),则就可在螺旋轴的轴向上交错位 置的配设。具体结构H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G的情况时,可在前述第一及第二转乘区域B1、 B2内,不对螺旋轴51A、 51B、 51C……的进给节距变化,但在前述第一及 第二转乘区i成Bl、 B2以外的场所,配置螺;菱轴51A、 51B, 51C……的进给 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在前述第一及第二转乘区域B1、 B2的螺 旋轴51A、 51B、 51C……的进给节距可"i殳定成前述2个从动辊55、 56间的 螺旋轴轴向间隔D的整数分之一。具体结构I前述转乘区域,是以设置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51A、 51B及此相互重叠的转乘区域B3,前述2个从动辊55、 56是 以可与前述转乘区域B3的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51A、51B或51B、 51C的端部同时嵌合的方式,在对螺旋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对称地并列配 置着。具体结构J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I的情况时,在前述转乘区域B3内,不对螺旋轴 1A、 1B、 1C……的进给节距变化,但在前述转乘区域B3以外的场所,可配 置螺旋轴1A、 1B、 1C……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区域的边界。上述第三发明可采用具体结构G或具体结构I来实施,但特别是根据 具体结构G,可抑制螺旋轴的全体的延长而较易实施,根据具体结构I,由 于能将搬运台车侧的2个从动辊对搬运台车行走方向呈正交的方向并列配 置,所以在长度短的小型搬运台车亦可容易地被实施。再者,依据具体结构H或具体结构J,在设置有多个前述转乘区域的结 构中,没必要把在所有的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设为相同,可因应需要改变 在前述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因此,在前述转乘区域以外的场所,亦可与 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配合,将行走路径中的 搬运台车的行走速度不同的多个区域也包含各转乘区域而作任意设定。特 别是在根据具体结构J时,在设定转乘区域的进给节距的情况下,与从动 辊的关系是不受限制的。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如同先前所说明,是提供解决了以往所谓因 螺旋轴的螺旋翼与搬运台车侧的从动辊间的间隙而使搬运台车(工件)前后 地振动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的问题。可达成前述第二目的所完成的第四 发明所涉及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附上附上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符 号来加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使用可旋转驱动的螺 旋轴71沿着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配置,在搬运台车72上设置与前述螺 旋轴71卡合的从动辊75,藉由前述螺旋轴71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 72的结构。在前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中,对于搬运台车72而言,轴支有 在螺旋轴的轴向上前后二个场所的螺旋翼71a、 71b间嵌合的前后一对的从 动辊75、 76。 一边的从动辊是定位从动辊75,另一边的从动辊则是在螺旋 轴的轴向上能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地被支承着的可动从动辊76。前述可 动从动辊76并设有可朝移动方向的某一方向上施加重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 量的弹推手4殳90。藉由前后一对的/人动辊75、 76,位于各/人动辊75、 76 单侧上的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 71b互相面对相反位置压接,对螺旋轴 71而言,拍史运台车72的位置是^fe决定的位置的结构。才艮据上述第四发明的结构,藉由前后一对的从动辊75、 76,位于各从 动辊75、 76单侧上的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 71b互相面对相反位置压接,14对螺旋轴71而言,搬运台车72的位置是被决定的位置的结构。为了使搬 运台车侧的从动辊与包夹前述从动辊的螺旋轴的螺旋翼间的间隙(余隙)可 以是最小限度,而需要制出精度良好的螺旋轴变得没有必要,除了可以降 低螺旋轴的制造成本外,相对于搬运台车的螺旋轴的位置,是藉由定位从 动辊与螺旋轴的螺旋翼的压接而确实地净皮定位,所以可以确实地防止4亍走 的搬运台车在行走方向的前后因振动等因素而发出声响。因此,也能充分 地活用此种搬运装置在以往无法活用在涂装产线的工件的i^运上。关于实施上述结构的第四发明,具体上来说,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 长度较短时,能以1根的螺旋轴71覆盖搬运台车行走路径的全长。但是当 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长度较长时,就会有需要将多根的螺旋轴71同心 状地串列配置,并起使各螺旋轴71相互连动连结。在此情况下,螺旋轴71 间,配置螺旋轴71两端的轴承82或螺旋轴71间的传动手段78、 79是必 要的。因此螺旋轴71间成为需要具有相当长度的空隙部83。在此种状况下, 实施第四发明的情况时,可采用如下述的具体结构K及L。具体结构K前述螺旋轴71为,隔着比前后一对的/人动辊75、 76间的间隔还窄的 长度的空隙部83,同心状地串列配置多根,在前述可动从动辊76中并设有 保持手段91。保持手段91是在前后一对的从动辊75、 76嵌合于1个螺旋 轴71的螺旋翼71a、 71b之间,并且动辊75、 76分别各自与处在单侧的螺 旋翼71a, 71b压接的状态时的位置上(预期作用位置),定位前述可动从动 辊76。在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上并设回归切换手段96。回归切换手段 96位于前述空隙部83的上游侧,可将前述保持手段91自非定位状态切换 成定位状态,同时在前述空隙部83的下游侧将前述保持手段91自定位状 态回复成非定位状态。而可4亍成在前后一对的从动辊75, 76自螺:旋轴71 间的空隙部83的上游侧朝下游侧转乘时,藉前述保持手段91定位可动从 动辊76的结构。具体结构L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K的情况时,前述可动从动辊76是在螺旋轴的轴 向上轴支可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地支承的可动体88。前述弹推手段90是 以可将前述可动体88朝向某一方向施加重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的弹簧92 所构成。前述保持手段91是由设置在搬运台车72侧的被卡止部95、和卡 止具94所构成。前述卡止具94对前述一皮卡止部95而言,可装卸自如地轴 支于前述可动体88上,且〗吏前述被卡止部95保持在脱离时的非定位状态。 前述切换手段96是在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侧设置凸轮轨道97已使得可 以对i殳置于前述卡止具94的凸4仑,人动辊98作用的结构。并且可以是前后 一对从动辊75、76从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转乘时,前述凸轮轨道97通过凸轮从动辊98保持成卡止具94与前述被卡止部95 卡合的定位状态。在由于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长度较长,而需将多根的螺旋轴同心状地 串列配置的情况下,根据上述具体结构K,除了确保螺旋轴的轴承的配置或 螺旋轴间的传动手段的配置等所需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外,还可以当前后 一对/人动辊通过前述空隙部时,例如,定位/人动辊通过前述空隙部时,拍殳 运台车藉由弹推手段对可动从动辊施加重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而对前 述可动乂人动辊相对地移动,佳:得定位乂人动辊与可动乂人动辊的间隔产生变化, 或者是当可动>^人动辊通过前述空隙部时,藉由弹推手段对前述可动从动辊 施加重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而移动于作用方向上时,而使得定位从动辊 与可动从动辊的间隔发生变化等情形变得不会发生。能使前后一对的从动 辊在前述空隙部的下游侧的螺旋轴的螺旋翼间平滑圆顺且确实地嵌合。也 就是,能边采用第四发明的构成,边平滑圓顺地确实进行螺旋轴间的转乘。 此具体结构K藉由采用具体结构L而变的能够简单地加以实施。本案的第三目的为,提供一种在实施上述第 一发明~第四发明所涉及 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的情况等时,能加以活用的具备螺旋轴构造的螺旋 驱动的搬运装置。为达成上述第三目的所完成的第五发明所涉及的螺旋驱 动的搬运装置是附上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符号来加以说明。第五发明 所涉及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使用可旋转驱动的螺旋轴101沿着搬运台 车102的行走路径而配置,在搬运台车102上设置与前述螺旋轴101卡合 的从动辊105,藉由前述螺旋轴101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102的结 构。在此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中,前述螺旋轴101是由两端是藉轴承123 而可自转地支承的中心轴杆112以及与前述中心轴杆112的轴向串列般地 外嵌固定于多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所构成。各筒状螺旋单体113是由筒 状本体117和突设在筒状本体117外侧的螺旋翼118所构成。前述螺旋翼 118是分别连续外嵌固定在中心轴杆112的轴向方向上的结构。根据上述第五发明的结构,就算是当各筒状螺旋单体未具有彼此互相 在轴向上嵌合的嵌合部分的构造时,由中心轴杆和外嵌于中心轴杆的轴向 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螺旋单体所组立的螺旋轴整体的弯曲强度是可藉横跨 前述螺旋轴的全长,连续的中心轴杆来加以确保。换言之,各筒状螺旋单 体的螺旋翼是^f黄跨螺旋轴全长的连续的相位上的中心轴杆加以固定的话即 可。就算是当各筒状螺旋单体在轴向上嵌合的嵌合部设置在其端部的情况 下,其嵌合深度亦能浅至必要的最小限度,能减少整体所需使用材料,而 达到轻量化且构造简单,进而可以P务低成本的目的。关于实施上述第五发明时,可采用如下数的具体结构M Q。具体结构M各筒状螺旋单体113上自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一端同心状的突设突 出筒轴部ina,在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113彼此是,其中一个筒状 螺旋单体113的前述突出筒轴部117a同心状嵌合至另一个筒状螺旋单体 113的端部内侧(环状凹部117b),同时藉由安装在上述嵌合处的半径方向 上的结合具122,而可使两者圆周方向上的相对移动或者是轴向上的相对旋 转可以被避免的连接着。根据上述具体结构M,各筒状螺旋单体是仅需要这些筒状螺旋单体,就 可以避免圆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或者是轴向上的相对移动地连接着。所以 作为中心轴杆上外嵌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螺旋单体以中心轴杆加以固定方 法,例如可以仅在两端或一端上的筒状螺旋单体,以适当的手段来固定中 心轴杆即可,组装变得极为简单。具体结构N在各筒状螺旋单体113上,自其一端同心状地突设突出筒轴部117a, 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113彼此是使其中一个筒状螺旋单体113的前 述突出筒轴部117a同心状地嵌合在另一个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端部内侧 (环状凹部117b),同时可藉由插装在嵌合处内两者间的轴向上的4建124, 而连接成在两者的圆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可被避免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 前述突出筒轴部117a的外周面与前述突出筒轴部117a内嵌的筒状螺旋单 体113的端部内侧面的其中一方,是与前述的4定124 —体成形的突设着。 另一方则可预先形成与前述键124嵌合的键槽125,但是也可以在前述突出 筒轴部的外周面与此突出筒轴部117a所内嵌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 端部内侧面上,双方都预先形成4定槽125a、 125b,这两方的4建槽125a、 125b 之间与另外的零件的键124嵌合也是可行。具体结构0各筒状螺旋单体113上设置,自其一端同心状地突设的突出角轴部126 以及另一端上同心状地所形成的角孔部127。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 113彼此是,将其中一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前述突出角轴部126同心状 嵌合在另一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内。因而可以避免两者在圆周方向上的 相对旋转的连接着。具体结构P在中心轴杆112的轴向上连续地形成4建槽128,在各筒状螺旋单体113 的至少一端内侧上形成键槽129,各筒状螺旋单体113是可以藉由横跨前述 各筒状螺旋单体113侧的键槽129与中心轴杆112侧的键槽128嵌合的键 130避免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的状态来安装中心轴杆112。具体结构Q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M ~ P的情况下,中心轴杆112上外嵌的轴向上多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是可藉螺嵌于前述中心轴杆112的端部内的螺帽 116a、 116b,而锁固在轴向上。当然,将筒状螺旋单体113固定于中心轴 杆112的方法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以^使用具体结构M的情况时,外嵌 于中心轴杆112的所有的筒状螺旋单体113关于在轴向上是藉由结合具122 所加以连结,所以能将仅位于两端或其中一端的筒状螺旋单体113以适当 的手段固定于中心轴杆112上。而在使用具体结构N P的情况时,则为筒 状螺旋单体113彼此在轴向上相对移动自如,故仅将位于两端的2个筒状 螺旋单体113以适当的手段固定在中心轴杆112即可。根据上述具体结构N P,在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彼此,以可避 免圆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连接着,所以与各筒状螺旋单体个别在 中心轴杆上,决定各筒状螺:旋单体的螺旋翼在轴向上连续的相位后,在加 以固定的情况相比,本发明的组装作业较为筒单。另外,藉由键与键槽的 嵌合或角轴部与角孔部的嵌合,可以确实地强而有力地传递各筒状螺旋单 体间的旋转力。再者,在采用上述具体结构M P的情况下,藉由采用具体结构Q,至 少避免圆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状态下连接着,轴向上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 螺旋单体,仅需藉由位于中心轴杆一端的螺帽的锁固操作,就可固定在中 心轴杆上,组装作业因而变得更为简单。特别是,将如此组装的螺旋轴配 置在搬运台车行走路径方向上,并以链条或齿轮相互连动连结的情况下, 各螺旋轴间的螺旋翼的相位调整,仅需松开螺帽即可对筒状螺旋单体简单 容易的进行整体旋转。


图1是上述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的^I既略俯^L示意图。图2是同上的重要部分的扭克略侧视图。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例的搬运台车行走路径的开始端部的后视图。 图4是同一实施例的搬运台车行走路径途中的纵断主视图。 图5是表示同一实施例的螺旋轴与辅助螺旋轴的连动构造的重要部分 的扩大俯视图。图6是上述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7是同上的重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图8是表示同一实施例的螺旋轴与搬运台车侧的前后一对的从动辊的 部份纵断侧视图。图9是图8的重要部分的纵断主视图。图1 0是表示通过同 一实施例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时的状态的部份纵断 侧一见图。图11是图10的重要部分的纵断主视图。图12是表示同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部份纵断侧视图。图13是上述第三发明所涉及的第三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14是同一重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图15是同一实施例的第一转乘区域的纵断前视示意图。图16是同一实施例的第二转乘区域的纵断前视示意图。图17是同一实施例的第一转乘区域的俯视示意图。图18是同一实施例的第二转乘区域的俯视示意图。图19是同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部4分省略的俯3见示意图。图2 0是上述第四发明所涉及的第四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图21是同一重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图22A是同一实施例的1个螺旋轴上使搬运台车驱动推进时的状态的 重要部分的侧视示意图。图22B是同一重要部分的横断俯视图。图23是图22A的扩大左侧视图。图24是同一实施例的可动/人动辊单元的才黄断俯一见图。图25是正'要通过同一实施例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前的状态的重要部分 的部份省略的侧一见示意图。图26是正在通过同 一实施例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状态的重要部分的 部<分省略的侧-见示意图。图27是刚通过同一实施例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状态的重要部分的部 份省略的侧—见示意图。图28是上述第五发明所涉及的第五实施例的重要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29是同一重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图30是同上实施例的螺旋轴的俯视示意图。图31是同上螺旋轴的中心轴杆与锁固用螺帽的部份省略的侧视示意图 以及显示筒状螺旋单体和端帽的部份省略的纵断侧视示意图。 图32是同上螺旋轴的重要部分的扩大纵断侧视图。 图33是同上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部份纵断侧视示意图。 图34是同一要部的纵断主视图。图35是同上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纵断侧碎见示意图。图36是同上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部份纵断侧视示意图。图37是同上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纵断侧^见图1A、 1B、 1C:螺旋轴 3a、 3b:导轨 5:螺旋轴间的空隙部 7、 8:轴承12:附有减速^/L的马达 14:从动辊 16:辅助从动辊2:搬运台车4a、 4b:车轮6A、 6B:辅助螺旋轴9-11:传动手段13a、 13b:螺旋轴的螺旋翼15a、 15b:辅助螺旋轴的螺旋翼21A、 21B、 21C:螺旋轴21a、21b:螺旋翼22:搬运台车25:可动/人动寿昆26:定位从动辊27:中继轴28 ~30:传动手段31:附有减速才几的马达32:轴承33: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5:圆筒状滑动引导件36:升降轴杆37:门形可动体38:停转用垂直销40:保持手段41:压缩螺旋弹簧42a,42b:凸4仑/人动辊43:切换手段44a.44b:凸4仑4九道45a、 45b:强制回归用凸轮轨道51A、 51B、 51C:螺》走轴 51a52:搬运台车 55、57、 58、 68:连动手l史 60、61、 64、 66:传动手l殳 6762:轴承 7171a、 71b:螺》走翼 7275:定位从动辊 7677:中继轴 78 ~81:附有减速机的马达 8283:螺旋轴间的空隙部 8788:可动体 9091:保持手段 9294:卡止具 9596:切换手段 9798:凸4仑从动辊 101101a:螺旋翼 102105: /人动辊 106106a:螺旋翼 1072051b:螺:旋翼 56:从动辊 63:中继轴 附有减速机的马达 螺旋轴 搬运台车 可动/人动寿昆 80:传动手,爻 轴承 导轴弹推手段 压缩螺旋弹簧 -波卡止部 凸轮轨道螺旋轴搬运台车辅助螺旋轴辅助A人动寿昆108--110:传动手段111:附有减速一几的马达112:中心轴杆113:筒状螺旋单体114:主轴部114a、 114b:螺轴部115:小径突出轴部116a、 116b:锁固用螺帽117:筒状本体117a:突出筒轴部117b:环状凹部118:螺旋翼119、120:贯通孔121:端帽122:结合具(例如弹簧销)123:轴承124、130:键125、125a、 125b、 128、 129:键槽126:突出角轴部127:角孔部131:贯通孔部Al、 A3:《氐速驱动区A2:高速驱动区Bl、 B2:转乘区Jt或Pl、 P2:螺旋轴(螺旋翼)的进给节距D:从动辊与辅助/人动辊间的螺旋轴在轴向上的间隔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图1及图2是本发明的搬运装置的重要部分的俯视示意图以及概略侧 视图。藉由螺旋轴1A、 1B、 1C……所驱动推进的搬运台车2是具备有无凸 缘的车轮4a与带有凸缘的前后一对车轮4b。其中,无凸缘的前后一对的车 轮4a是在左右一对导轨3a、 3b中的导轨3a上转动。带有凸缘的前后一对 车轮4b则是在另一个导轨3b上转动且由左右两侧包夹前述导轨3b。各螺 旋轴1A、 1B、 1C……是在左右一对的导轨3a、 3b的中间位置上,与前述导 轨3a、 3b平行地间隔有空隙部5,而同心串列状地配设预定所需根数。各 螺》走轴1A、 1B、 1C......的同一方向侧的端部上,螺》走轴间的空隙部5邻接的端部的4黄侧方位置上,较各螺旋轴1A、 1B、 1C……还短,但是丰支螺旋轴 间的空隙部5的长度则十分长的各别相同长度的辅助螺旋轴6A、 6B......是平^f亍的并列配置着。相互并列的螺:旋轴1A、 1B、 1C……与辅助螺:旋轴6A、 6B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邻接侧的端部则是,对螺旋轴的轴向而言, 位置是一致的。如图4及图5所示,各螺旋轴1A、1B、1C......和各辅助螺旋轴6A、6B......是在由其两端突出的突出轴部la、 lb及6a、 6b中被轴承7、 8所支承着。 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内,相互邻接的各螺旋轴1A、 1B、 1C......的突出轴部la、 lb与在各辅助螺^^轴6A、 6B......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内,突出的突出轴部6a,是通过由安装于这些突出轴部la、 lb、 6a上的齿4仑9a、 9b,齿轮10a、 10b以及绕挂于这些齿轮9a、 9b间与齿轮10a、 10b间的链条9c, 10c所构成的传动手段9、 10而被相互连动连结。位于搬运台车2的行走路 径的一端的螺旋轴1A,如图1 ~图3所示,是与前述传动手段9、 10同样 地经由利用齿轮lla、 lib与链条lie的传动手段11而与附有减速才凡的马 达12连动连结。然而,通过以此种附有减速才几的马达12旋转驱动螺》炎轴IA, 能使所有的螺旋轴1A、 1B、 1C……以及辅助螺旋轴6A、 6B……以等速 连动旋转于同一方向。此外,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是可作为各螺旋轴1A、IB、 1C……,或支承辅助螺旋轴6A、 6B……的一端的轴承7、 8,或者是前 述传动手段9、 10的设置空间来加以利用。螺:旋轴1A、 1B、 1C……或辅助螺力炎轴6A、 6B……的驱动方式并无特别 限定。例如,可以建构成以附有减速机的马达来驱动,位于在搬运台车2 的行走路径的中间适当位置的螺旋轴1B、 1C……,或与各螺旋轴1A、 1B、 1C……连动的辅助螺:旋轴6A、 6B……中其中之一。又,在传动手^殳9~11 方面,虽然是以链条来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利用齿轮的传动手段等。在搬运台车2上设置在各螺旋轴U、 1B、 1C……的螺旋翼13a、 13b间 嵌合的/人动辊14,以及在各辅助螺旋轴6A、 6B……的螺旋翼15a、 15b间 嵌合的辅助从动辊16。这些从动辊14与辅助从动辊16是如图5所示,从 动辊14是当螺旋轴1A、 1B、 1C……的两端部内,辅助螺旋轴6A、 6B…… 与并列侧的端部的螺:旋翼13a, 13b间嵌合时,^使辅助)Mv动辊16可以在, 辅助螺》走轴6A、 6B......的两端部内,较/人动辊14侧为远的端部(未邻接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侧的端部)的螺旋翼15a, 15b间嵌合,^叉须要将專交辅助 螺旋轴6A、 6B……的长度还短,但比螺旋轴间空隙部5的长度还长的间隔 D,配置在远离螺旋轴的轴向的位置上。螺旋轴1A、 1B、 1C......是具备双翼片形式的螺旋翼13a、 13b,螺旋翼13a、 13b自螺旋轴的轴向的两侧包夹从动辊14,辅助螺旋轴6A、 6B……则 是具备自螺旋轴的轴向的两侧包夹辅助从动辊16的双翼片形式的螺旋翼 15a、 15b。螺旋轴的进给节距并非一定,在此图式的实施例中,如图1及 图2所示,具有自螺旋轴1A的松端起至中间位置为止的低速驱动区域Al、 自此低速驱动区域Al起至下一个螺旋轴1B的中间位置为止的高速驱动区 域A2以及自此高速驱动区域A2起之后的低速驱动区域A3。其中,高速驱 动区域A2与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是分别包含1个转乘区域Bl, B2。这 些转乘区域Bl, B2是自较辅助螺旋轴6A、 6B......稍微前方的位置上的辅助从动辊16,此辅助从动辊16与成对的从动辊14则是超过螺旋轴间的空隙 部5,进入位于下游侧的螺旋轴1B、 1C......的上方时,到此/人动辊14为止的区域内,分别包含有辅助螺旋轴6A、 6B......的其中之一与前述辅助螺S走轴6A、 6B……所邻4妄的1个螺3走轴间的空隙部5以及与前述空隙部5的前后相邻接的螺旋轴1A、 1B、 1C……的端部区域。螺旋轴1A、 1B、 1C……与辅助螺旋轴6A、 6B……的低速驱动区域A1、 A3所含有的部分的螺旋翼13a、 13b或15a、 15b的进给节距Pl,是比高速 驱动区i或A2所含有的部分的螺-走翼13a、 13b或15a、 15b的进给节距P2 还小。这些进给节距P1、 P2皆为从动辊14与辅助从动辊16间的螺旋轴的 轴向上的间隔D的整数分之一,在图式中,进给节距Pl为前述间隔D的1 /4,进给节距P2则为前述间隔D的1/2。根据上述结构,当使附有减速机的马达12运转并让所有的螺旋轴1A、 1B、 1C……及辅助螺旋轴6A、 6B……以等速在同一方向,例如,在图l及 图2中箭头所示的前进方向上,旋转驱动于推进搬运台车2的方向时,在 螺旋轴1A侧的行走路径的开始端位置中,且从动辊14与在低速驱动区域 Al内的螺旋轴1A的螺旋翼13a、 13b间嵌合,并且在待机时的纟般运台车2, 是以与低速驱动区域A1内的螺旋轴1A的进给节距P1相当的低速开始前进 行走。通过搬运台车2的行走,当从动辊14从螺旋轴1A的低速驱动区域 Al的螺旋翼13a, 13b间,移入下一个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翼13a, 13b 间时,搬运台车2的行走速度是被切换成与在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轴1A 的进给节距P2相当的高速。此时辅助从动辊16由于是自由的状态,所以 搬运台车2的速度切换可在无障碍的状况下进行。接着,在高速驱动区域 A2内高速行走的搬运台车2是,进入此高速驱动区域A2内所包含的转乘区 域Bl,形成与进给节距P2相当的高速,行走于前述转乘区域B1内,但前 侧的从动辊14到达螺旋轴1A的终端前,其后侧的辅助/人动辊16则会进入 转乘区域Bl内的辅助螺旋轴6A的螺旋翼15a, 15b间。藉由上述作用,即使从动辊14伴随着搬运台车2的行走,而自螺旋轴 1A脱离,^般运台车2仍可藉由辅助从动辊16还是承接着来自辅助螺旋轴 6A的推力,而不需中断地继续高速行走。此时,从动辊14在螺旋轴1A、 1B间的空隙部5内移动。接着,伴随着搬运台车2的行走,当辅助从动辊 16自辅助螺旋轴6A脱离时,已移动于空隙部5内的前侧的从动辊14由于 已进入下游侧的螺旋轴1B的螺旋翼13a、 13b间,所以拍《运台车2是继续 通过从动辊14,而自螺旋轴1B承受推力而继续高速行走。当搬运台车2的从动辊14自螺旋轴1B的高速驱动区域A2内的螺旋翼 13a、 13b间,移入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内的螺旋翼13a、 13b间时,4般 运台车2的行走速度是由与在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轴1B的进给节距P2 相当的高速,切换成与在低速驱动区域A3的螺旋轴1B的进给节距P1相当 的低速。此时,辅助/人动辊16由于是自由的状态,所以搬运台车2的速度 切换是可以毫无障碍地被进行。之后,搬运台车2的从动辊14是进入低速 驱动区域A3内所含有的转乘区域B2,以与进给节距P1相当的低速行走于前述转乘区域B2内,但在前侧的从动辊14到达螺旋轴IB的终端稍前时, 其后侧的辅助从动辊16则会进入转乘区域B2内的辅助螺旋轴6B的螺旋翼 15a、 15b间。依据上述作用,即使从动辊14伴随着搬运台车2的行走,而自螺旋轴 1B脱离,搬运台车2还是可以藉由辅助从动辊16承接来自辅助螺旋轴6B 的推力,而可以不中断地继续低速行走。此时,从动辊14在螺旋轴1B、 1C 间的空隙部5内移动。接着,伴随着搬运台车2的行走,当辅助从动辊16 自辅助螺旋轴6B脱离时,在空隙部5内移动的前侧的从动辊14已进入下 游侧的螺旋轴1C的螺旋翼13a、 13b间,所以搬运台车2继续可以通过从 动辊14,而自螺旋轴1C承受推力并且继续低速行走。依据上述,搬运台车2会依序经由低速驱动区域A1、高速驱动区域A2、 低速驱动区域A3,边自动切换成与在各区域的进给节距P1、 P2相当的低速 或高速边连续行走。此时,在各转乘区域B1、 B2……中,经由前侧的从动 辊14,利用螺旋轴1A、 1B、 1C...…推进的4殷运台车2后侧的辅助/人动辊16, 可以无障碍地进入辅助螺旋轴6A、 6B……的螺旋翼15a、 15b间,因此螺-走 轴1A、 1B、 1C......,与上述螺:旋轴1A、 1B、 1C……并列的各辅助螺:旋轴6A、6B……,不仅螺旋翼13a、 13b和螺旋翼15a、 15b的进给节距是相同的, 而且相位亦可正确地对齐。另外,各转乘区i或Bl、 B2......中相互同心状对向的前后2;f艮的螺;菱轴1A、 1B、 1C……的端部中的螺:旋翼13a、 13b不^f又其 进给节距相同且相位:波正确地对齐,使得自上游侧的各螺旋轴IA、 1B、 1C……脱离的从动辊14,能够无障碍地进入下游侧的各螺旋轴1B、 1C…… 的螺旋翼13a、 13b间。此外,搬运台车2的行走路径包含,分别具有螺旋轴1A、 1B、 1C......与辅助螺旋轴6A、 6B……的往行路径以及复行路径,还包含有附有在上述 两路径的终端与开始端间,可4吏搬运台车2冲黄向前进且同时前后端反转的 转载板的转盘,藉此而构成矩形的无终端循环路径时,虽能将各螺旋轴1A、 1B、 1C……及辅助螺旋轴6A、 6B……旋转驱动于预定方向上,而使搬运台 车2的行走方向可以一定,但在1个直线路径上,使搬运台车2往复行走 时,只需将螺旋轴1A、 1B、 1C……及辅助螺旋轴6A、 6B……作正逆4t转即 可。在图1及图2的实施例中,在使螺旋轴1A、 1B、 1C......及辅助螺旋轴6A、 6B……逆向旋转并使搬运台车2向后行走的情况时,比从动辊14还先 行移动的辅助从动辊16是在成为位于后侧的从动辊14自螺旋轴1C、 1B脱 离前,进入并设于下游侧的螺旋轴1B、 1A的辅助螺旋轴6B、 6A的螺旋翼 15a、 15b间并承受推力,在此辅助从动辊16自辅助螺旋轴6B、 6A脱离前, 位于后侧的从动辊14进入下游侧的螺旋轴1B, 1A的螺旋翼13a、 13b间并 承受推力,因而可与上述的前进行走时相同地,能使搬运台车2在不受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影响,以各区域中所设定的预定速度连续地行走。上述第一发明中,利用螺旋轴的搬运台车驱动装置,当然可作为在让 行走于铺设在地面上的导轨上的台车式输送带的搬运台车的驱动推进手段 来活用。亦可作为让被架设在地面上方适当高度的导轨所支撑并行走的架 空输送带的搬运台车的驱动推进手段来活用。另外,相对于这些搬运台车 的螺旋轴的位置并不限定须在搬运台车的下侧,可因应搬运台车的支撑构 造或装载物的搭载构造等而任意地设定在搬运台车的横侧方或上侧等处。 因此,螺旋轴和与其前述螺旋轴并设的辅助螺旋轴的并列方向并未限定为 左右水平一黄向者,亦可并列于上下垂直方向。又,^v动辊或辅助^(人动辊亦 可轴支成其轴心非朝上下垂直方向而是朝左右水平方向。 [第二实施例]图6及图7是表示利用搬运台车驱动用的螺旋轴所构成的搬运装置的 部分示意图。在图中,由螺旋轴21A、 21B、 21C……所驱动推进的搬运台车 22是具有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轮24a与前后一对带有凸缘的车轮24b。其 中,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轮24a是可在左右一对导轨23a、 23b当中的一边 的导轨23a上转动,前后一对带有凸缘的车轮24b则是在另一导轨23b上 转动且被前述导轨23b由左右两侧包夹。螺旋轴21A、 21B、 21C……是在左 右一对的导轨23a、 23b的中间位置,以与前述导4九23a、 23b平行地同心 串列状配设所要才艮数,在与搬运台车22底部,在螺旋轴21A、 21B、 21C…… 的螺旋翼间游嵌的位置上,设置可在垂直支轴的周围自转的前后一对的从 动辊25、 26。各螺旋轴21A、 21B、 21C……的相互同心状相邻的端部是设置有附有减 速机的马达31。此附有减速机的马达31是经由在其横侧方上支承的中继轴 27与各别利用的链条(或齿轮)的传动手段28、 29互相以等速在同一方向上 可连动旋转的连动连结着,并且同时经由位于搬运台车22的行走路径的一 端上的螺旋轴21A利用链条(或齿4仑)的传动手li 30,而可以正逆任意的方 向旋转驱动。当然亦可使用将处在搬运台车22的行走路径的中间适当位置 的螺旋轴21B、 21C……或与此螺旋轴21B、 21C……连动的中继轴27以附 有减速机的马达来驱动。符号32是表示分别支承螺旋轴21A、 21B、 21C...… 的两端的轴7 c,在螺:旋轴21A、 21B、 21C……间确^床有配置此轴承32或传 动手段28、 29的空隙部33。在前后一对的/人动辊25、 26中,箭头所示的前进方向侧的/人动辊25 是可以在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嵌合的作用位置 与脱离此螺旋翼21a、 21b间的非作用位置之间移动自如的可动从动辊25。 位于后侧的从动辊26则是,位于搬运台车22的定位置上,也就是,安装 在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嵌合的位置(图式的实施例Y义示意高度)上的定位/人动辊26。这些可动/人动辊25与定位/人动辊26间 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D是比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3的长度还长。因此,不会 有在搬运台车22通过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3时,前后一对的/人动4昆25、 26 双方都位于空隙部33内,而自其两侧的螺3走轴21A、 21B、 21C……脱离的 情况发生。以下将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8及图9所示,在搬运台车22 的底部的安装可动从动辊25的位置上,水平安装支撑板34。在此支撑板 34的螺旋轴21A、 21B、 21C… 的轴心的正上方位置上,安装有成垂直的 上下方向的圆筒状滑动引导件35。在可以升降自如地贯通此圓筒状滑动引 导件35的升降轴杆36的下端上,安装4黄5争螺旋轴21A、 21B、 21C方向…… 的门形可动体37,利用在此门形可动体37下侧突出的前述升降轴杆36的 下端部,使可动从动辊25可自转地轴支于前述升降轴杆36的垂直轴心的 周围。前述门形可动体37是能以升降轴杆36为中心,连同前述升降轴杆 36 —起(或升降轴杆36的垂直轴心的周围)旋转,而为了停止此门形可动体 37的旋转,则设置有固定在此门形可动体37的下端的垂直销38。此垂直 销38,可贯通地垂直上下方向移动于前述支撑板34所设的贯通孔。另外, 安装在升降轴杆36的上端的弹簧受台39与支撑板34之间则介装有压缩螺 旋弹簧41。此压缩螺旋弹簧41是作为在可动/人动辊25可自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的上方脱离的非作用位置(图8及图9 中所示的位置)上施加重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来保持的保持手段40来使 用,与圓筒状滑动引导件35及升降轴杆36呈外嵌状态的介装着。另外, 在门形可动体37的左右两侧板部的外侧上,可自转于左右水平轴心的周围 的凸轮从动辊4 2a 、 4 2b则是相互同心状地轴支着。如图6、图7、图10及图11所示,依每一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3而 并设的切换手段43。此切换手段43是由左右一对的凸轮轨道44a、 44b与 左右一对的强制回归用凸轮轨道45a、 45b所构成。其中,左右一对凸轮轨 道44a、 44b是可将前述左右一对的凸4仑乂人动辊42a、 42b(门形可动体37) 于预定路径长度中向下押,左右一对强制回归用凸轮轨道45a、 45b则是可 将自这些凸轮轨道44a、 44b脱离的前述左右一对的凸轮从动辊42a、 42b (门 形可动体37)强制性的向上押。此切换手段43的凸轮轨道44a、 44b及强制 回归用凸轮轨道45a、 45b的位置及长度是设定成可进行下述的作用。螺旋轴21A、 21B、 21C......是具备自螺S走轴的轴向的两侧包夹/人动辊25、 26的双翼片形式的螺;旋翼21a、 21b, ^旦其进给节距并非一定。在此图 式的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包含有自螺旋轴21A的松端起至中间 位置的低速驱动区域Al、自此低速驱动区域Al与下一个螺旋轴21B的中间 位置为止的高速驱动区域A2、以及在此高速驱动区域A2之后的^氐速驱动区域A3。其中,高速驱动区域A2和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分别包含1个转 乘区域B1、 B2。这些各转乘区域B1、 B2是自可动/人动辊25位于螺:旋轴间 的空隙部33内时的定位/人动辊26开始,到自定位/人动4昆26进入此空隙部 3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21B、 21C……上方时的可动/人动4昆33为止的区域。 分别包含有1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33及与其前后邻接的螺旋轴21A、 21B、 21C……的端部区iC螺旋轴21A、 21B、 21C……的低速驱动区域A1、 A3所含有的部分的螺 旋翼21a、 21b的进给节距P1是比高速驱动区域A2中所含有的部分的螺旋 翼21a、 21b的进给节距P2小,这些进给节距P1、 P2皆是前后两从动辊25、 26间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D的整数分之一,在图式的实施例中,进给节距 Pl为前述间隔D的1/4,进给节距P2为前述间隔D的1/2。根据上述结构,当附有减速机的马达31开始运转,并让所有的螺旋轴 21A、 21B、 21C……以等速在同一方向上,例如,在图6及图7中所示的箭 头的前进方向上旋转驱动于推进搬运台车22的方向时,螺旋轴21A侧的行 走路径的开始端位置中,位于后侧的定位从动辊26是在低速驱动区域Al 内的螺旋轴21A的螺旋翼21a、 21b间嵌合,并待机的搬运台车22,开始以 与低速驱动区域Al内的螺旋轴21A的进给节距Pl相当的低速开始前进行 走。通过搬运台车22的行走,当定位从动辊26自螺旋轴21A的低速驱动 区域A1的螺;旋翼21a、 21b间朝下一个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翼21a、 21b 间移入时,搬运台车22的行走速度是被切换成与在高速驱动区域A2中的 螺旋轴21A的进给节距P2相当的高速。此时,位於前侧的可动从动辊25 是藉由保持手段40(压缩螺旋弹簧41)自螺旋轴21A、 21B、 21C……上方脱 离的作用位置上保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搬运台车22的速度切换是可以无障 碍地被进行。接下来,在高速驱动区域A2内高速行走的搬运台车22会在包含在此 高速驱动区域A2内的转乘区域B1内,以与进给节距P2相当的高速进入, 但一进入此转乘区域B1内所包含的空隙部33内,位于前侧的可动/人动辊 25时,则如图10中的^R想线所示,与可动/人动辊25并"&的凸4仑/人动辊42a、 42b会进入与此空隙部33并设的切换手l殳43的凸4仑轨道44a、 44b的下侧, 伴随着搬运台车22的行走,凸轮轨道44a、 44b会经由凸轮从动辊42a、 42b 将门形可动体37因抵抗压缩螺旋弹簧41的弹推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而 向下押,所以可动从动辊25自非作用位置降至作用位置而在空隙部33内 移动。结果,则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处在作用位置的可动从动辊25是 伴随着搬运台车22的行走,而进入空隙部3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21B的螺 旋翼21a、 21b内,在过了一小段时间后,位于后侧的定位从动辊26自空 隙部33的上游侧的螺S走轴21A脱离,并进入空隙部33内,^旦由于前侧的可动从动辊25承接来自螺旋轴21B的推力,所以搬运台车22能继续高速 行走,而朝下游侧通过转乘区域B1。藉由因凸轮轨道44a、 44b,而保持在作用位置位于前侧的可动从动辊 25以及螺旋轴21B,使得搬运台车22可以继续前进行走的结果是,进入前 述螺旋轴21B的上游侧的空隙部33内的位于后侧的定位从动辊26是进入 下游侧的螺旋轴21B的螺旋翼21a、 21b间,成为定位从动辊26是承接来 自螺旋轴21B的推力的状态。在过了一小段时间后,凸轮从动辊42a、 42b 会抵达凸轮轨道44a、 44b的终端,^f旦是处在作用位置的可动/人动辊25与 螺旋轴21B的螺旋翼21a、 21b之间作用有极大的摩擦力,压缩螺旋弹簧41 的弹推力或弹簧力等外来力量虽然确实可将凸轮从动辊42a、42b上升回归, 使得可动从动辊25有可能因此会无法返回非作用位置的问题发生。然而, 如图10中的假想线所示,抵达凸轮轨道44a、 44b的终端的凸轮从动辊42a、 42b4妻下来则可藉由强制回归用凸4仑轨道45a、 45b一皮强制的上押,所以可 动从动辊25可自螺旋轴21B的螺旋翼21a、 21b确实地朝上方脱离,之后 可动从动辊25藉压缩螺旋弹簧41的弹推力簧力等外来力量,而上升回归 到原本的非作用位置并被保持。可动从动辊25自螺旋轴21B脱离后,螺旋 轴21B通过位于后侧的定位从动辊26 ^吏得搬运台车22可以继续地高速4亍 走驱动。当搬运台车22的定位从动辊26自螺旋轴21B的高速驱动区域A2内的 螺旋翼21a、 21b间,移入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内的螺旋翼21a、 21b间 后,搬运台车22的行走速度是自与在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轴21B的进 给节距P2相当的高速,切换成与在低速驱动区域A3的螺旋轴21B的进给 节距P1相当的低速。此时,可动从动辊25位于非作用位置而未发挥功能, 所以搬运台车22的速度切换是可以无障碍地被进行。接下来,搬运台车22 的定位从动辊26是以与进给节距Pl相当的低速,进入低速驱动区域A3内 所含有的转乘区域B2内,与在上述转乘区域B1的作用相同样,在定位从 动辊26自螺旋轴21B脱离前,在空隙部33内藉由切换手段43自非作用位 置切换成作用位置的前侧的可动从动辊25进入空隙部33的下游侧的螺旋 轴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而承接推力。接下来,定位从动辊26超过空 隙部33而进入其下游侧的螺旋轴21C的螺》走翼21a、 21b间,而成为寿义接 推力的状态后,可动从动辊25则藉由切换手段43而自作用位置返回原本 的非作用位置,以后仅通过定位从动辊26,而让螺旋轴21C可以使搬运台 车22低速行走。如上所述,搬运台车22是成为依序经由低速驱动区域A1、高速驱动区 域A2、低速驱动区域A3时边自动切换成与在各区域的进给节距P1、 P2相 当的低速或高速,边连续行走。此时,各转乘区域B1、 B2......中,各空隙部J3内藉由切换手段43自非作用位置切换至作用位置的位于前侧的可动的螺旋翼21a、 21b间,接下来,定位从动辊26自各空隙部33内可以无障 碍地进入下游侧的螺;旋轴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各转乘区域 Bl、 B2......相互同心状的对向的前后2根的螺旋轴21A、 21B、 21C……的端部上的螺旋翼21a、 21b则不仅其进给节距是相同的,而且其相位也是正确 的对齐着。此外,此外,搬运台车2的行走路径包含,分别具有螺旋轴21A、 21B、 21C......与辅助螺旋轴26A、 26B……的往行路径以及复4亍3各径,还包含有附有在上述两路径的终端与开始端间,可使搬运台车22横向前进且同时前后 端反转的转载板的转盘,藉此而构成矩形的无终端循环路径时,虽能将各 螺旋轴21A、 21B、 21C……旋转驱动于预定方向上,而使搬运台车2的行走 方向可以一定,但在l个直线路径上,使搬运台车22往复行走时,只需将 螺旋轴21A、 21B、 21C……作正逆旋转即可。在图6及图7的实施例中,在 使螺旋轴21A、 21B、 21C……逆向旋转并使搬运台车22向后行走的情况时, 在4般运台车22行走通过各转乘区域Bl、 B2时,位于前侧的定位/人动辊26 自螺旋轴21C、 21B脱离前,位于后侧的可动从动辊25藉由切换手段43自 非作用位置切换成作用位置并承受推力,位于前侧的定位从动辊26在通过 空隙部33,并进入下游侧的螺;旋轴21B、 21A的螺旋翼21a、 21b间后,位 于后侧的可动从动辊25藉由切换手段43自作用位置返回至原本的非作用 位置,因而与上述的前进行走时相同地,对搬运台车22而言,无关乎各螺 旋轴间的空隙部33是否存在,而可按照各区域所设定的预定速度连续行走。 换言之,也可以建构成如图12所示,将设在搬运台车22的前后一对的从 动辊25、 26的配置前后相反,使位于前侧的从动辊以定位从动辊26,位于 后侧的/人动辊以可动从动辊2 5来加以实施。另外,虽建构成在空隙部33内,可动从动辊26可藉由切换手段43自 非作用位置切换成作用位置,而进入此空隙部3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但若是在定位从动辊25自螺旋轴21A、 21B、 21C……脱离空隙部33内前,也可以建构成在可动/人动辊26位于空 隙部3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的^f立置 时,藉由切换手段43将前述可动从动辊26自非作用位置切换成作用位置, 使得前述可动从动辊26直接嵌合在空隙部3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21A、 21B、 21C……的螺:旋翼21a、 21b间。再者,上述的第二发明中,利用螺旋轴的搬运台车驱动装置,当然可推进手段来活用。亦可作为让被架设在地面上方适当高度的导轨所支撑并行走的架空输送带的搬运台车的驱动推进手段来活用。另外,相对于这些 搬运台车的螺旋轴的位置并不限定须在搬运台车的下侧,可因应搬运台车 的支撑构造或装载物的搭载构造等而任意地设定在搬运台车的横侧方或上 侧等处。另外,定位从动辊或可动从动辊亦可轴支成其轴心非朝上下垂直 方向而是朝左右水平方向。 [第三实施例]图13及图14中,由螺旋轴51A、 51B、 51C……所驱动推进的搬运台车 52是包含有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轮54a与前后一对带有凸缘的车轮54b。 其中,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轮54a是在左右一对导轨53a, 53b当中的一导 轨53a上转动,前后一对带有凸缘的车轮54b则在另一个导轨53b上转动 且由左右两侧包夹前述导轨53b。各螺旋轴51A、 51B、 51C……,藉由配置 成对两导轨53a、 53b间的中心线而言,左右交互的变换位置的平行配置在 搬运台车52的行走路径(导轨53a, 53b)上,1根,l根地同心状的串列配 列着。因此,螺旋轴51C以后的螺旋轴51D、 51E、 51F……并未图示,但单 侧的1才艮的螺旋轴51A、51C、51E……与其反对侧的l才艮的螺;旋轴51B、 51D、 51F......,是分别同心状地串列着。另一方面,在搬运台车52的底部设置有从动辊55与从动辊56。其中,从动辊55可自转于单侧的螺旋轴列的各 螺旋轴51A、 51C......的螺旋翼间游嵌的位置上,垂直支轴的周围;从动辊56可自转于反对侧的螺旋轴列的各螺旋轴51B......的螺旋翼间游嵌的位置上垂直支轴的周围。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间,也就是,在螺旋轴51A、 51B间、 螺旋轴51B、 51C间、以后未图示的螺旋轴51C、 51D间、螺;旋轴51D、 51E 间……,是交互设置着结构不同的2种转乘区域B1、 B2。在其中一个第一 转乘区域B1中,如图15及图17所示,2根的螺旋轴,例如螺旋轴51A、 51B的端部配置着两螺旋轴51A、 51B是位于间隔着螺旋轴的轴向上的空间 上,同时前述两螺旋轴51A、 5iB的端部,;波此藉由连动手,殳57相互连动 连结着,在另一个第二转乘区域B2中,如图16及图18所示,2根的螺旋 轴,例如螺旋轴51B, 51C的端部配置着两螺旋轴51B、 51C是在左右纟黄向(两 螺旋轴51B、 51C的并列方向上)相互重叠的,前述两螺旋轴51B、 51C的端 部,彼此藉由连动手段58相互连动连结着。第一转乘区域Bl的连动手段57是2根的螺旋轴,例如,轴承59与中 继轴60。螺》走轴51A、 51B,在并列方向的中间位置(前述中心线上)藉由轴 承59与螺旋轴51A、 51B平行的被支承着,较两螺旋轴51A、 51B的螺旋轴 的轴向的端部间的空间长度还短的中继轴60,其两端与位于正横向位置上 的两螺旋轴51A、 51B的端部相互连动连结。分别与齿轮61a、 61b及链条 61c所形成的2个传动手,更61A、 61B。第二转乘区域B2的连动手,爻58则是2才艮螺旋轴,例如,轴承62与中继轴63。螺旋轴51B、 51C的并列方向 的中间位置(前述中心线上)藉由轴承62与螺旋轴51B、 51C平行的被支承 着,与两螺旋轴51B、51C的端部彼此重叠的长度几乎相同长度的中继轴63, 其两端与位于正横向位置上的两螺旋轴51B、 51C的端部相互连动连结。分 别与齿轮64a、 64b及链条64c所形成的2个传动手I爻64A、 64B。当然,作 为传动手段61A、 61B、 64A、 64B,亦可使用采用齿轮的手段。此外,符号 65是表示各螺旋轴51A、 51B、 51C......的两端的轴承。如图13及图14所示,位于搬运台车5 2的行走路径的 一 端的螺旋轴51A , 通过利用链条(或齿轮)的传动手段66,而连动连结附有减速机的马达67。 当然也可以建构成,由处在^般运台车52的行走路径的中间适当位置的螺; 走 轴51B、 51C……或转乘区Jt或Bl、 B2所具备的中继轴60、 63所选择的1方 上连结附有减速机的马达而予以连动。搬运台车52侧的2个从动辊55、 56是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螺旋 轴的轴向上仅需间隔预定所需要的距离来配置,此两从动辊55、 56间的螺 旋轴的轴向间隔D则是,在第一转乘区域B1中,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 的螺旋轴,例如,较螺旋轴51A、 51B的端部间的螺旋轴的轴向的间隔距离 还长,但第二转乘区域B2中,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的螺旋轴,例如, 较螺旋轴51B、 51C的端部的螺旋轴的轴向上重叠长度还短的设定着。螺旋轴51A、 51B、 51C......是包含有,自螺旋轴的轴向两侧包夹的从动辊55、 56的双翼片形式的螺旋翼51a、 51b者,但其进给节距并非一定。 在此图式的实施例中,如图13及图14所示,自螺旋轴51A的松端到中间 位置为止的低速驱动区域Al、低速驱动区域Al与到下一个螺旋轴51B的中 间位置为止的高速驱动区域A2、此高速驱动区域A2以后的低速驱动区域 A3,高速驱动区域A2包含前述第一转乘区域Bl,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 则是包含前述第二转乘区域B1 。螺旋轴51A、 51B、 51C……的低速驱动区域A1、 A3所含有的部分的螺 旋翼51a、 51b的进给节距Pl,是比高速驱动区域A2所含有的部分的螺旋 翼51a、 51b的进给节距P2还小,这些进给节距P1、 P2皆为前后两从动辊 55、 56间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D的整数分的一,在图式的实施例中,进给 节距P1为前述间隔D的1/4,进给节距P2为前述间隔D的1/2。依据上述结构,当附有减速机的马达67开始运转,并让所有的螺旋轴 51A、 51B、 51C……以藉由各转乘区域Bl, B2所具备的连动手段57、 58, 以等速在同一方向,例如在图13及图14箭头所示的前进方向上,旋转驱 动于推进搬运台车52的方向时,在螺旋轴51A侧的行走路径的开始端位置, 且后侧的/人动辊56是与低速驱动区域Al内的螺旋轴51A的螺旋翼51a、 51b 间嵌合,并待机的搬运台车52,以与低速驱动区域A1内的螺旋轴51A的进31给节距Pl相当的低速开始前进行走。通过搬运台车52的行走,当后侧的 从动辊56自螺旋轴51A的低速驱动区域Al的螺旋翼51a、 51b间,朝下一 个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翼51a、 51b间移入时,搬运台车52的行走速度 是被切换成与在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旋轴51A的进给节距P2相当的高速。 此时,位于前侧的从动辊55由于是处在未与任一螺旋轴嵌合的自由的状态, 所以搬运台车52的速度切换是可以无障碍地被进行。接下来,在高速驱动区域A2内高速行走的搬运台车52是以与进给节 距P2相当的高速进入该高速驱动区域A2内所包含的第一转乘区域B1,但 前述转乘区域B1内,后侧6々/人动辊56自上游侧的螺;旋轴51A离开前,如 图17所示,位于前侧的从动辊55将会进入下游侧的螺旋轴51B的螺旋翼 51a、 51b间。因此,搬运台车52是由通过位于后侧的/人动辊56而自螺旋 轴5U承接推力的状态,自动地切换成通过位于前侧的从动辊55而自螺旋 轴51B承接推力的状态,因此搬运台车52能在行走不中断下,继续高速行 走而朝下游侧通过第一转乘区域B1。通过位于前侧的从动辊55,自螺旋轴51B承接推力的状态下,在高速 驱动区域A2内高速行走的搬运台车52,抵达与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的 边位置时,位于前侧的从动辊55是,人螺旋轴51B的高速驱动区域A2的螺 旋翼51a、 51b间移入下一个低速驱动区域A3的螺旋翼51a、 51b间,搬运 台车52的行走速度是被切换成与在低速驱动区域A3的螺旋轴51B的进给 节距Pl相当的低速。此时,位于后侧的从动辊56是与任何螺旋轴都无嵌 合的自由的状态,所以搬运台车52的速度切换是可以无障碍地被进行。接下来,搬运台车52的前侧从动辊55,虽然进入包含在低速驱动区域 A3内的第二转乘区域B2时,是以与进给节距P1相当的低速在前述第二转 乘区域B2内行走,但与在上述第一转乘区域Bl的作用相同地,位于前侧 的从动辊55在自螺旋轴51B脱离前,位于后侧的从动辊56进入下游侧的 螺旋轴51C的螺旋翼51a、 51b间,而成为承接推力的状态。在此状态下, 位于前侧的从动辊55自螺旋轴51B脱离,而成自由的状态时,搬运台车52 是通过位于后侧的从动辊56承接来自螺旋轴51C的推力,继续以相当于低 速驱动区域A3内的螺旋轴51C所设定的进给节距Pl的低速行走。如上所述,搬运台车52是依序经由低速驱动区域Al、高速驱动区域 A2、低速驱动区域A3时边自动切换成与在各区域的进给节距Pl、 P2相当 的低速或高速,边连续行走。但在各第一及第二转乘区域B1、 B2中,第一 转乘区域B1或第二转乘区域B2中的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才艮螺旋轴51A、 51B、 51B、 51C……的端部中的螺:旋翼51a、 51b不仅进给节距是相同,且 相位也是正确地对齐着,侵_得在自由状态的从动辊55或56能无障碍地进 入下游侧的螺旋轴51B、 51C……的螺S走翼51a、 51b间。此外,搬运台车52的4亍走路径包含,分别具有以螺旋轴51A、 51B、 51C......的顺序的往行路径以及复行路径,还包含有附有在上述两路径的终端与开始端间,可使搬运台车52横向前进且同时前后端反转的转载板的转 盘,藉此而构成矩形的无终端循环路径时,虽能将各螺旋轴51A、 51B、 51C……旋转驱动于预定方向上,而使搬运台车52的行走方向可以一定, 但在1个直线路径上,使搬运台车52往复行走时,只需将螺旋轴51A、 51B、 51C……作正逆旋转即可。在图13及图14的实施例中,在使螺旋轴51A、 51B、 51C……逆向旋转并使搬运台车52向后行走的情况时,行走通过各第 一及第二转乘区域B1、 B2时,位于前侧的/人动辊56自螺;旋轴51C、 51B离 开前,位于后侧的从动辊55可以进入下游侧的螺旋轴51B、 51A的螺旋翼 51a、 51b间,所以与上述前进行走时相同地,能使搬运台车52在不受各第 一及第二转乘区域B1、 B2是否存在影响,以各区域中所设定的预定速度连 续地行走。上述实施例中,是组合2种转乘区域B1、 B2以构成搬运台车52的行 走路径,但也能使用如图19所示的1种转乘区域B3来构成,搬运台车52 的4亍走路径。图19中所示的转乘区域B3为,上游侧的螺旋轴51A、 51B的 端部与下游侧的螺旋轴51B、 51C的端部皆是横跨预定长度,在左右横向上 重叠并列,且同时前述两螺:旋轴的端部4皮此,可藉由在前述第二转乘区域连结。在此实施例中,设于搬k台车一52的2个从动辊55, 56并非错开在 螺^ 走轴的轴向上的位置,而是对前述中心线(中继轴68的轴心)并列配置于 左右对称的位置上。在上述结构的转乘区域B3中亦是,与位于上游侧的螺旋轴51A或51B 嵌合,而使搬运台车52推进的从动辊56或55,自前述螺旋轴51A或51B 脱离前,处在自由状态的/人动辊55或56是与下游侧的螺旋轴51B或51C 嵌合而使搬运台车52推进,接下来,从动辊56或55随即自上游侧的螺旋 轴51A或51B脱离,并成为自由状态。因此,搬运台车52可以毫无问题地 边通过各转乘区域B3,边通过/人动辊55或56而自各螺旋轴51A, 51B, 51C……承接推力,并以预定速度来连续行走。此外,上述第三发明中,利用螺旋轴的搬运台车驱动装置,当然可作进手段来活用。亦可作为让被架设在地面上^适当高度的导轨所支撑并行 走的架空输送带的搬运台车的驱动推进手段来活用。另外,相对于这些搬 运台车的螺旋轴的位置并不限定须在搬运台车的下侧,可因应搬运台车的 支撑构造或装载物的搭载构造等而任意地设定在搬运台车的横侧方或上侧 等处。因此,在搬运台车行走方向上以锯齿状配列的螺旋轴,在并列方向上也可以构成非左右水平方向,而是上下垂直方向,2个/人动辊也可轴支成 其轴心非朝上下垂直方向而是朝左右水平方向。[第四实施例]图20及图21是表示利用搬运台车驱动用螺旋轴71所构成的搬运设备 的部分示意图,藉由螺旋轴71所驱动推进的搬运台车72是包含有前后一 对无凸缘的车轮74a与前后一对带有凸缘的车轮74b。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 轮74a是在左右一对导轨73a、 73b其中一个导轨73a上转动,前后一对带 有凸缘的车轮74b则是在另一个导轨73b上转动且由左右两侧包夹前述导 轨73b。螺旋轴71是在左右一对导轨73a、 73b的中间位置,以与前述导轨 73a、 73b平行地同心串列状配设预定所需根数。在搬运台车72底部,设置 有前后一对的从动辊75, 76,前述前后一对的/人动辊75、 76是在与螺旋轴 71的螺旋翼间游嵌的位置上被设置着,且可在垂直支轴的周围自转。螺旋 轴71则具有自螺旋轴轴向两侧将从动辊75, 76各自包夹的双翼片形式所 构成的螺:旋翼71a、 71b。各螺:旋轴71的相互同心状相邻的端部,通过位于对黄侧方上支7 (的中继 轴77及利用各别的链条(或齿轮)的传动手段78、 79相互可以等速在同一 方向上连动旋转的连动连结,同时设置有附有减速机的马达81,此附有减 速机的马达81通过位于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的一端的螺旋轴71及利用 链条(或齿轮)的传动手段80可在正逆任意的方向上旋转驱动。当然也可以 建构成以附有减速机的马达来驱动,处在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的中间适 当位置的螺旋轴71或者是与前述螺旋轴71连动的中继轴77。符号82是分 别表示支承螺旋轴71的两端的轴承,在螺旋轴71间确保有配置该轴承82 或传动手4爻78、 79的空隙部83。前后一对从动辊75、 76中,箭头所示的前进方向侧的/人动辊75为, 安装在搬运台车72的固定位置的定位从动辊,位于后侧的从动辊76则是 建构成可在螺旋轴71的轴向上在预定范围内移动自如的可动从动辊。前述 可动从动辊76最接近定位从动辊75的状态下,两从动辊75、 76间的间隔, 较螺旋轴71间的间隔,也就是空隙部83的长度还长。因此,搬运台车72 通过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时,不会有前后一对的/人动辊75、 76双方位 于空隙部83内,并自其两侧的螺旋轴71脱离的情形发生。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2 ~图24所示,在拍定运台车72的底部安 装有可动从动辊单元84。此可动从动辊单元84是具有安装板85、前后一 对的轴岸义板86a、 86b、 l才艮引导轴87、可动体88、前述可动/人动辊76以 及弹推手段90。其中,安装板85是安装于搬运台车72底部,前后一对的 轴承板86a、 86b是安装于前述安装板85上,1根引导轴87则是与螺旋轴 71平朽-地架设在前述两轴承板86a、 86b间,可动体88是此引导轴87的轴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撑并与安装板85邻接以防止在引导轴87的周围的旋转, 前述可动从动辊76是藉由位于前述可动体88下侧的垂直支轴89,而可以 自转可能地被轴支着,弹推手段90是用以将可动从动辊76朝远离定位从 动辊75的方向弹推使用。另外,并设有保持手段91。前述弹推手段90可 以是由在可动体88与轴承板86a间,外嵌于引导轴87而将可动体88朝远 离定位从动辊75的方向弹推的压缩螺旋弹簧92所构成。保持手段91是由卡止具94与被卡止部95所构成。其中,卡止具94 是藉由位于可动体88的一侧面上,朝向与螺旋轴71正交方向的水平支轴 93,使的其中一端部可以上下摇动自如地被轴着。被卡止部95则是藉由自 轴承板86a的一侧边,横向上突设着,此被卡止部95可与自卡止具94的 前端朝上方所突设的钩部94a装卸自如。卡止具94是具有在自轴支侧的端 部朝上方突设的档止部94b。当因为重力,而朝向下方弹推旋动的卡止具 94,此卡止具94的钩部94a成为自被卡止部95的下方脱离的非定位状态 时,前述档止部94b与安装板85的底面抵接,卡止具94保持于非定位状 态。如图20、图21及图25 ~图27所示,在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的边 界处上并设有切换手段96。此切换手段96具有在搬运台车72的行走路径 侧与螺旋轴71平行地铺设的凸轮轨道97,前述卡止具94的前端横侧部上, 轴支着承载于前述凸轮轨道97上,转动通过的凸轮从动辊98。此切换手段 96与并设于可动从动辊76的保持手段91,是建构成可以进行下述说明所 述的作用。也就是,保持手段91的卡止具94是,保持在因重力而朝下方摇动至 摇动限度为止的非定位状态,此卡止具94的钩部94a是自被卡止部95的 下方脱离的状态,所以可动从动辊76是藉由自弹推手段90的压缩螺旋弹 簧92所承受的弹推力,而可在远离定位从动辊75的方向上移动。此时, 可动从动辊76自压缩螺旋弹簧92所承接的弹推力,是比承载有工件的状 态的搬运台车72在导4九73a、 73b上的行走阻力还大。因此,如图22所示, 以前述弹推力向后方按押的可动从动辊76,与螺旋轴71的后侧的螺旋翼 71b压接时的反作用力,而可将搬运台车72向前方按押,定位从动辊75变 成与螺旋轴71的前侧的螺旋翼71a压接的状态。通过此定位从动辊75与 螺旋轴71的前侧的螺旋翼71a的压接,搬运台车72的位置因而被决定, 搬运台车72成为在螺旋轴71的轴向上完全无间隙(余隙)的状态。此时的 可动>^人动辊76的位置是在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上,此时,在保持手段91的 卡止具94 4氐抗重力而上运动时,卡止具94前端的钩部94a是与纟皮卡止部 95的正前方上间隔着极小的间隙就将要卡合的定位状态的被构成着。在此 状态下,附有减速机的马达81开始运转,通过传动手段78、 79而相互连动连结的所有螺旋轴71以等速连动旋转于同一方向上,藉此,旋转的螺旋轴71是能通过朝其后侧的螺旋翼71b压接的可动从动辊76,而使搬运台车 72可以朝前方驱动推进。藉由螺旋轴71的旋转驱动,搬运台车72可以行走于前进方向,如图 25所示,位于前侧的定位从动辊75在到达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前,也 就是,在到达前述空隙部83的上游侧的螺旋轴71的终端位置时,并设于 前述空隙部83的切换手段96的凸轮轨道97上,与后侧的可动从动辊76 并设的保持手段91 (卡止具94)的凸轮从动辊98,是伴随着搬运台车72的 行走而上乘载,卡止具94因与重力抵抗,自非定位状态向上押时,钩部9" 在与被卡止部95卡合的定位状态时,被卡止具94也净皮切换至定位状态。 此时,钩部94a与一皮卡止部95间稍有间隙,卡止具94是在与净皮卡止部95 互不干涉下,确实地被切换至定位状态。通过搬运台车72的行走,前侧的定位从动辊75自空隙部83的上游侧 的螺旋轴71的终端脱离时,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对前述定位从动辊75 的拘束状态虽然被解除了,但保持手段91的卡止具94如上述那样被切换 成定位状态,通过钩部94a与被卡止部95的抵接,而阻止可动从动辊76 藉弹推手段90(压缩螺旋弹簧92)的弹推力朝后方移动。前述可动从动辊76 而可保持在前述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上。因此,定位从动辊75自空隙部83 的上游侧的螺旋轴71的终端脱离后,搬运台车72,藉由相对于前述搬运台 车72呈位置固定状态的可动从动辊76是将螺旋轴71的后侧的螺旋翼71b 向后押,而可以继续前进行走。此外,定位从动辊75自螺旋轴71的终端 脱离时,实际上,卡止具94的钩部94a与#1卡止部95间4义具有才及小的间 隙分,所以搬运台车72可以藉由弹推手段90的弹推力而朝前方前进。换 言之,当两从动辊75、 76嵌合于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 71b间时,此时 的可动从动辊76的前述预期的作用位置,与被保持手段91的卡止具94所 保持时的可动从动辊76的前述预期的作用位置,两者之间具有稍微的差异, 此差异是可忽略程度的极小差异。接下来,搬运台车72再进一步前进行走,在空隙部83内移动的前侧 的定位从动辊75乃如图26所示,当到达要^皮导入空隙部83的下游侧的螺 旋轴71的螺旋翼71a、 71b间的位置时,后侧的可动从动辊76则到达空隙 部83的上游侧的螺旋轴71的终端附近,接下来,前侧的定位的从动辊75 被拉进空隙部8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b时,同时,后侧的可 动从动辊76则自空隙部83的上游侧的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b的空隙部83 内被推出。接下来,前侧的定位从动辊75是依空隙部83的下游侧的螺旋 轴71的螺旋翼71b,而承受前进方向的推力,藉此使拍i运台车72继续前进 行走。在空隙部83内移动的后侧的可动从动辊76,是如同先前所说明,藉由 -波切换成定位状态的卡止具94与弹推手^爻90的弹推力,连同前侧的定位 从动辊75 —起嵌合于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 71b间,且藉弹推手段90 的弹推力而在与后侧的螺旋翼71b压接时的位置,几乎不变的前述所预期 的作用位置上被保持着。因此,搬运台车72更进一步前进行走,在空隙部 83内移动的后侧的可动从动辊76已到达如图27所示,将要被导入空隙部 83的下游侧的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 71b间的位置时,前述可动乂人动辊 76是藉前述螺旋轴71的后侧的螺旋翼71b些微抵抗弹推手段90 (压缩螺旋 弹簧92)的弹推力,而边朝前方拉进,边顺利且确实地被导入前述螺旋轴 71的螺:旋翼71a、 71b间。如上所述,前后一对的/人动辊75、 76双方在空隙部83的下游侧的螺 旋轴1的螺旋翼71a、 71b间转乘,搬运台车72藉由前述螺旋轴71而再度 成为按所预期的作用一般地被推进的状态时,卡止具94侧的凸轮从动辊98 自凸轮轨道97上脱离。此时,由于处在定位状态的卡止具94的钩部94a 与3皮卡止部95间,稍孩i具有间隙,所以卡止具94可藉重力而确实地朝下 摇动,回归成原本的非定位状态。由上述说明可明确得知,^般运台车72是藉由同心状串列配置,且以等 速在同一方向上旋转驱动的螺旋轴71而被连续地推进,所以可以一定速度 在行走路径上行走。此时,搬运台车72是藉由与螺旋轴71嵌合的前后一 对的从动辊75、 76,在定位状态下自后侧的可动从动辊76,承受推力后行 走,但是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仅需要自上游侧向下游侧通过时,搬运 台车72是仅藉由,空隙部83上游侧或下游侧的螺;旋轴71所嵌合的定位/人 动辊75,或者是前述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上定位状态下,空隙部83的上游侧 或下游侧的螺旋轴71所嵌合的可动从动辊76,其中之一来决定位置,同时 承受推力而行走即可。此外,搬运台车2的行走路径包含,分别具有螺旋轴71的往行i 各径以 及复行^各径,还包含有附有上述两路径的终端与开始端间,可使搬运台车 72横向前进且同时前后端反转的转载板的转盘,藉此而构成矩形的无终端 循环路径时,虽能可使在各螺旋轴71上的搬运台车72的行走方向一定, 但当搬运台车72在1个直线路径上往复行走时,只需将螺旋轴71作正逆 旋转即可。在此情况下,考虑切换手段96的凸轮轨道97的两端位置,在 前后一对的从动辊75、 76自螺旋轴71间的空隙部83的上游侧朝下游侧转 乘时,构成藉由前述保持手段91使可动从动辊76定位于前述所预期的作 用位置的结构即可。换言之,亦可将定位从动辊75与可动从动辊76的前 后的位置关系建构成与上述实施例相反的结构来加以实施也是可行。另外,此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是通过改变螺旋轴71的螺旋翼71a,71b的间隔,也就是藉由改变进给节距,螺旋轴71的旋转速度维持一定,而能改变搬运台车72的行走速度。因此,藉由同心状串列配置的相互连动 连结的多根的螺旋轴71所构成的搬运台车驱动^各径,区分为螺旋轴71的 进给节距相异的多各区域,依照各区域来改变搬运台车72的行走速度的状 况是可以被期待的。在此种状况下,进给节距虽然不同,但是前后一对的 从动辊75、 76间的间隔(可动乂人动辊76处在前述所预期的作用位置时的间 隔)可以是略为一定的方式来构成螺旋轴71,同时构成在螺旋轴71间的空 隙部83的前后,进给节距可以是相同的间隔即可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从 动辊在跨1个螺旋轴71上的进给节距不同的区域间移动时,前后一对的/人 动辊75、 76间的间隔会暂时地有所变动,但只需要将前述前后一对的从动 辊75、 76间的间隔变动,藉由可动/人动辊76的螺:旋轴的轴向上的移动来 加以吸收的结构即可。此外,将可动从动辊76定位于前述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上的保持手段91 的结构或是切换手段96的结构成并未受限于上述实施例所揭示者。另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是以弹推手段90的弹推而使可动从动辊76朝远离定 位从动辊75的方向移动,但也可以建构成将可动从动辊76弹推于接近固 定位的从动辊75的方向。在此情况下,前后一对的/人动辊75、 76是分别 在于位于内侧的螺旋翼71b、 71a上以弹推手^:所施加的的弹推力而形成压 接状态。再者,虽然是构成保持手段91的卡止具94藉重力而被弹推保持 在非定位状态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卡止具94藉弹簧的弹推力而被弹推保持 在非定位状态的结构来实施。再者,上述第四发明所涉及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中的螺旋轴,当然 可作为让行走于铺设在地面上的导轨上的台车式输送带的搬运台车的驱动 推进手段来活用。亦可作为让被架设在地板面上方适当高度的导轨所支撑 并行走的架空输送带的搬运台车的驱动推进手段来活用。另外,相对于这 些搬运台车的螺旋轴的位置并不限定须在搬运台车的下侧,可因应搬运台 车的支撑构造或装载物的搭载构造等而任意地设定在搬运台车的横侧方或 上侧等处。另外,定位/人动辊或可动从动辊也可轴支成其轴心非朝上下垂 直方向而是朝左右水平方向的构成。因此,在保持手4殳中采用卡止具94的 实施例的场合时,此卡止具94的移动方向也可以非上下方向而是i殳为水平 方向,可以并"i殳弹簧作为对此卡止具94的弹推手^l殳。[第五实施例]图28及图29是表示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的部分示意图。藉由螺旋轴 101所驱动推进的搬运台车102是包含有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轮104a与前 后一对带有凸缘的车轮104b。其中,前后一对无凸缘的车轮104a是在左右 一对导轨103a、 103b当中一个导4九103a上转动,有凸^彖的前后一对车4仑104b则是在另一个导轨103b上转动且由左右两侧包夹前述导轨103b。螺 旋轴101是在左右一对的导轨103a、 103b的中间位置,以与前述导4九103a、 103b平行地同心串列状配设预定所需根数。在搬运台车102的底部则设置 有/人动辊105,此/人动辊105是在游嵌于螺;旋轴101的螺旋翼101a间的位 置的垂直支轴的周围可自转的。另外,在各螺旋轴101的一端部横侧方的 位置上,辅助螺旋轴106与螺旋轴101平行地配设着,在搬运台车101底 部则设置有辅助/人动辊107,此辅助/人动辊107是在游嵌于该辅助螺:旋轴 106的螺旋翼106a间的位置的垂直支轴的周围可自转的。此外,螺旋轴101 的螺旋翼101a及辅助螺旋轴106的螺旋翼106a,是由螺旋轴的轴向两侧包 夹从动辊105及辅助/人动辊107的双翼片形式所构成的结构。各螺旋轴101的相互同心状地相邻的端部,是以通过位于其纟黄侧方的 辅助螺旋轴106的一端与利用链条(或齿轮)的传动手段108、 109而相互以 等速在同 一方向连动旋转般地连动连结着,并同时设置附有减速才几的马达 111,此附有减速机的马达111通过利用链条(或齿轮)的传动手段110,将 位于搬运台车102的4亍走3各径的一端的螺;旋轴101旋转驱动于正逆任意方 向。当然也可以建构成以附有减速才几的马达来驱动处在搬运台车102的4亍 走路径的中间适当位置的螺旋轴101或者是与前述螺旋轴101连动的中继 轴106。才艮据上述构成,藉由附有减速机的马达111开始运转,能使经由传动 手段108、 109而相互连动连结的所有的螺旋轴101以及辅助螺旋轴106以 等速在同一方向上连动旋转,旋转的螺旋轴101或旋转的辅助螺旋轴106 虽能通过游嵌于各个螺旋翼101a、 106a间的从动辊105或辅助从动辊107 而将搬运台车102朝前述螺旋翼101a、 106a的进给方向驱动推进,但此时 的各螺旋轴101、各辅助螺旋轴106、从动辊105以及辅助从动辊107的相 对的位置关系以及各螺旋轴101、 106的螺旋翼101a、 106a的相位关系则 是设定成如下所述,而能使搬运台车102驱动推进。也就是,在螺旋轴101及辅助螺旋轴106可以正转驱动,使搬运台车 102可如同图28及图29所示的箭头方向前进行走的情况时,使用了在从动 辊105自1个螺旋轴101的端部脱离前,辅助从动辊107是嵌入与前述螺 旋轴101并列的辅助螺旋轴106的螺旋翼106a间,而在辅助从动辊107自 前述辅助螺旋轴106的端部脱离前,移动于前后的螺旋轴101间的/人动辊 105则可嵌入下游侧的螺旋轴101的螺旋翼101a间的结构。因此,在螺旋 轴101及辅助螺旋轴106被逆转驱动而使搬运台车2在与箭头方向相反的 方向行走的情况则是,在从动辊105自1个螺旋轴101的端部脱离前,辅 助从动辊107是嵌入与前述螺旋轴101的下游侧的螺旋轴101并列的辅助 螺旋轴106的螺:旋翼106a间,而在辅助从动辊107自前述辅助螺;旋轴106的端部脱离前,移动于前后的螺旋轴101间的,人动辊105则可嵌入下游侧 的螺旋轴101的螺旋翼101a间。第五发明,如上所述是有关于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所利用的搬运台车 驱动用螺旋轴101,根据图30 - 32详细说明此第五发明所涉及的第五实施 例使用的螺旋轴101,图式中的螺旋轴101是由1根的中心轴杆112和预定 需要根数(图式中的实施例为8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所构成。中心轴杆 112是实心状的圆柱状轴体,且为由外嵌固定有筒状螺旋单体113的主轴部 114,和自前述主轴部114两端同心状地突出的小径突出轴部115所构成, 在主轴部114的两端部,形成有分别让锁固用螺帽116a、 116b螺接并嵌合 的螺轴部114a、 114b。各筒状螺旋单体113是具有与筒状本体117和突设在筒状本体117外 侧的螺旋翼118所构成的同一构造且同一尺寸的结构,在筒状本体117的 一端,突设有同心状的突出筒轴部117a,而在筒状本体117的另一端的内 侧,同心状地形成具有能让另一筒状螺旋单体113的前述突出筒轴部117a 刚好内嵌的内径与深度的环状凹部117b,使得1个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突 出筒轴部117a内嵌于其他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环状凹部117b的状态下, 可以让两筒状螺旋单体113相对地绕轴心周围旋转。当两筒状螺旋单体113 的螺旋翼118连续而形成1个螺旋翼的状态时,能形成彼此同心状地连续 在半径方向上的1个贯通孔的方式,在突出筒轴部117a与环状凹部117b 的周壁上分别设置半径方向上的贯通孔119、 120。此外,符号121是表示 端帽,具有突出筒轴部117a与贯通孔119。突出筒轴部117a是内嵌于环状 凹部inb,前述环状凹部117b位于同心状串列的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螺旋 单体113的列的两端的筒状螺旋单体113中的露出环状凹部117b的侧边上 的筒状螺旋单体113上。前述贯通孔119是与环状凹部117b的周壁的贯通 孔120连通。此外,螺旋翼118是以自螺旋轴的轴向的两侧包夹从动辊105 的双翼片形式所构成的结构。在组装螺旋轴101时,如图31所示,除了〗吏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突 出筒轴部117a嵌合在其他的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环状凹部117b内外, 同时使轴向上邻接的2个筒状螺旋单体113在其轴心的周围相对旋转,以 使得相互嵌合的突出筒轴部117a的贯通孔119与环状凹部117b的周壁的 贯通孔120进4亍对位。在此半径方向上同心状连续的两贯通孔119、 120内 押入如图32所示的结合具(例如弹簧销)122,而使得轴向上邻接的2个筒 状螺旋单体113彼此结合成一体化。如此一来,若将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 螺旋单体113同心状地串列连接的话,则使位于其两端的筒状螺旋单体113 中的环状凹部11 b露出的侧边上的筒状螺旋单体113上,以和其他筒状螺 旋单体113彼此连接同样的要领,嵌合端帽121,并藉由结合具122进行事先安装。如此一来,对于一体化的预定所须根数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列 而言,插入中心轴杆112后,通过螺接并嵌合在前述中心轴杆112的两端 的螺轴部114a, 114b的锁固用螺帽116a、 116b的锁紧,而可将外嵌于前 述中心轴杆112并同心状串列的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螺旋单体113在轴向 上被包夹着,并且固定在中心轴杆112上。藉由上述的组装作业,中心轴杆112的两端的小径突出轴部115除了 自轴向的两端同心状地突出外,并同时完成具有藉由外嵌于中心轴杆112 上,并固定的预定所需根数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各螺旋翼118所形成的 横跨全长且连续的螺旋翼ioia的螺旋轴101。此外,对中心轴杆112而言, 可以边依序外嵌筒状螺旋单体113,边在此中心轴杆112上,轴向上邻接的 2个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突出筒轴部117a和环状凹部117b嵌合,并以结合 具122进行连结来进^f亍一体化的作业。依照上述所组装的螺旋轴101是,利用其两端的小径突出轴部115,如 图28 图30所示,除以轴 IU23予以支岸义外,并同时可在自前述轴^c 123 突出的小径突出轴部115上安装构成传动手段108 ~ 110的链轮或齿轮。然 后,自一端的小径突出轴部115传递至中心轴杆112的旋转力,是通过锁 固用螺帽116a、 116b与这些螺帽所压接的1个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突出筒 轴部117a的端面及端帽121的端面间的摩擦,以及通过连结各筒状螺旋单 体113彼此用的结合具122,传递至所有的筒状螺旋单体113,而藉各筒状 螺旋单体113的螺旋翼118所形成且横跨全长连续的螺旋翼101 a —体旋转, 并通过游嵌于此螺力走翼101a间的从动辊105,而j吏搬运台车102驱动推进。此外,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环状凹部117b并非特别必要的结构,通过 将突出筒轴部117a设成可刚好嵌入于筒状本体117申心孔部的外径,可以 不需要环状凹部117b。另外,如图28及图29所示,在并用辅助螺旋轴106 的情况下,其构造可以为任意的结构,但才艮据辅助螺旋轴106的全长长度, 能以1根的短尺寸的中心轴杆112和1根或多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来作 成与上述螺旋轴101同样的结构。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113间的旋转力 的传递是通过将这些筒状螺旋单体113彼此连接的结合具122来进行,但 也可以是如图33 ~图35所示,通过其中一根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突出筒轴 部117a与外嵌于突出筒轴部117a的另一#_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筒状端部 间所装设的轴向的4建124,来进行轴向邻接的两筒状螺旋单体113间的旋转 力的传递。在此种情况下,键124是如图33及图34所示, 一体成形于前 述突出筒轴部117a,也可以在另一根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筒状端部内侧, 设置键槽125,更可以如图35所示,在一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突出筒 轴部117a与另一根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筒状端部内侧双方上,设置键槽125a、 125b,而使用嵌合于两键槽125a、 125b间,属于其他零件的键124。此外,作为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113间的旋转力的传递手段, 如图36所示,在各筒状螺旋单体113上,设置自其一端同心状地突设的突 出角轴部126及与他端同心状地形成的角孔部127,也可以通过一根的筒状 螺旋单体113的突出角轴部126与另一筒状螺旋单体113的角孔部127的 嵌合,使得轴向上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113彼此以圆周方向的相对旋转被 阻止的状态下,进行连接的动作。突出角轴部126与角孔部127举例来说 可以是形成六角形。再者,如图37所示,亦能在中心轴杆112的主轴部114上设置4黄跨其 全长连续的键槽128,可以在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至少一端部的内周面所 形成的键槽129与前述中心轴杆112侧的4建槽128间介装有4建130,构成自 中心轴杆112通过键130而将直接旋转力对各筒状螺旋单体113传递的结 构。在此种情况下,如图所示,在各筒状螺旋单体113(筒状本体117)的两 端设置与中心轴杆112的主轴部114外部嵌合的内径的贯通孔部131,在此 贯通孔部131的内周面上,形成仅在轴向外侧开放的键槽129,在轴向上邻 接的2个筒状螺旋单体113间,可使嵌合于中心轴杆112侧的键槽128的1 根键130横跨两筒状螺旋单体113的键槽129间而嵌合。在此种情况下, 位于两端的筒状螺旋单体113的外端侧的4建槽129,未组装入有4建130或让 一半长度的4建嵌合于键槽129,由其外侧将锁固用螺帽116a、 116b锁紧即 可。当然,在筒状螺旋单体113(筒状本体117)的一端上突设突出筒轴部 117a,而并用端帽121的结构中,也可以在前述突出筒轴部117a的内周面 设置轴向上的两端闭合的4走槽129,以实施如图37所示的构成。筒状螺旋单体113可以是在金属制的筒状本体117上溶接由金属板所 成的螺旋翼118来制造,但除此之外,能以合成树脂成形、铸造、脱蜡等 方法将筒状本体117与螺旋翼118 —体成形。此外,第五发明中的搬运台车驱动用螺旋轴,当然可作为让行走于铺亦可作为让被架设在地面上方适当高度的导轨所支撑并行走的架空输送带 的搬运台车的驱动推进手段来活用。另外,相对于这些搬运台车的螺旋轴 的位置并不限定须在搬运台车的下侧,可因应搬运台车的支撑构造或装载 物的搭载构造等而任意地设定在搬运台车的横侧方或上侧等处。因此,在 如实施形态所示,并用辅助螺旋轴6的情况下,螺旋轴101和辅助螺旋轴 106的并列方向并非限定为左右水平4黄向者,亦能并列于上下垂直方向。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 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 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 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上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使用沿着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配置的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搬运台车设置有与上述螺旋轴卡合的从动辊,藉由上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轴是在各螺旋轴间隔着空隙部,同心状地串列配置多根,在与位于上述螺旋轴间的空隙部一方的螺旋轴的前述空隙部邻接的端部的横侧方上,并列状地配置短的辅助螺旋轴,上述辅助螺旋轴是与和上述螺旋轴连动旋转驱动且进给节距是与并列的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同;其中,在搬运台车上设置不同于前述从动辊且可与前述辅助螺旋轴卡合的辅助从动辊,该些从动辊与辅助从动辊间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及辅助螺旋轴的长度被设为,从动辊在螺旋轴间空隙部移动时,辅助从动辊是与辅助螺旋轴卡合的长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与各螺旋 轴的螺旋轴间的空隙部邻接的端部彼此,是藉由将辅助螺旋轴的螺旋轴间 的空隙部侧的端部予以中继的2个传动手li而相互连动连结。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在包含1个辅助螺旋轴和1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转乘区内,是构成螺旋轴及辅助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的不变化;在上述转乘区以外的场所,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 域的边界;以及在上述转乘区的螺旋轴及辅助螺旋轴的进给节距是设定成从动辊与辅 助从动辊间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的整数分之一。
4、 一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上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使用沿着搬运 台车的行走路径配置的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搬运台车设置有与上述螺旋轴 卡合的从动辊,藉由上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轴为,在各螺旋轴间隔着空隙部而同心状地串 列配置多根;在搬运台车上,在上述螺旋轴的轴向前后二个场所的螺旋翼间嵌合的 前后一对的从动辊是被以较上述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长度还宽的间隔轴支 着,其中一个从动辊是定位乂人动辊,另一个从动辊则是可动从动辊;其中,上述可动从动辊是可在和螺旋轴的螺旋翼间嵌合的作用位置与 自上述螺旋翼间脱离的非作用位置间移动自如;更设有将上述可动从动辊保持在非作用位置的保持手段;以及在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并设有切换手段,上述切换手段是将上述可动从动辊自非作用位置暂时地切换成作用位置;其中,当定位从动辊自上述空隙部的上游侧的螺旋轴朝下游侧的螺旋 轴转乘时,被暂时地切换成作用位置的上述可动从动辊是与上述空隙部的 上游侧或下游侧的螺旋轴嵌合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方向上的二定范围内移动自如地ij掌^可动;上;— 、'〃一 'z 上述保持手段是由弹簧构成,使上述可动体朝远离螺旋轴的方向弹推并将上述可动从动辊保持在非作用位置;以及前述切换手4更由凸轮轨道构成,使设于上述可动体的凸4仑乂人动辊作用,而使上述可动从动辊移动至作用位置上并予以保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体是以位于螺旋轴的两侧的一对的凸轮从动辊所轴支;以及 上述凸轮轨道是,分别可作用至上述一对的凸4仑从动辊的方式,并列配置的一对凸轮轨道。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并设有强 制回归用凸轮轨道,当上述凸轮从动辊自凸轮轨道离开时,作用于上述凸 轮从动辊,而使上述可动从动辊强制地返回非作用位置。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包含1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及与其并设的切换手段的转乘区内,是 构成螺旋轴的进给节距不变化;在上述转乘区以外的场所,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 i或的边界;以及在上述转乘区的螺旋轴的进给节距是设定成定位从动辊与可动从动辊 间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的整数分之一。
9、 一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上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使用沿着搬运 台车的行走路径配置的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搬运台车设置有与上述螺旋轴 卡合的从动辊,藉由上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其特征在于,配列在上述行走路径方向的多根的螺旋轴是,依序以不 同列的顺序方式以锯齿状排成2列;在搬运台车上,设置2个从动辊,其可分别与依各列作同心状串列的2 列的螺旋轴嵌合;其中,上述2列的螺旋轴与上述2个从动辊,配置成在前后相邻且不 同列的2根螺旋轴间的转乘区以外的区域中,2个从动辊交互地与各列的螺 旋轴卡合;同时在上述转乘区中,当其中一个从动辊要自一列的上游侧的 螺旋轴脱离前,另一个从动辊是与另一列的下游侧的螺旋轴卡合。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转 乘区是以第一转乘区与第二转乘区交错设置所构成,其中,上述第一转乘区是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在螺旋轴的轴向上 相互分离;上述第二转乘区是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的端部彼此重叠; 其中,上述2个从动辊是,较上述第一转乘区中,前后相邻且不同列 的2根螺旋轴间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还长,且较上述第二转乘区中,2根螺 旋轴的端部重叠长度还短的距离,而在螺旋轴的轴向可以错位设置。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转乘区内,是构成螺旋轴的进给节距不变化;在上述第 一及第二转乘区以外的场所,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 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以及在上述第一及第二转乘区的螺旋轴的进给节距是设定成2个从动辊间 的螺旋轴的轴向间隔的整数分之一。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乘区是建构成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轴的端部彼此相互重叠;以及上述2个从动辊是以可与上述转乘区的前后相邻且不同列的2根螺旋 轴的端部同时嵌合的方式,在对螺旋轴的轴向正交方向上,对称地并列配 置。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转乘区内,是构成螺旋轴的进给节距不变化;以及 在上述转乘区以外的场所,配置螺旋轴的进给节距相异的前后2个区域的边界。
14、 一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上述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使用沿着搬 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配置的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搬运台车设置有与上述螺旋 轴卡合的从动辊,藉由上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其特征在于,在搬运台车上,轴支着在螺旋轴的轴向上前后二个场所 的螺旋翼间嵌合的前后一对的从动辊,其中一个从动辊是定位从动辊,另 一个/人动4昆是可动/人动4昆; '其中,上述可动从动辊是在螺旋轴的轴向上, 一定范围内可以移动自 如地;故支承着,上述可动/人动辊并设有可与其移动方向的一个方向施加重 力或弹簧力的弹推手段,前后一对的从动辊是,藉由位于各从动辊的单侧 上的螺旋轴的螺旋翼相互反对向的压接着,来决定对螺旋轴而言搬运台车 的位置。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轴是以,较前后一对的从动辊间的间隔还短的长度的空隙部,同心状地串列配置多根;上述可动从动辊上是在前后一对的从动辊是与1个螺旋轴的螺旋翼间 嵌合,压接在单侧的螺旋翼上的状态时的位置上,并设将上述可动从动辊 定位的保持手段;以及螺旋轴间的空隙部内,并设有将上述空隙部的上游侧的上述保持手段 自非定位状态切换至定位状态,同时将上述空隙部的下游侧的上述保持手 段自定位状态切换回非定位状态的切换手段;其中,前后一对的从动辊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上游侧朝下游侧转乘 时,藉由上述保持手段使可动从动辊可以定位。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从动辊是在螺旋轴的轴向上, 一定范围内可移动自如地-波支7 义的可动体所轴支着;上述弹推手段是,使上述可动体成一方向弹推的弹簧所构成;上述保持手段是包含设置于搬运台车侧的被卡止部以及卡止具所构 成;,其中,对上述被卡止部而言,是装卸自如地轴支在上述可动体上; 卡止具则是可以弹推力保持自上述被卡止部脱离的非定位状态;上述切换手段是包含,为了作用于设置在上述卡止具的凸轮从动辊上, 而在搬运台车的行走路径侧设置的凸轮轨道;其中,前后一对的从动辊,自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上游侧朝下游侧转 乘时,上述凸轮轨道是通过凸轮从动辊,而保持在卡止具与上述被卡止部 卡合的定位状态。
17、 一种螺旋驱动的纟般运装置,上述螺旋驱动的t般运装置使用沿着才般 运台车的行走路径配置的旋转驱动的螺旋轴,搬运台车设置有与上述螺旋 轴卡合的从动辊,藉由上述螺旋轴的旋转驱动而推进搬运台车;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轴是由,两端藉由轴承而可自转地支承的中心 轴杆与多根筒状螺旋单体所构成,其中,多根筒状螺旋单体是上述中心轴 杆的轴向上串列且外嵌固定着;其中,各筒状螺旋单体是由,筒状本体与位于筒状本体外侧上突设的 螺旋翼所构成,因此,其螺旋翼是在中心轴杆的轴向上连续的分别与中心 轴杆外嵌固定着。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筒状螺旋单体是包含自其中 一端同心状地突设的突出筒轴部; 其中,轴向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彼此则是藉由, 一个筒状螺旋单体的上述突出筒轴部同心状地嵌合在另一个筒状螺旋单体的端部内侧,同时藉 由安装在其嵌合场所上的半径方向上的结合具,以两者的圓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与轴向上的相对移动被阻止的状态连接。
19、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筒状螺旋单体是包含自其中 一端同心状地突设的突出筒轴部; 其中,轴向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彼此是藉由, 一个筒状螺旋单体的上述突出筒轴部同心状地嵌合在另 一个筒状螺旋单体的端部内侧,同时藉由 介装在其嵌合场所中两者间位于轴向上的键,以两者的圓周方向上的相对 旋转被阻止的状态连接。
20、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筒状螺旋单体是包含自其中一端同心状地突设的突出角轴部以及在另 一端以同心状形成的角孔部;其中,轴向邻接的筒状螺旋单体彼此是藉由, 一个筒状螺旋单体的上 述突出角轴部同心状地嵌合于另一筒状螺旋单体的上述角孔部,并以两者 在圆周方向的相对旋转被阻止的状态连接。
21、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中心轴杆的轴向上,连续地形成键槽,各筒状螺旋单体,在其至少一端内侧形成4建槽;其中,各筒状螺旋单体是藉由和上述各筒状螺旋单体侧的键槽与中心 轴杆侧的键槽嵌合的键,以阻止圆周方向的相对旋转的状态下安装在中心 轴杆。
22、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螺旋驱动的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 外嵌于上述中心轴杆的轴向上,多根筒状螺旋单体,是通过螺接并嵌合于上述中心轴杆的端部的螺帽而锁固于轴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为了能使搬运台车2不用在乎螺旋轴间的空隙部的存在与否,而顺利地连续行走驱动的一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此种螺旋驱动的搬运设备是使用在位于螺旋轴间的空隙部52的一方上的螺旋轴1B与前述空隙部5邻接的端部的横侧方上,并列状地配置和螺旋轴1B连动旋转驱动且进给节距是和前述螺旋轴1B的进给节距相同的短的辅助螺旋轴6B;在搬运台车2上,则是在螺旋轴的轴向上错位地设置着和螺旋轴1B卡合的从动辊14及和辅助螺旋轴6B卡合的辅助从动辊16;当从动辊14移动于前述空隙部5时,辅助从动辊16则会卡合于辅助螺旋轴6B的结构。
文档编号B65G35/06GK101618797SQ200910151599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4日
发明者西川浩司, 锅田光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