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容器以及注出方法

文档序号:433612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式容器以及注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有效避免内容物向外部环境泄漏、并能够使形成于容器内的多 个收容室内的内容物混合的复式容器,尤其涉及当在密封的容器内处理内容物时,在其 处理工序中不会损坏密封性,并能够有效避免加热对象的内容物向外部环境泄漏的复式 容器以及从上述复式容器注出规定量的样本调制液的注出方法。
背景技术
在医疗及医药领域的遗传基因检查中,已知有若干根据从被检查对象的身体采 样的样本来检测有无病原菌的手法。在这些手法中,被称为LAMP法的遗传基因增幅法 尤其引人注目,在该LAMP法中,混合提取的病原菌的遗传基因DNA和规定的试剂,在 规定的温度下进行培养,通过增幅作为目标的遗传基因DNA而使检测变得容易(非专利 文献1)。与以往的遗传基因检查相比,利用这样的遗传基因增幅法能够缩短检查时间, 并能够获得极多量的增幅产物,由此,能够通过目视来判定有无目标遗传基因,从而简 化了检查。另外,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调制样本采样液的样本采样液容器,该样本采样 液向用于检测流感等的病毒的反应试剂滴下。非专利文献1病毒第54卷第1号pp.107-112,20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090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遗传基因增幅法中,当所增幅的遗传基因来源于诸如结核菌这 样的能够通过空气感染的病原菌时,存在以下问题。例如,在混合包含结核菌的样本和规定的试剂,并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 理以提取目标遗传基因的工序中,若在口部开口的容器中进行该处理,则有时会误翻倒 容器而撒出内容物,或结核菌从开口的容器口部飞散到空气中。在上述情况下,使检查 者暴露在被结核菌感染的危险中,不能确保检查者的安全性。与之相对,专利文献1的样本采样液容器能够在密封容器内的状态下利用溶解 液调制样本,滤去不需要的成分,将所调制的样本采样液滴入反应试剂容器中,由此, 能够防止调制样本采样液时的污染和感染的风险。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将从患者采样的样本浸入溶解液中进行溶解提取,仅 通过将其过滤即完成该调制,完全没有考虑连同容器一起加热处理容器内的样本的情 况。因此,如果将专利文献1的容器直接用于上述的遗传基因增幅法,则在其加热处理 之际,由可挠性材料形成的筒状容器发生热变形,可能有损其密封性,因此,依然存在 内容物向外部环境泄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式容器和从上述复式容器注出规定量的样本调制液的注出方法,例如,当以需要加热处理的内容物密封于容器内 的状态通过连同容器一起进行加热等方式而在密封的容器内对内容物进行处理时,上述 复式容器在该处理工序中不会损坏密封性,能够有效避免加热对象的内容物向外部环境 泄漏,并且能够将密封在形成于容器内的多个收容室内的内容物在维持与外部环境隔绝 的状态的同时进行混合。本发明的复式容器至少具有形成有第一收容室的容器主体和形成有第二收容室 的副容器,在所述容器主体设有安装所述副容器的安装部,并在所述安装部形成有切断 第二收容室隔壁的切断部,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划分出在所述副容器形成的所述第二收 容室的一部分,当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安装所述副容器时,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被切断而 使所述第一收容室和所述第二收容室连通。 另外,在要使从所述第一收容室取出内容物成为可能的时候,本发明的复式容 器可以构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所述容器主体设有内容物取出口,所述复式容器具有安 装在所述内容物取出口上的开封注出部件,在所述开封注出部件形成有切断第一收容室 隔壁的切断部,所述第一收容室隔壁划分出在所述容器主体形成的所述第一收容室的一 部分,当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安装所述开封注出部件时,所述第一收容室隔壁被切断。另外,在本发明的注出方法中,设置对所述注出口的前端进行定位的定位机 构,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复式容器来调制从被检查对象采样的样本之后,在从所述注出口 注出所调制的样本调制液而将其向规定的滴下容器滴下之际,当将所述注出口插入所述 滴下容器时,所述定位机构使得所述注出口的前端和所述滴下容器的内底面的距离保持 一定,并且,在所述滴下容器上至少预先标注表示所述规定量的下限的液位线,在将所 述注出口插入所述滴下容器并对所述注出口的前端进行定位之后,挤压所述容器主体而 注出样本调制液直至超过表示所述下限的液位线,当所注出的样本调制液的液位与被定 位的所述注出口的前端相比靠上时,一边维持被定位的状态一边使所述容器主体复原, 吸引被过量注出的样本调制液,从而注出适量的样本调制液。根据本发明的复式容器,可以在容器主体侧进行内容物的最终取出,从而可以 对副容器主要着眼于其密封性进行设计。因此,可以将副容器形成为被可靠密封的构 造,使得内容物不会向外部泄漏,并且,在与容器主体分开而置于某些处理中时也不会 损坏其密封性,从而能够将在分别形成于容器主体和副容器的收容室内密封的内容物在 维持与外部环境相隔绝的状态的同时进行混合。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分解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剖面图。图3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上安装有密封部件和保护部件的示例的说明 图。图4是着眼于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的内容物取出口的说明图。图5是图1所示的开封注出部件的俯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开封注出部件的分解剖面图。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例中的一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例中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一次任意方式使用例中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10是示出对本发明的检查用容器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废弃处理时的方式的说 明图。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分解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剖面图。图13是示出在图11所示的容器主体上安装有密封部件和保护部件的示例的说明 图。图14是从注出口侧观察到的图11所示的开封注出部件的俯视图。图15是图11所示的开封注出部件的分解剖面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例中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例中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例中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1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例中对滴入滴下容器中 的滤液进行密封的工序的说明图。图20是示出对本发明的检查用容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废弃处理时的方式的说 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的一例而示出其概要的分解图,图2是用与包 含图1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复式容器1的中心轴的纸面平行的面切取的剖面图。首先,简要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示例中,复式容 器1包括形成有第一收容室20的容器主体2、形成有第二收容室30的副容器3、以及开 封注出部件4。另外,在使用复式容器1时,副容器3安装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开封 注出部件4安装于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在使用之前的流通、保管时,如图3 所示,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安装有密封部件5,在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 上安装有保护部件6。图3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容器主体2中收容有内容物S3并用密封部件5进行密 封,且在内容物取出口 23安装有保护部件6的状态的说明图。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1具备容器主体2、副容器3、开封注出部件4、密 封部件5以及保护部件6这五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部件例如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 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工程塑料等热塑性树脂材料,利用注塑成形等进行制 造。各部件即可以全部使用相同材料进行制造,也可以按照每一部件所要求的功能等的 不同而使所使用的材料适当不同。另外,各部件即可以以遮光为目的而进行着色, 也可以为了能够从外部识别所收容的内容物而成为透明或半透明色。下面,按照副容器3、容器主体2、开封注出部件4的顺序,以其为中心对上述 各部件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副容器]副容器3具有筒状的主干部31,其一个端部侧(图中上端侧)为开口部,另 一端部侧(图中下端侧)被划分出第二收容室30 —部分的第二收容室隔壁30a闭塞;盖 体32,其安装在该主干部31的开口部,密封由主干部31和第二收容室隔壁30a划分出的 第二收容室30。如图所示,第二收容室隔壁30a与主干部31的内周面相接的周缘为薄壁,当将 副容器3安装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时,由后述的形成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 的切断部221沿薄壁的周缘切断第二收容室隔壁30a。此时,优选第二收容室隔壁30a不被从主干部31切离脱落。更具体而言,优选 被切断的第二收容室隔壁30a以一部分与主干部31的内周面相连的状态被夹持在主干部 31的内周面和形成于容器主体2侧的切断部221之间(参照后述的图8(c)等)。因此,只要预先使形成于容器主体2侧的切断部221的前端侧的外径狭窄而形成 避让部,并考虑在容器主体2侧形成的切断部221的尺寸等来确定形成第二收容室隔壁 30a的形成位置,使得被切断的第二收容室隔壁30a以一部分与主干部31的内周面相连 的状态被夹持在形成于该避让部与主干部3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处即可。在图示的示例 中,考虑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安装有副容器3时与形成于容器主体2侧的切断部 221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二收容室隔壁30a形成在从主干部31的另一端部的前端向内进 入规定长度的位置。这里,将从形成有第二收容室隔壁30a的位置到主干部31的另一端部的前端为 止的部位称作筒状下垂部312。盖体32拆装自如地安装在主干部31的开口部,并密封形成于副容器3的第二收 容室30,使所收容的内容物不向外部泄漏。在图示的示例中,盖体32包括外侧筒部321、内侧筒部322以及顶板部323。在 主干部31的开口部侧的外周面和盖体32的外侧筒部32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部,通过 螺纹嵌合,将盖体32安装在主干部31上。并且,当将盖体32安装在主干部31上时, 将内侧筒部322的外周面紧贴主干部31的内周面以提高其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示例中,虽然通过螺纹嵌合将盖体32安装在主干部31 上,但也可以将盖体32向主干部31安装的安装手段替换成封盖(打栓)等适当的替代手 段。另外,为了提高盖体32安装于主干部31时的密封性,优选在盖体32侧的对应 位置形成与主干部31的开口部端缘的前端面抵接的环状突起。这样,即使内容物从内侧 筒部322的外周面和主干部31的内周面之间泄漏,也能够通过主干部31的开口部端缘的 前端面和与之相抵接的环状突起而防止进一步的泄漏。另外,通过在副容器3的主干部31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如图所示的凸缘部311, 能够在提高其刚性的同时,防止副容器3安装于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时的松脱。进 而,对主干部31的另一端部侧(筒状下垂部312)的外周面以及盖体32的外侧筒部321的外周面实施滚花加工,从而能够防止在通过螺纹嵌合将盖体32装卸于主干部31时的滑动。[容器主体] 容器主体2具有形成为筒状的主干部21,在该主干部21的一端部侧(图中上端 侧)设有安装副容器3的安装部22。在主干部21的另一端部侧(图中下端侧)设有内容 物取出口 23,在该内容物取出口 23安装有开封注出部件4。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着眼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说明图,图4(a)是从与图1所 示示例相同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图4(b)是从自图1所示状态绕轴旋转90°的一侧观察 到的侧视图。在安装部22设置有切断部221,当在安装部22上安装副容器3时,该切断部221 将划分出在副容器3中形成的第二收容室30的一部分的第二收容室隔壁30a切断。切断 部221例如如图所示,可以形成为将与轴向平行立起的圆筒部的前端侧倾斜切去而成的 形状。由此,当将副容器3安装于安装部22之际,通过切断部221的前端切入第二收容 室隔壁30a而开始切断,若进一步压入副容器3,则第二收容室隔壁30a的周缘被逐渐切 断。这里,使切断部221的前端侧的外径狭窄而形成避让部的情况如前所述。另外,在切断部221的外周侧形成有与切断部221同心状立起的筒状密封筒 222。当将副容器3安装于安装部22之际,在切断部221的外周面紧贴副容器3的主干 部31的内周面之后,开始利用切断部221切断第二收容室隔壁30a,接下来,密封筒222 的内周面紧贴副容器3的主干部31的外周面,在该状态下进行第二收容室隔壁30a的切 断。这样,适当调整上述部件的壁厚等尺寸,使得当将副容器3安装在安装部22上 时,切断部221的外周面紧贴副容器3的主干部31的内周面,密封筒222的内周面紧贴 副容器3的主干部31的外周面,且切断部221和密封筒222夹持副容器3的筒状下垂部 312侧,从而能够提高副容器3安装于安装部22而切断第二收容室隔壁30a时的密封性。另外,在安装部22的内周面形成有沿周向环状突出的环状突部225。当将副容 器2安装在安装部22上时,该环状突部225与形成于副容器3的主干部31上的凸缘部 311相卡合,从而具有防止副容器3松脱的功能。设于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可以与主干部21—体形成,但在图示的示例中,主 干部21和安装部22为分体,通过在主干部21上安装安装部22而形成容器主体2。如后所述,当从复式容器1取出内容物之际,通过挤压容器主体2而从开封注出 部件4的注出口 411滴下适量的内容物(参照后述的图9(c))。因此,容器主体2优选由 能够挤压的柔软材料形成,但如果连安装部22也由柔软材料形成,则有难以确保相对于 安装在安装部22上的副容器3的密封性之虞。因此,优选由能够挤压的柔软材料形成主 干部21,并且使主干部21和安装部22为分体,使得能够考虑与副容器3的密封性而用比 较硬质的材料形成安装部22。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用比较硬质的材料形成安装部22,则还能够确保形成于安 装部22的切断部221的刚性,因此,能够可靠地利用切断部221切断副容器3的第二收 容室隔壁30a,从这方面出发,也优选用比较硬质的材料形成安装部22。
在图示的示例中,安装部22具有在密封突起222的外周侧立起并与主干部21 的内周面紧贴的内侧筒部224;在该内侧筒部224的前端侧折回下垂的外侧筒部223。如 图所示,通过在外侧筒部223的内周面的前端侧形成的环状突部和在主干部21的开口部 侧的外周面形成的环状突部相卡合,将安装部22固定在主干部21的开口部。

此时,通过使内侧筒部224的外周面紧贴主干部21的内周面而提高主干部21和 安装部22的密封性,但为了提高二者之间的密封性,优选将与主干部21的开口部端缘的 前端面相抵接的环状突起形成在安装部22侧的对应位置。这样,即使内容物从内侧筒部 224的外周面和主干部21的内周面之间泄漏,也能够通过主干部21的开口部端缘的前端 面和与之抵接的环状突起来防止进一步的泄漏。在图示的示例中,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径小于主干部21的内径。其主要目的 在于,当挤压容器主体2而取出内容物之际,使压出内容物的背压有效作用于内容物, 而通过使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径小于主干部21的内径,还能够使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于 内容物取出口 23时的稳定性(b t >9 )变好。在内容物取出口 23的与主干部21的交界处形成有第一环状肋234,在离开该第 一环状肋234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环状肋233。另外,在第一环状肋234和第二 环状肋233之间,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凸条肋231,该凸条肋231沿轴向延伸 并与第一环状肋234以及第二环状肋233连接。由此能够确保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刚性, 但如图所示,为了确保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刚性,将内容物取出口 23形成为厚壁也是有效 的。通过确保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刚性,当挤压容器主体2而取出内容物之际,能够 防止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安装的开封注出部件4的脱落,且不会有损二者之间的密封 性。即,由于优选由能够挤压的柔软材料形成容器主体2 (尤其是主干部21),因此 内容物取出口 23与主干部21—体形成,在该图示示例中,作为能够如上所述确保内容物 取出口 23的刚性的构造,优选能够防止开封注出部件4的脱落,且不会损坏开封注出部 件4安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的密封性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的安装部22同样,也可以使内容物取出口 23与主干部21 分体,通过用比较硬质的材料形成内容物取出口 23来确保其刚性。不过,从减少部件数 量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示的示例那样,将内容物取出口 23与主干部21—体形成。内容物取出口 23由划分出第一收容室20的一部分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闭塞。如图所示,第一收容室隔壁20a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相接的周缘为薄 壁,当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由后述的形成在开封注出部件4 上的切断部42沿薄壁的周缘切断第一收容室隔壁20a。此时,优选第一收容室隔壁20a 不被从内容物取出口 23切离脱落。更具体而言,优选被切断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以一 部分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相连的状态被夹持在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和形成于 开封注出部件4侧的切断部42之间(参照后述的图9(b)等)。因此,只要预先使形成于开封注出部件4侧的切断部42的前端侧的外径狭窄而 形成避让部,并考虑在开封注出部件4侧形成的切断部42的尺寸等来确定形成第一收容 室隔壁20a的位置,使得被切断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以一部分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相连的状态被夹持在形成于该避让部和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处即可。 在图示的示例中,考虑在内容物取出口 23安装有开封注出部件4时与形成于开封注出部 件4侧的切断部42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一收容室隔壁20a形成在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 前端向内进入规定长度的位置。当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可以利用封盖来安装开封注 出部件4,但在图示的示例中,是利用螺纹嵌合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 上。这里,当利用螺纹嵌合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在图示 的示例中,对于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形成的四个凸条肋231中的在径向上相对向的两个 凸条肋231,在与第一环状肋234连接的一侧突出形成有止转件232。并且,在与该止转 件232轴向重合的第二环状肋233上的位置处形成有在径向上相对向的两个定位缺口部 235(参照图 4(b))。另一方面,在开封注出部件4的外筒部41的前端缘的内周面上,在径向上相对 向的两个定位突起412的沿其周向的长度与在内容物取出口 23的第二环状肋233上形成 的定位缺口部235的缺口宽度大致相同。
当向内容物取出口 23安装开封注出部件4时,一边将定位缺口部235对准定位 突起412 —边压入开封注出部件4,当定位突起412超过第二环状肋233时,形成在开封 注出部件4侧的切断部42的前端切入第一收容室隔壁20a而开始其切断,若开始螺纹紧 固开封注出部件4,则会逐渐切断第一收容室隔壁20a的周缘。进而,当开封注出部件4 大致旋转半周时,定位突起412与止转件232抵接,从而抑制开封注出部件4的进一步的 旋转,第一收容室隔壁20a以一部分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相连状态被夹持在内容 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和形成于开封注出部件4侧的切断部4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开封注出部件4的具体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前所述使 用封盖。即,也可以仅通过开封注出部件4的压入操作而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内容 物取出口 23上,并随之切断第一收容室隔壁20a。此时优选的是,考虑在安装于内容物 取出口 23的开封注出部件4上形成的切断部42和与之相对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的相对 位置关系,对在开封注出部件4上形成的切断部42的形状进行研究,通过调节开封注出 部件4相对于第一收容室隔壁20a的压入量,将第一收容室隔壁20a切断成一部分与内容 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相连的状态。以上所述的容器主体2在使用时,在要安装副容器3和开封注出部件4的时候, 如前所述,在使用之前将密封部件5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安装部22上,可以密封在容器主 体2上形成的第二收容室30,以使所收容的内容物不向外部泄漏。进而,为了防止第一 收容室隔壁20a的破损,可以预先在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安装保护部件6。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通过环状的顶板部51的外周缘与在安装部22的内周面上 形成的环状突部225相卡合而将密封部件5拆卸自如地安装在安装部件22上。通过利用 捏片54进行拔出,解除与环状突部225的卡合,从而能够从安装部22卸下密封部件5。 另外,密封部件5具有密封部52,其从顶板部51的内周缘下垂为有底筒状,并紧贴在 安装部22上形成的切断部221的内周面;筒状下垂部53,其紧贴在安装部22上形成的 切断部221以及密封突起222,并以被切断部221和密封突起222夹持的方式从顶板部51下垂。据此,密封在容器主体2上形成的第二收容室20。另外,密封部件5不仅在使用之前的流通、保管时密封容器主体2,而且在废弃 处理时,为了防止残留在容器内的内容物向外部泄漏,可以以覆盖开封注出部件4的注 出口 411的方式进行安装。g卩,与开封注出部件4的注出口 411的外径相对应地形成密封部件5的密封部52 的内径,并在密封部52的内周面形成环状突起55。由此,将开封注出部件4的注出口 411插入密封部件5的密封部52内,通过使在该注出口 41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环状突起 413和在密封部52的内周面上形成的环状突起55相卡合,能够以覆盖开封注出部件4的 注出口 411的方式安装密封部件5 (参照后述的图10)。另外,如图所示,保护部件6可以形成为具有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前端侧的内 周面紧贴的筒状部61的螺纹盖,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省略筒状部61,还可以通过封盖安 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为了提高保护部件6安装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的密封性, 也可以在形成筒状部61的同时,在保护部件6侧的对应位置处形成与内容物取出口 23的 前端面相抵接的环状突起。[开封注出部件]开封注出部件4具有形成有注出口 411的外筒部41;安装在外筒部41的内侧 的切断部42 ;被保持在外筒部41和切断部42之间的过滤器43。需要说明的是,图5是开封注出部件4的俯视图,图6是相当于图5的A-A剖 面的分解剖面图。如图所示,在外筒部41中,支承形成为圆形的过滤器43的周缘的支承部414与 注出口 411同心状形成。并且,沿支承部414的外周缘形成有轴向突出的卡合突起415, 另外,在支承部414的外周侧环状形成有卡合槽部416。这里,在图示的示例中,在要将开封注出部件4通过螺纹嵌合安装在容器主体2 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如前所述,通过对外筒部41的外周面实施滚花加工,从而在 通过螺纹嵌合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上时起到防滑的作用。另一方面,切断部42例如如图所示,可以形成为将与轴向平行立起的圆筒部的 前端侧倾斜切去而成的形状。于是,在上述切断部42的基部侧形成有环状卡合部421、 卡合槽部422、环状的过滤器按压部423以及十字状的过滤器按压部424。这里,当将开封注出部件4向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安装之际,切断部 42对闭塞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进行切断,此时,使切断 部42前端侧的外径狭窄而形成避让部的情况如前所述。另外,当切断部42切断容器主体2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之际,切断部42的外 周面与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周面紧贴而密封二者之间。为了提高此时的密 封性,如图所示,优选在开封注出部件4侧的对应位置处与切断部42同心状地形成与内 容物取出口 23的前端面相抵接的环状突起420。这样,即使内容物从切断部42和容器主 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之间泄漏,也能够通过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前端面和与之抵接的环 状突起420来防止进一步的泄漏。当从图6所示的状态夹持过滤器43而在外筒部41上安装切断部42时,外筒部41的卡合突起415与形成在切断部42的基部侧的卡合槽部422相卡合,且形成在切断部 42的基部侧的环状卡合部421与外筒部41的卡合槽部416相卡合。由此,在形成于外筒 部41的支承部414和形成于切断部42的基部侧的环状过滤器按压部423保持过滤器43 的周缘的状态下,将切断部42固定于外筒部41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为了防止切断部42在外筒部41内周向旋 转,优选在外筒部41和切断部42的各自的对应位置处形成相互卡合的凹凸形状。另外, 不限于图示的示例,也可以在外筒部41和切断部42成为一体的开封注出部件4中安装各 种过滤器。过滤器43过滤内容物,从而去除内容物中所含的不需要的固态成分。作为过滤 器43,可以利用根据作为所过滤对象的内容物而使用各种过滤材料形成的过滤器,优选 利用能够进行精密过滤的膜式过滤器。另外,当挤压容器主体2时,从开封注出部件4的注出口 411滴下适量的内容物 (由过滤器43过滤后的滤液)。为此,在图示的示例中,在注出口 411的前端侧形成有 使注出口 411的开口面积变小的节流部411b,并在注出口 411的前端形成圆锥台状的凹 部411a。于是,通过适当调整凹部411a的体积、凹部411a的内侧面的倾斜角度、节流 部411b的开口面积等,使得在凹部411a中蓄积一定量的内容物(滤液)之后使之滴下, 从而能够滴下定量为数P 1 数十P1的液滴。需要说明的是,在注出口 411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突起413,在进行废弃处理 时,能够以覆盖注出口 411的方式安装密封部件5的情况如前所述。[使用例]接下来,作为如上所述的复式容器1的使用例,对在本申请的申请人之一之前 提出的LAMP法(参照非专利文献1等)中,将复式容器1用于调制从被检查对象采样的 样本(用于检查有无结核菌等病原菌的样本)的工序中的示例进行说明。这里,图7是表示将从被检查对象采样的样本SO加入收容在副容器3中的试剂 S1中并对其进行加热处理的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安 装副容器3,使第一收容室20和第二收容室30连通,将加热处理后的第二收容室30内的 内容物S2加入收容在第一收容室20中的吸附剂S3中并对其进行搅拌、混合的工序的说 明图。图9是表示在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安装开封注出部件4,过滤已成为 浆状的内容物S4,并滴下该滤液(样本调制液)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以覆盖 注出口 411的方式安装密封部件5,防止在容器内残留的内容物S5向外部泄漏,并进行 废弃处理时的形态的说明图。在本使用例中,容器主体2在如下状态下根据需要包装在铝袋等由非透湿性材 料构成的包装件中而进行流通、保管,所述状态是指在第一收容室20内收容吸附剂S3, 用安装在安装部22上的密封部件5进行密封,并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安装有保护部件6 的状态(参照图3)。另外,副容器3在第二收容室30内收容有试剂S1的状态(参照图7(a))下根据 需要包装在铝袋等由非透湿性材料构成的包装件中进行流通、保管。在本使用例中,首先,从副容器3拆下盖体32,将从被检查对象采样并根据需 要进行了适当处理的样本SO加入收容于第二收容室30内的试剂S1中,并用盖体32再次进行密封(参照图7(b),(c))。接下来,将副容器3送入加热处理装置中,连同副容器 3—起对在试剂S1中加入了样本SO的内容物S2进行加热而进行加热处理,由此,对在 样本SO中可能含有的结核菌进行杀菌或灭活。接下来,从容器主体2拆下密封部件5 (参照图8 (a)),将结束了规定的加热处理 的副容器3安装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参照图8(b))。此时,通过在安装部22上 形成的切断部221,对划分出在副容器3中形成的第二收容室30的一部分的第二收容室隔 壁30a进行切断,第二收容室30与在容器主体2中形成的第一收容室30连通。由此,在副容器3内被加热处理了的内容物S2流入第一收容室20而被加入容器 主体2内的吸附剂S3中。然后,通过摇晃或揉挤容器主体2等,搅拌并混合内容物2和 吸附剂S3,从而形成浆状的内容物S4(参照图8(c)),使吸附剂S3吸附内容物S2中所包 含的不需要物质的一部分或全部。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考虑能够充分进行此时的搅拌和混合来设计容器主体2的 主干部21的容积。之后,将容器主体2的上下颠倒使之处于倒立状态,使内容物S4远离内容物取 出口 23(参照图9(a)),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于内容物取出口 23,通过在开封注出部件 4侧形成的切断部42切断第一收容室隔壁20a而开封容器主体2 (参照图9 (b))。然后, 对返回正立状态的容器主体2进行挤压,通过使背压作用于内容物S4,一边利用过滤器 43过滤内容物S4,一边从注出口 411滴下被定量(在本使用例中例如定量为30ii 1左右 的微小量)的滤液(参照图9 (c))。通过以上的调制工序而获得样本SO的调制液,将该调制液供给于接下来的反应工序。另一方面,对结束了使用的复式容器1以覆盖注出口 411的方式安装密封部件 5(参照图10),在防止残留在容器内的内容物S5向外部泄漏的同时进行废弃处理。能够用于以上所述使用目的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1优选由能够挤压的柔软材 料形成其容器主体2,但对于副容器3本身而言却不需要用能够挤压的柔软材料形成。因 此,副容器3形成为可靠地密封其第二收容室30的构造,使得在加热处理之际,能够使 内容物不会向外部泄漏,并且,能够容易地在加热情况下不会损坏密封性。即,可以在容器主体2侧进行内容物的最终取出,从而对副容器3主要着眼于其 密封性进行设计。因此,可以将副容器3形成为被可靠密封的构造,使得内容物不会向 外部泄漏,并且,在与容器主体2分开而置于某些处理中时也不会损坏其密封性,从而 能够将在分别形成于容器主体2和副容器3的收容室20、30内密封的内容物在维持与外 部环境相隔绝的状态的同时进行混合。这样,被加入副容器3的样本SO在其调制工序完成之前的过程中,不会曝露于 外部环境,能够在被密封的复式容器1内完成其所有处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复 式容器1,能够维持其密封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可能包含于样本SO中的结核菌等病原菌 向外部环境的泄漏,并能够确保检查者的安全、防止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另外,将在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形成的第一收容室隔壁20a切断而开 封之后,通过过滤器43对内容物进行过滤,并能够将所需量的内容物从形成于开封注出 部件4的注出口 411滴下。
[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的一例表示其概略的分解图,图12是用与包 含图11中单点划线所示的复式容器1的中心轴的纸面平行的面进行切取而成的剖面图。 另外,图13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容器主体2中收容有内容物S3并用密封部件5进行密 封,且在内容物取出口 23上安装有保护部件6的状态的说明图。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1也具有容器主体2、副容器 3、开封注出部件4、密封部件5以及保护部件6这五个部件,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 结构用图中相同的符号进行表示并省略说明,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进行 说明。首先,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副容器3以压入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中的 方式进行安装,但为了减轻安装副容器3时切断第二收容室隔壁30a所需要的力,在本实 施方式中利用螺纹嵌合安装副容器3。为此,在副容器3的主干部31的前端侧和容器主 体2的安装部22的密封筒222上设有相互螺纹嵌合的螺纹部。安装部22的密封筒222 通过在其基部侧设置螺纹部而向上方延长,从而充分确保紧贴于副容器3的主干部31的 外周面的面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副容器32的盖体32上形成有图示的一对伸出部325,当 通过螺纹嵌合安装副容器32之际,能够以较小的力进行拧紧,并且,在安装部22的上表 面设置有在拧紧结束的位置与该伸出部325相抵接的突起22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当通过螺纹嵌合安装副容器3时,其盖体32向安装部22的上方突出。另外,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副容器3的盖体32中,在以与主干部31的内 周面紧贴的方式下垂的内侧筒部322的下端侧设有顶板部323,该方式能够有效减小在副 容器3中收容试剂S1等时的顶部空间(参照图7)。与之相对,在不需要减小顶部空间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从顶板部323 以同心状下垂的方式设置在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部的外侧筒部321和与主干部31的内周面 紧贴的内侧筒部322,并且,在外侧筒部321和内侧筒部322之间设有夹入主干部31的开 口部端缘侧的环状突起324,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副容器3形成的第二收容室30的密 封性。此时,优选在盖体32侧的对应位置形成与主干部31的开口部端缘的前端面相抵 接的环状突起,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5通过环状的顶板部51的外周缘与在安装部 22的内周面形成的环状突部225相卡合,装卸自如地安装在安装部22上。并且,通过利 用捏片54进行拔出,能够解除与环状突部225的卡合而从安装部22拆下密封部件5。在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5中,与在安装部22上形成的切断部221的内周面紧 贴的密封部52和筒状下垂部53的内周面相连接、且捏片54为环状,这与第一实施方式 不同,但通过密封部52和筒状下垂部53将形成于容器主体2的第二收容室20进行密封 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只要能够密封第二收容室20,则不限定其具体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内容物取出口 23的内径相对于容器主体2的主干 部21的内径形成地较小时,使主干部21的内容物取出口 23侧逐渐变窄,使得在主干部 21和内容物取出口 23的交界不形成阶梯部。这样,在主干部21和内容物取出口 23的交界不会滞留内容物。另外,图14是从注出口 411的前端侧观察开封注出部件4的俯视图,图15是相 当于图14的B-B剖面的分解剖面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封注出部件4与 第一实施方式形成为大致相同,但注出口 411形成为尖端越来越细的形状,并且在注出 口 411的基部以大致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四个定位突起417,这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 施方式的上述结构是考虑了以下情况后进行的设计,即当向细径的滴下容器滴下液滴之 际,在容器的内径与液滴的直径相同或比液滴的直径小的情况下,液滴会夹杂空气,从 而难于准确计测所滴下的液量。对此将在后面论述。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1也可以提供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使用方 式。这里,图16是表示将从被检查对象采样的样本SO加入在副容器3中收容的试剂 S1中并对其进行加热处理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7是说明在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上安 装副容器3,使第一收容室20和第二收容室30连通,将被加热处理后的第二收容室30内 的内容物S2加入在第一收容室20中收容的吸附剂S3中并将其搅拌、混合的工序的说明 图。图18是表示在容器主体2的内容物取出口 23安装开封注出部件4,对成为浆状的内 容物S4进行过滤,将其滤液(样本调制液)向滴下容器7滴下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9 是表示对滴入于容器7的内容物S4的滤液进行密封的工序的说明图。图20是表示以覆 盖注出口 411方式安装密封部件5,防止在容器内残留的内容物S5向外部泄漏,并进行 废弃处理时的方式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式容器1的使用方式中,连同副容器3 —起对在试剂S1中加 入了样本SO的内容物S2进行加热处理的顺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6)。另外, 当向容器主体2的安装部22安装结束了规定加热处理的副容器3之际,通过螺纹嵌合来 安装副容器3,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使内容物S2流入第一收容室20并使吸附 剂S3吸附不需要物质的一部分或全部之前的顺序(参照图17(a) (c)),以及安装开封 注出部件4来开封容器主体2之前的顺序(参照图18(a),(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按照上述顺序将开封注出部件4安装在容器主体2上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18(c)所示,将开封注出部件4的注出口 411插入滴下容器7中,并使定位突起417 与滴下容器7的开口端缘相抵接而进行注出口 411的前端的定位。然后,挤压容器主体 2,从注出口 411滴下由过滤器43过滤后的内容物S4的滤液。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滴下 的液滴夹杂空气的情况,从而能够向滴下容器7滴下与在滴下容器7上标注的液位线71、 72相对应的适量滤液。滴入了适量滤液的滴下容器7如图19(b)所示被塞上而密封容器 内,之后供给于接下来的反应工序。这里,在图示的示例中,在滴下容器7上标注有上下两条液位线71、72,当液 位处于这两条液位线之间时为适量。即,在居上位置标注液位线71作为适量的上限,在 居下位置标注液位线72作为适量的下限。通过将注出口 411的前端以与居上位置的液位 线71相重合的方式进行定位,在滴下量过多时,仅通过缓和挤压容器主体2的力使容器 主体2复原,就能够吸引为液位与居上位置的液位线71相重合。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滴下容器7上至少预先标注表示适量的下限的液位 线72,在对注出口 411的前端进行定位之后,挤压容器主体2而注出滤液至超出液位线72为止,当所注出的滤液的液位与被定位的注出口 411的前端相比靠上时,一边维持被 定位的状态一边使容器主体2复原,由此,通过吸引过量注出的滤液而能够注出适量的 滤液。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注出口 411的基部设置定位突起417来进行 注出口 411的前端的定位,但对注出口 411的前端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的具体的方式却并 不限于此。当将注出口 411插入滴下容器7中时,只要能够使注出口 411的前端和滴下 容器7的内底面的距离保持一定即可,例如,可以采用将相当于定位突起417的部件预先 设置在滴下容器7侧等各种方式。以上,针对本发明示出并说明了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前述的实 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实施各种变更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在LAMP法中在调制用于检查有无结核菌等 病原菌的样本的工序中使用本发明的复式容器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本发 明的复式容器也可以用于以LAMP法为代表的PCR法等遗传基因增幅法以及其它遗传基 因检测法、基于免疫测定法的免疫测定或微生物检查等。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所式的使用例中,连同副容器3 —起对其内容物S2进 行处理主要是以对成为检查对象的样本SO中可能包含的菌体、病毒等进行杀菌或灭活 为目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破坏菌体的细胞膜或病毒包膜等并取出核酸这样的处理。不过,本发明的复式容器在需要实施像加热处理那样对容器密封性的影响较大 的处理时,尤其适合。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适当组合前述两个实施方式的各自的结构来进行实 施。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以上所说明的,在医疗和医药领域以及化学领域等中,本发明的复式容器作 为能够确保检查者的安全、防止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并能够进行迅速检查的容器,可以得 以广泛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形成有第一收容室的容器主体和形成有第二收容室的副容器, 在所述容器主体设有安装所述副容器的安装部,并在所述安装部形成有切断第二收 容室隔壁的切断部,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划分出在所述副容器形成的所述第二收容室的 一部分,当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安装所述副容器时,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被切断而使所述第一 收容室和所述第二收容室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主体设有内容物取出口,所述复式容器具有安装在所述内容物取出口上的开封注出部件, 在所述开封注出部件形成有切断第一收容室隔壁的切断部,所述第一收容室隔壁划 分出在所述容器主体形成的所述第一收容室的一部分,当在所述容器主体安装所述开封注出部件时,所述第一收容室隔壁被切断而能够从 所述第一收容室取出内容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所述开封注出部件的注出口的前端侧形成有使所述注出口的开口面积变小 的节流部,并在所述注出口的前端形成有圆锥台状的凹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封注出部件具有形成有注出口的外筒部; 安装在所述外筒部的内侧的切断部;以及 被保持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切断部之间的过滤器。
5.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式容器具有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设于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安装部上并密封所述第一 收容室,当向所述容器主体安装所述副容器时,将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安装部拆下, 在废弃容器时,将所述密封部件安装于所述开封注出部件的注出口以密封容器内, 防止容器内残留物向外部漏出。
6.如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式容器具有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设于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内容物取出口上的保 护部件。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具有由柔软材料形成的主干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主干部分体形成。
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容器具有一端部侧为开口部而另一端部侧被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闭塞的主干部;和 安装在所述开口部上密封所述第二收容室的盖体, 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主干部的内周面紧贴的部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侧的对应位置处形成有与所述副容器具有的所述主干部的开口部端缘的 前端面相抵接的环状突起。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切断部的外周侧形成有密封筒, 当将所述副容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而切断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之际, 所述切断部与所述副容器的所述主干部的内周面紧贴,所述密封筒与所述副容器的所述主干部的外周面紧贴。
11.如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将从被检查对象采样的样本加入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室中的试剂中并连同所述副 容器一起实施处理之后,将所述副容器安装在所述容器主体上,使所述第二收容室内的 内容物流入所述第一收容室,通过搅拌、混合使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室中的吸附剂吸附 不需要物质的全部或一部分。
12.如权利要求2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将从被检查对象采样的样本加入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室中的试剂中并连同所述副 容器一起实施处理之后,将所述副容器安装在所述容器主体上,使所述第二收容室内的 内容物流入所述第一收容室,通过搅拌、混合使收容在所述第一收容室中的吸附剂吸附 不需要物质的全部或一部分,接下来,向所述容器主体安装所述开封注出部件并切断所述第一收容室隔壁,从形 成于所述开封注出部件的注出口注出所调制的样本调制液。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式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式容器具有对所述注出口的前端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在从所述注出口注出 所述样本调制液而向规定的滴下容器滴下所述样本调制液之际,当将所述注出口插入所 述滴下容器时,所述定位机构使得所述注出口的前端和所述滴下容器的内底面的距离保持一定。
14.一种注出方法,其是从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式容器注出规定量的样本调制液的方 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滴下容器上至少预先标注表示所述规定量的下限的液位线, 在将所述注出口插入所述滴下容器并对所述注出口的前端进行定位之后, 挤压所述容器主体而注出样本调制液直至超过表示所述下限的液位线, 当所注出的样本调制液的液位与被定位的所述注出口的前端相比靠上时,一边维持 被定位的状态一边使所述容器主体复原,吸引被过量注出的样本调制液,从而注出适量 的样本调制液。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式容器和注出方法。所述复式容器具有形成有第一收容室(20)的容器主体(2)和形成有第二收容室(30)的副容器(3),在容器主体(2)设有安装副容器(3)的安装部(22),并在该安装部(22)形成有切断第二收容室隔壁(30a)的切断部(221),所述第二收容室隔壁(30a)划分出在副容器(3)形成的第二收容室(30)的一部分,当在容器主体(2)上安装副容器(3)时,第二收容室隔壁(30a)被切断而使第一收容室(20)和第二收容室(30)连通。由此,即使在将需要加热处理的内容物密封在容器内的状态下连同容器一起进行加热,也不会损坏其密封性,能够有效避免加热对象的内容物向外部环境的泄漏,并且能够将密封在形成于容器内的多个收容室内的内容物在维持与外部环境隔绝的状态的同时进行混合。
文档编号B65D51/28GK102015482SQ20098011441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4日
发明者久保田丰, 大西阳, 斋藤信悟, 柴田知之, 桝屋夏生, 森安义, 濑户义明, 神田秀俊, 竹内康幸, 纳富继宣, 金田祯二郎, 高野洋一 申请人: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荣研化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