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式托瓶台、使用其的容器输送装置及容器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661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引式托瓶台、使用其的容器输送装置及容器检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引容器底部来保持该容器的吸引式托瓶台、使用该吸引式托瓶台的容器输送装置及容器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如下检查装置沿着规定输送路径输送容器,同时使该容器自转,对自转的容器的外观进行拍摄来检查容器外观有无异常。优选的是,在这样的检查装置中,以在对容器外观进行拍摄时不会造成妨碍的方式保持载置于托瓶台之上的容器底部来输送该容器。作为使用于星轮装置等输送装置以这样保持底部来输送容器的托瓶台,已知有如下托瓶台在托瓶台的上端设置吸附杯(也被称为吸引杯或吸附垫)等吸附部,使该吸附部施加吸引力,同时使吸附部与容器的底部接触以吸引保持其底部。作为这样的托瓶台已知有如下类型为了吸引保持在容器底面设有刻印等凸部的容器进行吸引保持,设有吸附杯,该吸附杯的尖端部的剖面为V字形,使该V字形的外周部和内周部与容器的底面接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91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吸引式托瓶台中,吸附杯相对于托瓶台本体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因此, 由于容器底部的凹陷形状,吸附杯与容器底部的紧贴变得不充分,存在损害容器稳定性的可能性。关于具有沿着底部外周带有凹凸的所谓花瓣形状的底部的容器,当吸附杯与该凹凸部相接时,空气被经由凹凸部的间隙吸入到吸附杯内,不能获得充分的吸引力,存在损害容器稳定性的可能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吸附杯充分地紧贴在容器底部的凹陷的中心部来可靠地保持容器的吸引式托瓶台、容器输送装置及容器检查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吸引式托瓶台具备托瓶台本体,上端具有从下方支撑作为保持对象的容器的底部外周的支撑面,内部具有由周壁、上部隔壁以及下部隔壁围成的收纳室;可动体,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上述收纳室的上述周壁,上表面侧设有插入到上述上部隔壁的中心部的通孔中的杯安装轴;吸附杯,以能够随着上述可动体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在从上述支撑面的中心部向上方突出的吸附位置和相比上述吸附位置向下方后退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与上述杯安装轴连接;和弹簧部件,产生使上述吸附杯从上述吸附位置向上述待机位置移动的力;在上述可动体与上述上部隔壁之间,以包围上述杯安装轴的方式设有上部减压室;在上述可动体或上述下部隔壁中的任意一方设有与上述杯安装轴同轴的引导轴,在另一方设有上述引导轴所嵌合的凹部;在上述引导轴与上述凹部之间设有下部减压室;在上述杯安装轴的轴线上,设有从上述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经由上述下部减压室到达上述吸附杯的内部的吸引路;上述吸引路与上述上部减压室相连;以在经由上述吸引路从上述吸附杯的内部、上述上部减压室以及上述下部减压室吸引空气时、对上述可动体施加使该可动体克服上述弹簧部件的力向上方移动的驱动力的方式,上述下部减压室的与轴线正交的剖面面积被设定得比上述上部减压室的与上述轴线正交的剖面面积小,由此,解决了上述的课题。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中,当经由吸引路从吸附杯吸引空气时,上部减压室的压力降低,对可动体施加朝上的吸引力。由于吸引路经由下部减压室,所以伴随空气的吸引,下部减压室的压力也减小,随之对可动体也施加朝下的吸引力。然而,由于将下部减压室的剖面面积设定得比上部减压室的剖面面积小,以对可动体施加使该可动体克服弹簧部件的力而向上方移动的驱动力,所以可动体克服弹簧部件的力而向上方移动。由此,与可动体连接的吸附杯从待机位置向吸附位置移动。由于在吸附位置吸附杯比支撑面向上方突出,所以,即使对于底部中心部凹陷的形状的容器,也能够以支撑面从下方支撑外周,同时使吸附杯充分地紧贴于中心部。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容器。在停止吸引的情况下,吸附杯在弹簧部件的力的作用下向相比吸附位置向下方后退的待机位置返回。因此,与将吸附杯固定在吸附位置的情况相比较,在将容器向支撑面送入或者从支撑面送出时,吸附杯不易造成妨碍,能够顺畅地进行送入送出动作。而且,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中,通过在下部隔壁或者可动体中的任一方设置引导轴,在另一方设置凹部,并使它们嵌合,在可动体与下部隔壁之间形成下部减压室,经由该下部减压室设置吸引路。因此,能够使吸引路从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沿着吸附杯的安装轴的轴线呈直线状延伸。由此,能够简化吸引路的布置,从而实现托瓶台内部的构成的简化。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在上述可动体的下表面侧,以包围上述引导轴的方式、设置经由上述托瓶台本体的连通孔通至该托瓶台本体的外部的大气开放室。在该情况下,当从上部减压室吸引空气时,和上部减压室与大气开放室之间的压力差相应的比较大的朝上的驱动力作用于可动体。因此,能够将伴随下部减压室的减压而产生的朝下的吸引力的影响抑制得较小,能够可靠地使可动体上升。也可以使上述连通孔以从上述收纳室通至上述周壁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可动体上设有突起部,该突起部相对上述连通孔被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且外周侧的端部比上述周壁更向外侧突出;在上述周壁的外周,以能够改变上述接触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方式设有调整部件,该调整部件具有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表面侧接触的接触部;在使上述接触部位于最下方时,该接触部位于上述连通孔的上端的下方。根据该方式,通过上下改变调整部件的接触部的位置,能够使可动体上升时的停止位置变化。由此,能够与作为保持对象的容器的底部中心部的凹陷量的大小对应地、使吸附杯的吸附位置在上下方向变化。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在上述下部隔壁的下端侧,设有与上述引导轴同轴、且向上述下部隔壁的下方突出的支撑轴,上述引导轴作为上述支撑轴的一部分设于上述下部隔壁侧,上述吸引路经由上述支撑轴的内部从上述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通至上述下部减压室。根据该方式,以贯穿托瓶台本体的下部隔壁的方式使支撑轴延伸到收纳室内外,形成在轴线方向贯穿该支撑轴的孔,同时将可动体的凹部嵌合到支撑轴向收纳室内突出的突出部分,由此,可以设置下部减压室和从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通至该下部减压室的吸引路的一部分。可以将支撑轴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分作为用于支撑托瓶台的机构加以利用。进而,也可以在上述支撑轴上设置旋转传递部件,该旋转传递部件用于传递使上述托瓶台本体绕该支撑轴的轴线旋转的旋转驱动力。由此,能够利用来自外部的旋转驱动力使托瓶台以支撑轴为中心旋转。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使上述吸引路与上述上部减压室经由设于上述杯安装轴上的连接路连接。由于使吸引路从下部减压室贯穿可动体地延伸至吸附杯内,所以,通过从杯安装轴的内部直至杯安装轴的外周地设置连接路,能够将上部减压室与吸引路连接。进而,也可以按在上下方向被压缩的状态将上述弹簧部件配置在上述上部减压室内。由于上部减压室被可动体、周壁和上部隔壁包围,所以,若在其内部按压缩状态配置弹簧部件,则能够以相对于压缩的复原力对可动体施加朝下的弹簧力。在上述的方式中,由于引导轴插入于凹部并在它们之间设置下部减压室,另一方面以可动体的上表面侧的中心部连接吸附杯与可动体,所以,上部减压室位于这些连接部分的外周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上部减压室侧的吸引力作用面的面积设定得比下部减压室侧的吸引力作用面的面积大,以使作用于可动体的朝上的吸引力变得比朝下的吸引力与弹簧部件的力的合力大。而且,由于在可动体的上下存在减压室,所以,通过以经由下部减压室同时沿着引导轴的轴线贯穿可动体的方式设置吸引路,从壳体外到达吸附杯的吸引路的布置容易。由此,能够使托瓶台的内部结构简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在上述托瓶台本体设有从上方覆盖上述上部隔壁的罩,在上述罩的上表面设置上述支撑面,在上述罩的中心部设有上述吸附杯所通过的杯孔,在上述罩的下表面与上述上部隔壁之间以环绕比上述杯孔靠外侧的区域一周的方式设有密封环。根据该方式,即使在可动体的杯安装轴与上部隔壁的通孔的滑动部分存在空气可通过的间隙的情况下,通过由密封环将上部隔壁与罩之间关闭,也可将从杯孔以外的空气的侵入路径关闭来抑制向上部减压室的空气的吸入,由此能够提高容器的吸引力。本发明也可以作为具备上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和使上述吸引式托瓶沿着规定输送路径移动的移动机构的容器输送装置构成。或者,也可以作为具备该容器输送装置和对保持在该容器输送装置的上述吸引式托瓶台上的容器进行拍摄的相机构并基于上述相机构所拍摄到的容器图像实施规定检查的容器检查装置构成。发明的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从吸附杯内经由吸引路吸引空气,可动体被向上方驱动,吸附杯移动到从支撑面向上方突出的吸附位置。因此,即使对于底部的中心部凹入的形状的容器,也能够以支撑面从下方支撑其外周,同时使吸附杯充分地紧贴在中心部。由此,能够可靠地保持容器。在停止吸引的情况下,吸附杯在弹簧部件的力的作用下向相比吸附位置向下方后退的待机位置返回。因此,与将吸附杯固定在吸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向支撑面送入容器或者从支撑面送出容器时,吸附杯不易造成妨碍,能够顺畅地进行送入送出动作。而且,由于能够使吸引路从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沿着吸附杯的安装轴的轴线呈直线状地延伸,所以,能够简化吸引路的布置,由此能够简化托瓶台内部的构成。


图1是表示组装有本发明的容器输送装置的一个方式的容器检查装置的图。图2是表示由图1的容器检查装置检查的容器的一例的图。图3是表示图1的轮式输送装置的剖面的图。图4是本发明的托瓶台的一个方式的轴线方向剖面图。图5是表示从吸引路吸引空气时的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将吸附杯的突出量设定得比图5大而从吸引路吸引空气时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在作为上部隔壁的头部与罩之间设置密封环的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容器检查装置。该容器检查装置1针对在图 2中示出一例的容器100进行检查。容器100是PET制的容器、所谓聚酯瓶,属于填充并密封饮料等内容物的周知类型。如图2所示那样,在容器100的底部101的外周部101a,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例如五个)凸部102。凸部102在周向以规定间隔设置。由此,容器100的底部101形成为所谓花瓣形状、即、中心部IOlb相对于外周部IOla凹陷、且在外周部IOla沿周向交替设置有凹凸的形状。容器检查装置1沿着规定路径输送该容器100,而且对输送过程中的容器100进行各种检查。作为检查,进行例如检查容器100的外观有无异常的外观检查。如图1所示那样,容器检查装置1为了使容器100沿着规定路径输送,从输送方向上游侧起依次具备螺旋式输送装置2、第一星轮式输送装置3、作为容器输送装置的轮式输送装置10以及第二星轮式输送装置4。另外,容器检查装置1具备作为对被输送的容器100的外观进行拍摄的相机构的多个相机5。从第二星轮式输送装置4排出的容器100由排出传送机6向下游的工序输送。第一星轮式输送装置3以及第二星轮式输送装置4,是向等间隔地设置在星轮3a、 4a的外周的多个袋口(未图示)取入容器100而进行输送的周知类型。另外,螺旋式输送装置2,是由螺杆2a使容器100的间隔与下游的第一星轮式输送装置3的袋口间的间距一致的周知类型。由此,省略关于这些输送装置2、3、4的详细说明。另外,由容器检查装置1 进行的检查,可以是由多个相机5对容器100进行拍摄并基于所得到的图像来实施容器100 的外观有无异常这样的规定检查的周知检查。因此,省略检查用机构的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轮式输送装置10的剖面的图。轮式输送装置10使载置在托瓶台20 的上端的支撑面20a上的容器100保持于托瓶台20,使保持在该托瓶台20上的容器100自转并沿着规定输送路径进行输送。轮式输送装置10具备经由多个轴承12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架台11的旋转轴13 ;安装在旋转轴13的上端并与旋转轴13 —体旋转的作为移动机构的圆盘状的轮14 ;以及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在轮14的外周上的多个托瓶台20。齿轮15 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旋转轴13的下端,通过向该齿轮15传递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的旋转,驱动旋转轴13以及轮14旋转。另外,轮式输送装置10具备用于切换由托瓶台20进行的容器100的保持以及该保持的解除的切替阀16。切替阀16设置在作为吸引机构的吸引泵17与托瓶台20之间的空气吸引路径的中途,是以在应由轮式输送装置10输送容器100 的区间中在托瓶台20上作用有吸引力的方式切换吸引泵17与托瓶台20的连接以及切断的周知类型。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图4是托瓶台20的轴线方向剖面图。托瓶台20具备托瓶台本体21、可动体22、 吸附杯23以及作为弹簧部件的多个盘簧24。托瓶台本体21具备作为支撑轴的旋转轴25、 安装于该旋转轴25上的壳体26以及配置在壳体26的上方的罩27。旋转轴25经由轴承 29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支架30。如图3所示,支架30以与轮14的托瓶台安装孔14a嵌合的状态利用螺栓等固定部件(未图示)固定于轮14。由此,旋转轴25以使其轴线CL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撑于轮14的外周。在旋转轴25的下端,可一体旋转地安装有作为旋转传递部件的滑轮31。在滑轮31上卷挂有未图示的皮带。通过该皮带行走,经由滑轮31,旋转轴25以轴线CL为中心被驱动旋转。返回至图4,在旋转轴25上,以位于轴承29上方的方式设有凸缘25a。在凸缘25a 的上方设有引导轴25b。壳体26具备杯型的基部32、与该基部32的上表面32a重合的圆筒形状的壳体本体33、与壳体本体33的上表面33a重合的大致圆盘状的头部34。基部32 以及壳体本体33以及头部34相互同轴地配置,由螺栓等固定部件(未图示)一体接合。基部32以其下表面侧与旋转 轴25的凸缘25a嵌合的状态同轴地固定在旋转轴25上。由此, 壳体26能够以旋转轴25的轴线CL为中心与旋转轴25 —体旋转。在壳体本体33的内部设有收纳室26a。收纳室26a的下端由基部32覆盖,上端由头部34覆盖。由此,基部32作为下部隔壁起作用,壳体本体33作为周壁起作用,头部34 作为上部隔壁起作用。旋转轴25的引导轴25b贯穿基部32的中心部地向收纳室26a内突出。可动体22以能够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收纳在收纳室26a内。在可动体22上设有向其下表面侧开口的凹部22a。在该凹部22a内插入引导轴25b。由此,在引导轴25b的上端部与凹部22a的顶面22b之间形成下部减压室35。在引导轴25b的外周面与凹部22a的内周面之间设置衬套36。衬套36利用压入等嵌合方式固定在凹部22a的内周面。以衬套 36能够沿着引导轴25b顺畅地滑动的方式,在衬套36与引导轴25b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 经由该间隙从被环绕在基部32的凹部32b与可动体22的下表面之间的空间32c向下部减压室35有空气泄漏,但该泄漏流量被限制为不会妨碍下部减压室35的减压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由头部34关闭收纳室26a的位于可动体22上方的空间,在可动体 22的上表面22c与头部34的下表面34a之间设置上部减压室37。在该上部减压室37中收纳盘簧24。各盘簧24的下端部与向可动体22的上表面侧开口的弹簧承接孔22d嵌合。 各盘簧24以由头部34在上下方向压缩的状态保持在上部减压室37内。由于各盘簧24相对于压缩的复原力,在可动体22上作用有朝向下方的压入力。在可动体22的下端部朝向外周设有多个突起部22e。在壳体26的壳体本体33的下端部,设有与突起部22e相同数量的槽部33b。由这些槽部33b和基部32的上表面32a形成从收纳室26a通至壳体本体33 的外周的连通孔26b。突起部22e相对于各连通孔26b在上下方向滑动自如地嵌合。突起部22e的外周侧的端部比壳体本体33的外周更为突出。可动体22由盘簧24的复原力按压到突起部22e与基部32的上表面32a (也就是连通孔26b的下端)触碰的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另外,在可动体22的外周面与壳体本体33的内周面之间,也存在用于使可动体22顺畅地滑动的微小的间隙。经由该间隙从连通孔26b向上部减压室37有空气泄漏, 但该泄漏流量被限制为不妨碍上部减压室37的减压的程度。在壳体本体33的外周,安装有作为调整部件的调整环38。调整环38以相对于壳体本体33能够绕轴线CL旋转且在轴线方向不能移动的状态安装在壳体本体33上。在调整环38的下表面38a —侧,设有能够收纳突起部22e的槽部38b。调整环38的下表面38a 相比连通孔^b的上端位于下方。槽部38b的底部(从下方仰视时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与壳体本体33的连通孔^b的上端高度相同。在将调整环38以其下表面38a与突起部 22e相向的方式在周向定位的状态下、使可动体22克服盘簧24的力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突起部22e与调整环38的下表面3 触碰,阻止可动体22的进一步上升(参照图幻。另一方面,在将调整环38以其槽部3 与突起部22e相向的方式在周向定位的状态下、使可动体22 克服盘簧24的力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突起部22e与壳体本体33的槽部33b以及调整环38 的槽部3 各自的底部触碰,阻止可动体22的进一步上升(参照图6)。也就是,可动体22上升时的停止位置,根据调整环38的周向位置分两个阶段变化。因此,在本方式中,调整环38 的下表面3 或者槽部3 的底部作为相对于突起部22e的接触部有选择地发挥作用。如图4所示那样,头部34的外周相比壳体本体33更为突出,在该突出部分安装罩 27。罩27从上方覆盖头部34。罩27的上表面形成为与轴线CL正交的平坦面,其上表面作为托瓶台20的支撑面20a发挥作用。在罩27的中心部贯穿有杯孔27a。在可动体22的上表面22c侧的中心部,一体形成有杯安装轴40。杯安装轴40与引导轴25b同轴。在头部 34的中心部,形成将该头部34沿着轴线CL上下贯通的通孔34b。杯安装轴40经由衬套41 滑动自如地嵌合于该通孔34b。在可动体22位于其移动范围的下端时(图4的状态),杯安装轴40的上端部位于与衬套41的上表面大致为相同平面的位置。因此,上部减压室37 以包围杯安装轴40的方式形成在可动体22与头部34之间。吸附杯23经过杯孔27a与杯安装轴40的上端部同轴且装拆自如地安装。吸附杯23是通过吸引内部的空气而产生吸附作用的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弹性体)制的部件。吸附杯23的上端的直径比图2所示的容器100的底部101的凹陷部分(与中心部IOlb相当)的直径RB小。在可动体22下降到与基部32触碰的情况下,吸附杯23位于其上端与罩27的支撑面20a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相比支撑面20a向下方后退的位置。此时的吸附杯23的位置为待机位置。另一方面,当可动体22离开基部32地上升时,吸附杯23相比支撑面20a突出到上方。该突出时的吸附杯23的位置为吸附位置。但是,可动体22上升时的停止位置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存在于两个位置。这样,吸附杯23的吸附位置也分两阶段变化。 换言之,吸附杯23从支撑面20a突出的突出量能够在图5所示的小突出量A与图6所示的大突出量B之间进行切换。为了从吸附杯23的内部吸引空气,在托瓶台20上设置吸引路45。吸引路45具备在旋转轴25的内部沿着其轴线CL贯穿的第一通路46、和在可动体22的杯安装轴40的内部沿着轴线CL贯穿的第二通路47。下部减压室35位于第一通路46与第二通路47之间。 由此,下部减压室35也作为吸引路45的一部分被利用。由此,吸引路45以从托瓶台本体 21的下表面侧经由下部减压室35到达吸附杯23的内部的方式、沿着杯安装轴40的轴线 CL延伸。在可动体22中,设有在与轴线CL正交的方向贯穿杯安装轴40的多个连接路48。 经由这些连接路48连接第二通路47与上部减压室37。因此,吸附杯23的内部、下部减压室35以及上部减压室37与共用的吸引路45连接。如图3所示那样,在第一通路46的下端安装接头18。接头18与切替阀16经由管19连接。通过经由切替阀16连接吸引泵17 与吸引路45,分别从吸附杯23的内部、下部减压室35以及上部减压室37吸引空气,它们的
9内压降低。如图5所示那样,在从吸附杯23等的内部吸引空气时,随着下部减压室35的压力降低,在可动体22上作用有朝下的吸引力F1。另一方面,随着上部减压室37的压力降低, 在可动体22上作用有朝上的吸引力F2。由于减压室35、37与共用的吸引路45连接,所以两个减压室35、37的压力相等。由此,作用于可动体22的吸引力的大小关系,是由上部减压室37的与轴线CL正交的剖面面积和下部减压室35的与轴线CL正交的剖面面积的大小关系确定的。另外,在可动体22上,向下方作用有盘簧M的压入力F3。进而,基部32与可动体22之间的空间32c经由连通孔26b与托瓶台本体21的外部、更具体的是壳体本体 33的外周相通。由此,空间32c保持为大气压而作为大气开放室发挥作用。由此,在可动体22上作用有由大气压产生的上推力F4。因此,若将下部减压室35的剖面面积限制得比上部减压室37的剖面面积小,以使朝上的合力(F2+F4)大于朝下的力的合力(F1+F3),则随着减压,在可动体22上作用有朝上的驱动力。通过这样设定剖面面积,随着来自吸引路45 的空气吸引而使可动体22上升,由此能够使吸附杯23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吸附位置。通过使吸附杯23移动到相比支撑面20a更为突出的吸附位置,由托瓶台20的支撑面20a支撑容器100的底部101的外周部101a,同时使吸附杯23充分地紧贴于其中心部 IOlb来可靠地保持容器100。另一方面,在无需容器100的吸附的情况下,只要经由切替阀 16将吸引路45向大气开放,使减压室35、37的压力上升到大气压,由盘簧M的力使吸附杯23返回到待机位置即可。在待机位置,由于吸附杯23不从支撑面20a突出,所以,具有在相对于托瓶台20送入或者送出容器100时吸附杯23不会造成妨碍的优点。另外,在吸附杯23严密地吸附容器100的情况下,容器100被拉拽到下方,并在其反作用力下从吸附杯23被朝上拉入到可动体22的杯安装轴40。作用于可动体22的朝上的驱动力也包括该反作用力。在本方式的托瓶台20中,隔着可动体22地在上下形成减压室35、37,使可动体22 的两个减压室35、37的剖面面积不同,由此对可动体22施加朝上的驱动力,使吸附杯23从待机位置上升到吸附位置。在将下部减压室35废除、将可动体22的下表面侧在其整个面的范围设成大气开放室的情况下,需要形成以绕开该大气开放室的方式与吸附杯23以及上部减压室37连通的吸引路,吸引路的布置变得复杂。例如,需要以从基部32经由壳体本体33到达上部减压室37的方式布置吸引路,该布置变得复杂,托瓶台20的内部结构也变得复杂。相对于此,在本方式的托瓶台20中,只要从旋转轴25起经过可动体22直至到达吸附杯23,沿着它们的轴线CL设置吸引路45,同时从该吸引路45朝向上部减压室37设置连接路48即可。因此,无需设置向壳体本体33侧遍布吸引路这样的迂回机构。因而,吸引路45的布置变得简单,进而托瓶台20的内部结构变得简单。根据本方式的托瓶台20,通过在周向操作调整环38,能够使吸附杯23从支撑面 20a突出的突出量变化。由此,可根据容器100的底部101的中心部IOlb的凹陷量切换吸附杯23的上升时的停止位置、即吸附位置,能够更为可靠且稳定地保持底部101。另外,如上所述可分两个阶段切换吸附位置,但通过设置深度不同的多种槽部33b,能够使吸附位置分三个阶段或者其以上阶段变化。或者,若在壳体本体33的外周形成阳螺纹部,在调整环 38的内周形成阴螺纹部,使它们相互啮合的话,则能够使调整环38的下表面38a的高度连续变化,能够使吸附位置无级变化。
在使吸附杯23从待机位置移动吸附位置的情况下,越接近吸附位置,盘簧M的压缩量就越增加,它们的复原力就变得越大。由此,随着吸附杯23接近容器100的中心部 IOlb,吸附杯23的上升趋势变弱,吸附杯23与容器中心部IOlb相接时的冲击得到缓和。另一方面,由于在将吸附杯23从吸附位置返回到待机位置时,从盘簧M的复原力最大的状态起吸附杯23开始下降,所以,吸附杯23的初期加速度大,能够迅速地解除由吸附杯23进行的容器100的保持。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上述的方式中,将引导轴2 设置在作为下部隔壁的基部32 —侧,将凹部2 设置在可动体22,但与之相反地,也可使引导轴从可动体22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出,将供引导轴插入的凹部设置在基部 32,在它们之间设置下部减压室。也可将杯安装轴作为与可动体分开的部件形成,在可动体的上表面安装杯安装轴以及吸附杯。弹簧部件并不限于上部减压室内,只要能够对可动体付与朝下的力就可以设置在适当的位置。并不限于盘簧,也可以将其他方式的弹簧或者橡胶、弹性体这样的弹性材料作为弹簧部件加以利用。在上述的方式中,由于在杯安装轴40与衬套41的滑动部分存在间隙,所以,存在空气从该间隙被吸入到上部减压室37的可能性。但是,若间隙量微小,则对上部减压室37 的减压没有影响。可是,为了提高容器100的吸引力,例如图7所示那样,也可在罩27的下表面与头部34的上表面之间,以环绕比杯孔27a靠外侧的区域一周的方式设置密封环50, 以将罩27与头部34之间密封。由于该密封环50,将从罩27与头部34之间的间隙到达上部减压室37的空气的侵入路径C关闭而抑制向上部减压室37的空气吸入,由此,能够提高容器100的吸引力。另外,在图7的方式中,在头部34的上表面侧设置与杯孔2 的内周嵌合的圆筒部;34c,在该圆筒部34c的外侧嵌合密封环50。另外,在壳体沈上,设置多个栓塞 52和将这些栓塞52向上方推出的弹簧53。栓塞52贯穿头部34而被按压在罩27上。由于该按压力,罩27的下部凸缘27b被从下方按压到头部34的外周,罩27被头部34限制。处于待机位置的吸附杯的上端只要不妨碍实现容器的顺畅送入送出动作,也可以从支撑面突出设置若干个。在处于吸附位置的吸附杯从支撑面突出的突出量一定即可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利用调整部件的吸附位置切换结构。可动体的下表面侧的大气开放室只要可随着从上部减压室的空气吸引使可动体上升,也可以将其省略。即,即使在可动体的下表面侧将引导轴的周围设成相对于外部封闭的空间的情况下,通过将上部减压室减压而在可动体的上下的压力产生压力差,可利用该压力差使可动体上升。在本方式中,为了使托瓶台旋转而使作为支撑轴的旋转轴向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突出,但只要能支撑下部隔壁本身,也可以省略使支撑轴向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突出的结构。进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使托瓶台旋转的构成,即使在不使托瓶台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并不限于作为被组装到容器检查装置中的容器输送装置的一部分被利用的方式,能够在各中装置中作为用于保持容器底部的托瓶台加以利用。在本发明中,保持对象的容器并不限于具有花瓣形状的底部的PET瓶。另外,在本发明中,“托瓶台”的概念并不限于限定为被称为“瓶”的容器的保持而进行使用的例子。只要为底部的中心部凹陷的容器,即可用本发明的吸引式托瓶台进行保持,而与花瓣形状的有无无关。
权利要求
1.一种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 该吸引式托瓶台具备托瓶台本体,上端具有从下方支撑作为保持对象的容器的底部外周的支撑面,内部具有由周壁、上部隔壁以及下部隔壁围成的收纳室,可动体,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合于上述收纳室的上述周壁,上表面侧设有插入到上述上部隔壁的中心部的通孔中的杯安装轴,吸附杯,以能够随着上述可动体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在从上述支撑面的中心部向上方突出的吸附位置和相比上述吸附位置向下方后退的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与上述杯安装轴连接,和弹簧部件,产生使上述吸附杯从上述吸附位置向上述待机位置移动的力; 在上述可动体与上述上部隔壁之间,以包围上述杯安装轴的方式设有上部减压室, 在上述可动体或上述下部隔壁中的任意一方设有与上述杯安装轴同轴的引导轴,在另一方设有上述引导轴所嵌合的凹部,在上述引导轴与上述凹部之间设有下部减压室,在上述杯安装轴的轴线上,设有从上述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经由上述下部减压室到达上述吸附杯的内部的吸引路,上述吸引路与上述上部减压室相连,以在经由上述吸引路从上述吸附杯的内部、上述上部减压室以及上述下部减压室吸引空气时、对上述可动体施加使该可动体克服上述弹簧部件的力向上方移动的驱动力的方式,上述下部减压室的与轴线正交的剖面面积被设定得比上述上部减压室的与上述轴线正交的剖面面积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可动体的下表面侧,以包围上述引导轴的方式设有经由上述托瓶台本体的连通孔通至该托瓶台本体的外部的大气开放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通孔以从上述收纳室通至上述周壁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可动体上设有突起部,该突起部相对上述连通孔被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且外周侧的端部比上述周壁更向外侧突出,在上述周壁的外周,以能够改变上述接触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方式设有调整部件, 该调整部件具有与上述突起部的上表面侧接触的接触部,在使上述接触部位于最下方时,该接触部位于上述连通孔的上端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下部隔壁的下端侧设有与上述引导轴同轴、且向上述下部隔壁的下方突出的支撑轴,上述引导轴作为上述支撑轴的一部分设于上述下部隔壁侧,上述吸引路经由上述支撑轴的内部从上述托瓶台本体的下表面侧通至上述下部减压室。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撑轴设有旋转传递部件,该旋转传递部件用于传递使上述托瓶台本体绕该支撑轴的轴线旋转的旋转驱动力。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路与上述上部减压室经由设于上述杯安装轴上的连接路相连。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部件以在上下方向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上述上部减压室内。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托瓶台本体上设有从上方覆盖上述上部隔壁的罩,在上述罩的上表面设置上述支撑面, 在上述罩的中心部设有上述吸附杯所通过的杯孔,在上述罩的下表面与上述上部隔壁之间以环绕比上述杯孔靠外侧的区域一周的方式设有密封环。
9.一种容器输送装置,其具备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引式托瓶台、和使上述吸引式托瓶台沿着规定输送路径移动的移动机构。
10.一种容器检查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输送装置、和对保持于该容器输送装置的上述吸引式托瓶台上的容器进行拍摄的相机构,基于上述相机构所拍摄到的容器图像实施规定检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在托瓶台本体(21)的收纳室(26a)中以上下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合可动体(22),将该可动体(22)的上表面侧的杯安装轴(4)插入到头部(34)的通孔(34b)中,在杯安装轴(40)上连接吸附杯(23),由盘簧(24)向下方推压吸附杯(23)。在可动体(22)与头部(34)之间设置上部减压室(37),从基部(32)延伸出引导轴(25b)并将其插入到可动体(22)的凹部(22a),在它们之间设置下部减压室(35)。在杯安装轴(40)的轴线(CL)上,设置经由下部减压室(35)达到吸附杯(23)的内部的吸引路(45),在经由该吸引路(45)吸引空气时,克服盘簧(24)的力使可动体(22)向上方移动。
文档编号B65G47/80GK102159475SQ20098013658
公开日2011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8日
发明者中岛清治, 真崎伸也, 藤本圭一 申请人:麒麟技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