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面形成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38801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面形成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坦地形成折叠处理纸、记录纸、转印纸等片材状记录介质(以下简 记为“片材”)后装订捆扎的片材束背部(spine)的背面形成装置,设有该背面形成装置的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下游侧,用于例如装订所输出的记录纸等的后处理装 置为人们所公知,近年来随着多功能化,除了以往的端面装订,中间装订处理也一般化。于 是,作为提高打印件质量的手段,提出了意图提高中间装订、折叠处理的小册子的折叠质量 的技术。即,中间装订片材束对折场合,对折的片材束在作为折叠部的背部周边,沿着厚度 方向膨起,存在外观差问题。又,若片材束在背部周边膨起,则背部侧厚,与其相对的前侧变 薄,沿相同方向载置片材束场合,随着载置数变多,易发生倾斜。因此,若载置多个片材束, 存在倾斜变大引起崩塌的困难。与此相反,若使得对折小册子背部平坦化,则册子膨起得到抑制,能叠置多本册 子。即,如上所述膨起的小册子即使在桌子上叠置几本也会崩塌,保管或搬运等处理存在问 题,若使得背部平坦化,则能将膨起抑制到最小限度,大幅度增加可叠置数量,解决上述问 题。于是,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小册子由被折叠成背部弯曲的片材束构 成,推压手段与背部邻接,握持固定上述小册子的封面和封底,为了使得背部弯曲平滑化, 以充分的压力,推出成形辊,沿着背部的长度方向,一次或多次移动,使得背部平坦。又,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一边通过中间折叠板部件推压经中间装订处理 的上述纸束的运送方向中央部,一边压入第一折叠辊对的夹持位置,形成折痕部,使得中间 折叠处理的上述纸束停止在所定位置,通过能沿与纸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移动的第二折叠辊 一边加压上述折痕部一边移动,强化上述折痕部。但是,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那样,若通过辊接触使得突出部局部变形,则在与 折痕垂直方向,发生折皱等,存在外观变差的倾向。又,若纸尺寸变大,则需要移动时间,因 片材束张数,引起生产性低下。又,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不是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那样,使得片材束 的折叠部变形,而是从片材束的平面侧对折叠部局部加压,增大单位长度的推压力,通过强 力形成折痕,提高折叠重量。在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相 比,对片材的损伤小,但若张数多,尤其接近表面纸的纸,因纸叠置,折痕形状从角部逐渐成 为大的R形状,关于折痕的膨起,存在效果不充分的倾向。专利文献1特开2001-260564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182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面形成 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防止片材束的折叠部的膨起,提高折叠部的成形重 量及生产性,能叠置多个片材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1) 一种背面形成装置,包括运送机构,将经折叠处理的片材束的弯曲的折痕部作为前端侧,进行运送;夹持机构,从厚度方向推压片材束,进行夹持;以及背部形成机构,使得上述弯曲的折痕部平坦化,形成背部;其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运送机构使得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从上述夹持机构朝着片材运送方 向下游侧突出所定量的状态下,上述背部形成机构朝着与上述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垂直的方 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向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加压,使得该前端部 变形为平坦状,形成背部。(2)在上述(1)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部形成机构设有圆筒状辊,其回转轴的轴心设为与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平 行,通过该辊对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加压。(3)在上述(2)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夹持机构的与上述辊对向的面上,设有导向面,所述辊在加压状态下滚动。(4)在上述(3)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面包含导向部,当上述辊加压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时,该导向部受到上 述辊的两端部的压力。(5)在上述(3)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向面和上述夹持机构的与上述片材束相接的面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 侧的角部,设有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的压塌余量部。(6)在上述(1)_(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部形成机构朝着相对上述片材束折痕垂直的方向至少移动一次往复。(7)在上述(1)_(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片材张数,设定从上述夹持机构朝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所定量。(8)在上述(6)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与折叠片材束有关的多个预先设定的变量(predeterminedvariables)之一 设定上述往复移动次数。(9)在上述(8)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根据片材张数、片材厚度、纹向、刚度中的任一个设定上述往复移动次数。(10)在上述(1)_(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有导向板,其位于上述夹持机构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对通过上述夹持机 构运送来的片材束进行导向;上述导向板与上述背部形成机构一体移动。(11) 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技术方案(I)-(IO)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
(12)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技术方案(I)-(IO)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该背面形成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设置为一体或别体。在后述的实施形态中,片材束与符号30对应,折痕部与折叠部前端30a对应,运送手段或运送机构与运 送辊对11,12对应,夹持手段或夹持机构与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对应,背部与符号 30b对应,背部形成手段或背部形成机构与包含成形辊16、加压弹簧28的升降单元27及升 降电机26对应,辊与成形辊16对应,导向面与符号14c、15c对应,导向部与符号15a、15b对 应,压塌余量部与符号14d、15d对应,所定量与符号d对应,导向板与上下导向板22、23对 应,背面形成装置与符号J对应,片材处理装置与片材后处理装置1对应,图像形成装置与 符号I3R对应。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按照本发明,背部形成手段或背部形成机构朝着与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垂直的方向 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将片材束的前端部朝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加压,使得该前端部变形为 平坦状,形成背部,因此,能防止片材束的折叠部膨起,提高折叠部的成形质量以及生产性。 又,通过夹持手段或夹持机构以推压状态夹持片材束的前端部,因此,夹着背部的封面和封 底也成为平坦,能载置多个片材束。


图1表示由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背面形成装置和片材后处理装置构成的用于 形成背面的系统构成。图2是表示以图1的背面形成装置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为中心的主要部分的概 略构成图。图3是从箭头A方向看图2的侧面图。图4是表示搭载具有CPU、I/O接口等的微型机的控制电路概略的方框图。图5是表示成形片材束的折叠部前端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6是表示以成形辊为中心的背面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图7表示图6所示的包含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的折叠部前端的推压结构。图8是表示根据装订张数设定前端突出量形成片材束背面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根据片材张数设定成形辊的往复次数形成片材束背面的处理程序的 流程图。图10是表示根据片材厚度设定成形辊的往复次数形成片材束背面的处理程序的 流程图。图11是表示根据片材的纹向设定成形辊的往复次数形成片材束背面的处理程序 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根据片材刚度设定成形辊的往复次数形成片材束背面的处理程序的 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及特征,根据参照附图的下文的实施形态的说明,将变得明确。本发明对背部能有效地施以平面化处理,以便不产生折叠处理的片材束的折叠部 的膨起,使得封面及封底平坦化,能在桌上叠置多本。下面参照

本发明实施形态,在以下所述实施形态中,对构成要素,种类, 组合,形状,相对安装等作了各种限定,但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图1表示由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背面形成装置J和片材后处理装置1构成的用 于形成背面的系统构成。 片材后处理装置1基本上由入口运送通道A,标准盘侧入口运送通道B,移位盘侧 运送通道C,处理盘侧运送通道D,标准盘侧入口运送通道E,第一处理盘F,第二处理盘H,背 面形成装置J构成。所述入口运送通道A从例如前段的图像形成装置I3R接受片材,所述标 准盘侧入口运送通道B从入口运送通道A将片材排出到标准盘201,所述移位盘侧运送通道 C来自入口运送通道A的片材以及在后述第一处理盘F校准或经装订处理的片材排出到移 位盘202,所述处理盘侧运送通道D从入口运送通道A将片材运送到第一处理盘F侧,所述 标准盘侧入口运送通道E将运入到处理盘侧运送通道D的片材多张叠层待机,所述第一处 理盘F校准经处理盘侧运送通道D运送叠层的片材束,根据需要进行端面装订处理,在第一 处理盘F得到校准的片材束被运送,在所述第二处理盘H进行中间装订、中间折叠处理,在 所述第二处理盘H得到中间装订、中间折叠处理的片材束被运送,在所述背面形成装置J进 行平面成形处理,使得装订部的前端部(册子背面部)成形为平面状。图1所示片材后处 理装置1为公知结构,在此,省略其构成及动作的详细说明。下面,说明其动作概略。为了施以中间装订处理,运送到片材后处理装置1的片材顺序叠置在第一处理盘 F。在第一处理盘F用轻推侧板2进行宽度方向调整,通过敲击辊4的后端挡板(运送方向 上游侧)方向的敲击运送动作,以及释放带的逆转动作,通过释放爪3背面的片材前端部推 压动作,进行运送方向的调整。经两方向调整的片材束通过释放爪3和加压辊5,沿着导向 辊进行大转向,向第二处理盘H运送。运送到第二处理盘H的片材束一直被运送到基准挡板7,通过中间装订部轻推板 12a, 12b进行宽度方向校准,通过对齐爪8敲击片材后端,进行运送方向校准。调整后,通 过中间装订器6a,6b对片材束中央部进行装订处理。此后,通过基准挡板7将片材束中央 部(装订处理部)上推到与折叠板9对向的折叠位置,使得折叠板9的前端部与片材束的 折叠位置压接,通过推入折叠辊10的夹持部进行折叠处理。经折叠处理的片材束由折叠辊10向背面形成装置J运送到运送辊对11,12侧。背 面形成装置J也可以安装构成为作为背面形成单元,能相对片材后处理装置1装卸。这样, 以背面形成装置J能相对片材后处理装置1装卸为前提构成片材后处理装置1场合,可以 在从折叠辊10到背面形成装置J侧的运送辊对11,12之间的运送通道上预先设置排纸辊。 与背面形成装置J相对片材后处理装置1相同,也可以相对图像形成装置I3R设为一体或设 为别体。背面形成装置J沿着片材束的运送方向,设有运送辊对11,12,成对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成形辊16,位于成形辊16的沿片材束运送方向下游侧的排纸辊对20,以及 片材束用的排纸盘21。所述成形辊16的回转轴设为与片材束的折痕大致平行,在作为上述 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的排纸侧的侧面的导向面14c,15c上滚动。图2是表示背面形成装置J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为中心的主要部分的概 略构成的正面图,图3是从箭头A方向看图2的侧面图。在图2中,片材束30系通过折叠 板9以及折叠辊10中间折叠装订,片材束30由捆运送辊对11,12的夹持部夹持,通过回转 力运送。在捆运送辊对11,12的沿片材束运送方向下游侧,配置用于检测折叠部前端30a 的前端检测传感器13,所述前端检测传感器13检测到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后,通过 捆运送辊对11,12运送片材束30,使得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从作为夹持部件14,15 侧面的导向面14c,15c突出所定量。捆运送辊对11,12由没有图示的运送电机驱动回转,运送电机由图4所示控制电 路110的CPUlll控制。图4是表示搭载具有CPUlll、I/0接口 112等的微型机的控制电路 110概略的方框图。在控制电路110中,图像形成装置ra本体的操作面板113的各开关等, 以及来自没有图示的各传感器130的信号通过I/O接口 112输入CPUl 11,CPUl 11根据所输 入的信号实行后述各控制。CPUlll读取存储在没有图示的ROM的程序代码,将没有图示的 RAM作为工作区及数据缓冲器使用,根据由上述程序代码定义的程序实行上述控制。在图4中,控制电路110包括驱动器111A,电机驱动器11 IB, 111C,112A,脉冲宽度 调制(PWM)生成器112C,并且与各步进电机112B,电磁装置113A,直流(DC)电机113B,步 进电机113C,各传感器113D通信。0N/0FF表示接通/断开。夹持部件14,15能沿互相开闭方向移动,夹持由上述捆运送辊对11,12运送到所 定位置的纸捆固定。使得夹持部件14,15实行接近/离开动作的驱动机构在此没有特别表 示,可以使用例如由齿轮减速机构或油压机构构成的驱动机构。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按通纸宽度Ll设定,该通纸宽度Ll比最大通 纸尺寸大,相对上述最大通纸宽度具有余地,同时,第二夹持部件15的宽度设定为比第一 夹持部件14宽度大,在两端部具有导向部15a,15b,对上述成形辊16移动时进行导向。成形辊16是用于使得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变形、成形的辊。如图3所示, 成形辊16外周面的两端部与第二夹持部件15的上述导向部15a,15b压接,在该压接状态 下,在第一夹持部件14的导向面14c及第二夹持部件15的导向面15c上滚动。片材束30 受第一夹持部件14和第二夹持部件15以所定压力夹持,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从上 述导向面14c、15c突出所定量,成形辊16 —边在折叠部前端30a上滚动一边加压,将其压 塌。由此,折叠部前端30a形成为平坦面,同时,折叠部前端30a附近也不会膨起。与第一 夹持部件14的导向面14c相对侧的角部,在图2中沿着纸面垂直方向跨越最大通纸范围, 形成倒角,成为压塌余量部14d,同样,与第二夹持部件15的导向面15c相对侧的角部,在图 2中沿着纸面垂直方向跨越最大通纸范围,形成倒角,成为压塌余量部15d。当用成形辊16压塌折叠部前端30a成形平坦面时,压塌余量部(chamfered portions) 14d、15d是折叠部前端30a退避部分,在压塌余量部14d、15d吸收横向扩展部分。 成形辊16长度在两侧分别设定为比上述通纸宽度Ll长L2(图示左侧)、L3(图示右侧), 当成形辊16的中央部在折叠部前端30a上滚动时,与该L2、L3对应的部分也以加压状态在 上述导向部15a,15b上滚动。在图3中,由第一夹持部件14及第二夹持部件15夹持部分是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是成形辊16的上述Ll部分相接压塌部分。通过这样构成,成形辊16通过第一夹持部件14和第二夹持部件15之间时,不会 受到阶梯差影响,对于预先设定的折叠部前端30a的从第一夹持部件14和第二夹持部件15 的突出量d(参照图5(b)),能精度良好地且稳定地成形。若张数多,则第一夹持部件14和 第二夹持部件15之间的间隙变大,产生大的阶梯差,但是,如本实施形态那样,若在第一夹 持部件14及第二夹持部件15可靠地保持,根据片材束30的厚度设定折叠部前端30a的从 上述导向面14c、15c的突出量d,能排除阶梯的影响。图5是表示成形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在图5(a)中, 通过前段的折叠板9及折叠辊10对片材束30进行中间对折,通过捆运送辊对11,12将该 中间对折的片材束30朝第一夹持部件14及第二夹持部件15方向运送。在该运送过程中, 由前端检测传感器13检测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控制电路110的CPUlll取得折叠 部前端30a通过设置前端检测传感器13位置的时间。根据该取得的时间以及捆运送辊对11,12的运送速度(线速度),如图5(b)所示, 在折叠部前端30a从第一夹持部件14的导向面14c和第二夹持部件15的导向面15c突出 所定量d时,使得捆运送辊对11,12的运送停止。在该状态下,如图5(c)所示,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使得第一夹持部件14和 第二夹持部件15互相朝接近方向移动,以所定的夹持压力夹持片材束30。这样,在片材束 30从上述导向面14c、15c突出所定量d的状态下,前端部附近被固定。在该状态下,使得位 于第二夹持部件15侧的成形辊16朝箭头Xl方向回转。在该状态下,成形辊16以所定压 力与上述导向面15c压接,因此,成形辊16按箭头所示朝上方向移动。由此,跨越通过片材 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此时,来自成形辊16的压力施加在折叠部前端30a,使得折叠部 前端30a压塌变形。上述所定量d根据装订张数设定。图8表示根据装订张数设定所定量d进行背面 形成处理的处理程序流程。如该图所示,根据装订张数设定突出量d进行背面形成处理场 合,在步骤SlOl中,判断是否进行片材束(册子)30的背面形成处理。当进行片材束30的 背面形成处理场合(步骤SlOl的“是”),则进入步骤S102,判断实施中间装订张数是否小 于或等于10,若实施中间装订张数小于或等于10(步骤S102的“是”),则进入步骤S103。 若实施中间装订张数大于10(步骤S102的“否”),则进入步骤S104。在步骤S104中,判断 实施中间装订张数是否小于或等于15,若实施中间装订张数小于或等于15(步骤S104的 “是”),则进入步骤S105。若实施中间装订张数大于15(步骤S104的“否”),则进入步骤 S106。这样,将中间装订张数区分为三种场合,即,张数< 10,10<张数< 15,15<张数。 若张数< 10,则在步骤S103中,将前端突出量设为A,若张数为10 <张数< 15,则在步骤 S105中,将前端突出量设为B,若张数> 15,则在步骤S106中,将前端突出量设为C。接着, 在步骤S107中,使得成形辊16移动,实行背面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109中,排出小册 子。另一方面,在步骤SlOl中,判断为不进行片材束30的背面形成处理场合(步骤SlOl 的“否”),则进入步骤S108,决定不进行背面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109中,排出小册子。若成形辊16通过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到达图5(d)所示位置,则成形辊 16逆转(朝箭头X2方向),使得折叠部前端30a从上方向朝着下方向通过,通过与图5 (c) 相同作用,使得在图5(c)变形的折叠部前端30a进一步变形。其结果,如图5(e)所示,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被压塌而平坦化,直到与第一夹持部件14的导向面14c和第二 夹持部件15的导向面15c相同程度。通过该平坦化形成背部30b,折叠部前端30a的折痕 得到强化。此时,前端部附近通过第一夹持部件14和第二夹持部件15以加压状态被保持, 因此,该部分不会膨起,相对封面和封底方向成形为对称。折叠部前端30a变形量不足,平坦化不充分场合,使得成形辊16往复移动多次,充 分压塌折叠部前端30a使其平坦化。该平坦化时,如上所述,压塌余量部14d,15d形成在第 一夹持部件14、第二夹持部件15的片材运送方向最下游侧的角部,没有因成形辊16压力压 塌的部分退避到压塌余量部14d,15d,能使得折叠部前端30a成形为平坦。由此,被平坦化 部分起着背封面的功能。纸束前端成形后,通过排纸辊对20排出到排纸盘21。成形辊16 的往复次数根据构成片材束的片材张数、片材厚度、折痕方向、刚度等设定。成形辊16沿着图5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在第一夹持部件14、第二夹持部件15和 排纸辊20之间需要成形辊16的移动空间。为此,如图6的以成形辊为中心的背面形成装 置J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成形辊16的待机位置设有将片材 束30导向排纸辊20侧的上下导向板22,23,实现稳定的片材束30的运送。如图6所示,上述上下导向板22,23构成为与成形辊16 —体沿上下方向移动,当 成形辊16移动时,同时(一体)移动退避。当然,不需要成形辊16动作场合,也起着作为 导向件的功能。图9是表示根据片材张数设定成形辊16的往复次数场合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在 该图中,从开始到步骤S202,S204与图8所示流程图相同,根据张数区分为中间装订张数小 于或等于10(步骤S202的“是”),10 <张数< 15(步骤S204的“是”),以及中间装订张数 大于15 (步骤S204的“否”)三种场合。接着,若张数小于或等于10(步骤S202的“是”),则进入步骤S203,将往复移动 次数设为Ni,若10 <张数彡15(步骤S204的“是”),则进入步骤S205,将往复移动次数设 为N2,若中间装订张数大于15 (步骤S204的“否”),则进入步骤S206,将往复移动次数设 为N3。然后进入步骤S207,实行背面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209中,排出小册子。另一 方面,在步骤S201中,判断为不进行片材束30的背面形成处理场合(步骤S201的“否”), 则进入步骤S208,决定不进行背面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209中,排出小册子。图10是表示根据片材厚度设定成形辊16的往复次数场合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在该图中,从开始到步骤S302,S304与图8所示流程图相同,根据片材厚度(纸厚)区分 为小于或等于110g/m2 (步骤S302的“是”),110g/m2 <片材每平方米重量彡130g/m2 (步骤 S304的“是”),以及片材每平方米重量大于130g/m2 (步骤S304的“否”)三种场合。接着,若片材厚度为小于或等于110g/m2 (步骤S302的“是”),则进入步骤S303, 将往复移动次数设为Ni,若片材厚度(纸厚)区分为小于或等于110g/m2(步骤S304的 “是”),则进入步骤S305,将往复移动次数设为N2,若片材每平方米重量大于130g/m2 (步骤 S304的“否”),则进入步骤S306,将往复移动次数设为N3。然后进入步骤S307,实行背面 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309中,排出小册子。另一方面,在步骤S301中,判断为不进行片 材束30的背面形成处理场合(步骤S301的“否”),则进入步骤S308,决定不进行背面形成 处理,接着,在步骤S309中,排出小册子。在本实施形态中,片材厚度以一定面积的片材重量表示,考虑与往复移动次数的
9关系,在步骤S302及S304中进行判断时,例示110g/m2以及130g/m2,以便判断普通纸还是 厚纸,但这不过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这种判断。图11是表示根据片材的折痕方向设定成形辊16的往复次数场合的处理程序的流 程图。在该图中,从开始到步骤S401,S408, S409与图8所示流程图相同。在步骤S401中,实行片材束30的背面处理场合(步骤S401的“是”),则进入步骤 S402,判断片材的纹向(direction of grain)是否横向,片材纹向为横向场合(步骤S402 的“是”),则进入步骤S403,将往复移动次数设为Ni,若片材纹向为纵向场合(步骤S402 的“否”),则进入步骤S405,将往复移动次数设为N2。然后进入步骤S407,实行背面形成处 理。接着,在步骤S409中,排出小册子。另一方面,在步骤S401中,判断为不进行片材束30 的背面形成处理场合(步骤S401的“否”),则进入步骤S408,决定不进行背面形成处理,接 着,在步骤S409中,排出小册子。图12是表示根据片材刚度设定成形辊16的往复次数场合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在该图中,从开始到步骤S501,S508, S509与图8所示流程图相同。在步骤S501中,实行片材束30的背面处理场合(步骤S501的“是”),则进入步 骤S502,判断片材刚度是否小,片材刚度小场合(步骤S502的“是”),则进入步骤S503,将 往复移动次数设为Ni,若片材刚度大场合(步骤S502的“否”),则进入步骤S505,将往复 移动次数设为N2。然后进入步骤S507,实行背面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509中,排出小 册子。另一方面,在步骤S501中,判断为不进行片材束30的背面形成处理场合(步骤S501 的“否”),则进入步骤S508,决定不进行背面形成处理,接着,在步骤S509中,排出小册子。关于片材刚度可以通过例如片材弯曲试验等定量化,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在实 验室等对实际片材例如纸进行上述弯曲试验,设定基准。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突出量A,B, C设定为A <B< C关系,往复移动次数Ni, N2,N3设定为m < N2 < N3关系,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实际突出量以及移动次数可以 根据各装置通过实验合适地设定。图7表示图6所示的包含第一夹持部件14、第二夹持部件15的折叠部前端30a的 推压结构,图7(a)表示位于与图5(c)对应的下侧位置的状态,图7(b)表示位于与图5(d) 对应的上侧位置的状态。在图7中,成形辊16和上下导向板22,23构成升降单元27。上下导向板22,23如 图3所示,用沿着成形辊16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形成,但是,也可以将所定宽度(小尺 寸)部件多个配置在成形辊16的长度方向的升降单元27上,与成形辊16 —体升降动作。在上述升降单元27中,在前面侧及后面侧的上下端分别突出设置一对滚子27a, 27b,长孔25a穿设在起着作为前侧板及后侧板功能的整体框架25上,上述一对滚子27a, 27b可移动地嵌合在上述长孔25a中。因此,升降单元27沿着上述长孔25a被导向,能以所 定轨迹升降。在升降单元27的成形辊16设置侧的相反侧,与长孔25a平行的端面上形成 齿条27c,安装在升降电机26的输出轴的齿轮26a与该齿条27c啮合,齿轮26a的回转动作 变换为齿条27c的直线动作,能实行升降单元27的升降动作。升降单元27的原位置设定在上下导向板22,23相对第一夹持部件14的开口部以 及第二夹持部件15的开口部能接受片材束进行导向的位置(图7下端侧)。由HP传感器24通过检测到升降单元27下端检测该原位置,将该位置作为基准实行升降控制。即,升降 电机26以由HP传感器24检测到的位置作为基准,通过驱动脉冲决定移动量。作为升降电 机26,可以使用步进电机或带编码器的DC电机。由上述控制电路110的CPUlll实行升降 控制。又,加压弹簧28对成形辊16朝着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方向弹性赋能,在 通常加压状态下在第一夹持部件14及第二夹持部件15上滚动,对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 端30a加压,加压力因折叠部前端30a的突出量d比初始设定压力大,从而压塌折叠部前端 30a的力也变大。在升降单元27中,导向槽27d沿着相对第一夹持部件14的导向面14c和 第二夹持部件15的导向面15c垂直方向被切槽。轴承29回转自如地支承成形辊16,该轴 承29滑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导向槽27d中,当成形辊16滚动时,使得成形辊16能沿相对上 述导向面14c、15c垂直的方向移动,以便与折叠部前端30a的突出量大小对应。这样,按照本实施形态,用第一夹持部件1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15夹持片材束30 的前端部附近,成形辊16具有与折叠部前端30a平行的轴,通过成形辊16沿着相对折叠部 前端30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压塌折叠部前端30a,能在短时间使其平坦化。此时, 用第一夹持部件14以及第二夹持部件15以所定压力夹持折叠部前端30a,因此,折叠部前 端30a附近不会膨起。又,设有压塌余量部用于吸收折叠部前端30a向封面及封底膨出部分,因此,能容 易且外观漂亮地使得折叠部前端30a平坦化,能制作具有平坦背表面的小册子。能抑制封 面及封底的膨出,能载置多个片材束30。上面参照

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态。在 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根据片材张数、片材厚度、纹向、刚度中的任一个设定上 述往复移动次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根据其他与折叠片材束有关的参数例如 片材材料设定上述往复移动次数。
权利要求
一种背面形成装置,包括运送机构,将经折叠处理的片材束的弯曲的折痕部作为前端侧,进行运送;夹持机构,从厚度方向推压片材束,进行夹持;以及背部形成机构,使得上述弯曲的折痕部平坦化,形成背部;其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运送机构使得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从上述夹持机构朝着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突出所定量的状态下,上述背部形成机构朝着与上述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对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向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加压,使得该前端部变形为平坦状,形成背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部形成机构设有圆筒状辊,其回转轴的轴心设为与片材束的折痕方向平行,通 过该辊对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加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夹持机构的与上述辊对向的面上,设有导向面,所述辊在加压状态下滚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向面包含导向部,当上述辊加压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时,该导向部受到上述辊 的两端部的压力。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导向面和上述夹持机构的与上述片材束相接的面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的 角部,设有上述片材束的前端部的压塌余量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部形成机构朝着相对上述片材束折痕垂直的方向至少移动一次往复。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片材张数,设定从上述夹持机构朝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所定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与折叠片材束有关的多个预先设定的变量之一设定上述往复移动次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片材张数、片材厚度、纹向、刚度中的任一个设定上述往复移动次数。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导向板,其位于上述夹持机构的沿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对通过上述夹持机构运 送来的片材束进行导向;上述导向板与上述背部形成机构一体移动。
11.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10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
12.—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10中任一个所述的背面形成装置。 该背面形成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设置为一体或别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背面形成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对片材束(30)进行折叠处理形成弯曲的折叠部前端(30a),背面形成装置设有将该折叠部前端作为前端侧进行运送的运送辊对(11,12),从厚度方向推压夹持片材束的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及包含成形辊(16)的升降单元。在通过运送辊对使得片材束的折叠部前端从第一及第二夹持部件(14,15)朝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突出所定量(d)的状态下,沿着与片材束(30)的折痕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将片材束(30)的折叠部前端(30a)朝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加压,使得折叠部前端(30a)变形为平坦状,形成背部(30b)。能防止片材束的折叠部膨起,提高折叠部的成形质量以及生产性,能载置多个片材束。
文档编号B65H37/04GK101898702SQ20101020053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
发明者吉川直宏, 浅见真治, 铃木伸宜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