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管搬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4286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筒管搬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直接连结的筒管搬送系统的技术。更详细为,涉及提高将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直接连结的筒管搬送系统的搬送处理能力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筒管搬送系统,将卷绕有纱线的筒管安装到托盘上,并且搬送安装了筒管的托盘,由此向络纱机单元供给。并且,还已知一种筒管搬送系统(Link Comer式搬送系统),对纱线进行细纱的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邻接,通过搬送路将该细纱机与自动络纱机直接连结。但是,在筒管搬送系统中配置有筒管准备装置,该筒管准备装置以络纱机单元能够捕捉纱线的纱头部的方式将该纱头部配置(拉出处理)到规定位置。因此,当等待拉出处理的筒管的托盘在搬送路上滞留时,筒管搬送系统的搬送处理能力降低。因此,已知一种筒管搬送系统,并列配置多个筒管准备装置,将搬送来的托盘分配到任意的筒管准备装置, 由此提高搬送处理能力(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3-8868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133073号公报)。在这种筒管搬送系统中,在筒管准备装置的拉出处理失败了的情况下,通过从络纱机单元排出的筒管的搬送路来搬送该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由此,从络纱机单元排出的筒管与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混合存在于相同的搬送路中。因此,产生如下问题从络纱机单元排出的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的托盘在搬送路上滞留,因此搬送处理能力降低。并且,日本特开2003-321162号公报的图4中公开了具备2台筒管准备装置的筒管搬送系统。但是,仅记载了通过具备2台筒管准备装置而提高搬送处理能力的情况,而未公开与如何分开使用2台筒管准备装置相关的任何内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进行的,防止等待拉出处理的筒管的托盘在搬送路上滞留。并且防止从络纱机单元排出的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的托盘在搬送路上滞留。由此,提供一种提高了搬送处理能力的筒管搬送系统。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手段。S卩,第一实用新型为一种筒管搬送系统,具备第一主搬送路,连续地从细纱机向自动络纱机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第一筒管准备装置,设置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第一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一主搬送路的比设置了上述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位置靠下游侧分支,向上述自动络纱机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以及第二筒管准备装置,设置在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该筒管搬送系统具备第二副搬送路,该第二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上游侧分支,而向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二筒管准备装置的上游侧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设置有偏移区间,该偏移区间用于在安装有筒管的托盘在该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了时,使用上述第二副搬送路从该第一主搬送路向上述第一副搬送路搬送该托盘。第二实用新型为,上述偏移区间为弯曲路,该弯曲路被设置为,在托盘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了时,将一部分托盘向上述第二副搬送路的搬送方向的相反侧错开;在该弯曲路中,使后续托盘与向该第二副搬送路的搬送方向的相反侧错开并停止了的托盘接触,由此向该第二副搬送路送出该后续托盘。第三实用新型为,具备第二主搬送路,连续地从自动络纱机向细纱机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第三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的比设置了第二筒管准备装置的位置靠下游侧分支,向上述第二主搬送路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以及第四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二主搬送路分支,向上述第一主搬送路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第四实用新型为,上述第一主搬送路具有纱线量检测部,检测筒管上所卷绕的纱线的卷绕量;成功与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第一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纱头部的拉出处理是否成功;以及第一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到上述第一副搬送路;在上述纱线量检测部对于纱线的卷绕量判断为是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以及上述成功与否检测装置判断为纱头部的拉出处理不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一切换装置,向上述第一副搬送路送出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第五实用新型为,上述第一副搬送路具有纱线量检测部,检测筒管上所卷绕的纱线的卷绕量;成功与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第二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纱头部的拉出处理是否成功;以及第二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到上述第三副搬送路;在上述纱线量检测部对于纱线的卷绕量判断为是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以及上述成功与否检测装置判断为纱头部的拉出处理不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二切换装置向上述第三副搬送路送出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第六实用新型为,上述第二主搬送路具有筒脚纱检测装置,检测筒管上是否卷绕有纱线;和第三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到上述第四副搬送路;在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判断为筒管上卷绕有纱线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述第二主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三切换装置,向上述第四副搬送路送出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发挥以下所示的效果。根据第一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筒管准备装置作为主装置,将第二筒管准备装置作为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拉出处理失败时的副装置,而直列地使用2台筒管准备装置,由此能够降低拉出处理的失败率。在此基础上,在向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筒管供给量增加而托盘在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时,能够通过偏移区间将后续托盘向第一副搬送路搬送。由此, 能够避免第一主搬送路上的托盘滞留而将后续托盘向第一副搬送路搬送,因此能够提高搬送处理能力。根据第二实用新型,在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了规定量的托盘时,在为不需要独立的驱动机构的简单构成的同时,能够可靠地将后续托盘向第一副搬送路搬送。由此,能够避免第一主搬送路上的托盘滞留而将后续托盘向第一副搬送路搬送,因此能够提高搬送处理能力。根据第三实用新型,在第一筒管准备装置和/或第二筒管准备装置中能够将拉出处理失败了的托盘再次向第一主搬送路返回。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筒管的拉出处理。根据第四实用新型,能够特定极少筒脚纱筒管、空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并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第一副搬送路送出。由此,能够防止极少筒脚纱筒管、空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向络纱机单元搬送。并且,由第一主搬送路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能够由第一副搬送路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再次进行拉出处理。由此,由于在第一主搬送路上未滞留筒管的期间能够对筒管实施两次拉出处理,因此能够减少拉出处理失败而被向第二主搬送路送出的筒管的数量。由此,能够防止第二主搬送路上的筒管滞留。根据第五实用新型,能够特定极少筒脚纱筒管、空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并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第三副搬送路送出。由此,能够防止极少筒脚纱筒管、空筒管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向络纱机单元搬送。根据第六实用新型,能够特定满卷筒管或半卷筒管、极少筒脚纱筒管,并将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向第四副搬送路送出。由此,能够防止卷绕有纱线的筒管向细纱机搬送。

图1为表示自动络纱设备10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为表示筒管搬送系统2的构成的图。图3A为表示筒管B上未卷绕有纱线Y时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11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B为表示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时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11的动作状态的图。图4A为表示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的动作状态的一个图;图4B为表示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的动作状态的其他图。图5为表示从第一主搬送路21向第二副搬送路23送出托盘T的状态的图。图6A为表示筒管B上未卷绕有纱线Y时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41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6B为表示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时的筒脚纱检测装置Ml的动作状态的图。图7为表示具备多个筒脚纱刷Mla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41的构成的图;图8A为表示筒脚纱处理装置沈3的动作状态的一个图;图8B为表示筒脚纱处理装置沈3的动作的其他图。图9A为通过第一主搬送路21的第一切换装置213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图9B为通过第一副搬送路22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图IOA为通过第二主搬送路M的第三切换装置242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图IOB为根据第一主搬送路21上有无托盘T滞留来变更搬送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简单说明自动络纱设备100。图1为表示自动络纱设备100的整体构成的图。自动络纱设备100主要由细纱机 1、筒管搬送系统2和自动络纱机3构成。细纱机1为通过对粗纱进行牵伸并加捻而将成为希望的纱线特性的纱线Y卷绕到筒管B上的环锭细纱机。并且,细纱机1将卷绕了纱线Y的筒管B安装到托盘T上,并将该托盘T连续地向筒管搬送系统2供给。筒管搬送系统2将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 并且将安装了未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向细纱机1搬送。详细为,筒管搬送系统2使用由输送机构成的搬送路,从细纱机1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安装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 B的托盘T。并且,筒管搬送系统2使用由输送机构成的搬送路,从自动络纱机3向细纱机 1搬送安装了未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的托盘T。自动络纱机3由多个络纱机单元31构成。络纱机单元31将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退绕,并在该纱线Y上发现纱疵的情况下,将该纱疵部切断、除去而重卷到其他筒管上。 并且,络纱机单元31将纱线Y被退绕而未卷绕有该纱线Y的筒管B以安装到托盘T上的状态排出,并向筒管搬送系统2供给。S卩,自动络纱设备100为,使用筒管搬送系统2向自动络纱机3供给卷绕有纱线Y 的筒管B,并使用筒管搬送系统2将纱线Y被退绕而未卷绕有该纱线Y的筒管B向细纱机1 返回。
如此,自动络纱设备100能够连续地进行细纱机1的细纱以及多个络纱机单元31 的纱疵部除去和重卷。另外,从细纱机1供给的筒管B的纱线Y成为满卷,将其称为满卷筒管Bf。并且, 从络纱机单元31排出的筒管B未卷绕有纱线Y,将其称为空筒管Be。但是,从络纱机单元 31排出的筒管B包括半卷筒管Bh,虽然不是满卷、但卷绕有能够再次由络纱机单元31重卷的量的纱线Y;以及极少筒脚纱筒管Bi,卷绕有不能重卷的少量纱线Y(参照图1)。艮口, 满卷筒管Bf指纱线Y未被退绕的筒管B,半卷筒管Bh指虽然不是满卷但纱线Y几乎未被退绕而剩余较多的筒管B。并且,极少筒脚纱筒管Bl指纱线Y大部分被退绕而剩余极少的筒管B,空筒管Be指纱线Y完全被退绕的筒管B。接着,利用图2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筒管搬送系统2。另外,图中的箭头表示托盘T的搬送方向。在筒管搬送系统2中设置有从细纱机1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 T的第一主搬送路21。并且,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沿托盘T的搬送方向配置有作为纱线量检测部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11、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和第一切换装置213。并且,在筒管搬送系统2中设置有第一副搬送路22,该第一副搬送路22将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从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的下游侧分支,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切换装置213附近向自动络纱机3连接的第一副搬送路22。并且,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沿托盘T的搬送方向配置有作为纱线量检测部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21、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和第二切换装置223。配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和配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21,都用于检测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的卷绕量。另外,各纱线量检测装置211、221为相同构成,因此仅说明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如图3Α所示,在能够转动地配置的臂211a相对于由第一主搬送路21搬送的筒管 B不抵接的情况下,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判断为是在该筒管B上未卷绕有足够的纱线Y的极少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另一方面,如图3B所示,在能够转动地配置的臂211a相对于由第一主搬送路21 搬送的筒管B抵接了的情况下,纱线量检测装置211根据该臂211a的转动位置来检测筒管 B上所卷绕的纱线Y的卷绕量。即,纱线量检测装置211根据臂211a的转动位置来进行是满卷筒管Bf还是半卷筒管Bh的判断。[0045]配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和配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都用于将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的纱头部YE配置(拉出处理) 到规定位置。另外,各筒管准备装置212、222为相同的构成,因此仅说明第一筒管准备装置 212。如图4A、图4B所示,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主要由吸入空气的吸管21 和经由托盘T及筒管B的内部通路吸入空气的吸入管212b构成。并且,在吸管21 的弯曲部分的内角,配置有作为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的纱线检测传感器。并且,在吸管21 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切断纱线Y的割刀212d,并且在其下方安装有能够伸缩的波纹管21加。波纹管21 形成为,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而伸缩自由地活动, 在伸张时覆盖筒管B。说明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的动作状态,如图4A所示,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首先通过未图示的挡块使由第一主搬送路21搬送来的托盘T停止。然后,第一筒管准备装置 212使波纹管21 伸张而覆盖筒管B,并且通过吸管21 吸入空气来捕捉纱头部YE。然后,如图4B所示,当作为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的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纱头部YE的捕捉成功了的情况时,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使波纹管21 收缩,并通过割刀212d 切断纱线Y。然后,通过吸入管212b经由托盘T及筒管B的内部通路吸入空气,由此捕捉纱头部YE(由割刀212d切断后而得到的纱头部YE)。由此,能够将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的纱头部YE配置到该筒管B的规定位置、 即筒管B的内侧(参照图4B的双点划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的纱线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纱头部YE的捕捉的情况下,判断为成功地将纱头部YE配置到筒管B的内侧。即,判断为拉出处理成功。配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切换装置213,用于进行将托盘T继续向第一主搬送路21送出或者向第一副搬送路22送出的切换。并且,配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切换装置223,用于进行将托盘T继续向第一副搬送路22送出或者向后述的第三副搬送路25送出的切换。另外,各切换装置213、223为相同的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在筒管搬送系统2中设置有第二副搬送路23,该第二副搬送路 23将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从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的上游侧分支、 而向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的上游侧搬送。详细为,设置有第二副搬送路23,该第二副搬送路23从配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及纱线量检测装置211的上游侧、向配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及纱线量检测装置221的上游侧进行连接。并且,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在与第二副搬送路23的分支点的下游侧,设置有使托盘T的搬送位置错开的偏移区间21A。偏移区间21A是在托盘T滞留在第一主搬送路21 上时、在一部分托盘T停止的部位上设置的第一主搬送路21的弯曲路。另外,在本筒管搬送系统2中,第一主搬送路21构成为从细纱机1向自动络纱机3的大致直线状,偏移区间 21A大致矩形状设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的中途部。这里,说明规定量的托盘T滞留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时的情况,如图5所示,滞留的托盘T中的一部分托盘T,在由于偏移区间21A而搬送位置被错开的状态下停止。然后, 当新搬送来的后续托盘T (参照图中的托盘Ty)与在偏移区间21A中停止的后端托盘T (参照图中的托盘Tx)接触时,该后续托盘T(托盘Ty)受到向与设置偏移区间21Α的方向相反方向的力。 S卩,与在偏移区间21Α中停止的托盘T (托盘Tx)接触了的后续托盘T (托盘Ty), 相对于在偏移区间21Α中停止的托盘T(托盘Tx)在脱离了轨道的状态下接触。因此,受到向第二副搬送路23方向的力,该第二副搬送路23设置在与设置偏移区间21Α的方向相反一侧。如此,该后续托盘T(托盘Ty)以及在该托盘T(托盘Ty)之后搬送来的托盘Τ,从第一主搬送路21向第二副搬送路23送出。并且,如图2所示,在筒管搬送系统2中设置有从自动络纱机3向细纱机1搬送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的第二主搬送路24。并且,在第二主搬送路24上沿着托盘T的搬送方向配置有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和第三切换装置242。并且,在筒管搬送系统2中设置有第三副搬送路25,该第三副搬送路25将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从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的下游侧分支、而向第二主搬送路24搬送。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切换装置223的附近向配置在第二主搬送路24上的筒脚纱检测装置241的上游侧进行连接的第三副搬送路25。筒脚纱检测装置241用于检测沿着筒管B外周面转动的筒脚纱刷241a的转动位置,并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来判断是否卷绕有纱线Y。如图6A所示,在使筒脚纱刷241a沿着筒管B外周面转动而该筒脚纱刷241a未钩挂纱线Y的情况下,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该筒管B上未卷绕有纱线Y。即,判断为是空筒管Be。另一方面,如图6B所示,在使筒脚纱刷241a沿着筒管B外周面转动而该筒脚纱刷 241a钩挂了纱线Y的情况下,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该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即,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卷绕有纱线Y,至少不是空筒管Be。并且,如图7所示,筒脚纱检测装置241通过具备多个筒脚纱刷241a,由此也可以对多个筒管B同时进行是否为空筒管Be的判断。由此,能够提高筒脚纱检测装置241的处理速度,防止托盘T滞留在该筒脚纱检测装置241中。第三切换装置242用于进行将托盘T继续向第二主搬送路24送出或者向后述的第四副搬送路26送出的切换。另外,第三切换装置242与上述各切换装置213、223为相同的构成。并且,如图2所示,在筒管搬送系统2中设置有第四副搬送路26,该第四副搬送路 26将安装有筒管B的托盘T从第二主搬送路24的中途部分支、而向第一主搬送路21搬送。 详细为,设置有从配置在第二主搬送路24上的第三切换装置242附近、向第一主搬送路21 上的向第二副搬送路23的分支点的上游侧进行连接的第四副搬送路26。并且,在第四副搬送路26上沿着托盘T的搬送方向配置有作为纱线量检测部的纱线量检测装置261、筒脚纱检测装置262和筒脚纱处理装置263。纱线量检测装置261用于检测由于与所搬送的筒管B抵接而转动的臂的转动位置,并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来检测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规定量以上的纱线Y。另外,纱线量检测装置261与上述各纱线量检测装置211、221为相同的构成。筒脚纱检测装置262用于检测沿着筒管B外周面转动的筒脚纱刷的转动位置,并根据检测到的转动位置来判断是否卷绕有纱线Y。另外,筒脚纱检测装置262与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241为相同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筒脚纱检测装置262仅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61判断为是空筒管 Be或者极少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进行该筒管B上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判断。纱线量检测装置261能够在使筒管B搬送的同时判断纱线Y的卷绕量,而与此相对,筒脚纱检测装置262如果不使筒管B暂时停止则不能进行是否卷绕有纱线Y的判断。因此,根据纱线量检测装置的判断结果,由筒脚纱检测装置262仅对有需要的筒管进行判断。由此,能够防止托盘T滞留在筒脚纱检测装置沈2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四副搬送路沈上纱线量检测装置261和筒脚纱检测装置262邻接配置,但也可以是使它们为一体的构成。筒脚纱处理装置263用于通过夹持器把持并抽取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 并将该纱线Y进行废弃处分。仅在由上述纱线量检测装置261和筒脚纱检测装置262判断为纱线Y的卷绕量为规定量以下、即是极少筒脚纱筒管Bl的情况下,筒脚纱处理装置263 将该纱线Y进行废弃处分。如图8A、图8B所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63主要由保持并吊起筒管B的筒管拾取器 、推动所吊起的筒管B的推动器沈北以及对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进行把持的夹持
器洸3c构成。说明筒脚纱处理装置沈3的动作状态,如图8A所示,筒脚纱处理装置沈3首先将大致圆筒形状的筒管拾取器263a插入筒管B的内部通路而保持该筒管B。然后,筒脚纱处理装置沈3吊起筒管B并且驱动夹持器而对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进行把持。之后,如图8B所示,筒脚纱处理装置263通过推动器沈北将所吊起的筒管B向下方推动,从筒管B的上端部抽取筒管B上所卷绕的纱线Y。然后,筒脚纱处理装置263通过未图示的吸入装置吸入抽取的纱线Y,并进行废弃处分。接着,具体说明各搬送路21、22、23……上的托盘T的搬送路径的切换。另外,图中的实线及虚线箭头用于表示托盘T的搬送方向。图9A为通过第一主搬送路21的第一切换装置213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对于纱线Y的卷绕量判断为比规定量多、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对于纱头部YE向规定位置(筒管B内侧)的配置判断为成功了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切换装置21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向第一主搬送路21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具体为,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判断为是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判断为拉出处理成功了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向第一主搬送路21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另一方面,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对于纱线Y的卷绕量判断为是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对于纱头部YE向规定位置(筒管B内侧)的配置判断为不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第一切换装置21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 T向第一副搬送路22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具体为,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11判断为是极少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12c判断为拉出处理不成功的情况下,第一切换装置21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向第一副搬送路22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通过这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筒管搬送系统2,即使在第一主搬送路21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的拉出处理失败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向第一副搬送路22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搬送。由此,能够提高将纱线Y的纱头部YE能够配置到规定位置(筒管B内侧)的可能性、即拉出处理成功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被反复向第一主搬送路21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搬送。并且,能够防止极少筒脚纱筒管Bl或空筒管Be、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 图9B为通过第一副搬送路22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21对于纱线Y的卷绕量判断为比规定量多、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对于纱头部YE向规定位置(筒管B内侧)的配置判断为成功了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向第一副搬送路22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具体为,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21判断为是满卷筒管Bf或半卷筒管Bh、且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判断为拉出处理成功了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向第一副搬送路22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另一方面,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21对于纱线Y的卷绕量判断为是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对于纱头部YE向规定位置(筒管B内侧)的配置判断为不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一副搬送路22上的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 T向第三副搬送路25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具体为,在纱线量检测装置221判断为是极少筒脚纱筒管Bl或者空筒管Be的情况、以及成功与否检测装置222c判断为拉出处理不成功的情况下,第二切换装置223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向第三副搬送路25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通过这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筒管搬送系统2,即使在第一副搬送路22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的拉出处理失败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安装有该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 的托盘T向第三副搬送路25送出。并且,能够经由该第三副搬送路25等将安装有该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的托盘T再次向第一主搬送路21搬送。并且,能够防止极少筒脚纱筒管Bi、空筒管Be以及拉出处理失败了的筒管B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图IOA为通过第二主搬送路24的第三切换装置242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在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在筒管B上未卷绕有纱线Y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主搬送路24上的第三切换装置24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向第二主搬送路24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具体为,在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是空筒管Be的情况下,第三切换装置242 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继续向第二主搬送路24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另一方面,在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在筒管B上卷绕有纱线Y的情况下,设置在第二主搬送路24上的第三切换装置24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向第四副搬送路26 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具体为,在筒脚纱检测装置241判断为是满卷筒管Bf、半卷筒管Bh及极少筒脚纱筒管Bl中的任何一种的情况下,第三切换装置242将安装有该筒管B的托盘T向第四副搬送路26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0091]通过这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筒管搬送系统2,能够将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再次向第一主搬送路21返回。由此,能够防止卷绕有纱线Y的筒管B向细纱机1搬送。图IOB为根据第一主搬送路21上有无托盘T滞留来变更搬送路径的图。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未滞留托盘T时,设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偏移区间 21A,将后续托盘T继续向第一主搬送路21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具体为,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该偏移区间21A的下游侧未滞留托盘T时,偏移区间21A将后续托盘T继续向第一主搬送路21送出(参照图中实线箭头)。另一方面,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滞留有托盘T时,设置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偏移区间21A,将后续托盘T向第二副搬送路23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具体为,偏移区间21A,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该偏移区间21A的下游侧滞留有托盘T时,如上述那样将后续托盘T向第二副搬送路23送出(参照图中虚线箭头)。通过这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筒管搬送系统2,在第一主搬送路21上滞留了规定量的托盘T时,能够在为构成简单的同时可靠地将后续托盘T向第一副搬送路22搬送。由此,能够避免第一主搬送路21上的托盘T滞留而搬送后续托盘T,因此能够提高搬送处理能力。
权利要求1.一种筒管搬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主搬送路,连续地从细纱机向自动络纱机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 第一筒管准备装置,设置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第一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一主搬送路的比设置了上述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位置靠下游侧分支,向上述自动络纱机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以及第二筒管准备装置,设置在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 在该筒管搬送系统中,具备第二副搬送路,该第二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上游侧分支,而向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二筒管准备装置的上游侧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设置有偏移区间,该偏移区间用于在安装有筒管的托盘在该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了时,使用上述第二副搬送路从该第一主搬送路向上述第一副搬送路搬送该托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管搬送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偏移区间为弯曲路,该弯曲路被设置为,在托盘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了时, 将一部分托盘向上述第二副搬送路的搬送方向的相反侧错开,在该弯曲路中,使后续托盘与向该第二副搬送路的搬送方向的相反侧错开并停止了的托盘接触,由此向该第二副搬送路送出该后续托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管搬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主搬送路,连续地从自动络纱机向细纱机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 第三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的比设置了第二筒管准备装置的位置靠下游侧分支,向上述第二主搬送路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盘;以及第四副搬送路,从上述第二主搬送路分支,向上述第一主搬送路搬送安装有筒管的托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管搬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主搬送路具有纱线量检测部,检测筒管上所卷绕的纱线的卷绕量;成功与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第一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纱头部的拉出处理是否成功;以及第一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到上述第一副搬送路,在上述纱线量检测部对于纱线的卷绕量判断为是规定量以下的情况、或者上述成功与否检测装置判断为纱头部的拉出处理不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述第一主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一切换装置,向上述第一副搬送路送出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管搬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副搬送路具有纱线量检测部,检测筒管上所卷绕的纱线的卷绕量;成功与否检测装置,检测上述第二筒管准备装置进行的纱头部的拉出处理是否成功;以及第二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到上述第三副搬送路,在上述纱线量检测部对于纱线的卷绕量判断为是规定量以下的情况、或者上述成功与否检测装置判断为纱头部的拉出处理不成功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述第一副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二切换装置向上述第三副搬送路送出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
6.如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之一所述的筒管搬送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主搬送路具有筒脚纱检测装置,检测筒管上是否卷绕有纱线;和第三切换装置,切换是否将托盘送出到上述第四副搬送路,在上述筒脚纱检测装置判断为筒管上卷绕有纱线的情况下,设置在上述第二主搬送路上的上述第三切换装置,向上述第四副搬送路送出安装有该筒管的托盘。
专利摘要一种筒管搬送系统(2),具备第一主搬送路(21),连续地从细纱机(1)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托盘(T);第一筒管准备装置(212),设置在第一主搬送路上;第一副搬送路(22),从第一主搬送路上的比设置了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位置靠下游侧分支,而向自动络纱机(3)搬送托盘;以及设置在第一副搬送路上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222);该筒管搬送系统具备从第一主搬送路上的第一筒管准备装置的上游侧分支、而向第一副搬送路上的第二筒管准备装置的上游搬送托盘的第二副搬送路(23);在第一主搬送路上设置有偏移区间(21A),在第一主搬送路上滞留了托盘时使用第二副搬送路从第一主搬送路向第一副搬送路搬送托盘。
文档编号B65H67/06GK202063604SQ20112015836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井上敬, 吉田恭规, 田村武士, 霜宗叙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