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毛羽除去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去当将纱线从供纱管卷绕于卷取部时在该纱线表面产生的毛羽的毛羽除去装置、以及具备该毛羽除去装置的纱线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利用自动络纱机之类的纱线卷取装置从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的情况下,由于从供纱管引出的纱线在被卷绕的过程中与导纱部分等接触,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在所卷取的纱线上产生毛羽。作为对这种毛羽进行控制的技术,以往例如公知有如日本特开2001-139231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自动络纱机的毛羽倒伏装置、如日本特开 2002-348042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的毛羽控制装置。其中,日本特开2001-139231号公报所记载的毛羽倒伏装置具备喷嘴构件,在该喷嘴构件设置有供纱线通过的纱线通路以及为了使该通路内产生回旋流而喷射气体的孔, 通过朝纱线通路内喷射气体而使纱线鼓胀(ballooning),由此使毛羽缠绕于纱线而将毛羽卷入纱线。并且,日本特开2002-348042号公报记载的毛羽控制装置具备多个摩擦盘,通过这些盘的旋转对行进的纱线施以假捻,将从纱线的表面突出的毛羽卷入构成纱线的纤维中。根据上述的装置,均能够对在将从供纱管引出的纱线卷绕成卷装的过程中产生的毛羽进行抑制。另外,在如上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如日本特开2001-139231号公报· 2中也记载的那样,作为使纱线的行进以及卷取顺畅地进行的构件,具备对行进中的纱线赋予拉力的张力赋予装置(张紧装置)。然而,在日本特开2001-139231号公报所记载的毛羽倒伏装置中,不仅需要用于使纱线回旋的气体、喷嘴构件,还需要用于对喷嘴构件供给气体的气体供给构件(气体通路、作为气体供给源的压缩机等)。并且,为了得到充分的毛羽倒伏效果,需要在纱线通路的入口以及出口的至少一方,设置实质上阻止由上述的回旋流对纱线施以的加捻传播至纱线通路的入口以及出口的至少一方的止捻构件。因此,除了上述的气体的消耗之外,无法避免装置结构乃至机构的复杂化。另一方面,即便是在日本特开2002-348042号公报所记载的毛羽控制装置中,为了对行进的纱线施以假捻,需要以规定的状态配置多个摩擦盘。此外,需要另外具备用于对上述多个摩擦盘进行驱动的多个驱动轴、经由上述驱动轴对各盘进行驱动的旋转驱动装置 (马达等)。因此,在该情况下,也存在装置结构、机构变得比较复杂的问题。然而,虽然在如上所述的纱线的卷绕时会产生从Imm以下的毛羽到IOmm以上的毛羽的各种长度的毛羽,但存在谋求其中的特别是3mm以上的比较长的毛羽的量少的纱线的用户。对于该点,以往的毛羽倒伏装置并不是以这种3mm以上的比较长的毛羽为重点而对其量进行抑制的结构,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响应如上所述的用户的期望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乃至机构除去当从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时产生的毛羽(特别是3mm以上的比较长的毛羽,下同)的毛羽除去装置、以及具备该毛羽除去装置的纱线卷取装置(纱线卷取装置等)。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乃至机构除去当从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时产生的毛羽、并且能够使除去的毛羽(落棉)积蓄在一处以容易进行此后的落棉除去作业的纱线卷取装置等。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乃至机构除去当从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时产生的毛羽、并且在毛羽除去操作中容易进行所需要的调整的纱线卷取装置等。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乃至机构除去当从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时产生的毛羽、并且相对于行进的纱线能够实现适合毛羽除去以及适合卷取的双方的赋予拉力的纱线卷取装置等。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乃至机构除去当从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时产生的毛羽、并且与以往的具备毛羽倒伏装置的自动络纱机等相比能够减少驱动源的个数、相应地能够降低成本的纱线卷取装置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毛羽除去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毛羽除去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以下述方式构成。S卩,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毛羽除去装置具有多个按压部件对,上述多个按压部件对夹着卷绕于卷取部的纱线的纱线行进路径、且以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在构成上述按压部件对的第一按压部件和第二按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备能够相对于另一方移动的移动机构。在各按压部件对分别形成有与纱线接触而按压纱线的纱线接触部。进而,在形成于各按压部件对中的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一纱线接触部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在形成于第二按压部件的第二纱线接触部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或者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平面。在该情况下,优选第二纱线接触部如前者一样是圆弧状的凸部,特别优选是与第一纱线接触部相同形状的圆弧状的凸部。此处,上述的所谓“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表示,当以包含纱线接触部和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沿着纱线行进路径切断按压部件时,该按压部件的截面中面向纱线行进路径的一侧的侧缘部是圆弧状的凸部。更具体地说,毛羽除去装置形成为如下的结构上述毛羽除去装置还具有以夹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在其中的第一板部件的板面上形成上述多个第一按压部件,在第二板部件的板面上形成上述多个第二按压部件。进而,各板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在未形成有上述各按压部件的板面侧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支承。多个按压部件对能够设在两处乃至四处,但是,在毛羽抑制效果特别高这点出发, 优选设在两处。设在一处的话无法得到充分的毛羽抑制效果,具备五处以上的话反而存在毛羽增加的可能性。在第一板部件,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两处沿着与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按压部件,在第二板部件,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两处沿着与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二按压部件。各按压部件形成为具有从纱线行进路径侧观察时呈环状的形状的结构。形成有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一板部件、和形成有第二按压部件的第二板部件为相同形状。该情况下的相同形状表示,例如在从由该按压部件夹着的纱线行进路径一侧观察各板部件的情况下,各板部件的外形(轮廓)为相同的形状(例如均为相同的四边形、圆形
寸J ο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卷取装置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该纱线卷取装置具有对供纱管进行支承的筒管支承部、以及从由该筒管支承部支承的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其中,上述纱线卷取装置还具备上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卷取装置中,还具备张力赋予装置,该张力赋予装置对将要卷绕于卷取部的纱线赋予张力;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由张力赋予装置和毛羽除去装置进行的张力赋予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张力赋予装置以及毛羽除去装置设置于一体的框架,且上述纱线卷取装置具备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用共通的驱动源来驱动上述张力赋予装置和上述毛羽除去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毛羽除去装置,由于具备多个按压部件对,上述多个按压部件对夹着卷绕于卷取部的纱线的纱线行进路径、且以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其中的至少一方的按压部件具备能够使该一方的按压部件相对于另一方的按压部件移动的移动机构,因此能够夹持在上述按压部件对的纱线接触部之间行进的纱线。由此,能够对存在于纱线表面的毛羽赋予摩擦力,将毛羽以拉断的方式除去。在该情况下,当作用于被夹持在纱线接触部之间的纱线的按压力、即夹持力过强时,纱线表面变粗糙反而起毛,当相对于纱线的接触面积广时纱线表面的擦过距离变长,也会成为起毛的原因。虽然对纱线赋予的拉力恒定,且为了除去毛羽而赋予的按压力也恒定, 但是,当用尖尖的凸部夹持纱线时,与纱线接触的面积非常小,因此压力(夹持力)会集中于该部分。会因集中在该局部的强按压力导致纱线变粗糙而起毛。当因这种起毛而导致的毛羽增加量比因毛羽被拉断而导致的毛羽减少量多时,整体的毛羽量增加。相反,当与纱线接触的面积过大时,压力(夹持力)的集中会消失,无法得到所需要的拉断力。此外,与和纱线接触的面积变大的量相应地,纱线表面所擦过的距离变长,从而导致起毛增加。这种因毛羽被拉断而导致的毛羽减少量和因起毛而导致的毛羽增加量的差分作为最终的毛羽量而被测定,但在毛羽除去机构相对于纱线而面接触的结构中无法得到充分的毛羽除去效果。对于该点,在本实用新型中,形成于各按压部件对中的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一纱线接触部形成为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形成于各按压部件对中的第二按压部件的第二纱线接触部形成为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平面、或者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因此,至少第一纱线接触部(当第二纱线接触部形成为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时第二纱线接触部也)相对于行进的纱线成为点接触的状态。当将纱线夹持在这种至少一方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之间而使该纱线行进时,尽管与纱线接触的面积比较小,但不会引起像用尖尖的凸部来夹持纱线时那样的压力(夹持力)的集中。另外, 因为与纱线接触的面积比较小,因此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拉断力,同时,能够避免因纱线表面擦过的距离变长而导致的起毛的增加。并且,对于长的毛羽,与其长度长的量对应地,对通过圆弧状的凸部之间的纱线作用的摩擦力也变大,因此与短毛羽相比更容易被拉断。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毛羽除去装置,能够有效地除去乃至抑制在卷取于卷装的纱线产生的比较长的毛羽(3mm以上的毛羽)。在构成为第二纱线接触部也是圆弧状的凸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具备本实用新型的毛羽除去装置的纱线卷取装置的纱线行进路径中,利用圆弧状的凸部和凸部夹持行进的纱线。由此,能够使应力适度地集中于圆弧面,能够在不使纱线进一步起毛的前提下除去纱线表面的比较长的毛羽。在该情况下,当第二纱线接触部形成为与第一纱线接触部相同形状的圆弧状的凸部时,由于利用相同形状的凸部来夹持纱线,因此容易把握因夹持而导致的应力集中部分,对用于得到最佳的毛羽除去(抑制)效果的夹持力等的调整变得容易。在本实用新型的毛羽除去装置中,形成为如下的结构上述毛羽除去装置还具备以夹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上述多个第一按压部件形成在其中的第一板部件的板面上,上述多个第二按压部件形成在第二板部件的板面上,上述各板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在未形成有上述各按压部件的板面侧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该情况下,由于多个按压部件配置于摇动的板部件,因此,能够将用于除去毛羽的应力均等地分散到这种多个按压部件。由此,能够使多个按压部件发挥相等的毛羽除去作用。在上述第一板部件,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两处沿着与上述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第一按压部件,在上述第二板部件,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两处沿着与上述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第二按压部件,在该情况下,能够将落棉积蓄在各按压部件之间。并且,由于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因此在制作方面也是有利的。在将各按压部件形成为环状的情况下,由于形状简单,因此在制作方面是有利的。当形成有上述第一按压部件的上述第一板部件、和形成有上述第二按压部件的上述第二板部件为相同形状时,由于利用相同形状的凸部夹持纱线,因此容易把握由夹持导致的应力集中部分,调整变得容易。纱线卷取装置具备对供纱管进行支承的筒管支承部;从由该筒管支承部支承的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以及上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中,上述纱线卷取装置还具备张力赋予装置,该张力赋予装置对将要卷绕于卷取部的纱线赋予张力;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由该张力赋予装置和上述毛羽除去装置进行的张力赋予进行控制,此时,能够利用上述控制部对由张力赋予装置的赋予的拉力、由毛羽除去装置产生的用于除去毛羽的按压力、以及由张力赋予装置和毛羽除去装置赋予的拉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实现适合除去毛羽和适合卷取纱线的赋予拉力。在该纱线卷取装置中,当将张力赋予装置以及毛羽除去装置设置于一体的框架时,能够与框架一起进行相对于纱线卷取装置的装卸,因此两个装置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用共通的驱动源进行驱动,因此,与用单独的驱动源驱动各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驱动源的个数,相应地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纱线卷取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纱线卷绕装置所具备的毛羽除去装置的周边构造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出活动侧梳形体以及活动侧按压体位于工作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活动侧梳形体以及活动侧按压体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从图4的箭头C的箭头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6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0036]图7是沿着图2的B-B线的剖视图。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一对按压体(按压部件等),(a)为从对置的面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纵剖视图。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一对按压体(按压部件等),(a)为从对置的面侧观察的主视图,(b)为纵剖视图。图10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各一对的按压体,(a)示出比较例1, (b)示出比较例2,(c)示出比较例3,(d)示出比较例4,(e)示出比较例5。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确认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乃至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纱线卷取装置(自动络纱机) 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纱线卷取装置1具有纵长箱状的主体框架2。在该主体框架2的左侧,沿着从下方朝上方延伸的纱线Y的纱线行进路径,配置有筒管支承部3、退绕辅助装置4、拉力赋予部5、拉力传感器6、纱线接头装置7、清纱器(slub catcher) 8以及卷取部9 等,以能够卷取由筒管支承部3支承的供纱管B的纱线Y而形成卷装P。其中,在拉力赋予部5,除了具备张紧装置10之外,还具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的毛羽除去装置11。退绕辅助装置4抑制因供纱管B的纱线卷绕量的减少而导致的退绕张力的上升, 对纱线Y从供纱管B的退绕进行辅助。拉力赋予部5的张紧装置10对从供纱管B输送过来的纱线Y赋予规定的拉力(张力)(对此后述)。拉力传感器6设置于通过拉力赋予部5 后的纱线Y的纱线行进路径,测定纱线Y的拉力并输出其结果。作为拉力传感器6,例如相当于,在两根固定棒之间配置活动棒,基于跨越固定棒和活动棒挂住的纱线Y对活动棒赋予的力来测定纱线Y的拉力。当利用清纱器8检测到纱疵时,纱线接头装置7将纱线Y切断而将纱疵部分除去, 并使该除去后的供纱管B侧的下纱和卷装P侧的上纱接合。因此,捕捉上述下纱并交接至纱线接头装置7的中继管12、和捕捉上述上纱并交接至纱线接头装置7的吸嘴13,分别以能够摇动的状态组装于主体框架2。纱线Y相对于张紧装置10的导入,在中继管12将下纱交接至纱线接头装置7的过程中进行。卷取部9由使纱线Y在一定的宽度范围内进行变位操作(横动)的横动鼓14、和对卷装P的卷芯15进行支承的摇架16等构成。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拉力赋予部5,在固定于主体框架2的辅助框架17的一侧,以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的状态安装有上下一对平板状的托架18、19。在上述托架18、19 之间配置有上述的张紧装置(张力赋予装置)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的毛羽除去装置11、构成上述它们的一部分的上下一对摇动体20、21、驱动机构(移动机构)22、后表面开口的箱状的壳体23等。在两个托架18、19分别形成有在它们的前缘开口的前后方向长的导入槽对、25。当进行纱线接头作业时,由中继管12捕捉的下纱,从张紧装置10的前方经由导入槽24、25被导入位于下述的待机位置的活动侧梳形体27和固定侧梳形体沈之间,且该下纱的上端侧被交接至纱线接头装置7。如图2乃至图4所示,张紧装置10包含梳状的固定侧梳形体沈、梳状的活动侧梳形体27、上述的下侧的摇动体21、上述的驱动机构22、以及壳体23。驱动机构22构成为, 能够将活动侧梳形体27切换操作至工作位置(图3所示的位置)和待机位置(图4所示的位置)。活动侧梳形体27在工作位置与固定侧梳形体沈协作来夹持纱线Y而对纱线Y 赋予拉力,在待机位置从固定侧梳形体沈分离,能够将纱线Y导入活动侧梳形体27与固定侧梳形体26之间。另外,在张紧装置10具备对活动侧梳形体27的切换状态进行检测的开闭传感器(未图示),利用该开闭传感器检测活动侧梳形体27是位于工作位置还是位于待机位置。如图2乃至图4、图6、图7所示,固定侧梳形体沈固定于壳体23的右侧壁的外表面,且是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图示例中为4个)水平的固定梳齿观的结构。各固定梳齿观的前端部被倒圆,以便于顺畅地导入纱线Y,且在后部形成有用于限制纱线Y朝后方移动的半圆状的突起部四。如图6所示,下侧的摇动体21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状,且中央的轮毂31 由固定于下侧的托架19的支轴30枢轴支承,从而下侧的摇动体21能够绕该轴摇动。下侧的摇动体21的一端侧成为活动侧梳形体27的安装部32,另一端侧成为由后述的第一杆 67、第二杆68摇动操作的被操作部33。活动侧梳形体27为具备在下侧的摇动体21的安装部32设置的多个(在图示例中为3个)水平的活动梳齿34的结构。各活动梳齿34以能够与上述的固定梳齿观呈交错状地交叉的方式配置,从而使纱线Y在固定梳齿观的突起部四的侧方形成弯曲部。通过活动梳齿34使纱线Y弯曲,在由使纱线Y弯曲的活动梳齿34和固定梳齿观的弯曲部协作地夹持纱线Y时,纱线Y朝前方的移动被限制。活动侧梳形体27在工作位置且在与固定侧梳形体26协作下夹持纱线Y而对纱线Y赋予拉力,在待机位置从固定侧梳形体沈分离, 能够将纱线Y导入活动侧梳形体27与固定侧梳形体沈之间。接下来,对拉力赋予部5所具备的上述的毛羽除去装置11进行说明。如图2、图3、图7所示,毛羽除去装置11包含一对按压体40、41,这一对按压体 40,41以夹着纱线Y的卷绕到卷取部9的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对置配置;上侧的摇动体20 ; 以及驱动机构22。驱动机构22与上述的张紧装置10的驱动机构22是共通的。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一对按压体40、41由陶瓷构成,如图2所示,从对置的面侧 (夹持纱线Y的一侧)观察的形状形成为四边形状。上述按压体40、41均具有板状部分, 其中的一方的按压体40的板状部分成为第一板部件42,另一方的按压体41的板状部分成为第2板部件43。另外,沿着相互对置的面的上缘以及下缘分别呈对置状地设置有上下两对按压部44、45、46、47。上述上下两对按压部44、45、46、47沿与纱线Y的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在图2中为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在上述按压部44、45、46、47,在对置的面侧形成有与纱线接触而按压纱线的纱线接触部48、49、50、51。对于各纱线接触部48、49、50、51,在本实施例中,从与图2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均由沿着纱线Y的纱线行进路径的相同形状的圆弧状的凸部构成。在各按压体40、41的板部件42、43的按压部(第一按压部件)44、45之间以及按压部(第二按压部件)46、47之间,贯通形成有在将该按压体40、41螺钉紧固于图7所示的连结单元55时使用的螺钉插通孔5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各按压体40、41的板部件42、43和按压部 44、45、46、47由相同的原材料(在该实施例中为陶瓷)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分体形成,并且还可以由不同的原材料构成。对于上述一对按压体40、41,在本实施例中,其中的一方成为固定侧按压体40,另一方成为活动侧按压体41。固定侧按压体40经由第一板部件42利用螺钉53固定于形成有上述固定侧梳形体26的壳体23右侧壁的外表面的上部。如图2、图3以及图7所示,活动侧按压体41安装于连结单元55,该连结单元55安装于上侧的摇动体20的安装部M。 连结单元55由第一连结部件56、第二连结部件58、以及对第一连结部件56和第二连结部件58进行连结的连结轴59构成,其中,第一连结部件56固定于上侧的摇动体20的安装部 54,第二连结部件58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连结于第一连结部件56,且活动侧按压体41通过螺钉57固定于该第二连结部件58。连结轴59与支承上述的摇动体20、21等的支轴30平行地设置,第二连结部件58以及安装于该第二连结部件58的活动侧按压体41能够绕着该连结轴59 —体地摇动。上侧的摇动体20形成为与下侧的摇动体21同样的构造,如图3以及图7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状,中央的轮毂60由固定于下侧的托架19的支轴30枢轴支承而能够绕着该轴摇动。上侧的摇动体20的一端侧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连结部件56的安装部 54,另一端侧与下侧的摇动体21同样地成为由第一杆67、第二杆68摇动操作的被操作部 61。驱动机构22构成为能够利用共通的驱动源驱动上侧的活动侧梳形体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如图3所示,该驱动机构22具有开闭用的第一致动器(驱动源)65,该开闭用的第一致动器65用于对活动侧梳形体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的开闭位置(待机位置和工作位置)进行切换操作;调节用的第二致动器(驱动源)66,该调节用的第二致动器 66用于对作用于上下摇动体20、21的转矩值进行调节,进而对作用于活动侧梳形体27、活动侧按压体41的转矩值进行调节;由支轴30支承为能够分别摇动的第一杆67以及第二杆 68 ;第一连结杆70,该第一连结杆70的一端连结于第一杆67的一端侧,另一端连结于第一致动器65的旋转轴69 ;以及第二连结杆72,该第二连结杆72的一端连结于第二杆68的一端(摇动端)侧,另一端连结于第二致动器66的旋转轴71。第一致动器65以及第二致动器66在图示例中均由旋转型的螺旋管构成。如图3以及图5至图7所示,在第一杆67的一端侧,在上下形成有第一操作部73, 该第一操作部73用于在对活动侧梳形体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的开闭位置进行切换操作时使上下的摇动体20、21摇动。并且,在第一杆67的另一端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操作部 74,当为了将活动侧梳形体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从图4所示的待机位置切换至图3以及图6等所示的工作位置而使第一杆67以支轴30为中心朝图4的左旋方向摇动时,该第二操作部74抵接于第二杆68的一端,从而使该第二杆68以同一支轴30为中心朝图4的左旋方向摇动。第二杆68在从上方观察时弯曲成大致L状,在其一端侧形成有由支轴30支承的轮毂75,在另一端侧上下设置有分别与上下摇动体20、21对应的操作部76、77 (参照图5)。 上述的上下操作部76、77分别配置于能够与上下摇动体20、21的被操作部61、33对置的高度位置,且在成为其对置面的一侧分别装配有弹性体(在图示例中为橡胶)78、79。并且,在第二杆68的上下操作部76、77之间设置有从上方观察时朝与操作部76、77相同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80,第二连结杆72的一端连结于该连接部80的前端侧。另外,在活动侧梳形体 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位于图3所示的工作位置的状态下,当第二致动器66经由第二连结杆72使第二杆68以支轴30为中心朝图3的左旋方向摇动时,该第二杆68的上下操作
1部经由各弹性体按压上下摇动体20、21的被操作部61、33,相反,当使第二杆68朝图3的右旋方向摇动时,该按压操作被缓和或者被解除。这样,构成为能够利用第二致动器66对作用于上下摇动体20、21的转矩值进行调节,进而能够对作用于纱线Y的拉力以及相对于纱线Y的由按压体41产生的按压力(夹持纱线Y的力)进行调节。另外,分别装配于第二杆68的上下操作部76、77的各弹性体78、79优选使用适合各用途的弹性体,以便当经由各弹性体78、79将上下摇动体20、21的被操作部61、33朝规定方向按压时,在上侧的摇动体20能够得到适合利用活动侧梳形体27赋予拉力的转矩值, 并且在下侧的摇动体21能够得到适合利用按压体41除去毛羽的转矩值。第一致动器65以及第二致动器66的驱动能够由对纱线卷取装置(自动络纱机)1 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83 (参照图1)控制。在对活动侧梳形体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进行打开操作时,第一致动器65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一连结杆70、第一杆67以及上下摇动体20、21等传递至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当从图3、图6以及图7的状态驱动第一致动器65时,第一杆67以支轴30为中心朝该图的右旋方向摇动,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从上述图所示的工作位置朝图4所示的待机位置进行切换。另一方面,当对活动侧梳形体27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进行关闭操作时,第一致动器65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一连结杆70、第一杆67、第二杆68以及上下摇动体20、21等传递至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当从图4的状态驱动第一致动器65时,第一杆 67以支轴30为中心朝图4的左旋方向摇动,其第二操作部74抵接于第二杆68的一端而使第二杆68绕着支轴30摇动。然后,伴随与此,第二杆68的弹性体79、78抵接于上下摇动体20、21的被操作部61、33而使两个摇动体20、21绕着同一支轴30摇动,由此,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从待机位置朝工作位置进行切换。当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到达工作位置时,第二致动器66被驱动。该第二致动器66的旋转动力经由第二连结杆72、第二杆68以及上下摇动体20、21等传递至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从而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 的工作位置进一步被微妙地调节。结果,如图2以及图6所示,活动梳齿34与固定梳齿观以规定的状态交叉,纱线Y由两梳齿观、34以在左右方向呈锯齿状弯曲的方式夹持,利用作用于该弯曲部的摩擦力对纱线Y赋予拉力。并且,如图2以及图7所示,在交叉的两梳齿 28,34的上方,纱线Y被夹持在固定侧按压体40的由圆弧状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第一纱线接触部)49和与活动侧按压体41同样地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第二纱线接触部)51之间,当纱线行进时,通过纱线Y的表面在该夹持部分擦过而纱线表面的毛羽被拉断。控制装置83根据来自拉力传感器6的测定数据对施加于第二致动器66的电压 (电流)进行控制,从而对作用于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42的转矩值进行调节,以使纱线Y的拉力、由第一、第二纱线接触部49、51产生的对纱线Y的按压力合适。纱线Y的拉力是通过控制装置83根据拉力传感器6的测定结果对第二致动器66的驱动进行控制来调节的。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纱线卷取装置1中,在活动侧按压体4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 位于工作位置的状态下,当使纱线Y朝图1的上方行进以便从由筒管支承部3支承的供纱管B朝卷取部9卷绕纱线Y而形成卷装P时,纱线Y在由张紧装置10赋予了所需要的拉力的状态下被卷绕于卷取部9。在该过程中,由于纱线Y与导纱器部分等接触,因此会在通过张紧装置10之后的纱线Y的表面产生从Imm以下的短毛羽至IOmm以上的长毛羽的长短各异的毛羽。产生了这样的毛羽的纱线Y在通过张紧装置10之后通过配置于张紧装置10的上方的毛羽除去装置11,此时,3mm以上的比较长的毛羽以下述方式被除去。即,沿着纱线行进路径行进的纱线Y被夹持在毛羽除去装置11所具备的一对按压体40、41的纱线接触部 49、51之间。然后,在该状态下,当纱线Y通过纱线接触部49、51之间时,对存在于纱线表面的毛羽赋予摩擦力,将毛羽拉断而除去。此时,当作用于被夹持在纱线接触部49、51之间的纱线Y的按压力(夹持力)过强时,纱线表面变粗糙反而起毛,当相对于纱线Y的接触面积广时,纱线表面的擦过的距离变长,也会成为起毛的原因。虽然由第一致动器65经由下侧的摇动体21以及活动侧梳形体27对纱线Y赋予的拉力恒定,且为了除去毛羽而经由上侧的摇动体20以及活动侧按压体41作用于纱线Y的按压力也恒定,但是,当用尖尖的凸部夹持纱线Y时,与纱线Y接触的面积非常小,因此压力(夹持力)会集中于该部分,会因集中在该局部的强按压力导致纱线变粗糙从而反而起毛。进而,当因这种起毛而导致的毛羽增加量比因毛羽被拉断而导致的毛羽减少量多时,整体的毛羽量增加。相反,当与纱线接触的面积过大时,压力(夹持力) 的集中会消失,无法得到所需要的拉断力。此外,与和纱线Y接触的面积变大的量相应地, 纱线表面所擦过的距离变长,从而导致起毛增加。这种因毛羽被拉断而导致的毛羽减少量和因起毛而导致的毛羽增加量的差分作为最终的毛羽量而被测定,但在毛羽除去机构相对于纱线面接触的结构中无法得到充分的毛羽除去效果。与此相对,在上述结构的毛羽除去装置11中,以夹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对置配置的一对按压体40、41的上下第一以及第二纱线接触部48、49以及50、51均由沿着与纱线 Y的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圆弧状的凸部构成,利用这些对置的凸部来夹持行进的纱线Y。在该情况下,虽然当对置的圆弧状的凸部彼此直接接触的话会形成曲面接触,但是当沿与两个凸部正交的方向在这两个凸部之间行进的纱线Y在被这两个凸部夹持的状态通过这个凸部之间时,该纱线Y与该凸部之间的接触状态是近似于点接触的线接触状态。当将纱线Y夹持在这样隔开规定的间隔位于上下两个部位的圆弧状的凸部之间而使该纱线Y 以近似于点接触的线接触状态行进时,尽管与纱线Y接触的面积比较小,但不会引起像用尖尖的凸部来夹持纱线时那样的压力(夹持力)的集中。另外,因为与纱线Y接触的面积比较小,因此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拉断力,同时,能够避免因纱线表面所擦过的距离变长而导致的起毛的增加。除此之外,对于长的毛羽,与其长度长的量对应地,对通过圆弧状的凸部之间的纱线作用的摩擦力也变大,因此与短毛羽相比更容易被拉断。这样,根据上述的毛羽除去装置11以及具备该毛羽除去装置11的纱线卷取装置1,能够有效地除去乃至抑制在卷取于卷装P的纱线Y产生的比较长的毛羽(3mm以上的毛羽)。该实施例的一对按压体40、41为,只是沿着从对置的面侧观察时的形状为四边形状的板部件42、43的上缘以及下缘,向与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形成上下两对按压部 (按压部件)44、45、46、47这样的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制作。并且,能够将落棉一次性地积蓄在形成于上下两对按压部(按压部件)44、45、46、47之间的空间,还能利用该纱线卷取装置1所具备的吸引装置等吸入该落棉。[0067](实施例2)图8(a)以及(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一对按压体85、 86。各按压体85、86具有从其对置的面侧(与纱线接触的一侧)观察时的形状为圆形的板状部分,其中的一方的按压体85的板状部分为第一板部件87,另一方的按压体86的板状部分为第二板部件88。另外,沿着相互对置的面的周缘分别以呈环状且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有按压部(按压部件)89、90。在上述按压部89、90的对置的面侧,形成有与纱线接触而按压纱线的纱线接触部91、92。各纱线接触部91、92由沿径向将该按压体85、86 切断后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凸部构成。在各按压体85、86的板部件87、88的中心部,形成有当将该按压体85、86螺钉紧固于图2所示的壳体23或图7等所示的连结单元55时使用的螺钉插通孔52。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一方的按压体85的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 91和另一方的按压体86的同样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92来夹持行进的纱线, 并且这种夹持部位隔开规定间隔形成于上下两个部位,因此,与实施例1的情况同样,能够使纱线相对于两个纱线接触部91、92以点接触状态行进,结果,能够有效地除去乃至抑制在卷绕于卷装的纱线产生的比较长的毛羽(3mm以上的毛羽)。并且,由于各按压体85、86 的形状简单,因此制作也容易。能够将落棉积蓄在形成于一对按压体85、86之间的空间S 中。(实施例3)图9(a)以及(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一对按压体93、 94。在该实施例3中,一对按压体93、94中的一方的按压体93为与实施例2的按压体85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对应的部分赋予同样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但另一方的按压体94的结构与实施例2不同。即,虽然该实施例3的另一方的按压体94具有夹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按压部(第二按压部件)95,但是形成于该按压部95的纱线接触部(第二纱线接触部)96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平面。详细地说,在夹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按压部(第二按压部件)95的纱线接触部96侧的端面中,其周缘被倒角成圆弧状,由该倒角部分97包围的内侧的部分形成为平面。另外,位于该倒角部分97的紧邻的内侧的平面部分形成第二纱线接触部96,将纱线夹持在由该平面构成的第二纱线接触部96与上述的一方的按压体93的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第一纱线接触部)91之间。另外,在该实施例3中,在各按压体93、 94的板部件87、98的中心部,形成有当将该按压体93、94螺钉紧固于图2所示的壳体23或图7等所示的连结单元55时使用的螺钉插通孔52。根据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利用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第一纱线接触部)91和由平面构成的纱线接触部(第二纱线接触部)96来夹持行进的纱线,因此能够使纱线相对于第一纱线接触部91以点接触的状态行进。在该情况下,虽然纱线相对于第二纱线接触部96为面接触的状态,但由于第一纱线接触部91如上所述相对于纱线成为点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利用该点接触部分的摩擦力将纱线表面的毛羽拉断除去。并且,由于形状简单,因此制作也容易。(比较例)图10(a) (e)分别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比较例1 5所涉及的各一对按压体100、101。其中,(a)所示的比较例1将一对按压体100、101的各纱线接触部102 形成为平面。(b)所示的比较例2将一对按压体100、101中的一方的按压体100的按压部 (按压部件)104形成为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按压体86同样地在上下具有由圆弧状的凸部构成的纱线接触部105的结构,将与之对应的另一方的按压体101的纱线接触部106
13形成为与上述圆弧状的凸部对应的圆弧状的凹部。(c)所示的比较例3在一对按压体100、 101的对置的面侧以位于对置位置的方式在上下分别形成有两处(总计四处)的圆弧状的凸部,将这些凸部作为纱线接触部107。(d)所示的比较例4将一方的按压体100的纱线接触面108形成为平面,将另一方的按压体的纱线接触部109形成为刀尖部分平坦的锯齿状的凸部,(e)所示的比较例5将一对按压体100、101的任一个纱线接触部109均形成为刀尖部分平坦的锯齿状的凹部。(a) (e)所示的任一种按压体100、101的从对置的面侧观察时的形状均为圆形(圈形)。(效果确认试验)为了确认本实用新型的效果,针对上述的实施例1 3以及比较例1 5进行除去毛羽的测试,图11中示出结果。按压体分别使用各实施例以及比较例所涉及的按压体,除此以外,使用实施例1所涉及的纱线卷取装置。所使用的纱线为精梳 Ne40,纱线的行进速度为1200m/min。在这种条件下,从供纱管将纱线卷绕于卷取部而形成卷装,测定供纱管的纱线的毛羽量和卷取至卷装后的纱线的毛羽量,求出毛羽的增加率被抑制的比例。图11中示出结果。表中的数值(抑制毛羽增加量的比例)越大,毛羽抑制效果越高。从图11可以看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 3所涉及的按压体的情况下, 与使用比较例1 5所涉及的按压体的情况相比较,任一种长度的毛羽的产生均被抑制。这种效果特别是对于2 15mm以上的长度的毛羽是显著的。
权利要求1.一种毛羽除去装置,除去当从供纱管将纱线卷绕于卷取部时在纱线表面产生的毛羽,上述毛羽除去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毛羽除去装置具有多个按压部件对,上述多个按压部件对夹着卷绕于上述卷取部的纱线的纱线行进路径、且以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在构成上述多个按压部件对的第一按压部件和第二按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具备能够相对于另一方移动的移动机构,在各按压部件对分别形成有与上述纱线接触而按压纱线的纱线接触部,在形成于各按压部件对中的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一纱线接触部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在形成于各按压部件对中的第二按压部件的第二纱线接触部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平面、或者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纱线接触部是圆弧状的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纱线接触部是与上述第一纱线接触部相同形状的圆弧状的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毛羽除去装置还具有以夹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上述多个第一按压部件形成在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中的第一板部件的板面上,上述多个第二按压部件形成在第二板部件的板面上,上述各板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在未形成有上述各按压部件的板面侧以能够摇动的方式被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按压部件对设在两处至四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板部件,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两处沿着与上述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第一按压部件,在上述第二板部件,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有两处沿着与上述纱线行进路径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上述第二按压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按压部件呈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上述第一按压部件的上述第一板部件、和形成有上述第二按压部件的上述第二板部件为相同形状。
9.一种纱线卷取装置,该纱线卷取装置具有对供纱管进行支承的筒管支承部、以及从由该筒管支承部支承的供纱管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纱线卷取装置具备上述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毛羽除去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纱线卷取装置还具备张力赋予装置,该张力赋予装置对将要卷绕于上述卷取部的纱线赋予张力;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由上述张力赋予装置和上述毛羽除去装置进行的张力赋予进行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力赋予装置以及毛羽除去装置被设置于一体的框架,上述纱线卷取装置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用共通的驱动源来驱动上述张力赋予装置和上述毛羽除去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毛羽除去装置具备多个按压部件对,上述多个按压部件对夹着卷绕于卷取部的纱线的纱线行进路径、且以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多个按压部件对中的至少一方的按压部件,具备能够相对于另一方移动的移动机构。在按压部件分别形成有与纱线接触而按压纱线的纱线接触部。另外,形成于各按压部件对中的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一纱线接触部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形成于第二按压部件的第二纱线接触部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圆弧状的凸部、或者是沿着纱线行进路径的平面。
文档编号B65H59/10GK202226468SQ20112027752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0日
发明者今村久胜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