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开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开盖装有食用油等流体状物体的斗罐(例如,斗罐(一斗缶))的盖子的一部分、并取出该流体状物体的开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开盖装置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I的开盖装置(供油装置)。该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开盖装置包括:放置壁,放置装有油的罐;保持壁,位于放置壁的前方并保持罐的前端部;以及安装在保持壁上的穿孔刃。放置壁朝向前方往下倾斜。穿孔刃形成为前端尖锐的大致等边三角锥形状,在其上面部具有朝向基端部的中央部侧往下倾斜凹陷的导油槽,在作为导油槽最下部的基端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在上述结构的开盖装置中,如果操作者将罐以横置的方式放到放置壁上,并使罐向前方移动,则穿孔刃对罐的盖子的一部分进行穿孔(开盖),通过使罐进一步向前方移动,保持壁对罐的前端部进行保持。而且,如果罐的盖子被穿孔,则罐内部的油从被穿孔的部分送出到穿孔刃的导油槽,而且被送出的油向下方通过贯通孔。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5-30000号公报
上述的现有开盖装置的穿孔刃为如下所述的结构:在上面部具有导油槽,在作为导油槽最下部的基端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因此,从盖子的被穿孔的部分送出的油从导油槽向下方通过贯通孔。但是,导油槽形成为在穿孔刃的上面部朝向基端部的中央部侧往下倾斜凹陷,并且穿孔刃的前端位于高于导油槽的位置。因此,如果一直送出到罐内部的油面位置成为穿孔刃的上面部为止,则油不能到达导油槽。如果是那样的话,则罐内部的油无法送出,从而容易在罐的内部残留油。并且,在上述的现有开盖装置中,油从形成在基端部中央部的小径的贯通孔送出,因此一定时间内的来自罐的油的送出量较少,其中,该基端部中央部是穿孔刃的最下部。因此,现有开盖装置的使用用途仅限于油的小型分装,而且现有的开盖装置不适合用于如食品生产商那样地(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使用例如填充在10 20个罐中的大量的油的环境下。而且,这样的问题是开盖装置的共同的问题,即、不限于对装有油的罐进行开盖的情况,也包括对装有油以外的流体状物体的罐进行开盖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在罐的内部残留流体状物体,可以使一定时间内的来自罐的油的送出量比现有装置更多的开盖装置。本发明的开盖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保持部,用于保持密封有流体状物体的斗罐;以及送出用穿孔部件,在一侧朝下的斗罐上对其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进行穿孔,其中,所述保持部包括沟状支撑部,在使斗罐向长边方向一侧往下倾斜的状态下,所述沟状支撑部对位于低于其他角部的位置上的形成斗罐的躯干的四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进行支撑,所述送出用穿孔部件形成筒状,该送出用穿孔部件包括:一端侧的穿孔用端部,用于贯通所述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并插入斗罐的内部;内部通道,使从该穿孔用端部流入到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内部的流体状物体向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外部送出;以及使通过了该内部通道的流体状物体从通道送出的另一端侧的送出口,所述送出用穿孔部件位于被所述沟状支撑部支撑的斗罐的在下方侧盖板处的所述一个角部的附近位置,并沿着倾斜方向被配置为与斗罐的倾斜形成大致相同的倾斜。在上述结构中,如果在使保持部保持斗罐以使沟状支撑部在其最下方的角部位置上支撑斗罐的状态下,送出用穿孔部件的穿孔用端部贯通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则填充在斗罐内部的流体状物体从送出用穿孔部件的一端侧的穿孔用端部通过内部通道并从另一侧的送出口送出,送出用穿孔部件位于与被沟状支撑部支撑的斗罐的盖板的角部的附近对应的位置,并以与斗罐的倾斜形成大致相同的倾斜的方式沿着倾斜方向配置,因此,在斗罐的内部不容易残留流体状物体。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中,可以采用在送出用穿孔部件的穿孔用端部上形成贯通送出用穿孔部件的筒壁的引入孔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则罐内部的流体状物体的一部分通过引入孔而到达内部通道,并送向送出口。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中,可以采用引入孔形成在穿孔用端部的底部侧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则角部的罐内部的流体状物体的一部分通过引入孔而到达内部通道,并送向送出口。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一个角部的附近位置的对角线上具有用于在盖板的一部分穿设空气孔的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根据该结构,利用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来形成空气孔,从而流体状物体容易从送出用穿孔部件的送出口送出。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形成为筒状,是在插通了盖板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将空气引入到斗罐内部的部件。根据该结构,空气从罐的外部通过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的内部并被引入罐的内部。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设置有用于过滤从送出用穿孔部件的送出口送出的流体状物体的过滤部。根据该结构,则可以去除送出的流体状物体所包含的杂质和在送出后进入流体状物体中的杂质。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中,保持部包括:在使斗罐沿长边方向一侧往下倾斜的状态下,支撑形成斗罐的躯体的一个角部的沟状支撑部,送出用穿孔部件形成为筒状并包括:一端侧的穿孔用端部,贯通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并插入罐的内部;内部通道,使从穿孔用端部流入到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内部的流体状物体向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外部送出;以及另一端侧的送出口,使通过了内部通道的流体状物体从通道送出,因此,如果使斗罐的角部保持在保持部的沟状支撑部上,并且送出用穿孔部件的穿孔用端部贯通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则填充在斗罐内部的流体状物体从送出用穿孔部件的一端侧的穿孔用端部通过内部通道并从另一端侧的送出口送出,送出用穿孔部件位于被沟状支撑部支撑的斗罐的下方侧的盖板的一个角部的附近,并以与斗罐的倾斜形成大致相同的倾斜的方式沿着倾斜方向进行配置,因此,在斗罐的内部不容易残留流体状物体。并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一定时间内的来自罐的油的送出量增多。
图1是从后上方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盖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该开盖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使该开盖装置的放置壁成为水平的状态的后视图。图4是该开盖装置的后视图。图5是该开盖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该开盖装置的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径方向中心位置的侧视截面图。图7是该开盖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示出该开盖装置的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径方向中心的侧视截面图,(C)是插入了斗罐后的状态的俯视图,(d)是仰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图1至图8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盖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盖装置I是对斗罐2的长边方向一侧的盖板的一部分进行开盖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所述的装置:用于对装有大豆自绞油或色拉油等食用油(为流体状物体的一个例子)3的斗罐2的盖板的一部分进行穿孔,并将食用油3送到进行下一工序的调合用容器(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斗罐2为一斗罐(一斗缶),包括:具有搬运用把手2a (参照图1)的作为长边方向一方侧的盖板的矩形的顶板2A ;与顶板2A相对的矩形的底板2B ;以及使顶板2A和底板2B —体化的侧板部。侦彳板部由四方的侧板2C形成,斗罐2具有将侧板弯曲成框形而形成的四个角部。各角部的弯曲角度为约90°。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斗罐由镀锡铁皮(” ^ )制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操作者侧定义为后,将其相反侧(图6示出的送出食用油3的一侧)定义为前。如图1至图7所示,开盖装置I包括:基台4 ;支撑部5,配置在基台4上;保持部6,通过支撑部5被安装在基台4上,并保持斗罐2 ;送出用穿孔部件7,对斗罐2的顶板2A的一部分进行穿孔;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对斗罐2的顶板2A的一部分进行穿孔;以及过滤部9。基台4由不锈钢制成,并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正方形。基台4的上表面4a为平坦面。在基台4的下表面四角上配置有脚轮10。支撑部5由配置在基台4的上表面4a的四角上的支撑柱构成。支撑柱具有以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后支撑柱50和以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前支撑柱51。各后支撑柱50之间、各前支撑住51之间由沿着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加强部件52连接。各后支撑柱50包括:柱本体部53,相对于基台4而垂直竖立设置;以及倾斜柱部54,与柱本体部53的上端部一体形成。各倾斜柱部54与各后支撑柱50形成为相同截面形状。各倾斜柱部54向前上方以直线状倾斜地延伸。 如上所述,在基台4上配置不同高度的后支撑柱50以及前支撑柱51,并在其上端部处支撑有保持部6。由此,保持部6向前方往下倾斜。如图1至图4所示,保持部6包括:一侧放置部60 ;另一侧放置部61 ;连接部62 ;以及制动件63。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6上可以同时放置两个相同尺寸的斗罐2。SP、可以在一侧放置部60和另一侧放置部61上分别放置相同结构的斗罐2。此外,保持部6由不锈钢形成。左右并排配置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并且以相同高度配置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一侧放置部60和另一侧放置部61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一侧放置部60的结构的说明也兼用作另一侧放置部61的结构说明。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一侧放置部60具有以前后方向上的垂直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V形状的方式而一体形成的左右一对的放置壁64。两个放置壁64的垂直面内的间隔角度设定为以放置壁64的下端部为中心约90°。即、在由两个放置壁64形成的宽度方向中心部(一侧放置部60的下部),通过两个放置壁64形成展开约90°的沟状支撑部55。沟状支撑部55的底部形成有向下方凸出的圆弧形状的曲面。该曲面的中心设定为:在斗罐2放置于一侧放置部60 (另一侧放置部61也相同)的状态下,该曲面的中心与斗罐2的侧板2C的角部的曲面中心构成大致同心。各放置壁64设定为相同高度。这种情况下的高度是从沟状支撑部55沿着倾斜方向的长度。而且,在各放置壁64的后上部形成有切除了角的倒角部64a。各放置壁64的上壁面64b是斗罐2的放置面。各上壁面64b形成为相同高度,同时,向前方往下倾斜。各上壁面64b构成为在倾斜方向上形成为规定长度的平滑面。如后所述,规定长度是指:可以将斗罐2稳定放置于放置壁64的长度。放置壁64的上壁面64b的高度设定为小于斗罐2的一侧板2C的宽度(沿着躯体旋转方向的方向的长度)。如上所述,另一侧放置部61的结构与一侧放置部6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宽度被设定为将斗罐2放置到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的放置壁64上时斗罐2(其角部)之间互不接触。如图2所述,连接部62由将一侧放置部60和另一侧放置部61之间连接为一体的第一连接体65以及将一侧放置部60和另一侧放置部61在后方连接为一体的第二连接体66形成。第一连接体65和第二连接体66形成为一体。第一连接体65由前方倾斜体62A和后方倾斜体62B —体形成。前方倾斜体62A是被架在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的相邻的放置壁64的各上端部上,并将放置壁64的上端部彼此连接为一体的部分。前方倾斜体62A以与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的倾斜角相等的倾斜角向前方倾斜。后方倾斜体62B是将倒角部64a彼此连接为一体的部分。后方倾斜体62B形成为向与前方倾斜体62A相反方向倾斜的板状,而且,该倾斜沿着倒角部64a,与前方倾斜体62A相比更加陡峭。第二连接体66是将一侧放置部60的后端部、另一侧放置部61的后端部、以及第一连接体65的后方倾斜体62B的后端侧连接为一体的部分。第二连接体66形成为板状,开放一侧放置部60的后方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的后方,第二连接体66的前面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于后支撑柱50的各倾斜柱54的后面(例如参考图5)。
如图1至图3所示,制动件63具有用于一侧放置部60的第一制动部67和用于另一侧放置部61的第二制动部68,并且第一制动部67以及第二制动部68通过连系部69形成为一体。第一制动部67以及第二制动部68分别竖立设置于一侧放置部60和另一侧放置部61的前端部,并形成一体。第一制动部67以及第二制动部68的结构相同(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以第一制动部67的结构说明兼用做第二制动部68的结构说明。第一制动部67包括:板状的阻挡壁671 ;固定部672,固定在前支撑柱51中的其中一个的上部。阻挡壁671 —体形成于一侧放置部60的放置壁64的前端上表面,并形成为由该前端上表面竖立设置的板状。阻挡壁671沿垂直于一侧放置部60的倾斜方向的方向竖立设置。即、阻挡壁671以相对于垂直方向越向上方就越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安装在一侧放置部60上。阻挡壁671的高度设定为小于斗罐2的顶板2A的对角线长度。而且,这种情况下的所述高度是指沿着向前方倾斜的方向的距离。并且,如图2、图3所示,阻挡壁671是切除了相当于由两个放置壁64形成的所述沟状支撑部55的上方的区域。即、阻挡壁在后视观察时形成为六角形状。此外,沟状支撑部55的前部具有向后方切除了的切口部5A(特别参考图2),由于阻挡壁671的对应于切口部5A的区域被切除,因此,在沟状支撑部55的前部和第一制动部67的底边之间形成插通孔5a。插通孔5a是使后述的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一部分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此外,在阻挡壁671的板面上形成有插入安装在斗罐2的顶板2A上的搬运用把手2a的开口 671a。固定部672是通过从阻挡壁671的外侧端边向前方弯曲而形成的。固定部672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前支撑柱51中的其中一个的上端部上(例如参考图5)。在阻挡壁671的上端面上一体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壁673。突出壁673在后视观察时形成三角形状。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突出壁673板面上,在对应于开口 671a的中心部(相当于沟状支撑部55的大致中心)的位置上形成有插通孔673a。插通孔673a是使后述的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插入的部分,插通孔673a的周壁面沿着沟状支撑部55的倾斜方向的方向而形成。如图2、图6以及图8所示,在一侧放置部60侧和另一侧放置部61侧两者上,分别设置有一个送出用穿孔部件7,而且任一个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结构均相同,因此,以一个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结构说明兼用做另一个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结构说明。送出用穿孔部件7形成为具有一端侧(后端侧)的穿孔用端部71、本体部70、内部通道72以及另一端侧(前端侧)的送出口 73的筒状体。送出用穿孔部件7使其沿着沟状支撑部55的倾斜而配置其轴心。内部通道72在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长度方向上形成相同直径的截面。送出口 73是内部通道72的另一端侧的部分。送出用穿孔部件7由与构成斗罐2的金属相比更硬质的金属(例如不锈钢)形成。穿孔用端部71是贯通放置在两个放置壁64上的斗罐2的顶板2A的下角部并插入斗罐2的内部的部分。穿孔用端部71形成为如下所述的形状:将筒状体的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后部在倾斜于其轴心方向的平面上进行了剪断(特别是参考图2、图8)。穿孔用端部71的后端在侧视观察以及俯视观察时为锐角,是尖的。换言之,在俯视观察穿孔用端部71的情况下,筒状体的剪断面74为上表面,穿孔用端部71形成为使筒状体(的外壳部)的后端变尖的椭圆形状。在剪断面74上实施加工。即、除了剪断面74的后端部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向上方凸起的弯曲圆。具体而言,剪断面74的后端面形成大致平面形状,位于剪断面74的后端面的前侧的区域形成以越向径方向内方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弯曲的弯曲形状。换言之,使后端面形成大致平面形状、并使前侧的区域弯曲,从而在剪断面74尽量少形成边缘部。此外,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配置为:从插通孔5a的前方向后方突出(比阻挡壁671更向后方突出),使穿孔用端部71的后端位于下侧,并使后端与沟状支撑部55的中心大概一致。而且,所述后端配置为:在切口部5A的后方、沟状支撑部55的中心的上方,尽量位于沟状支撑部55的中心附近。如上所述,穿孔用端部71是对斗罐2的顶板2A的角部进行穿孔的部分,优选穿孔用端部71的后端和沟状支撑部55的中心的上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距离设定为使后端位于尽量接近斗罐2的顶板2A的角部的边缘的位置。在穿孔用端部71 (即、插入斗罐2的内部的部分)上形成有贯通筒状体的一部分的引入孔75。引入孔75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穿孔用端部71的底面侧。在所述底面侧,引入孔75沿着穿孔用端部71的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并列形成,且向沿着轴心方向的方向隔开间隔并列配置,从而形成在四个位置上。本体部70形成为圆筒状,并在外周部上形成有外螺纹76。而且,如图6所示,第一制动部67以及第二制动部68的各阻挡壁671上分别固定有用于安装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安装部件11。各安装部件11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其中一个安装部件11的结构说明兼用做另一个安装部件11的结构说明。如该图所示,安装部件11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阻挡壁671的前面下部。安装部件11包括:垂下板110,固定于阻挡壁671的前表面下部,并沿着上下方向垂下;受筒体111,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固定在垂下板110的下端部。受筒体111以沿着沟状支撑部55的倾斜的方向设置其轴心,并在受筒体111的内周面具有与本体部70的外螺纹76螺合的内螺纹111a。因此,通过使送出用穿孔部件7绕其轴心旋转,送出用穿孔部件7可以相对于受筒体111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可以调节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的从插通孔5a开始朝向后方的突出量。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侧放置部60侧和另一侧放置部61侧上分别设置有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各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结构相同,因此,以其中一个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说明兼用做另一个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说明。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形成为筒状,插入到形成于突出壁673的板面的插通孔673a并被支撑。如上所述,插通孔673a形成为沿着沟状支撑部55的倾斜方向的方向,因此,插入插通孔673a的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也沿着沟状支撑部件55的倾斜方向进行配置。如图5以及图6所示,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在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上方配置于离送出用穿孔部件7仅间隔规定距离的位置。更具体地,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被配置为:在斗罐2的顶板2A上,可以在相对于由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位置在对角线上对应的位置上进行穿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规定距离,基于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穿孔位置在所述对角线上位于相对于基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位置最远的位置。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 一体地具有突出到突出壁673的后侧的穿孔部80和突出到突出壁673的前侧的本体部70,在内部具有空气引入用空间81。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后端部形成为在相对于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轴心方向倾斜的平面上进行了剪断的形状。因此,穿孔部80的后端是尖的。而且,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直径设定为小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直径。在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后端和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后端中,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后端位于更靠后方(特别是参考图6)。过滤部9是过滤混合在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送出口 73等送出的食用油3中的杂质的部分。过滤部9具有从切口部5A的下方向前方延伸的不锈钢制造的过滤本体部90。如图7所示,在正视观察的情况下,过滤本体部9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两个前支撑柱51之间。过滤本体部90由接受部91和过滤材料安装部92形成为箱状,该接受部91位于切口部5A的下方并接收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送出口 73送出的食用油3,该过滤材料安装部92位于接受部91的前部下方并与接受部91连通。接受部91形成向前方往下倾斜的C形(樋状),并具有使食用油3向过滤材料安装部92自然流下的底壁93和从底壁93的两侧端部竖立设置的立壁94 (参考图6)。过滤材料安装部92形成下方开放的框状。过滤部9具有安装于过滤材料安装部92的过滤材料。如图5以及图7所示,过滤材料为过滤器95以及永磁96。在过滤材料安装部92,过滤器95配置在永磁96的上侧。过滤器95为不锈钢制,由矩形框架97和架设在矩形框架97上的网体98构成。这样的过滤器95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设置有多个。永磁96形成为杆状(圆筒状),该杆状的永磁96以横向排列且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有多层。此外,例如如图6所示,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前部通过连结管12与接受部91的上部连通。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开盖装置I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开盖装置I中,可以在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这两者上放置斗罐2,但是,在这里,为了方便,将对在一侧放置部60上放置斗罐2、从斗罐2的内部送出食用油3的情况进行说明。而且,仅在图3中示出了在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这两者上放置了斗罐2的状态。首先,如图1所述,操作者将填充有食用油3 (例如15Kg左右)的斗罐2放置到一侧放置部60的偏后方。通过将斗罐2放置到一侧放置部60,使用者就没有了把持斗罐2的负担。而且,将斗罐2放置到一侧放置部60时,将由侧板2C形成的一个角部嵌入到沟状支撑部55,并使斗罐2的相邻侧板2C分别放置于左右放置壁64上。这时,将斗罐2的侧板2C弯曲成框状而形成的四个角部的弯曲角度为约90°,放置壁64的张开角度也为90°,因此,可以将斗罐2稳定地放置到放置壁64上。而且,操作者向前方按斗罐2。这时,由于斗罐2中填充有食用油3,因此,向前方按斗罐2的力可以节省其重量部分。而且,如果操作者进一步向前方按斗罐2并使其移动,则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插入到顶板2A的角部(将斗罐2放置到放置壁64上的情况下的下角部)。这时,穿孔用端部71的后端为锐角且尖,因此容易插入斗罐2的顶板2A (斗罐2的顶板2A被开盖)。如果操作者进一步向前方按斗罐2,则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插入斗罐2的内部,同时,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穿孔部80插入顶板2A的上端部。操作者向前方按斗罐2,直到斗罐2的顶板2A几乎接触到第一制动部67的阻挡壁671为止。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相比,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穿孔部80后插入顶板2A,其原因在于,在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后端和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后端中,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后端更位于后方。如果只是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插入顶板2A,则填充在斗罐2中的食用油3很难从送出用穿孔部件7送出。然而,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穿孔部80插入顶板2A,由此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内部被送入斗罐2内。而且,斗罐2向前方倾斜。因此,由于自重食用油3通过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内部通道72并从送出口 73没有滞留地流出。而且,从送出口 73送出的食用油3自然下落到过滤部9的过滤本体部90。此夕卜,假设食用油3从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渗入进来的话,则该食用油3从连结管12落入接受部9。在将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插入顶板2A的情况下,则不限于食用油3从送出口 73送出,也可以从穿孔用端部71的外周部和基于穿孔用端部71的穿孔部之间的间隙漏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沟状支撑部55的前部具有向后方切除的切口部5A,并在切口部5A的下方设置有过滤部9 (接受部91)。因此,从穿孔用端部71的外周部和基于穿孔用端部71的穿孔部之间的间隙漏出的食用油3通过切口部5A并落入过滤部9。由此,如果斗罐2内部的食用油3从送出口 73送出并到达过滤部9,而且斗罐2内部的食用油3逐渐减少,则食用油3在斗罐2内的高度下降。如果继续送出食用油3从而食用油3的表面低于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 (图8的假想线F的位置),则食用油3不能从内部通道72的后端侧进入内部通道72。但是,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插入到斗罐2的内部,并在穿孔用端部71上形成有贯通筒状体的一部分的多个引入孔75,这些引入孔75配置在穿孔用端部71的底面侧。而且,斗罐2以向前方倾斜的状态放置在放置壁64上,送出用穿孔部件7形成与斗罐2的倾斜大致相同的倾斜。因此,食用油3即使不能从内部通道72的后端侧的入口引入内部通道72内,也可以从引入孔75的外侧引入内部通道72,并从送出口 73向过滤部9送出。因此,不容易在斗罐2的内部残留食用油3。进而,穿孔用端部71形成为将作为筒状体的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后部在相对于其轴心方向倾斜的平面上进行了剪断的形状。因此,如果穿孔用端部71以插进顶板2A的方式进行插入,则顶板2A的一部分在斗罐2的内部只向上方抬起,其中,该顶板2A的一部分相当于形成在顶板2A的穿孔部(参考图8(c))。例如,如果送出用穿孔部件7形成三棱锥形状并用该尖端部分进行穿孔,则相当于穿孔部的顶板2A的一部分在斗罐2的内部向三个方向进行展开。这样,相当于穿孔部的顶板2A的一部分则会成为阻碍食用油3的送出的部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顶板2A的相当于穿孔部的顶板2A的一部分在斗罐2的内部只向上方抬起。因此,相当于穿孔部的顶板2A的一部分不会阻碍从送出用穿孔部件7送出的食用油3的送出,从而在斗罐2的内部不容易残留食用油3。在一侧放置部60上送出食用油3的期间,可以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将其他的斗罐2放置到另一侧放置部61上,并可以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从该斗罐2中送出食用油3。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开盖装置I具有两个放置斗罐2并送出食用油3的结构,因此,可以显著提高操作性,而且操作者不必为了送出食用油而把持着斗罐2。因此,可以轻松地进行操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送出到过滤部9的食用油3在过滤器95的网体98过滤,并进一步从过滤器95下落与永磁96接触、或通过永磁96之间。特别是,设置永磁的理由是由于担心如果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插入斗罐2的顶板2A、或者是进一步进行插入,则随着顶板2A的穿孔会产生金属粉末(杂质的一种)。然而,假设即使产生了这样的金属粉末,金属粉末等会被过滤器95所过滤,即使存在没有过滤完全的金属粉末,也会被永磁96所吸附。因此,可以提供安心、安全的食用油
3。金属粉末以外的杂质由过滤器95进行过滤。此外,送出用穿孔部件7为圆筒状,并且在穿孔用端部71的剪断面74上实施如下所述的加工,即、通过使后端面形成大致平面形状并使前侧的区域进行弯曲,从而在剪断面74上尽量少地形成边缘部。这样,由于在送出用穿孔部件7上尽量不形成边缘部,因此,即使在穿孔用端部71插入顶板2A、且在穿孔用端部71 一边与构成顶板2A的金属(镀锡铁皮)接触一边插进斗罐2的内部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抑制金属粉末的产生。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斗罐2的顶板2A与阻挡壁671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际的斗罐2中也存在如下所述的情况:在顶板2A的四周突出有边缘(未图示),从而顶板2A对应于边缘的高度而位于后方。在这样的斗罐2中,与阻挡壁671接触的部分为斗罐2的边缘。而且,即使斗罐2的边缘与阻挡壁671接触,也可以起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在使用这样的斗罐2的情况下,由送出用穿孔部件7和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进行穿孔的部分位于边缘的内侧附近。但是,如果如现有的开盖装置那样,只是使用形成前端尖锐的大致正三棱锥形状、并在其上面部上形成向基端部的中央部侧往下倾斜凹陷的导油槽、并在作为导油槽最下部的基端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的送出用穿孔部件,则不能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作为可以从斗罐2送出大量的食用油3的开盖装置来使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如果将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穿孔部80插入顶板2A,则成为空气可以通过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内部并被送入斗罐2内的状态。因此,与现有的开盖装置相比,在一定时间内从斗罐2内送出的食用油3的送出量显著地变多(食用油3的送出能力提高)。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菜籽油作为食用油3填充到斗罐2中,在将菜籽油加热到77.8°C的状态下,测量菜籽油从罐2送出完为止(菜籽油变为从送出用穿孔部件7滴下为止)的时间,其结果是一个斗罐2为17秒。对加热后的其他食用油3也进行了实验,其结果是食用油3从斗罐2送出完为止所需的时间几乎相同。由此,操作者将填充有食用油3的斗罐2放置到一侧放置部60开始到食用油3从斗罐2送出完为止所需的时间为20 30秒的期间,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斗罐2送出食用油3。而且,在堵塞了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情况下,加热到77.8°C的菜籽油从罐2送出完为止的时间为2分13秒。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具体结构也是相同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下所述的结构:操作者通过将斗罐2放置于一侧放置部60、另一侧放置部61并向前方按,从而用送出用穿孔部件7的穿孔用端部71和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的穿孔部80在斗罐2的顶板2A上进行穿孔。即、送出用穿孔部件7以及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是固定了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选择使送出用穿孔部件7以及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沿着一侧放置部60 (另一侧放置部61)的倾斜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驱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操作者将斗罐2放置于一侧放置部60 (另一侧放置部61)并向前方按,以使斗罐2向着阻挡壁671移动,并通过对特别设置的开关进行操作,从而送出用穿孔部件7以及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向后方进行移动(驱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送出用穿孔部件7以及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都配置在了对顶板2A进行穿孔的一侧。但是,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也可以构成为对斗罐2的底板2B进行穿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结构:操作者将斗罐2放置于一侧放置部60 (另一侧放置部61)并向前方按,从而对顶板2A进行穿孔,之后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自动插入底板2B的上角部。总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下所述的结构:使斗罐相对于固定的送出用穿孔部件7以及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进行移动,从而在顶板2A上进行穿孔。但是,也可以为如下所述的结构:送出用穿孔部件7以及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8相对于放置并固定在一侧放置部60 (另一侧放置部61)上的斗罐2进行移动,从而在顶板2A等上进行穿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送出用穿孔部件7形成为圆筒状。但是,送出用穿孔部件7不局限于该形状。送出用穿孔部件7也可以形成例如角筒状(例如四角筒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角筒形状体的一个角部作为下,并使该角部沿着斗罐2内部的下角部。而且,通过在角筒形状体的一个角部形成引入孔75,从而可以从引入孔75的外侧向角筒形状体的内部通道72导入食用油3,在斗罐2的内部不容易残留食用油3。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斗罐2的放置部由一侧放置部60以及另一侧放置部61构成,并可以同时放置两个斗罐2。但是放置斗罐2的放置部不局限于两个,可以采用根据使用的食用油3的量设置三个或者其以上放置部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放置部排列为左右一列,或者也可以将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有的多个放置部在前后方向上多个配置。而且,可以考虑根据设置的放置部 的个数来选择过滤部9的大小。由此,可以对应于放置部的数量而将斗罐2放到各放置部上,能够高效率地送出食用油3。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状物体的一个例子列举了食用油3,但是也可以用于不是填充了食用油3的斗罐2、而是填充了作为流体状物体的其他例子的工业用油的斗罐2的开盖。进而,可以用于填充了液糖、糖醇、牛奶、炼乳、果汁以及饮料等的斗罐2的开盖。并且,在对填充了在常温下固化的食用固体油脂的斗罐2进行开盖时,可以预先在加温箱(温蒇庫)或温热水中对食用固体油脂进行加热融解后,再适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斗罐2为一斗罐。但是,在本发明的开盖装置I中使用的斗罐2不局限于一斗罐,只要是由顶板2A以及相对于顶板2A的矩形的底板2B、对顶板2A和底板2B进行一体化的四周的侧板2C形成的斗罐均可以适用。附图标记说明I 开盖装置2 斗罐2A 顶板2C 侧板3 食用油5A 切口部5a 插通孔6 保持部7 送出用穿孔部件8 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
9过滤部54倾斜柱部55沟状支撑部60—侧放置部61另一侧放置部64放置壁
70本体部71穿孔用端部72内部通道73送出口74剪断面75引入孔80穿孔部81空气引入用空间92过滤材料安装部95过滤器96永磁671阻挡壁
权利要求
1.一种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保持部,用于保持密封有流体状物体的斗罐;以及送出用穿孔部件,在一侧朝下的斗罐上对其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进行穿孔, 其中,所述保持部包括沟状支撑部,在使斗罐向长边方向一侧往下倾斜的状态下,所述沟状支撑部对位于低于其他角部的位置上的形成斗罐的躯干的四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进行支撑, 所述送出用穿孔部件形成筒状,该送出用穿孔部件包括:一端侧的穿孔用端部,用于贯通所述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并插入斗罐的内部;内部通道,使从该穿孔用端部流入到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内部的流体状物体向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外部送出;以及使通过了该内部通道的流体状物体从通道送出的另一端侧的送出口, 所述送出用穿孔部件位于被所述沟状支撑部支撑的斗罐的在下方侧盖板处的所述一个角部的附近位置,并沿着倾斜方向被配置为与斗罐的倾斜形成大致相同的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送出用穿孔部件的穿孔用端部上形成有贯通送出用穿孔部件的筒壁的引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引入孔形成于穿孔用端部的底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个角部的附近位置的对角线上具有用于在盖板的一部分穿设空气孔的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空气引入用穿孔部件形成为筒状,是在插通了盖板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将空气引入到斗罐内部的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盖装置设置有用于过滤从送出用穿孔部件的送出口送出的流体状物体的过滤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难以在罐的内部残留流体状物体的开盖装置。开盖装置包括用于保持密封有流体状物体的斗罐;以及送出用穿孔部件,在一侧朝下的斗罐上对其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进行穿孔。保持部包括;在使斗罐向长边方向一侧往下倾斜的状态下,对形成斗罐的躯干的四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在低于其他角部的位置上进行支撑的沟状支撑部。送出用穿孔部件形成筒状,包括一端侧的穿孔用端部,用于贯通下方侧的盖板的一部分,并插入斗罐的内部;内部通道,使从穿孔用端部流入到送出用穿孔部件内部的流体状物体向送出用穿孔部件的外部送出;以及使通过了内部通道的流体状物体从通道送出的另一端侧的送出口。送出用穿孔部件位于被沟状支撑部支撑的斗罐的在下方侧盖板处的一个角部的附近位置,并沿着倾斜方向被配置为与斗罐的倾斜形成大致相同的倾斜。
文档编号B67B7/46GK103221329SQ20118005263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日
发明者芝野伸二, 谷野兄, 大石雅树, 稻吉邦昭, 加藤达生, 大河内胜彦 申请人:不二制油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