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3020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卷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卷缆装置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技术涉及按照可转动件的控制部分相对于位于可转动件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rib)的位置,控制电缆的卷绕,以便在简化机构和增强耐久性的同时,确保操作的可靠性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其中在外壳内部可旋转地布置卷线筒的卷缆装置,利用所述卷缆装置,能够绕卷线筒卷绕电缆和从卷线筒退绕电缆(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N0.2003-112857)。在日本专利公开N0.2003-112857中记载的其中在外壳内部可旋转地布置卷线筒的卷缆装置中,卷线筒具备凸轮,外壳(下壳体)具备沿周向延伸,并且在径向间隔开的多个偏心凸轮(肋)。控制杆可转动地支承在下壳体上,利用控制杆与凸轮之一的可摆动接合分别设定诸如卷绕模式和停止模式之类的模式。

发明内容
不过,在日本专利公开N0.2003-112857中记载的卷缆装置中,设置有沿着周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卷线筒的旋转中心偏心的多个凸轮。另外,由于设置的凸轮的数目较大,因此这种结构妨碍了机构的简化。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卷缆装置中,反复进行电缆的卷绕和退绕,以及卷绕的停止,以致必须在这些操作期间,确保操作的可靠性。上述类型的卷缆装置包括其中在各个操作期间,一边利用凹槽导引起轴承作用的球体(铁球),一边移动所述球体的那些卷缆装置。在其中使用这种球体的卷缆装置中,会由于球体的磨损而引起耐久性的降低,球体的磨损则归因于反复的操作。于是,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在确保简化机构和增强耐久性的同时,保证操作的可靠性的卷缆装置。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卷缆装置,包括:固定布置的基座部件;与电缆的一部分相连,并且能够沿着电缆卷绕方向,和与电缆卷绕方向相反的电缆退绕方向,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卷线筒;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和卷线筒一起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偏置卷线筒的偏置部件;布置成面对基座部件,并且能够以支点轴作为支点,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可转动部件,所述支点轴位于与卷线筒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所述可转动部件具有控制电缆的卷绕的控制部分;和位于可转动部件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其中按照控制部分相对于控制肋的位置,控制电缆的卷绕。在这种结构中,以支点轴(位于与卷线筒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作为支点,转动可转动部件,从而改变控制部分相对于控制肋的位置,由此控制电缆的卷绕。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在控制肋的周向相对两侧的区域分别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当退绕电缆,从而使卷线筒沿着退绕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被转动,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被移动到第二区域,而当在已使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移动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时,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被移动到第一区域。当沿着退绕方向转动卷线筒时,控制部件从第一区域被移动到第二区域,而当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时,控制部件从第二区域被移动到第一区域,从而取决于对电缆进行的操作,改变控制部件的位置。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基座部件具有转动限制部分,控制杆具有待停止部分,当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从而使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移动到第一区域时,使待停止部分与限制转动部分接合,由此限制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当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从而使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移动到第一区域时,使待停止部分与限制转动部分接合,从而限制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利用控制部分的移动,限制卷线筒的转动。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在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卷绕电缆。在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卷绕电缆。从而,取决于控制部分的位置,卷绕电缆。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可转动部件具有待限制部分,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设置能够与待限制部分接合,并且当与待限制部分接合时,限制可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肋,当在电缆的卷绕期间,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当在电缆的卷绕期间,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从而,待限制部分接触限制肋,由于限制可转动部件的转动。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以沿着可转动部件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形成限制肋,并且限制肋位于从可转动部件的最内周到最外周的范围内。限制肋是以沿着可转动部件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形成的,并且限制肋位于从可转动部件的最内周到最外周的范围内,从而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 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控制肋和限制肋位于转动轴的相对两侧。控制肋和限制肋位于转动轴的相对两侧,从而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大小相等。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控制杆具有滑动部分,可转动部件的外周面是将滑动地与控制杆的滑动部分接合的作用面,所述作用面具有在到支点轴的径向距离方面,比可转动部件的最外周小的接合部分,通过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所述接合部分的接合,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作用面具有在到支点轴的径向距离方面,比可转动部件的最外周小的接合部分,并且通过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所述接合部分的接合,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从而当使滑动部分与接合部分接合时,限制控制杆的转动。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控制杆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设置配置成沿着把滑动部分压在作用面上的方向,偏置控制杆的偏置弹簧。控制杆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设置配置成沿着把滑动部分压在作用面上的方向,偏置控制杆的偏置弹簧,从而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滑动部分在作用面上滑动。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可转动部件具有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从而,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使控制部分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移动。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可转动部件具有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控制杆的一部分被置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之间,当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并且控制杆位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的可移位部分之间时,控制杆限制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当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并且控制杆位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的可移位部分之间时,控制杆限制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由此消除了对专用于限制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的任意部件的需要。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可转动部件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并且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退绕方向的转动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者避免滑动部分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便允许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退绕方向转动的退绕凸轮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者避免滑动部分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便允许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退绕方向转动的退绕凸轮部分,从而利用退绕凸轮部分,释放或者避免滑动部分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可转动部件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的转动的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避免滑动部分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致允许使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卷绕方向转动的卷绕凸轮部分。基座部分具有释放或避免滑动部分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致允许使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卷绕方向转动的卷绕凸轮部分,从而利用卷绕凸轮部分,释放或避免滑动部分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与控制肋一体地形成。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是与控制肋一体地形成的,从而利用与盖壳一体地形成的控制肋,控制控制部分的位置。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与限制肋一体地形成。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是与限制肋一体地形成的,从而利用与盖壳一体地形成的限制肋,限制可转动部件的转动。
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作为配置成加强盖壳的加强肋,设置控制肋和限制肋。作为配置成加强盖壳的加强肋,设置控制肋和限制肋,从而利用限制肋和控制肋,加强盖壳。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卷线筒具有彼此同轴地定位的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可分别绕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卷绕电缆的不同部分。卷线筒具有彼此同轴地定位的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可分别绕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卷绕电缆的不同部分,从而减小了电缆的卷绕半径。在上述卷缆装置中,可取地,能够同时卷绕和退绕电缆的不同部分。电缆的不同部分能够被同时卷绕和退绕,从而能够同时进行电缆的不同部分的卷绕和退绕。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卷缆装置包括:固定布置的基座部件;与电缆的一部分相连,并且能够沿着电缆卷绕方向,和与电缆卷绕方向相反的电缆退绕方向,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卷线筒;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和卷线筒一起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偏置卷线筒的偏置部件;布置成面对基座部件,并且能够以支点轴作为支点,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可转动部件,所述支点轴位于与卷线筒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所述可转动部件具有控制电缆的卷绕的控制部分;和位于可转动部件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按照控制部分相对于控制肋的位置,控制电缆的卷绕。从而,通过控制控制部分的位置,控制电缆的卷绕,而不使用起轴承作用的球体。于是,能够确保操作的可靠性,同时保证机构的简化和耐久性的增强。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控制肋的周向相对两侧的区域分别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当退绕电缆,从而使卷线筒沿着退绕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被转动,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被移动到第二区域。当在已使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移动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时,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被移动到第一区域。于是,按照对电缆的操作,确实地改变控制部分的位置,这保证增强在对电缆的操作期间的可靠性。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基座部件具有转动限制部分,控制杆具有待停止部分。当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从而使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移动到第一区域时,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从而限制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于是,利用可转动部件的控制部分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卷线筒的转动,这保证增强在结束电缆的退绕时的操作的可靠性。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卷线筒,从而卷绕电缆。于是,按照可转动部件的控制部分的位置,可靠地进行电缆的卷绕,这确保增强电缆卷绕期间的操作的可靠性。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转动部件具有待限制部分,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设置能够与待限制部分接合,并且当与待限制部分接合时,限制可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肋。当在电缆的卷绕期间,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于是,可转动部件的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而不从第一区域被移动到第二区域,从而能够确实地进行电缆的卷绕。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以沿着可转动部件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形成限制肋,并且限制肋位于从可转动部件的最内周到最外周的范围内。于是,使待限制部分确实与限制肋接合,从而能够增强卷绕电缆的操作的可靠性。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控制肋和限制肋位于转动轴的相对两侧。于是,易于进行各种操作的设定,能够确实并且容易地控制对电缆的操作。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控制杆具有滑动部分,可转动部件的外周面是将滑动地与控制杆的滑动部分接合的作用面。所述作用面具有在到支点轴的径向距离方面,比可转动部件的最外周小的接合部分,通过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所述接合部分的接合,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于是,使控制杆的待停止部分确实与基座部件的转动限制部分接合,从而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进行当结束电缆的退绕时的操作的设定。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控制杆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设置配置成沿着把滑动部分压在作用面上的方向,偏置控制杆的偏置弹簧。于是,确实地使控制杆的滑动部分在作用面上滑动,这保证增强各个操作的可靠性。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转动部件具有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于是,通过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简单地实现可转动部件的控制部分的移动。这确保能够保证增强操作的稳定性,同时保证机构的简化。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转动部件具有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控制杆的一部分被置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之间,当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并且控制杆位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的可移位部分之间时,控制杆限制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于是,消除对专用于限制可转动部件的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的任意部件的需要,从而能够利用简单的机构,进行对电缆的各种操作,同时确保组件数目的减少。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转动部件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并且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退绕方向的转动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者避免滑动部分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便允许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退绕方向转动的退绕凸轮部分。于是,能够利用简单结构,确实地进行电缆的退绕。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可转动部件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的转动的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避免滑动部分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致允许使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卷绕方向转动的卷绕凸轮部分。于是,能够利用简单结构,可靠地进行电缆的卷绕。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与控制肋一体地形成。于是,减少了组件的数目,从而能够实现卷缆装置的制造成本的降低。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与限制肋一体地形成。于是,减少了组件的数目,这实现卷缆装置的制造成本的降低。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作为配置成加强盖壳的加强肋,设置控制肋和限制肋。于是,盖壳还由限制肋和控制肋加强,从而能够加强顶面部分的刚性。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卷线筒具有彼此同轴地定位的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可分别绕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卷绕电缆的不同部分。于是,电缆的卷绕半径被减小,从而能够减小卷缆装置的径向尺寸。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同时卷绕和退绕电缆的不同部分。于是,能够快速卷绕和退绕电缆,能够增强卷缆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图1连同图2-图27 —起,表示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卷缆装置,图1是透视图;图2是卷缆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盖壳的放大透视图;图4是卷线筒的放大透视图;图5是附着有电缆的卷线筒的放大透视图;图6是基座部件的放大平面图;图7是可转动件的放大透视图;图8是表示基座部件、控制杆、可转动件和肋的放大透视图;图9是表示基座部件、控制杆、可转动件和肋的示意放大侧视图;图10连同图11-27—起,图解说明卷缆装置的操作,图10是表示其中电缆的卷绕受到限制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1是表示紧接在开始电缆的退绕之后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2是表示其中在图11之后,退绕电缆,并且伴随卷线筒和控制杆的转动,使可转动件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3是表示其中在图12之后,退绕电缆,并且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进一步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4是表示其中在图13之后,退绕电缆,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进一步转动,并且使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可转动件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接合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5是表示其中在图14之后,退绕电缆,并且伴随卷线筒和控制杆的转动,使可转动件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6是表示其中在图15之后,退绕电缆,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转动,并且使控制杆的滑动部分脱离可转动件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17是表示其中在图16之后,退绕电缆,并且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8是表示其中在图17之后,结束电缆的退绕,从而停止卷线筒和控制杆的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19是表示其中在图18之后结束电缆的退绕之后,沿着与图18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卷线筒和控制杆,使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可转动件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接合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0是表示其中在图19之后,伴随卷线筒和控制杆的转动,使可转动件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1是表示其中在图20之后,限制卷线筒和控制杆的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2是表示其中在图21之后,为了卷绕电缆而一度退绕电缆,并且把控制杆的滑动部分移动到超越可转动件的第三突出部的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3是表示其中在图22之后,卷绕电缆,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转动,并且使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可转动件的第二接合面接合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4是表示其中在图23之后,卷绕电缆,并且使可转动件的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从而限制可转动件的转动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5是表示其中在图24之后,卷绕电缆,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转动,并且已使控制杆的滑动部分骑到可转动件的第三突出部之上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图26是表示其中在图25之后,卷绕电缆,使卷线筒和控制杆转动,并且在基座部件的卷绕凸轮部分上滑动控制杆的待停止部分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以及图27是表示其中在图26之后,卷绕电缆,并且转动卷线筒和控制杆的状态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执行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卷缆装置的最佳方式。如下所述的最佳方式表示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卷缆装置对配置成处理连接在两个电子设备之间,以便通过其进行数据通信等的电缆的卷缆装置的应用。不过要注意的是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卷缆装置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配置成处理连接在两个电子设备之间,以便进行数据通信等的电缆的卷缆装置。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卷缆装置广泛适用于配置成处理各种电缆,比如配置成供给电力的供电电缆,和用于传输图像和/或声音的传输电缆的各种卷缆装置。顺便提及,在下面所示的卷缆装置中,在卷绕和退绕电缆时,卷线筒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被指定为垂直方向。不过应注意,下面所示的方向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是对实现按照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卷缆装置的限制。[卷缆装置的结构]首先,说明卷缆装置的结构(参见图1-9)。卷缆装置I具有外壳2,外壳2包括壳体3和可转动(可打开和关闭)地支承在壳体3上的盖体4(参见图1和2)。壳体3具有从上侧和下侧相互耦接的盖壳5和底壳6。盖壳5 —体地包括顶面部分7和从顶面部分7的外周缘(除去一部分)的大部分向下突出的周面部分8 (参见图2和3)。在顶面部分7的外周缘中,以向外突出的曲线形状,形成与周面部分8连续的部分,而以直线形状形成不与周面部分8连续的部分。周面部分8在其周向的一个端部,具有支承部分8a。周面部分8在其周向的另一个端部,具有退绕切口 8b。顶面部分7在其下表面具有向下突出的肋体9。肋体9包括:以圆柱形形成的中央突出部10 ;和均从中央突出部10的外周面,沿着径向方向突出的限制肋11、第一加强肋
12、控制肋13和第二加强肋14。限制肋11、第一加强肋12、控制肋13和第二加强肋14是沿着周向,每隔一定间隔按上述顺序排列的。就从中央突出部10起,顺着突出方向的长度来说,限制肋11大于第一加强肋12、控制肋13和第二加强肋14。第一加强肋12具有如此形成的,以致向下和从中央突出部10起沿着突出方向开口的通过切口 12a。限制肋11和控制肋13还被设置成连同第一加强肋12和第二加强肋14 一起,增强盖壳5的顶面部分7的刚性的加强肋。于是,不仅用第一加强肋12和第二加强肋14,而且用限制肋11和控制肋13增强盖壳5的顶面部分7。从而,能够增强顶面部分7的刚性。另外,限制肋11和盖壳5形成为一体。这确保减少组件的数目,从而保证卷缆装置I的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控制肋13和盖壳5形成为一体。这确保进一步减少组件的数目,从而保证卷缆装置I的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如图2中所示,底壳6包括:以和盖壳5的顶面部分7相同的形状形成的底面部分15 ;设置在底面部分15的外周部分(除去一部分)的大部分的结合突出部16 ;和大体从底面部分15的中央部分向上突出的支承轴部分17。结合突出部16稍微向上突出。结合突出部16在其周向的一个端部,具有支承部分 16a。在支承轴部分17中,下侧的大体一半的部分是其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大体为圆形的转动支承部分17a。在支承轴部分17中,上侧的大体一半的部分是其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大体为六边形的固定支承部分17b。底壳6与盖壳5结合,同时结合突出部16紧靠周面部分8的下端部分。在使盖壳5和底壳6相互结合,以形成壳体3的状态下,壳体3具有退绕口 3a,通过退绕口 3a,壳体3的内部和外部相互连通。盖体4包括:具有曲面形状的周壁部分18 ;和从周壁部分18的上下边缘,沿着相同的水平方向突出的侧壁部分19,19 (参见图1和2)。周壁部分18具有在其端部形成的退绕切口 18a。盖体4通过铰链部件20,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3上。铰链部件20在其一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3的支承部分8a和16a上,在其另一个端部,可转动地支承在盖体4的另一个端部,从而使壳体3和盖体4相互连接。通过铰链部件20,使盖体4相对于壳体3转动,以便打开和关闭壳体3的退绕口3a。在用盖体4闭塞退绕口 3a的状态下,壳体3的退绕切口 8b和盖体4的退绕切口 18a在外壳2中形成插通口 2a。在卷缆装置I中,在设置盖体4,以便开放退绕口 3a的状态下,通过退绕口 3a能够进行后面说明的电缆的卷绕和退绕。在利用盖体4闭塞退绕口 3a,从而形成插通口 2a的状态下,通过插通口 2a能够进行电缆的卷绕和退绕。卷线筒21布置在壳体3内。卷线筒21可转动地支承在底壳6的支承轴部分17的转动支承部分17a上。于是,支承轴部分17的中心轴是卷线筒21的转动轴21a。如图2和4中所示,卷线筒21包括:主表面分别朝上和朝下的大体圆盘形的卷筒基座22 ;大体从卷筒基座22的径向中部向上突出的第一卷绕管部分23 ;和大体从卷筒基座22的径向中部向下突出的第二卷绕管部分24。卷筒基座22具有在其中心部分形成的轴插通孔22a。第一卷绕管部分23是以大体圆柱形的形状形成的,具有垂直延伸的连通狭缝23a。使第一卷绕管部分23的内部空间形成为机构布置部分23b。机构布置部分23b具有都从卷筒基座22向上突出的固定轴22b、固定突出壁22c、控制杆支承轴22d和螺纹凸台22e。卷筒基座22具有在机构布置部分23b中的第一卷绕管部分23的直接内侧,为与第二卷绕管部分24的内部连通而形成的弧形连通孔22f。固定轴22b是以大体圆柱形的形状形成的,固定突出壁22c是以沿着周向延伸的大体弧形的形状形成的,而控制杆支承轴22d是以大体圆柱形的形状形成的。第二卷绕管部分24是以大体圆柱形的形状形成的,具有垂直延伸,并与在卷筒基座22中形成的连通孔22f连通的连通狭缝24a。在第二卷绕管部分24内,布置偏置部件(未示出)。所述偏置部件例如是螺旋弹簧。借助所述偏置部件,使卷线筒21沿着卷起电缆100的方向,例如,如平面图中所见的顺时针方向偏置。电缆100卷绕在卷线筒21上(参见图5)。例如,HDMI (高清多媒体接口)电缆用作电缆100。通常,HDMI电缆的厚度和重量大于耳机电缆等。例如,电缆100在其两端部具有连接器101,101。在把电缆100的中间部分IOOa卷绕在固定轴22b上的状态下,通过把电缆100压装在固定突出壁22c和第一卷绕管部分23之间,固定电缆100。在电缆100中,通过使之穿过连通狭缝23a,能够绕第一卷绕管部分23卷绕在中间部分IOOa的一侧的部分,通过使之穿过连通孔22f和连通狭缝24a,能够绕第二卷绕管部分24卷绕在中间部分IOOa的另一侧的部分。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卷缆装置I中,分别绕同轴地位于卷线筒21上的第一卷绕管部分23和第二卷绕管部分24,卷绕电缆100的不同部分。这确保使电缆100的卷绕半径更小,从而保证卷缆装置I的径向尺寸的减小。从下侧使底壳6的支承轴部分17插入并通过卷线筒21中的轴插通孔22a。在使支承轴部分17穿过卷线筒21中的轴插通孔22a的状态下,基座部件25被周向固定地安装到固定支承部分17b上(参见图2)。
基座部分25包括:圆盘形基座部分26 ;大体从基座部分26的径向中间部分向上突出的管状部分27 ;和在管状部分27的下端部向外突出的滑动凸轮部分28。在管状部分27的内侧的小孔是六边形的安装孔27a。滑动凸轮部分28的外周面包括:弧形非作用部分28a ;与非作用部分28a的一端连续,并以向外凸起的曲面形状形成的卷绕凸轮部分28b ;与卷绕凸轮部分28b的一端连续,并被倾斜成当远离卷绕凸轮部分28b时向外移位的退绕凸轮部分28c ;和互连退绕凸轮部分28c的一端和非作用部分28a的另一端的转动限制部分28d。通过把固定支承部分17b安装到安装孔27a中,基座部分25被固定到支承轴部分17上。一个方向较长地形成的控制杆29被可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卷线筒21的卷筒基座22上的控制杆支承轴22d上(参见图2)。在其纵向的一个端部,控制杆29具有向侧面突出的待停止部分29a和向上突出的滑动部分29b。在其纵向的另一端部,控制杆29具有沿着垂直方向贯穿的转动支承孔29c。在控制杆支承轴22d被插入控制杆29的转动支承孔29c中的情况下,以控制杆支承轴22d作为支点,能够转动控制杆29。在控制杆29被支承在控制杆支承轴22d的状态下,控制杆29的一部分位于基座部件25的上侧。偏置弹簧30沿着使控制杆29的纵向的一个端部更接近支承轴部分17的方向,偏置控制杆29。偏置弹簧30例如是扭力螺旋弹簧,由控制杆支承轴22d支承。压挤部件31的一个端部由紧固螺钉32固定到设置在卷线筒21的卷筒基座22上的螺纹凸台22e上,压挤部件31的另一个端部从控制杆29的上方被安装到控制杆支承轴22d上,从而压挤部件31防止控制杆29从控制杆支承轴22d脱落。可转动部件33可转动地支承在基座部件25的管状部分27上(参见图2)。于是,作为可转动部件33的转动支点的支点轴33a与卷线筒21的转动轴21a同轴。可转动部件33是以大体圆环状的形状形成的,包括环形部分34,和能够相对于环形部分34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35 (参见图7)。环形部分34具有其中将插入管状部分27的待支承孔34a。环形部分34具有都(沿着径向方向)向外突出,并且沿着周向相互隔开的第一突出部36和第二突出部37。第一突出部36在周向长于第二突出部37。在第一突出部36中,周向的一个端面是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周向的另一端面是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b。在第二突出部37中,周向的一个端面是第一接合面37a。在第二突出部37的外端部,设置向上突出的待限制部分37b。在第二突出部37的附近,环形部分34具有径向宽度小于其它部分的窄幅部分34b。窄幅部分34b位于可转动部件33的内周侧。可移位部分35以沿着周向延伸的状态,位于窄幅部分34b的外侧。可移位部分35通过铰链部分39,与环形部分34连续。在其顶端部分,可移位部分35具有(沿着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第三突出部40。第三突出部40的周向的一个端面是第二接合面40a。在其顶端部分,可移位部分35具有向上突出的控制部分35a。控制部分35a是以具有沿着周向对齐的两个倾斜面的山形形状形成的。可转动部件33的外周面是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在上面滑动的作用面38。在作用面38中,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的内端连续的端部是第一接合部分38a,而与第二接合面40a的内端连续的端部是第二接合部分38b。与第二接合部分38b相比,第一接合部分38a位于可转动部件33的径向方向的内侧。在可转动部件33可转动地支承在基座部件25的管状部分27上的状态下,控制杆29的一部分位于基座部件25和可转动部件33之间(参见图8和9),借助偏置弹簧30的偏置力,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被压在可转动部分33的作用面38上。设置在盖壳5上的限制肋11、第一加强肋12、控制肋13和第二加强肋14使它们的下表面位于可转动部件33的上表面附近,从而它们位于可转动部件33的转动轨迹上。在限制肋11、第一加强肋12、控制肋13和第二加强肋14位于可转动部件33附近的状态下,就可转动部件33的旋转轨迹而论,在互连限制肋11和控制肋13的直线的两侧的区域分别是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 (参见图8)。第一区域A是在第一加强肋12所位于的一侧的区域,而第二区域B是在第二加强肋14所位于的另一侧的区域。[卷缆装置的操作]下面说明卷缆装置I对电缆100的操作(操作模式)(参见图10-27)。顺便提及,在下面说明各个操作的时候,电缆100的卷绕方向被表示成Rl方向,Rl方向是在平面图中所见的顺时针方向,而电缆100的退绕方向被表示成R2方向,R2方向是在平面图中所见的反时针方向。按照设置在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上的控制部分35a的位置,设定下面说明的每种操作模式。停止模式、退绕模式和卷绕模式被设定成操作模式。在停止模式下,使控制部分35a从第二区域B移动到第一区域A ;在退绕模式下,使控制部分35a从第一区域A移动到第二区域B ;在卷绕模式下,控制部分35a位于第一区域A中。在卷缆装置I中,限制肋11和控制肋13位于卷线筒21的转动轴21a的正对两侧(其间绕转动轴21a的角度间隔为180° );从而,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大小相等。于是,能够容易地设定各种操作模式,并且能够确实且容易地进行对电缆100的操作控制。不过要注意的是,限制肋11和控制肋13的位置可以偏离上述位置,以致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B大小不同。<停止模式>首先,说明停止模式(参见图10)。停止模式是限制电缆100的卷绕的模式。在停止模式下,设置在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上的控制部分35a在第一区域A中,位于第一加强肋12和控制肋13之间。借助偏置部件(螺旋弹簧)以及控制件29,使卷线筒21沿着Rl方向偏置,借助偏置弹簧30使控制杆29沿着使其滑动部分29b被压在可转动部件33的作用面38上的方向(向内方向)偏置。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第一突出部36的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和可转动部件33的作用面38的第一接合部分38a接合,并使待停止部分29a与基座部件25的转动限制部分28d接合。于是,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在Rl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从而电缆100的卷绕受到限制。<退绕模式>
下面说明退绕模式(参见图11-18)。退绕模式是其中从外壳2的内部退绕电缆100的模式。在退绕模式下,当使电缆100退绕时,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转动(参见图1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电缆100的在中间部分IOOa的相对两侧的两个部分同时退绕。因而,能够迅速进行电缆100的退绕,从而确保卷缆装置I的使用便利性的增强。当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转动时,使滑动部分29b与第二突出部37的第一接合面37a接合。在进一步退绕电缆100的情况下,由于滑动部分29b与第一接合面37a接合,因此在转动控制杆29的时候,使可转动部件33沿着R2方向逐渐转动(参见图12)。这种情况下,由于控制杆29的一部分位于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的下侧,因此可移位部分35并不处于可弹性变形状态。由于控制部分35a与控制肋13的接触,限制可转动部件33沿着R2方向转动。使电缆100进一步退绕,从而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进一步转动(参见图13)。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从第二突出部37骑到第三突出部40上。当进一步退绕电缆100时,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进一步转动,从而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第一突出部36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b接合(参见图14)。当电缆100继续被退绕时,使控制杆29的待停止部分29a在形成于基座部件25的滑动凸轮部分28上的退绕凸轮部分28c上滑动,从而使控制杆29克服偏置弹簧30的偏置力,逐渐向外转动(参见图1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控制杆29不位于可移位部分35的下侧,因此当转动控制杆29时,使可转动部件33沿着R2方向转动,可移位部分35被弹性变形,从而使控制部分35a在控制肋13的下缘滑动,以至位于第二区域B中。当进一步退绕电缆100时,待停止部分29a在退绕凸轮部分28c上的滑动使控制杆29向外转动,使滑动部分29b脱离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b,从而滑动部分29b骑到第一突出部36上(参见图16)。当滑动部分29b这样骑到第一突出部36上时,随着控制杆29的转动的可转动部件33的转动被停止。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可转动部件33的第二突出部37的待限制部分37b位于控制肋13的外侧。在如上构成的卷缆装置I中,基座部件25具有退绕凸轮部分28c,利用退绕凸轮部分28c,释放或避免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b的接合,并且利用退绕凸轮部分28c,允许控制杆29相对于可转动部件33沿着退绕方向转动。于是,能够利用简单结构,确实地实现退绕电缆100的操作。当使电缆100继续退绕时,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进一步转动,从而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在第一突出部36的外周面上滑动(参见图17)。当进一步退绕电缆100时,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进一步沿着R2方向转动(参见图18)。之后,与电缆100的退绕关联地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转动。<退绕之后的停止模式>下面说明在电缆100的退绕之后的停止模式(参见图18-21)。退绕之后的停止模式是在电缆100已被退绕预定长度的条件下,限制电缆100的卷绕的模式。
在退绕之后的停止模式下,开始时,设置在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的控制部分35a在第二区域B中,位于控制肋13和第二加强肋14之间(参见图18)。当结束电缆100的退绕时,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l方向转动,从而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第一突出部36的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和可转动部件33的作用面38的第一接合部分38a接合(参见图19)。当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接合时,在沿着Rl方向转动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的时候,可转动部件33沿着Rl方向被转动(参见图20)。当沿着Rl方向进一步转动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时,使可转动部件33沿着Rl方向转动(参见图21)。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控制杆29不位于可移位部分35的下侧,因此使可移位部分35弹性变形,从而使控制部分35a在控制肋13的下缘滑动,以至被移动到第一区域A中。使控制杆29的待停止部分29a与基座部件25的转动限制部分28d接合,从而限制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l方向转动,并且在电缆100已被退绕预定长度的状态下,限制电缆100的卷绕。从而,在卷缆装置I中,使可转动部件33的外周面形成为与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滑动接触的作用面38。另外,使滑动部分29b与在到支点轴33a的径向距离方面,比可转动部件33的最外周小的第一接合部分38a接合,从而使待停止部分29a与转动限制部分28d接合。因而,使控制杆29的待停止部分29a确实与基座部件25的转动限制部分28d接合,从而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设定停止模式。〈卷绕模式〉下面说明卷起电缆100的卷绕模式(参见图22-27)。卷绕模式是把电缆100卷到卷线筒21上的模式。在卷绕模式下,设置在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的控制部分35a位于第一区域A中。在卷绕电缆100的情况下,电缆100 —度从停止模式下的状态开始,被退绕预定长度,从而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2方向转动(参见图22)。进行电缆100的退绕,直到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移动到相对于第三突出部40在R2方向一侧的位置为止。在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的所述转动的时候,滑动部分29b与第二突出部37的第一接合面37a接合,并且伴随控制杆29的转动,使可转动部件33沿着R2方向转动。因而,控制部分35a接触控制肋13,从而限制可转动部件33沿着R2方向转动。随后,滑动部分29b从第二突出部37骑到第三突出部40上,并被移动到相对于第三突出部40在R2方向一侧的位置。随后,当停止电缆100的退绕时,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l方向转动,从而进行电缆100绕卷线筒21的卷绕。在这种情况下,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第三突出部40的第二接合面40a和可转动部件33的作用面38的第二接合部分38b接合(参见图23)。电缆100的在中间部分IOOa的相对两侧的两个部分能够同时被卷起。于是,能够迅速卷绕电缆100,从而保证增强卷缆装置I的使用便利性。随后,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继续沿着Rl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第二接合面40a接合,因此当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l方向转动时,会使可转动部件33沿着Rl方向转动(参见图24)。当沿着Rl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33时,使控制部分35a经过第一加强肋12的通过切口 12a移动到限制肋11 一侧,从而由于设置在可转动部件33的第二突出部37的待限制部分37b接触限制肋11,因此限制可转动部件33沿着Rl方向转动。从而,在卷缆装置I中,可转动部件33的待限制部分37b接触限制肋11,从而限制可转动部件33沿着Rl方向转动。于是,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被保持在第一区域A中,而不从第一区域A被移动到第二区域B。因而,使控制部分35a保持在第一区域A中的卷绕模式不会被取消,从而能够确实地进行电缆100的卷绕。另外,由于限制肋11位于从可转动部件33的最内周到最外周的范围内,因此确实使待限制部分37b与限制肋11接触,于是,能够可靠性增强地卷起电缆100。当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继续沿着Rl方向被转动,从而伴随地卷绕电缆100时,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从第三突出部40骑到第二突出部37上,从而使控制杆29克服偏置弹簧30的偏置力,向外转动(参见图25)。由于控制杆29被这样向外转动,因此使待停止部分29a通过基座部件25的转动限制部分28d的外侧。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l方向进一步转动,从而使控制杆29的待停止部分29a顺序地在基座部件25的退绕凸轮部分28c和卷绕凸轮部分28b上滑动(参见图26)。由于使控制杆29的待停止部分29a在卷绕凸轮部分28b上滑动,因此使控制杆29克服偏置弹簧30的偏置力,向外转动。在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脱离接触可转动部件33的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的情况下,使控制杆29连同卷线筒21 —起沿着Rl方向转动(参见图27)。从而,在卷缆装置I中,基座部件25具有卷绕凸轮部分28b,利用卷绕凸轮部分28b,释放或避免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36a的接合,并且利用卷绕凸轮部分28b,允许控制杆29相对于可转动部件33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于是,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确定地进行卷绕电缆100的操作。之后,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21和控制杆29沿着Rl方向转动,从而相应地卷起电缆100。[总结]如上所述,在卷缆装置I中,按照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相对于位于可转动部件33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13的位置,控制电缆100的卷绕。于是,通过控制控制部分35a的位置,控制电缆100的卷绕,而不使用起轴承作用的球体。因而,能够确保操作的可靠性,同时,保证机构的简化和耐久性的增强。使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在电缆100的退绕时,从第一区域A移动到第二区域B,并在退绕之后的停止时,从第二区域B移动到第一区域A。这确保按照对电缆100的操作,确实地改变控制部件35a的位置,从而保证增强退绕模式和停止模式下的操作的可靠性。当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可转动部件33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使控制部分35a从第二区域B移动到第一区域A时,使待停止部分29a与基座部件25的转动限制部分28d接合,从而限制卷线筒21沿着卷绕方向的转动。于是,利用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的移动,可靠地限制卷线筒21的转动。这确保增强停止模式下的操作的可靠性。在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位于第一区域A中的状态下,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21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卷起电缆100。于是,根据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的位置,可靠地进行电缆100的卷绕,这保证增强卷绕模式下的操作的可靠性。控制杆29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卷线筒21上,并且设置偏置弹簧30,借助偏置弹簧30,使控制杆29沿着把滑动部分29b压在可转动部件33的作用面38上的方向偏置。于是,确实地使控制杆29的滑动部分29b在作用面38上滑动,从而能够增强各种模式下的操作的可靠性。可转动部件33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35,当可转动部件33被转动时,可移位部分35被弹性变形,从而在控制肋13的相对两侧移动控制部分35a。于是,借助可移位部分35的弹性变形的简单操作,实现可转动部件33的控制部分35a的移动。从而,能够保证增强操作的可靠性,同时确保机构的简化。控制杆29的一部分被置于基座部件25和可转动部件33之间,以致利用控制杆29在基座部件25和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之间的布置,限制可移位部分35的弹性变形。于是,不需要专用于限制可转动部件33的可移位部分35的弹性变形的任何部件。因而,可以利用简单的机构,实现对电缆100的各种操作,同时确保组件数目的减少。顺便提及,虽然上面说明了其中使用厚度和重量较大的HDMI电缆作为电缆100的例子,不过卷缆装置I对处理在退绕时,需要较大作用力的电缆,比如厚度和重量较大的HDMI电缆的卷缆装置类型特别有效。[本技术]可用以下结构具体体现本技术。(I) 一种卷缆装置,包括:固定布置的基座部件;与电缆的一部分相连,并且能够沿着电缆卷绕方向,和与电缆卷绕方向相反的电缆退绕方向,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卷线筒;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和卷线筒一起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偏置卷线筒的偏置部件;布置成面对基座部件,并且能够以支点轴作为支点,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可转动部件,所述支点轴位于与卷线筒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所述可转动部件具有控制电缆的卷绕的控制部分;和位于可转动部件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其中按照控制部分相对于控制肋的位置,控制电缆的卷绕。(2)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I)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在控制肋的周向相对两侧的区域分别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当退绕电缆,从而使卷线筒沿着退绕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被转动,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被移动到第二区域,而当在已使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移动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时,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被移动到第一区域。(3)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2)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基座部件具有转动限制部分,控制杆具有待停止部分,当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从而使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移动到第一区域时,使待停止部分与限制转动部分接合,由此限制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4)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2)或(3)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在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卷绕电缆。(5)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4)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待限制部分,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设置能够与待限制部分接合,并且当与待限制部分接合时,限制可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肋,当在电缆的卷绕期间,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6)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5)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以沿着可转动部件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形成限制肋,并且限制肋位于从可转动部件的最内周到最外周的范围内。(7)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5)或(6)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控制肋和限制肋位于转动轴的相对两侧。(8)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3)-(7)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控制杆具有滑动部分,可转动部件的外周面是将滑动地与控制杆的滑动部分接合的作用面,所述作用面具有在到支点轴的径向距离方面,比可转动部件的最外周小的接合部分,通过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所述接合部分的接合,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9)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8)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控制杆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设置配置成沿着把滑动部分压在作用面上的方向,偏置控制杆的偏置弹簧。(10)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1)-(9)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11)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4)-(10)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可移位部分,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控制杆的一部分被置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之间,当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并且控制杆位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的可移位部分之间时,控制杆限制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12)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2)-(11)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并且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退绕方向的转动的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者避免滑动部分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便允许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退绕方向转动的退绕凸轮部分。(13)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2)-(12)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与滑动部分接合,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的转动的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基座部件具有释放或避免滑动部分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致允许使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卷绕方向转动的卷绕凸轮部分。(14)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1)-(13)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与控制肋一体地形成。(15)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5)-(14)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所述盖壳与限制肋一体地形成。(16)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15)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作为配置成加强盖壳的加强肋,设置控制肋和限制肋。(17)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1)-(16)任意之一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卷线筒具有彼此同轴地定位的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可分别绕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卷绕电缆的不同部分。(18)按照如在上面的段落(17)中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能够同时卷绕和退绕电缆的不同部分。在如上所述的实现本技术的最佳方式中所示的各个组件和部分或零件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仅仅是实现本技术的具体例子,它们不应被理解成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的限制。本公开包含与在2011年11月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1-245719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整个内容在此引为参考。
权利要求
1.一种卷缆装置,包括: 固定布置的基座部件; 卷线筒,与电缆 的一部分相连,并且能够沿着电缆卷绕方向和与电缆卷绕方向相反的电缆退绕方向,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 控制杆,被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和卷线筒一起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 沿着卷绕方向偏置卷线筒的偏置部件; 可转动部件,布置成面对基座部件,并且能够以支点轴作为支点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所述支点轴位于与卷线筒的转动轴同轴的位置,所述可转动部件具有控制电缆的卷绕的控制部分;以及 位于可转动部件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 其中按照控制部分相对于控制肋的位置,控制电缆的卷绕。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在控制肋的周向 相对侧的区域分别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当退绕电缆,从而使卷线筒沿着退绕方向转动时,可转动部件被转动,并且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被移动到第二区域,以及 当在已使控制部分从第一区域移动到第二区域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时,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被移动到第一区域。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基座部件具有转动限制部分, 控制杆具有待停止部分,并且 当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可转动部件,从而使控制部分从第二区域移动到第一区域时,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由此限制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控制杆具有滑动部分, 可转动部件的外周面是待可滑动地与控制杆的滑动部分接合的作用面, 所述作用面具有在到支点轴的径向距离比可转动部件的最外周小的接合部分,以及 通过控制杆的滑动部分与所述接合部分的接合,使待停止部分与转动限制部分接合。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控制杆被可转动地支承在卷线筒上,以及 设置配置成沿着把滑动部分压在作用面上的方向偏置控制杆的偏置弹簧。
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在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的状态下,利用偏置部件的偏置力使卷线筒沿着卷绕方向转动,从而卷绕电缆。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待限制部分, 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设置能够与待限制部分接合并且当与待限制部分接合时限制可转动部件的转动的限制肋,以及 当在电缆的卷绕期间转动可转动部件时,使待限制部分与限制肋接合,并且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 以沿着可转动部件的径向方向延伸的形状形成限制肋,并且 限制肋位于从可转动部件的最内周到最外周的范围内。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控制肋和限制肋位于转动轴的相对两侧。
10.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并且 所述盖壳与限制肋一体地形成。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作为配置成加强盖壳的加强肋,设置所述控制肋和所述限制肋。
12.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可移位部分,所述可移位部分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 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所述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 控制杆的一部分被置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之间`,以及 当控制部分位于第一区域中,并且控制杆位于基座部件和可转动部件的可移位部分之间时,控制杆限制可移位部分的弹性变形,从而控制部分被保持在第一区域中。
1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所述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与所述滑动部分接合,并且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退绕方向转动,并且 所述基座部件具有退绕凸轮部分,所述退绕凸轮部分解除或者避免滑动部分与退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便允许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退绕方向转动。
1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所述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与滑动部分接合,并且允许作为一体的可转动部件和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转动,并且 所述基座部件具有卷绕凸轮部分,所述卷绕凸轮部分解除或避免滑动部分与卷绕侧转动允许部分的接合,以致允许使控制杆相对于可转动部件沿着卷绕方向转动。
1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可转动部件具有可移位部分,所述可移位部分包括控制部分,并且可沿着更接近控制肋的方向和远离控制肋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 当转动可转动部件时,可移位部分被弹性变形,由此使控制部分在控制肋上滑动,从而在控制肋的两侧移动。
1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缆装置, 其中设置遮盖至少部分电缆的盖壳,并且 所述盖壳与控制肋一体地形成。
1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卷线筒具有彼此同轴地定位的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并且 能够分别绕第一卷绕管部分和第二卷绕管部分卷绕电缆的不同部分。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卷缆装置,其中能够同时卷绕和退绕电缆的不同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卷缆装置。公开一种卷缆装置,包括固定布置的基座部件;与电缆的一部分相连,并且能够沿着卷绕方向和退绕方向,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卷线筒;支承在卷线筒上,并且和卷线筒一起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的控制杆;沿着卷绕方向偏置卷线筒的偏置部件;布置成面对基座部件,能够绕支点轴,相对于基座部件转动,并且具有控制电缆的卷绕的控制部分的可转动部件;和位于可转动部件的转动轨迹上的控制肋。电缆的卷绕是按照控制部分相对于控制肋的位置控制的。
文档编号B65H75/42GK103101817SQ2012104331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9日
发明者舛田彰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