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低噪音托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辊。
背景技术:
当托辊运转时,由于辊筒的壁厚不均匀和加工时出现的误差,使托辊运行会产生噪音;轴承高速运转时,钢珠与滑道摩擦会产生噪音;输送带与辊筒的运转时摩擦也会产生噪音;使用这种托辊运送物料时,噪音很大,长期下去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噪音小的低噪音托辊。·[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低噪音托辊,包括辊轴,所述辊轴上转动安装有辊筒,所述辊筒的两端部和所述辊轴之间分别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安装有轴承,所述辊筒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吸震装置。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震装置为固定在所述辊筒内壁上的吸震环。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震环为一个且沿所述辊筒内壁轴向延伸。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震环至少为两个且间隔布置在所述辊筒内。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吸震环为尼龙吸震环或橡胶吸震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低噪音托辊,包括辊轴,所述辊轴上转动安装有辊筒,所述辊筒的两端部和所述辊轴之间分别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安装有轴承,所述辊筒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吸震装置;利用吸音减震材料制成的吸震装置能够将托辊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吸收掉,减少噪音,使工作环境的噪音符合国家规定的噪音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_棍轴;2_棍筒;3_轴承座;4_轴承;5_吸震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0015]如附图所示,低噪音托辊,包括辊轴1,所述辊轴I上转动安装有辊筒2,所述辊筒2的两端部和所述辊轴I之间分别安装有轴承座3,所述轴承座3内安装有轴承4,所述辊筒2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吸震装置,所述吸震装置为固定在所述辊筒2内壁上的吸震环5,所述吸震环5至少为两个且间隔布置在所述辊筒2内,吸震环5的数量可以根据辊筒2的规格做适当的增减调整,如附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吸震环5,所述吸震环5为尼龙吸震环或橡胶吸震环。当然,吸震环5与辊轴I之间至少间隙配合,两者的配合关系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不再赘述。当托辊运转时,由于辊筒2的壁厚不均匀和加工时出现的误差,使托辊运行会产生噪音,吸震环5会起到缓冲作用来降低震动,减少噪音;轴承4高速运转时,钢珠与滑道摩擦会产生噪音,输送带与辊筒2的运转时摩擦也会产生噪音,吸震环5会把每个小型腔内的噪音隔离吸收,从而降低噪音,达到符合国家规定的噪音标准,比传统的生产托辊噪音降低15%。本实用新型是环保型的新型实用技术产品,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吸震环5为一个且沿所述辊筒2内壁轴向延伸,即吸震环5沿沿所述辊筒2内壁轴向延伸形成吸震套。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权利要求1.低噪音托辊,包括辊轴,所述辊轴上转动安装有辊筒,所述辊筒的两端部和所述辊轴之间分别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安装有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辊筒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吸震装置。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噪音托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装置为固定在所述辊筒内壁上的吸震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噪音托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环为一个且沿所述辊筒内壁轴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噪音托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环至少为两个且间隔布置在所述辊筒内。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低噪音托辊,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环为尼龙吸震环或橡胶吸震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噪音托辊,包括辊轴,所述辊轴上转动安装有辊筒,所述辊筒的两端部和所述辊轴之间分别安装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内安装有轴承,所述辊筒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吸震装置;利用吸音减震材料制成的吸震装置能够将托辊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吸收掉,减少噪音,使工作环境的噪音符合国家规定的噪音标准,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
文档编号B65G39/06GK202729259SQ201220445989
公开日2013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5日
发明者董世军, 李高民 申请人:董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