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装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49689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收装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收装装置(10),该收装装置(10)具有收装充电线(100)的壳体(12)和设置在壳体(12)内的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充电线(100)被挂在定滑轮部(50)的定滑轮(60)和动滑轮部(20)的动滑轮(32)之间。当充电线(100)的顶端被拉伸时,动滑轮部(20)沿导向线(16)上升,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被陆续拉出。在定滑轮(60)的一侧表面上固定有棘轮(70)。当棘轮爪(78)与棘轮(70)卡合时,定滑轮(60)不能向卷线方向转动,充电线(100)保持从壳体(12)被拉出的状态。当该卡合解除时,动滑轮部(20)下落,充电线(100)被拉进壳体(12)内。
【专利说明】收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收装长形部件(细长物,例如,充电线、电线、软管等)的收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一种收装电线等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52861号)。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52861号中的收装装置具有安装在箱体上且能够转动的卷筒,电线卷绕在该卷筒的外周面上。电线在使用时从卷筒中被拉出所需长度,而在使用后则被卷绕在卷筒上。
[0003]采用这种收装装置,若是能自动将使用后的长形部件收装到收装装置中,则较为便利。要想给专利文献I的收装装置添加该功能,可考虑由弹簧向卷线方向对卷筒施力。当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在拉出长形部件时,卷筒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转动,使弹簧上积蓄弹性能量。在长形部件使用完成后,卷筒在弹簧上所积蓄的弹性能量的作用下向卷线方向转动,使从该卷筒中拉出的长形部件自动卷绕在卷筒上。
[0004]但是,在由弹簧向卷线方向对卷筒施力的结构中,拉出长形部件的长度越长,用于拉出该长形部件的操作力不断增加,而导致操作者的操作力过大。为了解决该问题,只要减小对卷筒施力的弹簧的弹簧常数,便能够防止操作者的操作力过大。但是,当减小对卷筒施力的弹簧的弹簧常数时,积蓄在弹簧上的弹性能量变小,使得向卷线方向对卷筒所施的力也随之减小。因此,则会产生不能使长形部件稳定地卷绕在卷筒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收装装置,其不仅能够防止用于拉出长形部件的操作力过大,而且能够稳定地收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
[0006]本说明书所涉及的软件收装装置为收装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该收装装置具有壳体、动滑轮、第I配重件、动滑轮保持机构。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动滑轮上,另外,动滑轮以相对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动滑轮能够移动到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的第I位置、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第2位置、设定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第3位置。当动滑轮从第I位置朝第2位置向上方移动时,壳体内收装的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向外拉出。另外,当动滑轮从第2位置朝第I位置向下方移动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被向壳体内收装。当动滑轮在第I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移动时,第I配重件与动滑轮处于相分离状态,当动滑轮在第3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时,第I配重件与动滑轮一起移动。在动滑轮位于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位置时,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的切换,使动滑轮处于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和不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
[0007]在该收装装置中,由于动滑轮相对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能够使长形部件在收装进壳体内的状态和从壳体内被拉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不考虑长形部件的自身重量或作用于长形部件的摩擦力等的情况下,当动滑轮从第I位置向第3位置移动时,使动滑轮向上方移动的力为由动滑轮的质量所决定的一定的值,当动滑轮从第3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使动滑轮向上方移动的力为由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所决定的一定的值。由于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能够调整,因而能够防止用于拉出长形部件的操作力过大。
[0008]另外,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则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所需的力较大,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则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所需的力较小。因此,如果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设定恒定不变,且按照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设定该力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该力则显得过大。另外,如果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设定为恒定不变,且按照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设定该力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该力则显得过小。在本发明的上述收装装置中,当动滑轮从第2位置向第3位置移动时,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为由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所决定的值,当动滑轮从第3位置向第I位置移动时,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的力为由动滑轮的质量所决定的值。即,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长时,该力为由动滑轮和第I配重件的质量所决定的值(较大的值),当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的长度较短时,该力为由动滑轮的质量所决定的值(较小的值)。从而能够用适当的力稳定地将长形部件收装进壳体内。另外,由于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能够使动滑轮处于不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因而能够防止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被意外地向壳体内收装。
[0009]这里,动滑轮移动的“上下方向”为移动到上方的动滑轮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能向下方移动时的方向即可。因此,此处所说的“动滑轮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不仅包括动滑轮在铅直方向上移动,例如还可以包括动滑轮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移动。
[0010]在上述收装装置中,还可以具有定滑轮,该定滑轮配置在动滑轮的上方,且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定滑轮上。在这种情况下,当动滑轮向上方移动时,定滑轮可以向第I方向转动,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当定滑轮向下方移动时,定滑轮可以向与第I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转动,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内。动滑轮保持机构可以不限制定滑轮向第I方向转动,另外,定滑轮能够向第2方向转动或不能够向向第2方向转动的状态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来切换。
[0011]在像这样的结构中,由于长形部件被定滑轮引导,因而能够顺利地进行长形部件的拉出和卷绕。另外,通过使定滑轮停止转动,能够保持动滑轮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0012]另外,动滑轮保持机构可以具有:棘轮,其固定在定滑轮上;棘轮爪,其能够与该棘轮相卡合。采用棘轮机构能够保持动滑轮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0013]在上述收装装置中,还可以具有推压辊,该推压辊向定滑轮的外周面推压长形部件。并且,推压辊可以随定滑轮的转动而转动,当定滑轮的转动停止时,该推压辊也停止转动。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长形部件在不松弛的状态下卷绕在定滑轮的外周面上。从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操作感。
[0014]在上述收装装置中,还可以具有导向件,该导向件安装在壳体上,在壳体内于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动滑轮上形成有与导向件相卡合的卡合部,动滑轮可以被导向件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采用像这样的结构时,由于动滑轮被导向件引导,因而能够简化引导动滑轮的机构的结构。
[0015]在上述收装装置中,可以在动滑轮上安装第2配重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安装有第2配重件的动滑轮的重心比没有安装第2配重件的动滑轮的重心低。采用像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动滑轮的动作保持稳定,从而稳定地进行长形部件的拉出或收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的侧视图,表示切割壳体后而得到的其内部结构(壳体内收装充电线后的状态)。
[0017]图2是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的主视图,一并表示壳体内的内部结构(壳体内收装充电线后的状态)。
[0018]图3是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的侧视图,表示切割壳体后而得到的其内部结构(从壳体内拉出充电线后的状态)。
[0019]图4是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的主视图,一并表示壳体内的内部结构(从壳体内拉出充电线后的状态)。
[0020]图5是定滑轮部的主视图。
[0021]图6是表示在沿图5中的V1-VI线的位置上所看到的定滑轮部的图。但是,图6并不表示沿V1-VI线剖切所得到的定滑轮部的截面。
[0022]图7是表示定滑轮的剖视图。
[0023]图8是用于说明设置在定滑轮部上的棘轮机构的图。
[0024]图9是动滑轮部的主视图。
[0025]图10是动滑轮部的俯视图。
[0026]图11是第2配重件的主视图。
[0027]图12是表示导向机构的大致结构图。
[0028]图13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收装装置的大致结构图。
[0029]图14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定滑轮部的主视图。
[0030]图15是用于说明设置在图15的定滑轮部的棘轮机构的图。
[0031]图16是棘轮爪的放大示意图。
[0032]图17是推压辊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0033]图18是推压辊的剖视图。
[0034]图19是形成于定滑轮的外周面上的槽的放大示意图(其I)。
[0035]图20是形成于定滑轮的外周面上的槽的放大示意图(其2)。
[0036]图21是形成于定滑轮的外周面上的槽的放大示意图(其3)。
[0037]图22是形成于定滑轮的外周面上的槽的放大示意图(其4)。
[0038]图23是形成于定滑轮的外周面上的槽的放大示意图(其5)。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用于在所谓的充电站,收装用于对电动汽车(EV)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所搭载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线100。如图1?图4所示,收装装置10具有壳体12和壳体12内收装的滑轮机构(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
[0040]壳体12由多个板材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状。另外,壳体1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长方体状,还可以形成为圆柱状或棱柱状(例如,六棱柱状)。如图2、图4所示,在壳体12的位于充电线100被拉出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挂钩13。该挂钩13可以保持设置在充电线100的顶端上的充电枪110。
[0041]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壳体12的侧板上形成有通孔14。该通孔14与配置在壳体12内的CCID (Charging Circuit Interrupt Device,充电电路中断装置)90相对。充电线100的基端与CCID90相连接。CCID90通过电线102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相连接。用户可以从壳体12的通孔14观察CCID90的显示部,从而把握电池的充电状态。
[0042]滑轮机构具有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如后面详细所述,充电线100的中间部(即,充电线100的前端(头端)和基端之间的部分)卷绕在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上。定滑轮部50安装在壳体12的上板(顶板)上,相对于壳体12不能在上下方向移动。在定滑轮部50上固定有导向线16的上端,导向线16的下端固定在壳体12的底板上。
[0043]动滑轮部20被导向线16引导,能够在壳体12内于上下方向移动。在动滑轮部20位于壳体12的底部的状态(图1、图2所示状态)下,充电线100被完全收装进壳体12内。在动滑轮部20位于壳体12的上部的状态(图3、图4所示状态)下,充电线100从壳体12中以最大程度被拉出。即,当动滑轮部20在壳体12内从下方向上方移动时,收装在壳体12内的充电线100从壳体12中被拉出。另外,当动滑轮部20在壳体12内从上方向下方移动时,从壳体12内被拉出的充电线100被收装进壳体12内。
[0044]另外,在上述导向线16上安装有第I配重件18。如图1、图2明确所示,在动滑轮部20位于壳体12的底部的状态下,第I配重件18被导向线16支承(保持)。另外,如图3、图4明确所示,在动滑轮部20位于壳体12的上方的状态下,第I配重件18被动滑轮部20支承。即,当动滑轮部20在与第I配重件18的底面发生接触的位置和图3、图4所示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 —起移动。
[0045]接下来,详细地说明定滑轮部50,如图5、图6所示,定滑轮部50具有:2块(片)支承板52 ;第I轴部件54,其固定在支承板52上;4个定滑轮60,其支承在第I轴部件54上且能够转动。
[0046]支承板52为从正面看大致呈矩形的板材,其上端安装在壳体12的上板上。在支承板52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安装部46,导向线16的上端安装在该安装部46上。
[0047]第I轴部件54的一端固定在2块支承板52中的一块上,其另一端固定在2块支承板52的另一块上。S卩,第I轴部件54连接2块支承板52。在第I轴部件54上安装有4个能够转动的定滑轮60。在各定滑轮60安装在第I轴部件54上的状态下,4个定滑轮60位于2块支承板52之间。由于4个定滑轮60安装在一根第I轴部件54上,因而该4个定滑轮60的转动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这4个定滑轮60在转动轴线的方向上排列设置。
[0048]如图7所示,各定滑轮60具有主体62和安装在主体62的外周面上的橡胶垫66。主体62的内周面和第I轴部件54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轴承6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定滑轮60通过轴承64支承在第I轴部件54上,因而能够由较小的力使定滑轮60以第I轴部件54为中心转动。另外,在主体6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充电线100脱落的槽62a。在槽62a的底面上安装着橡胶垫66。因此,当充电线100卷绕在定滑轮60上时,充电线100与橡胶垫66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体62的外周面上设置橡胶垫66,因而能够防止充电线100与定滑轮60之间产生打滑。从而能够使充电线100的拉出和卷绕顺利地进行。
[0049]如图5、图6所示,在4个定滑轮60中、卷绕有充电线100的前端侧(充电枪110 —侦D部分的定滑轮60 (在图6中为位于最右侧的定滑轮)上固定有第I齿轮80和棘轮70。详细来讲,第I齿轮80固定在定滑轮60的一个侧表面(在图6中为左侧表面)上,棘轮70固定在定滑轮60的另一个侧表面(在图6中为右侧表面)上。
[0050]正如图6所示,第I齿轮80与第2齿轮82相啮合,第2齿轮82固定在第2轴部件84上。第2轴部件84的一端支承在一块支承板52上且能够转动,第2轴部件84的另一端支承在另一块支承板52上且能够转动。在第2轴部件84上安装有推压辊57。该推压辊57向定滑轮60 —侧推压卷绕在定滑轮60上的充电线100,抑制充电线100与定滑轮60之间产生打滑。
[0051 ] 正如图6所示,定滑轮60的直径和推压辊57的直径不同。因此,为了使充电线100在被拉出时与定滑轮60以及推压辊57之间不会产生打滑,需要使定滑轮60的转动速度和推压辊57的转动速度不同。因此,在第2轴部件84和推压辊57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在拉出充电线100时,该单向离合器与第2轴部件84不相卡合,使推压辊57相对于第2轴部件84的转动不会受到限制。因此,当定滑轮60转动时,该转动通过第I齿轮80和第2齿轮82被传递给第2轴部件84,使得该第2轴部件84转动。但是,由于单向离合器与第2轴部件84不相卡合,因而使推压辊57以与定滑轮60的转动速度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动。从而能够在顺利地从该定滑轮60上拉出充电线100的同时,抑制充电线100与定滑轮60以及推压辊57之间产生打滑。另外,当定滑轮60被后述的棘轮机构限制转动时,通过第I齿轮80和第2齿轮82使得第2轴部件84的转动也受到限制。因此,即使要强行将充电线100装入壳体12内,在定滑轮60的橡胶垫66和推压辊57的单向离合器的作用下,推压辊57也不会转动,使充电线100不能被装入壳体12内。
[0052]如图8所示,棘轮70具有凸部区域74和凹部区域76。在凸部区域74的外周面74a上形成有棘轮槽(未图示)。棘轮爪74能够与凸部区域74的棘轮槽相卡合。凹部区域76的外周面相对于凸部区域74的外周面74a凹进,没有形成棘轮槽。因此,在凹部区域76,棘轮70不能与棘轮爪78相卡合。由于棘轮70固定在定滑轮60上,因而,当定滑轮60转动时,棘轮70也随之转动。当定滑轮60在拉出充电线100的方向(下面称为拉线方向)上转动时,棘轮70和棘轮爪78不相卡合,使得该棘轮70和定滑轮60的转动不会受到限制。另外,当定滑轮60在卷绕充电线100的方向(下面称为卷线方向)上转动时,在棘轮70的凸部区域74,棘轮槽和棘轮爪78相卡合,使得该棘轮70和定滑轮60的转动受到限制。另外,在棘轮70的凹部区域76,棘轮70和棘轮爪78不相卡合,使得该棘轮70和定滑轮60的转动不受限制。因此,棘轮70和定滑轮60在卷线方向上转动,直到棘轮爪78和棘轮70的凸部区域74的棘轮槽相卡合为止。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而采用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能够拉出所需长度的充电线100,并保持该被拉出的状态。另外,棘轮爪78和棘轮70的卡合状态可以通过未图示的操作开关解除。因此,当对操作开关进行操作,使棘轮爪78和棘轮70的卡合状态解除时,定滑轮60便能够沿卷线方向转动。
[0053]另外,如图5、图6所示,在支承板52上,除推压辊57以外还安装有多种能够转动的导辊53、55、56。导辊53、55向充电枪110 —侧引导充电线100的前端侧部分。导辊56安装在支承板52的上端缘的中央。该导辊56用于防止充电线100脱离各定滑轮60。由于配备有这些导辊53、55、56,因而能够减小充电线100和定滑轮60间的摩擦阻力。另外,在支承板52的下端缘上安装有止挡部件51。该止挡部件51用于限制动滑轮部20向上方移动。动滑轮部20因与止挡部件51相抵接,而被限制向上方移动(参照图4)。
[0054]接下来,详细地说明动滑轮部20。如图9、图10所示,动滑轮部20具有'2块(片)支承板22 ;第3轴部件30,其固定在支承板22上;3个动滑轮32,其支承在第3轴部件30上且能够转动。
[0055]支承板22具有:第I板部26,其从第3轴部件30被固定的位置向下方延伸;2个第2板部24a、24b,其从该第I板部26的上端分别向斜下方延伸。在第I板部26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供导向线16插入的插入部28a、28b。通过在支承板22上设置2个插入部28a、28b,能够使动滑轮部20被导向线16引导,在稳定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第2板部24a、24b的下端设置有防止充电线100从动滑轮32上脱落的两个保持部件37 (参照图10)。
[0056]第3轴部件30的一端固定在2块支承板22中的一块上,其另一端固定在2块支承板22中的另一块上。2块支承板22被第3轴部件30连接在一起。
[0057]在第3轴部件30上安装有3个能够转动的动滑轮32。在动滑轮32安装在第3轴部件30上的状态下,3个动滑轮32位于2块支承板22之间。由于3个动滑轮32安装在同一根第3轴部件30上,因而该3个动滑轮32的转动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这3个动滑轮32在转动轴线的方向上排列设置。动滑轮32也具有与定滑轮60相同的结构,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充电线100脱落的槽,在该槽的底面上配置有橡胶垫34。另外,动滑轮32也通过未图示的齿轮支承在第3轴部件30上且能够转动。由于动滑轮32通过齿轮支承在第3轴部件30上,因而能够由较小的力使动滑轮32以第3轴部件30为中心转动。
[0058]如图10所示,在左右的动滑轮32的外侧和相邻的两个动滑轮32之间分别配置有第2配重件36。如图11所示,第2配重件36为扇形的板材,其上形成有供第3轴部件30插入的通孔38。当第3轴部件30插入通孔38中时,第2配重件36支承在该第3轴部件30上且能够转动。由于第2配重件36为扇形的板材,因而该第2配重件36以形成为扇形的弧的部分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朝向下方的方式处于能够相对于第3轴部件转动的状态。因此,通过在第3轴部件上安装第2配重件36,能够降低动滑轮部20的重心,使动滑轮部20的动作保持稳定。另外,通过在动滑轮部20上设置第2配重件36,能够调整用于将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拉出的力和将该充电线100卷绕进壳体12内的力。
[0059]另外,充电线100以如下方式卷绕在上述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上。S卩,被引导进壳体12内的充电线100首先卷绕在固定有第I齿轮80和棘轮70的定滑轮60 (图6中,位于纸面最右侧的定滑轮)上,接着,卷绕在I个动滑轮32上,然后,按照定滑轮60、动滑轮32的顺序卷绕在3个定滑轮60和2个动滑轮32上。
[0060]这里,参照图12对引导动滑轮部20上下移动的导向机构40进行说明。由已说明的内容明确所示,导向机构40具有引导动滑轮部20的导向线16。如图12所示,导向线16的上端16a安装在定滑轮部50的安装部46上。导向线16的下端16b安装在安装块42上。该安装块42被螺钉44固定在壳体12的底板上。从而使导向线16在壳体12内于上下方向上延伸。如上所述,在动滑轮部20上设置有插入部28a、28b,导向线16插入该插入部28a、28b中。从而使该动滑轮部20被导向线16引导,在壳体12内于上下方向上移动。
[0061]在导向线16的中间部上设置有支承第I配重件18的支承部16c。该支承部16c具有能够穿过动滑轮部20的插入部28a、28b的大小。另外,被支承部16c支承的第I配重件18由3个圆筒状的配重件18a、18b、18c构成。导向线16穿过该圆筒状的配重件18a、18b、18c的中心孔,配重件18a、18b、18c在导向线16的上端16a和中间部(支承部16c)之间,被该导向线16引导,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配重件18a、18b、18c具有不能穿过动滑轮部20的插入部28a、28b的大小。因此,当动滑轮部20从导向线16的下端16b向中间部(支承部16c)移动时,第I配重件18被导向线16的支承部16c支承。S卩,动滑轮部20与第I配重件18分离,仅动滑轮部2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参照图1、图2)。另外,当动滑轮部20从导向线16的中间部(支承部16c)向导向线16的上端16a移动时,第I配重件18被动滑轮部20支承,该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 —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参照图3、图4)。另外,第I配重件18的质量例如可以为壳体12内收装的充电线100的总质量的1/2左右。
[0062]接下来,说明上述收装装置10的作用。要将充电线100从收装装置10中拉出,用户需抓握充电枪110,通过该充电枪110使充电线100受到操作力(拉力)的作用。从而使动滑轮部20 (即,3个动滑轮32)被导向线16引导向上方移动,使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被拉出。当用户停止对充电线100施加操作力(拉力)时,定滑轮部50在棘轮机构(棘轮70、棘轮爪78)的作用下停止转动,动滑轮部20也停止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因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能够从壳体12内拉出所需长度的充电线100,并保持该被拉出状态。从而使用户容易将充电枪HO与车身相连接。
[0063]这里,当动滑轮部20从导向线16的下端16b向导向线16的中间部(支承部16c)移动时,第I配重件18被导向线16的支承部16c支承,仅动滑轮部2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参照图1、图2)。因此,用于拉出充电线100的操作力(拉力)的大小对应于动滑轮部20的质量、卷绕在滑轮机构(动滑轮部20和定滑轮部50)上的充电线100的质量和摩擦力等。卷绕在滑轮机构上的充电线100的长度较长,其质量和摩擦力等较大,但是,由于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处于相分离状态,因而不会导致用于拉出充电线100的操作力(拉力)过大。
[0064]另外,当动滑轮部20从导向线16的中间部(支承部16c)向导向线16的上端16a移动时,第I配重件18被动滑轮部20支承,该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 —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参照图3、图4)。虽然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 —起移动,但是,由于卷绕在滑轮机构(动滑轮部20和定滑轮部50)上的充电线100的长度较短,则其质量和产生的摩擦力等较小,因而不会导致用于拉出充电线100的操作力(拉力)过大。另外,通过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的一起移动,从而能够缓和如下情况:在动滑轮部20位于导向线16的下端16b的状态(图1、图2所示状态)和动滑轮部20位于导向线16的上端16a的状态(图
3、图4所示状态)下,用于拉出充电线100的操作力(拉力)大为不同。
[0065]另外,在将充电线10收装进收装装置10中时,解除棘轮机构的棘轮70和棘轮爪78的卡合状态。从而使动滑轮部20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与此相随,充电线100自动地被收装进壳体12内。
[0066]这里,当动滑轮部20在导向线16的中间部(支承板16c)和上端16a之间移动时,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 —起移动(参照图3、图4)。因而,对应于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的质量,所产生的卷绕充电线100的力较大。另外,当动滑轮部20在导向线16的中间部(支承板16c)和上端16a之间移动时,从壳体12中被拉出的充电线100的长度较长,而卷绕在滑轮机构上的充电线100的长度较短。因此,为了卷绕充电线100,则需要较大的力。基于这些原因,采用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不会使卷绕充电线100的力过大,能够以适当的力来卷绕充电线100。
[0067]另外,当动滑轮部20在导向线16的下端16b和中间部(支承部16c)之间移动时,仅动滑轮部20移动(图1、图2所示状态)。因此,对应于动滑轮部20的质量,所产生的卷绕充电线100的力较小。另外,当动滑轮部20在导向线16的下端16b和中间部(支承部16c)之间移动时,从壳体12中被拉出的充电线100的长度较短,而卷绕在滑轮机构上的充电线100的长度则较长。因此,卷绕充电线100则不需要较大的力。基于这些原因,从而能够用适当的力卷绕充电线100。
[0068]由上述说明明确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中,利用滑轮机构(定滑轮部50和动滑轮部20)将充电线100收装进壳体12内。因此,通过调整动滑轮的数量和移动量,能够任意调整壳体12内可收装的充电线的长度。另外,由于利用的是简单的滑轮机构,因而不容易发生故障。
[0069]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中,利用动滑轮部20和第I配重件18的自重,自动将充电线100卷绕进壳体12内。因此,不会导致拉出充电线100的力过大,能够将卷绕充电线100的力设定为适当的大小。从而能够使拉出充电线100的力和卷绕充电线100的
力保持稳定。
[0070]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收装装置10中,在引导动滑轮部20的导向机构中使用导向线16。从而不仅能够使导向机构小型化,还能够使壳体12小型化。另外,动滑轮32和定滑轮60通过齿轮支承在轴部件30、54上且能够转动。从而能够减小动滑轮32和定滑轮60的摩擦阻力,能够用较小的力拉出和卷绕充电线100。
[0071]上面已经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子,但是,这些具体例子并不局限于所例示的内容,且并不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定。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还包括对上面所例示的具体例子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所得到的内容。
[0072]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限制定滑轮60转动的棘轮机构中,通过操作开关来解除棘轮爪78和棘轮70的卡合状态,但是,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局限于像这样的例子。例如,图14?图16所示,可以由复位弹簧142向中立位置(基准位置)对棘轮爪132施力来解除棘轮爪132和棘轮126的卡合状态。
[0073]具体来讲,如图14?图16所示,定滑轮部150具有2块支承板112a、112b、固定在该支承板112a、112b上的轴部件128、支承在该轴部件128上且能够转动的4个定滑轮160。在4个定滑轮160中的一个(图14中,纸面上最左侧的定滑轮(即,充电枪110 —侧的定滑轮))上固定有棘轮126和齿轮114。如图15所示,棘轮126具有凸部区域127和凹部区域130,在该凸部区域12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棘轮槽,该凹部区域130的外周面相对于凸部区域127的外周面位于靠近转轴(中心)的一侧。棘轮爪132与凸部区域127的棘轮槽能够卡合。在凹部区域130上没有形成棘轮槽,棘轮126和棘轮爪132不相卡合。
[0074]如图15、16所示,棘轮爪132的中央部安装在固定于支承板112b上的轴部件134上且能够转动。在棘轮爪132的基端固定有导向销138。该导向销138插入形成于支承板112b上的导向槽113中。因此,当棘轮爪132以轴部件134为中心转动时,导向销138在导向槽113内移动。复位弹簧142的一端与导向销138连接。复位弹簧142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于支承板112b上的轴部件140上。通过在轴部件140和导向销138之间配置复位弹簧142,从而向中立位置(导向槽113的中央(图15所示位置))对导向销138施力。因此,当导向销138从中立位置向导向槽113的端部发生移动时,由弹簧142施加的作用力作用于导向销138,使其回到中立位置。因此,无论棘轮爪132向图15中的箭头a、b所示的哪个方向转动,在棘轮126的凹部区域130,该棘轮爪132都会回复到图15所示状态(中立位置)。
[0075]在上述结构中,当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被拉出时,定滑轮160转动,棘轮126向箭头A方向随之转动。在棘轮126向箭头A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当棘轮爪132经过棘轮126的凸轮区域127时,棘轮爪132和凸轮区域127相抵接,棘轮爪132向箭头A方向转动。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停止从壳体12内拉出充电线100时,棘轮爪132和棘轮126的棘轮槽相卡合。由此限制棘轮126向箭头B方向转动,使定滑轮160停止转动。从而能够限制(禁止)动滑轮部在自己重量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防止充电线100意外地被收装进壳体12内。
[0076]另外,要解除棘轮126和棘轮爪132的卡合状态,需继续将充电线100从壳体12内拉出,使该棘轮126向箭头A方向转动。并且,在使棘轮爪132转动到棘轮126的凹部区域130所处位置时,放松拉动充电线100的力,使棘轮126向箭头B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棘轮爪132穿过凸部区域127时,棘轮爪132与凸部区域127相抵接,向箭头b方向转动。在这种状态下,棘轮爪132和棘轮126的棘轮槽不相卡合,使得该棘轮126的转动不受限制。从而使动滑轮部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向下方移动,充电线100自动被卷绕进壳体12内。
[0077]如上述说明明确所示,采用上述定滑轮部150时,仅由复位弹簧142向中立位置对棘轮爪132施力,便能够防止被拉出的充电线100被意外地卷绕进壳体12内。另外,当棘轮爪132位于棘轮126的凹部区域130所处位置时,开始卷绕充电线100,从而能够利用动滑轮的自身重量自动卷绕充电线100。
[0078]另外,在上述定滑轮部150中,如图14所示,由固定在定滑轮160上的齿轮114驱动推压辊120。S卩,图14、图17所示,齿轮114与齿轮118相啮合,齿轮118固定在轴部件116上。轴部件116支承在支承板112a、112b上且能够转动。在轴部件116上安装有推压辊120。推压辊120向定滑轮160 —侧推压卷绕在定滑轮160上的充电线100,抑制充电线100从定滑轮160上滑脱。
[0079]如图18所示,推压辊120具有单向离合器119和被压入单向离合器119的外周面的圆筒状的树脂部件121。单向离合器119安装在轴部件116上。当轴部件116向使充电线100被拉出的方向转动时,单向离合器119不会将该轴部件116的转动力传递给树脂部件121。因此,当轴部件116向从壳体12内拉出充电线100的方向转动时,树脂部件121(即,推压辊120)的转动则不会受到轴部件116的转动的影响。从而能够在顺利地从定滑轮160拉出充电线100同时,防止移动充电线100与定滑轮160以及推压辊120之间产生打滑。另外,当轴部件116向卷绕充电线100的方向转动时,单向离合器119将该轴部件116的转动力传递给树脂部件121。因此,当轴部件116向将充电线100收装进壳体12内的方向转动时,树脂部件121 (即,推压辊120)与轴部件160的转动联动而转动。从而使充电线100在不松弛的状态下卷绕在定滑轮160上。另外,当定滑轮160的转动受到棘轮机构的限制时,因齿轮114不转动,而使得齿轮118和轴部件116也不转动。当轴部件116向卷绕充电线100的方向转动时,单向离合器119将轴部件116的转动力传递给树脂部件121。因此,即使要强行将充电线100收装进壳体12内,推压辊120也不会转动,使得充电线100不会被收装进壳体12内。从而能够使充电线100在不松弛的状态下卷绕进壳体12内。
[0080]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定滑轮60的外周面的槽62a的底面上配置橡胶垫66,但是,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局限于像这样的例子。例如,如图19所示,可以在定滑轮60的槽164的底面上配置薄的橡胶垫162。另外,如图20所示,可以在定滑轮166的槽168的底面和侧表面上配置橡胶垫170。另外,如图21所示,在定滑轮172的外周面上形成圆形的槽174,可以在该槽174和侧表面上配置橡胶垫176。另外,如图22所示,在定滑轮178的外周面上形成底面和侧表面垂直的槽180,可以在该槽180的底面和侧表面上配置橡胶垫182。还有,如图23所示,可以在定滑轮184的外周面的槽186中不配置橡胶垫,而是通过使充电线嵌入槽186中来防止充电线100的滑脱。
[0081]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收装充电线100的收装装置(B卩,充电站),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适用于收装电线、软管等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
[0082]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动滑轮部20上设置第2配重件36来调整用于将充电线100从壳体12中拉出的操作力(将充电线100卷绕进壳体12内的力),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像这样的例子。例如,如图13中的收装装置200所示,可以由弹簧210连接动滑轮部20和壳体12的底板,利用弹簧210的弹力来调整用于将充电线100从壳体12中拉出的操作力。
[0083]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壳体12内设置的导向线(导向件的一个例子)引导动滑轮部20,但是,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局限于像这样的例子。例如,可以在壳体12的内表面设置导轨,动滑轮部被该导轨引导而上下移动。另外,可以用棒状的钢材或具有可挠性的线(wire)等代替导轨作为“导向件”。
[0084]本说明书或附图所说明的技术要素可通过单独或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实用性,且并不局限于专利申请时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所例示的技术能同时达成多个目的,且通过达成这些目的中的一个便具有技术实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收装长形部件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壳体、动滑轮、第I配重件、动滑轮保持机构, 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动滑轮上,另外,动滑轮以相对于壳体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动滑轮能够移动到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的第I位置、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第2位置、设定在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第3位置, 当动滑轮从第I位置朝第2位置向上方移动时,壳体内收装的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向外拉出,另外,当动滑轮从第2位置朝第I位置向下方移动时,从壳体内被拉出的长形部件被向壳体内收装, 当动滑轮在第I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移动时,第I配重件与动滑轮处于相分离状态,当动滑轮在第3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移动时,第I配重件与动滑轮一起移动, 在动滑轮位于第I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的位置时,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的切换,使动滑轮处于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和不能够向下方移动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定滑轮,该定滑轮配置在动滑轮的上方,且长形部件的中间部卷绕在定滑轮上,当动滑轮向上方移动时,定滑轮向第I方向转动,能够使长形部件从壳体内被拉出,当定滑轮向下方移动时,定滑轮向与第I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转动,能够使长形部件被收装进壳体内, 动滑轮保持机构不限制定滑轮向第I方向转动,但定滑轮能够向第2方向转动或不能够向向第2方向转动的状态通过动滑轮保持机构来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动滑轮保持机构具有: 棘轮,其固定在定滑轮上; 棘爪,其能够与该棘轮相卡合。
4.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推压辊,该推压辊向定滑轮的外周面推压长形部件, 推压辊随定滑轮的转动而转动,当定滑轮的转动停止时,该推压辊也停止转动。
5.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导向件,该导向件安装在壳体上,在壳体内于上下方向上延伸, 在动滑轮上形成有与导向件相卡合的卡合部,动滑轮被导向件引导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6.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收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2配重件,该第2配重件安装在动滑轮上, 安装有第2配重件的动滑轮的重心比没有安装第2配重件时的动滑轮的重心低。
【文档编号】B65H75/36GK103874645SQ201280049171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7日
【发明者】杉浦明人, 栎原政一 申请人:中央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