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4255427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薄片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薄片处理设备进行控制,以将薄片堆叠在薄片堆叠单元上,并且进行控制,以利用多个对齐构件对齐薄片。当对齐单元无法对齐薄片时,设备提示用户移动对齐构件。
【专利说明】薄片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对齐堆叠在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功能的薄片处理设备和薄片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堆叠大量薄片的薄片处理设备,要求有以高精度排出并堆叠薄片的能力。日本特开2006-206331提出了一种薄片对齐处理,其中,在堆叠托盘上设置对齐构件,并且以通过对齐构件接触和离开薄片的边缘表面,来对齐与薄片排出方向平行的薄片的边缘表面的位置的方式,来堆积薄片。
[0003]然而,这种传统技术具有以下问题。在对齐板中出现故障,以至于对齐板无法移动的情况下,当对齐板之间的间隔小于要排出的薄片的宽度时,在进行排出时,薄片干扰对齐板。这可能损坏输出材料或者引起卡纸的发生。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通过在对齐单元中检测到故障时,提示操作者移动对齐单元,使得能够排出薄片,从而使得能够实现一种用来防止损坏薄片并发生卡纸的机构。
[0005]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薄片处理设备,包括:堆叠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以将薄片堆叠在薄片堆叠单元上;对齐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以利用多个对齐构件对齐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对齐构件是否能够对齐薄片;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齐构件不能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
[0006]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包括:进行控制,以将薄片堆叠在薄片堆叠单元上;进行控制,以利用多个对齐构件对齐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判断所述对齐构件是否能够对齐薄片;以及在所述对齐构件不能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
[0007]从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配置的配置图。
[0009]图2是示出控制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整体的控制器的配置的框图。
[0010]图3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操作显示单元400的图。
[0011]图4A是用于描述从正面看到的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的配置的图。
[0012]图4B是用于描述沿与薄片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看到的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的配置的图。
[0013]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控制单元的配置的框图。
[0014]图6A示出了在对齐板对齐薄片的状态下的堆叠托盘和对齐板之间的位置关系。[0015]图6B示出了对齐板退避的状态下的堆叠托盘和对齐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0016]图7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中的薄片的输送的图。
[0017]图8A至8D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分页模式期间的排出托盘上的薄片对齐操作的图。
[0018]图9A至9G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移位分页模式期间的排出托盘上的薄片对齐操作的图。
[0019]图1OA至IOC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整理模式的选择画面。
[0020]图1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薄片进给器选择画面。
[0021]图1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2]图1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0023]图14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指示画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在,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注意,除非另外具体指出,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数字表达式和数值的相对布置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5]总体配置
[0026]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配置的配置图。
[0027]该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设备10和用作薄片堆叠器的整理器500。这里描述的图像形成系统(薄片处理设备)中,整理器500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0。然而,注意,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而适用于具有用来排出并堆叠薄片的机构的任意薄片处理设备。也就是说,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设备和薄片堆叠器可以各自用作薄片处理设备的示例。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器200以及在薄片上形成(打印)所读取的图像的打印机350。
[0028]原稿供给设备100按照从顶部原稿开始的顺序逐个进给放置在原稿托盘101上的原稿,沿着曲线路径输送原稿并使其通过玻璃台102上的预定拾取位置,然后将原稿排出到排出托盘112上。注意,原稿以其正面朝上的状态放置在原稿托盘101上。这时,扫描器单元104固定在预定读取位置。当原稿通过读取位置时,扫描器单元104读取原稿的图像。当原稿通过读取位置时,利用来自扫描器单元104中的灯103的光照射原稿,并且来自原稿的反射光经由镜105、106和107被引导至透镜108。通过该透镜108的光在图像传感器109的摄像面上聚焦,被转换为图像数据,并输出。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数据作为视频信号输入到打印机350中的曝光单兀110。
[0029]打印机350中的曝光单元110输出基于从图像读取器200输入的视频信号而调制后的激光。使用多角镜119利用该激光照射并扫描感光鼓111。在感光鼓111上形成与扫描感光鼓111的激光相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使用从显影设备113供给的显影剂进行显影,感光鼓111上的该静电潜像转变为可视图像。
[0030]通过拾取辊127或128的旋转,从设置在打印机350中的薄片进给器114或115逐个拾取在打印中使用的薄片。通过薄片进给辊129或130的旋转,将如此拾取的薄片输送到定位辊126的位置。虽然为了进行说明,图1仅示出了两个薄片进给器,但是打印机350可以包括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它薄片进给器。此外,可以通过将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任选薄片进给设备连接到打印机350,来提供附加薄片进给器。当薄片的前边缘到达定位辊126的位置时,在预定定时驱动定位辊126使其旋转,以在感光鼓111和转印单元116之间输送该薄片。相应地,转印单元116将在感光鼓111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进给的薄片(进给的薄片的第一面)上。将如此转印了显影剂图像的薄片输送到定影单元117。定影单元117通过对薄片施加热和压力,定影薄片上的图像。通过定影单元117的薄片经由挡板121和排出辊118排出到打印机350外部(到整理器500)。在薄片的两个面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薄片经由反转路径122输送到双面输送路径124,然后再次输送到定位辊126的位置。之后,使用感光鼓111将在转印单元116上形成的第二面的图像转印到薄片的第二面上。然后,将转印了图像的薄片输送到定影单元117,并且定影单元117定影薄片上的图像。通过定影单元117的薄片经由挡板121和排出辊118排出到打印机350外部(到整理器500)。
[0031]控制器
[0032]下面,参考图2,描述对本图像形成系统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器单元90的配置。
[0033]如图2所示,控制器单元90包括内置了 CPU901、R0M902和RAM903的CPU电路单元900。控制器单元90还包括存储单元961。CPU901对本图像形成系统整体进行基本控制,并且经由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连接到写入了控制程序的R0M902和用来进行处理的RAM903。CPU901还基于存储在R0M902中的控制程序,对控制单元911、921、922、904、931、941和951进行总体控制。RAM903临时保持控制数据,并且用作与控制相关联的计算处理的工作区。
[0034]原稿供给控制单元911基于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指令,对原稿供给设备100的驱动进行控制。图像读取器控制单元921对上述扫描器单元104、图像传感器109等的驱动进行控制,并且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信号传送到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将来自图像传感器109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对数字信号应用各种类型的处理,将数字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并且将视频信号输出到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还通过对经由外部I/F904从计算机905输入的数字图像信号应用各种类型的处理,将该数字图像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并且将视频信号输出到打印机控制单元931。该图像信号控制单元922执行的处理的操作受CPU电路单元900控制。
[0035]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基于输入的视频信号对曝光单元110和打印机350进行控制,以形成图像并输出薄片。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安装在整理器500上,并且通过与CPU电路单元900交换信息,对整理器500整体的驱动进行控制。稍后将描述该控制的细节。操作显示控制单元941与操作显示单元400和CPU电路单元900交换信息。操作显示单元400例如包括用于设置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功能的多个键以及用于显示示出设置的状态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将与对键施加的操作相对应的键信号输出到CPU电路单元900。基于来自CPU电路单元900的信号,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显示相应的信息。存储单元961由HDD等构成,其存储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和由CPU901执行的软件程序。
[0036]操作显示单元
[0037]图3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操作显示单元400的图。
[0038]例如,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布置了开始键402、停止键403、数字键404至413、清除键415和复位键416。开始键402用来开始图像形成操作。停止键403用来中断图像形成操作。数字键404至413例如用来输入数字。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还布置了显示单元420。在显示单元420的上部形成触摸屏。可以在显示单元420的画面上生成软件键。
[0039]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各种处理模式作为后处理模式,包括不分页、分页、移位分页、订钉分页(装订模式)等。从操作显示单元400输入用于这些处理模式的设置等。例如,如下设置后处理模式。当在图3所示的默认画面上选择了 “整理”软件键417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菜单选择画面。在该菜单选择画面上,设置处理模式。
[0040]糖理器
[0041]下面,参考图4A和4B,描述整理器500的配置。图4A和4B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500的配置的图。图4A示出了从正面看到的整理器500,并且图4B示出了沿与薄片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看到的整理器500中的堆叠托盘700和701。
[0042]首先,参考图4A进行描述。
[0043]整理器500按顺序接收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并且执行后处理,诸如按照束来对齐多个接收到的薄片的处理以及使用钉书机装订薄片束的后边缘的订钉处理。整理器500使用输送辊对511,沿着输送路径520接收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经由输送辊对512、513和514,输送使用输送辊对511所接收到的薄片。在输送路径520上设置输送传感器570、571、572和573,以检测薄片的通过。输送辊对512与输送传感器571 —起设置在移位单元580中。
[0044]移位单兀580可以使用稍后描述的移位电动机M5 (图5),沿与薄片输送方向正交的薄片宽度方向移动薄片。通过在输送辊对512在其之间保持薄片的情况下,驱动移位电动机M5,可以在进行输送的情况下,沿宽度方向使薄片移位。在移位分页模式下,以份为单位沿宽度方向移动薄片束的位置。例如,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设置朝向前侧的15mm的偏移量(前侧移位)或者朝向后侧的15mm的偏移量(后侧移位)。当关于移位没有进行指定时,在与前侧移位中相同的位置排出薄片。
[0045]当整理器500基于来自输送传感器571的输入,检测到薄片通过了移位单元580时,整理器500驱动移位电动机M5(图5)以将移位单元580放回中心位置。在输送辊对513和输送棍对514之间,布置用于将输送棍对514以反转方式所输送的薄片引导至缓冲路径523的切换挡板540。切换挡板540由稍后描述的螺线管SLl (图5)驱动。
[0046]在输送辊对514和输送辊对515之间,布置在上排出路径521和下排出路径522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挡板541。切换挡板541被稍后描述的螺线管SLl驱动。当切换挡板541切换到上排出路径521时,由缓冲电动机M2 (图5)驱动并旋转的输送辊对514,将薄片引导至上排出路径521。然后,由排出电动机M3(图5)驱动并旋转的输送辊对515,将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排出托盘)701上。在上排出路径521上设置输送传感器574,以检测薄片的通过。当切换挡板541切换到下排出路径522时,由缓冲电动机M2驱动并旋转的输送辊对514,将薄片引导至下排出路径522。由排出电动机M3驱动并旋转的输送辊对516至518,进一步将该薄片引导至处理托盘630。在下排出路径522上设置输送传感器575和576,以检测薄片的通过。由束排出电动机M4(图5)驱动并旋转的束排出辊对680,根据后处理模式将引导至处理托盘630的薄片排出到处理托盘630或者堆叠托盘700上。
[0047]此外,如图4B所示,在堆叠托盘701上布置对齐板711a(第一对齐构件)和对齐板711b (第二对齐构件)。对齐板711a和711b是通过接触薄片的两个侧边缘在薄片宽度方向上对齐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的薄片的对齐构件。注意,薄片的两个侧边缘表示与薄片输送方向平行的侧面。在图4A中用附图标记711表示这些对齐板711a和711b。类似地,在堆叠托盘700上布置对齐板710a和710b。对齐板710a和710b用来在薄片宽度方向上对齐排出到堆叠托盘700上的薄片。稍后描述的下托盘对齐电动机Mll和M12(图5)可以分别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移动在图4A中由附图标记710表示的对齐板7IOa和7IOb。在图4A中,对齐板710a和710b分别布置在前侧和后侧。另一方面,稍后描述的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 (图5)类似地分别驱动对齐板711a和711b。在图4A中,对齐板711a和711b分别布置在前侧和后侧。此外,对齐板710和711在他们实际执行对齐处理的对齐位置(图6A)和他们等待的等待位置(退避位置)(图6B)之间,关于对齐板轴713上下移动。由此,稍后描述的上托盘的对齐板升降器电动机M13(图5)和下托盘的对齐板升降器电动机M14(图5)分别移动对齐板710和711。
[0048]稍后描述的托盘升降器电动机M15和M16(图5)可以升起和降低堆叠托盘700和701。稍后描述的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 (图4A)检测托盘的或者托盘上的薄片的最上面。整理器500进行控制,通过根据来自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的输入而驱动并旋转托盘升降器电动机M15和M16,来使得托盘的或者托盘上的薄片的该最上面总是位于特定位置。此外,薄片有无传感器730和731 (图4A)检测在堆叠托盘700和701上是否存在任何薄片。
[0049]糖理器控制单元
[0050]现在,参考图5,对控制整理器500的驱动的整理器控制单元951的配置给出描述。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控制单元951的配置的框图。
[0051]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包括CPU952、R0M953、RAM954等。整理器控制单元951通过与CPU电路单元900进行通信,与CPU电路单元900交换数据,并执行存储在R0M953中的各种类型的程序,来控制整理器500的驱动。数据交换例如表示命令的发送/接收、作业信息的交换和薄片传送的通知。下面描述整理器500的各种类型的输入和输出。
[0052]为了输送薄片,整理器500包括用于驱动并旋转输送辊对511至513的入口电动机Ml、缓冲电动机M2、排出电动机M3、移位电动机M5、螺线管SLl和SL2以及输送传感器570至576。整理器500还包括用于驱动束排出辊对680的束排出电动机M4,作为用于驱动处理托盘630(图4A)中的各种类型的构件的装置。整理器500还包括用于驱动对齐构件641 (图4A)的对齐电动机M6和M7以及用于驱动要抬起和降低的摆动引导件的摆动引导件电动机M8,作为用于驱动处理托盘630(图4A)中的各种类型的构件的装置。整理器500还包括用于抬起和降低堆叠托盘700和701、薄片表面检测传感器720和721 (图4A)以及薄片有无传感器730和731的托盘升降器电动机M15和M16。与堆叠托盘上的薄片的对齐操作相关地,整理器500还包括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10、下托盘对齐电动机Mll和M12、上托盘的对齐板升降器电动机M13以及下托盘的对齐板升降器电动机M14。整理器500还包括用于检测如图5所示的M9至M14中的故障的故障检测传感器740和741。故障检测传感器740和741可以是光学传感器或者机械传感器,只要他们可以根据电动机M9至M14的驱动,来判断对齐板是否正常工作即可。
[0053]分页操作
[0054]下面,参考图3、7、8A至8D、10A至IOC和11,描述分页模式期间的薄片的流程。当用户按下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显示单元400上的图3所示的默认画面上的“选择薄片”键418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图11所示的薄片进给器选择画面。在该薄片进给器选择画面上,用户选择作业要使用的薄片。这里假设用户选择了与薄片进给器I相对应的大小“A4”。图11示出选择了大小“A4”的薄片进给器选择画面的一个示例。
[0055]当用户选择了图像形成设备10的操作显示单元400上的图3所示的默认画面上的“整理”软件键417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图1OA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整理选择画面)。当用户在图1OA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选择了“分页”键的情况下,按下OK按钮时,设置分页模式。
[0056]为了以份为单元偏移薄片束,用户在图1OA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选择“移位”键的情况下,按下OK按钮;其结果是,设置移位模式。
[0057]一旦用户指定了分页模式,并且输入了作业,则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901向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通知诸如薄片大小和分页模式的选择等的与该作业相关的信息。在实施例中,在一个打印作业中排出了薄片之后,对在下一个打印作业中打印的薄片应用移位操作,使得在与前一作业中排出的薄片不同的位置处,排出在下一个打印作业中打印的薄片。将针对每个打印作业应用的这种移位操作称为作业间移位。
[0058]图7是用于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整理器中的薄片的输送的图。在图7中,对在上述图4A中示出的部分给予与其相同的附图标记。
[0059]当图像形成设备10向整理器500排出薄片P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901向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通知薄片传送开始。CPU901还向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通知诸如薄片P的移位信息和薄片宽度信息的薄片信息。在接收到薄片传送开始的通知时,CPU952驱动并旋转入口电动机Ml、缓冲电动机M2和排出电动机M3。其结果是,驱动并旋转图7所示的输送辊对511、512、513、514和515,由此使整理器500接收并传送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当输送辊对512在其之间保持薄片P时,输送传感器571检测到薄片P。因此,CPU952通过经由驱动移位电动机M5移动移位单元580,来沿宽度方向偏移薄片P。当包含在从CPU901通知的薄片信息中的移位信息示出“没有移位指定”时,将薄片朝向前侧相等地偏移15mm。
[0060]当螺线管SI驱动并旋转切换挡板541,使其位于图7所示的位置时,薄片P被引导至上排出路径521。然后,当输送传感器574检测到薄片P的后边缘通过时,CPU952通过驱动并旋转排出电动机M3,使得输送辊对515以适合于进行堆叠的速度输送薄片P,来将薄片P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
[0061]接下来,参考图8A至8D,使用前侧移位操作的示例,对分页模式期间的对齐操作给出描述。当在图1OC中选择了对齐处理时,执行这些对齐操作。换句话说,当不选择对齐处理时,不应用这些对齐操作。图8A至8D是用于描述沿与薄片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看到的堆叠托盘701上的对齐板711a和711b的位置的图。其中,图8A示出对齐板的默认位置;图8B示出对齐板的等待位置;图8C示出对齐板的对齐位置;以及图8D示出对齐板的退避位置。
[0062]如图8A所示,在作业开始之前,对齐板对711a和711b在默认位置等待。如图8B所示,当作业开始时,前侧对齐板711a移动预定退避量M至远离前侧薄片边缘位置Xl的对齐等待位置。注意,前侧薄片边缘位置Xl远离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通过将移位量Z与薄片宽度的一半W/2相加而获得的距离。对齐板711a在该对齐等待位置等待,直到排出薄片为止。另一方面,后侧对齐板711b在远离后侧薄片边缘位置X2预定退避量M的对齐等待位置等待。注意,后侧薄片边缘位置X2远离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通过从薄片宽度的一半W/2中减去移位量Z而获得的距离。当自薄片P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起,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如图8C所示,前侧对齐板711a朝向堆叠托盘701的中心移动预定推进量2M,以对着停止的后侧对齐板711b按压薄片P。其结果是,将薄片P朝向对齐板711b移动退避量M。当自以上述方式对着对齐板711b按压薄片P起,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对齐板711a退避到对齐等待位置,如图8D所示。更具体地,对齐板711a沿薄片宽度方向远离薄片P退避作为退避量M的两倍的2M,然后等待,直到下一个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为止。假如偏移量Z是15_,并且退避量M是5_,则在对齐操作期间,前侧对齐板711a将薄片P推进5mm,因此对齐操作之后的薄片P的偏移量是10mm。通过重复进行上述操作,每次薄片P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时,将薄片P对齐。
[0063]移位分页操作
[0064]下面,参考图3、7、9A至96和IOA至10C,描述移位分页模式期间的薄片的流程。当在图1OB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整理选择画面)上选择了 “分页”和“移位”键的情况下,按下OK键时,设置移位分页模式。
[0065]在用户指定了移位分页模式,并且输入了作业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901向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通知移位分页模式的选择,这与不分页模式的情况类似。下面描述在一“份”由三个薄片构成的情况下的移位分页模式的操作。
[0066]当图像形成设备10向整理器500排出薄片P时,CPU电路单元900中的CPU901向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通知薄片传送开始。在接收到薄片传送开始的通知时,CPU952驱动入口电动机Ml、缓冲电动机M2和排出电动机M3。其结果是,驱动并旋转图7所示的输送辊对511、512、513、514和515,由此使整理器500接收并传送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当输送传感器571检测到薄片P保持在输送辊对512之间时,CPU952通过经由驱动移位电动机M5而移动移位单元580,来偏移薄片P。当从CPU901通知的薄片P的移位信息示出“前侦彳”时,将薄片P朝向前侧偏移15mm,而当从CPU901通知的薄片P的移位信息示出“后侧”时,将薄片P朝向后侧偏移15mm。
[0067]螺线管SI驱动并旋转切换挡板541,使其位于图中所示的位置,并且薄片P被引导至上排出路径521。当输送传感器574检测到薄片P的后边缘通过时,CPU952通过驱动排出电动机M3,使得输送辊对515以适合于进行堆叠的速度旋转,将薄片P排出到堆叠托盘701 上。
[0068]下面,参考图9A至9G,使用移位方向从后侧改变为前侧的示例性情况,描述进行移位时的对齐板的操作。图9A至9G示出了沿与薄片排出方向相反的方向看到的堆叠托盘701。其中,图9A示出对齐结束时的对齐板的位置;图9B示出被抬起离开托盘的对齐板的位置;图9C示出用于接受下一个薄片的对齐板的位置;图9D示出与已堆叠的薄片接触的对齐板的位置;图9E示出排出薄片时的对齐板的位置;图9F示出执行对齐时的对齐板的位置;以及图9G示出对齐板的对齐等待位置。当如图9A所示,前侧对齐板711a的退避操作结束时,将对齐板711a和711b抬起离开堆叠托盘701预定量,如图9B所示。接下来,对齐板71 Ia和71 Ib针对下一个薄片,沿薄片宽度方向向它们各自的对齐等待位置移动。如图9C所示,前侧对齐板711a向远离前侧薄片边缘位置Xl的对齐等待位置移动预定退避量Μ。注意,前侧薄片边缘位置Xl远离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通过从薄片宽度的一半W/2中减去移位量Z而获得的距离。后侧对齐板711b向远离后侧薄片边缘位置X2预定退避量M的对齐等待位置移动。注意,后侧薄片边缘位置X2远离堆叠托盘701的中心位置通过将移位量Z与薄片宽度的一半W/2相加而获得的距离。在对齐板711a和711b移动到它们各自的对齐等待位置时,对齐板711a和711b朝向堆叠托盘701移动预定量,并且等待,直到下一个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为止,如图9D所示。这时,对齐板711a与已堆叠的薄片的最上面接触。
[0069]当自如图9E所示,将薄片P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起,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对齐板711b朝向堆叠托盘701的中心移动预定推进量2M,以将薄片P按向对齐板711a,如图9F所示。当在图9F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时间段时,如图9G所示,对齐板711b远离堆叠托盘701的中心退避预定推进量2M,并且等待,直到下一个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701上为止。
[0070]如上所述,当移位方向改变时,首先将对齐板沿向上方向抬起离开堆叠托盘,然后在改变对齐位置之后,降低对齐板;以这种方式,每次薄片排出到堆叠托盘上时,将薄片对齐。
[0071]堆叠托盘(排出托盘)的选择
[0072]当在图1OA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上选择了“选择排出目的地”键时,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图1OC所示的排出目的地选择画面。当用户选择了排出目的地,并按下OK键时,选择排出目的地,并且在显示单元420上显示图1OA所示的整理菜单选择画面。
[0073]第一实施例
[0074]在对齐单元中出现故障时执行的排出操作
[0075]现在,参考图12和1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给出描述。首先,参考图12,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由CPU901和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的CPU952执行的处理的流程。下面描述将薄片排出到上托盘的示例性情况。CPU901根据存储在R0M902中的程序工作,并且CPU952根据存储在R0M953中的程序工作。当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按下开始键402时,或者当从外部计算机905接受了打印指令和图像数据时,图12的流程图开始。
[0076]在S1201中,图像形成设备10中的CPU952开始进行打印处理。更具体地,当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按下开始键402时,CPU952使扫描器单元104读取原稿的图像,并且将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存储在存储单元961中。当要在薄片上打印的图像数据准备好时,CPU952开始针对每个薄片进行打印。另一方面,当从外部计算机905接受了打印指令和图像数据时,CPU952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961中。当要在薄片上打印的图像数据准备好时,CPU952开始针对每个薄片进行打印。在S1202中,CPU952基于故障检测传感器740,判断是否在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中发生了故障(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可工作还是不可工作)(下文中,将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称为对齐单元)。当在对齐单元中没有发生故障时,处理移动到S1203。当在S1202中CPU952判断为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时,处理移动到S1204。例如,当将薄片排出到上托盘上时,CPU952基于故障检测传感器740进行关于故障的判断。更具体地,当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到即使CPU952向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发出了操作指令,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也不工作的状态,或者即使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正在工作,对齐板的位置也不发生改变的状态时,CPU952判断为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0077]在S1203中,因为在对齐单元中没有发生故障,因此CPU901对整理器控制单元951进行正常控制,以对排出的薄片应用对齐操作,并且进行到S1210。另一方面,在S1204中,CPU952从自CPU901通知的薄片信息中获取薄片宽度W,计算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并且将薄片宽度W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进行比较。当薄片宽度小于或等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ff ^ D)时,处理移动到S1205。当薄片宽度大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W>D)时,处理移动到S1206。注意,CPU952通过获取对齐板711a和711b的当前位置,并且计算D= X1-X2 I,来获取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当在对齐板位于对齐等待位置时,发生了故障时,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满足关系D=W+2M。当在对齐板正在执行对齐操作时,发生了故障时,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在范围W≤D≤W+2M内波动。
[0078]在S1205中,CPU901控制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在不对排出的薄片应用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排出薄片,然后进行到S1210。另一方面,在S1206中,CPU901控制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和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中断打印和排出操作,然后进行到S1207。在S1207中,CPU901控制操作显示控制单元941在显示画面上显示图14所示的画面1400。之后,处理移动到
51208。在S1208中,当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到用户将对齐板移动到对齐板不干扰排出的薄片的位置时,也就是说,当薄片宽度W <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时,CPU901进行到S1209。CPU901重复执行S1208的处理,直到用户将对齐板移动到对齐板不干扰排出的薄片的位置为止。更具体地,CPU952将薄片宽度W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进行比较,并且保持等待,直到满足关系WSD为止。
[0079]例如,CPU901控制操作显示控制单元941在显示画面上显示图14所示的画面。CPU901还控制操作显示控制单元941,使得无法按下确认按钮1401。然后,CPU952从自CPU901通知的薄片信息中获取薄片宽度W,并且计算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在满足关系W < D时,CPU901控制操作显示控制单元941,使得能够在显示画面1400上按下(选择)确认按钮1401。当CPU901检测到按下了确认按钮1401时,处理移动到S1209。可选地,在未提供确认按钮1401的情况下,当CPU901判断为满足关系W < D时,处理可以自动移动到
51209。
[0080]在S1209中,CPU901控制打印机控制单元931和整理器控制单元951恢复打印和排出,然后进行到S1205。在S1205中,CPU901控制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在不对排出的薄片应用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排出薄片,然后进行到S1210。
[0081]在S1210中,CPU901判断是否排出了所有页(薄片)。当排出了所有页时,CPU901结束该作业。另一方面,当在S1210中CPU901判断为仍在进行排出时,处理返回到S1201,CPU901和CPU952执行该处理序列。
[0082]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对齐单元(对齐板)中发生了故障时,将发生故障时的对齐板之间的间隔与薄片宽度进行比较,并且根据比较结果切换排出操作。更具体地,当比较结果示出薄片宽度大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时,中断当前正在执行的打印和排出操作,并且向操作者通知用于将对齐板移动到对齐板不干扰排出的薄片的位置的指引。之后,在操作者移动了对齐板时,恢复中断的打印和排出操作。以这种方式,当在对齐单元中发生故障时,本实施例使得能够防止由于对齐板和输出薄片之间的干扰引起的问题(卡纸和损坏输出材料)。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示例中,在S1202中判断为对齐单元可工作之前,在S1201中开始打印处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可选地,可以在判断为对齐单元可工作之后,开始进行打印。此外,在上述示例中,在S1204中判断为薄片宽度小于或等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WSD)之前,在S1201中开始进行打印处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可选地,可以在S1202中判断为对齐单元可工作,并且在S1204中判断为薄片宽度小于或等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WSD)之后,开始进行打印。
[0083] 第二实施例
_4] 在对齐单元中出现故障时执行的排出操作
[0085]现在,参考图1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给出描述。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不管故障等级,在不对薄片应用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排出薄片。即使当在对齐电动机中发生故障时,本实施例也根据对齐单元中的故障等级切换到适合的对齐操作,以将堆叠性能改善到最好。例如,在对齐电动机中的故障不允许对对齐操作进行控制(对对齐板的细微和快速控制),但是允许移动对齐板的位置(对齐板的非细微移动的控制)的情况下,即使当发生故障时,也可以通过控制对齐板作为排出引导件,来改善堆叠性能。下面是参考图13的流程图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处理的描述。下面描述将薄片排出到上托盘的示例性情况。当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按下开始键402时,或者当从外部计算机905接受了打印指令和图像数据时,图13的流程图开始。
[0086]在S1301中,图像形成设备10中的CPU952开始进行打印处理。更具体地,当在操作显示单元400上按下开始键402时,CPU952使扫描器单元104读取原稿的图像,并且将所读取的原稿的图像存储在存储单元961中。当要在薄片上打印的图像数据准备好时,CPU952开始针对每个薄片进行打印。另一方面,当从外部计算机905接受了打印指令和图像数据时,CPU952将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961中。当要在薄片上打印的图像数据准备好时,CPU952开始针对每个薄片进行打印。在S1302中,CPU952基于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是否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并且判断是否可以移动对齐板的位置。当CPU952判断为可以移动对齐板的位置时,处理移动到S1303。当CPU952判断为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并且无法移动对齐板的位置时,处理移动到S1306。对于关于故障的判断,CPU952考虑到例如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的状态以及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到故障的定时,来判断是否可以移动位置。更具体地,在当进行控制,以将对齐板从默认位置移动到对齐板等待位置时,检测到对齐单元中的故障的情况下,CPU952判断为无法对位置的移动进行控制。这种故障的示例包括即使CPU952向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发出了操作指令,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也不工作的状态,以及即使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正在工作,对齐板的位置也不发生改变的状态。
[0087]在S1303中,CPU952基于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是否在对齐操作中发生了故障,并且判断是否可以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当CPU952判断为可以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时,处理移动到S1304。当CPU952判断为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并且无法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时,处理移动到S1305。对于关于故障的判断,CPU952考虑到例如上托盘对齐电动机M9和MlO的状态以及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到故障的定时,来判断是否可以移动位置。更具体地,在当CPU952尝试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时,检测到对齐单元中的故障的情况下,CPU952判断为无法对对齐操作进行控制。此外,依据电动机的类型,CPU952可以参考使电动机工作的电压,来判断是在对齐操作期间发生了故障,还是故障归结于对移动的控制。[0088]在S1304中,CPU901控制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对排出的薄片应用对齐操作,然后进行到S1316。另一方面,在S1305中,CPU952从自CPU901通知的薄片信息中获取薄片宽度W,进行用于移动对齐板并将它们用作排出引导件的排出控制,然后进行到S1316。例如,移动对齐板711a和711b的位置Xl和X2,使得在其中心位置为托盘的中心位置+移位量Z的情况下,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等于W。CPU952进行排出控制,使得在作为排出引导构件的对齐板711a和711b之间排出薄片。这时,考虑到排出位置的误差Ε(Ε>0)和引导件的堆叠性能,对齐板711 a和71 Ib之间的间隔D可以留有余地,即满足关系D=W+E。
[0089]关于S1306和后续处理,一些部分与图12中的S1204至S1210的处理类似。因此,下面仅描述与图12中的S1204至S1210的处理的不同之处。更具体地,S1311至S1315的处理与图12中的S1205至S1209的处理类似,因此省略其描述。
[0090]在S1307中,CPU952基于故障检测传感器740检测是否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并且判断是否可以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当CPU952判断为可以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时,处理移动到S1308。当CPU952判断为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并且无法对对齐板的对齐操作进行控制时,则处理移动到S1310。在S1308中,CPU952从自CPU901通知的薄片信息中获取薄片宽度W,计算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并且将薄片宽度W与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进行比较。这里假设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满足关系D=W+2M。当薄片宽度W+2M=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时,处理移动到S1309。注意,M表示与平行于输送方向的排出的薄片的侧面相距近似允许对齐单元使对齐板执行用于撞击侧面的处理(对齐处理)的距离的位置。也就是说, 在本示例中,因为两个对齐构件需要各自远离两个侧面近似M,因此将2M与薄片宽度相加。根据对齐构件的形式,将M的值设置为任意值。另一方面,当薄片宽度W+2M ^对齐板之间的间隔D时,处理移动到S1310。在S1309中,因为即使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也可以执行对齐操作,并且对齐单元的位置对应于薄片宽度,因此CPU901控制整理器控制单元951对排出的薄片应用对齐操作。
[0091]另一方面,S1310是针对如下的情况的步骤:即使在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也可以执行对齐操作,但是因为对齐板在其间没有适当的间隔,因此无法对齐薄片,或者对齐操作可能损坏输出材料。在S1310中,CPU901控制整理器控制单元951,以不对排出的薄片应用对齐操作。S1311至S1316的处理与图12中的S1205至S1210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
[0092]如上所述,当由于一些原因,在对齐单元中发生故障时,根据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设备基于是否可以移动对齐板的位置,以及是否可以执行对齐操作,来切换对齐操作。更具体地,在可以移动对齐板的位置,并且可以执行对齐操作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例的薄片处理设备正常执行对齐操作。在可以移动对齐板的位置,而无法执行对齐操作的情况下,薄片处理设备将对齐板移动至排出处理的引导位置,并且使用对齐板作为引导构件。在无法移动对齐板的位置,而可以执行对齐操作的情况下,薄片处理设备进行控制,以在对齐板位于针对对齐处理的位置时,执行对齐操作,而在对齐板没有位于针对对齐处理的位置时,不执行对齐操作。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仅基于是否可以移动对齐板的位置,划分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关于对齐单元中的故障的判断之后执行的对齐操作。这使得能够对对齐操作进行更具体的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示例中,在S1301中开始进行打印处理。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可选地,可以在S1304、S1305、S1309、S1310或者S1314中,开始对第一个薄片的打印处理。
[0093]其它实施例
[0094]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上面的实施例针对在堆叠托盘701的对齐单元中发生故障的情况,描述了对堆叠托盘701、即上托盘的控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方式。可选地,例如,当在上托盘的对齐单元中发生了故障时,可以将薄片的排出目的地切换为堆叠托盘700、即下托盘。在这种情况下,当在由于对齐单元中的故障而没有进行对齐的情况下排出薄片时,上述实施例在可以的情况下,可以允许进行切换到下托盘的控制。
[0095]本发明的各方面还能够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装置上的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程序的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诸如CPU或MPU的装置)、以及由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例如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装置上的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程序来执行步骤的方法来实现。鉴于此,例如经由网络或者从用作存储装置的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向计算机提供程序。
[0096]虽然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种变形、等同结构及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处理设备,包括: 堆叠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以将薄片堆叠在薄片堆叠单元上; 对齐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控制以利用多个对齐构件对齐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对齐构件是否能够对齐薄片;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齐构件不能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对齐控制单元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齐构件能够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对齐构件对齐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还包括: 比较单元,用于将要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的宽度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进行比较, 其中,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对齐构件不能对齐薄片,并且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示出薄片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所述堆叠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所述对齐构件不对齐薄片的情况下,将薄片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使得薄片的宽度小 于或等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判断单元还判断所述对齐构件的位置是否能够移动,以及 在所述对齐构件不能对齐薄片,而所述对齐构件的位置能够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对齐控制单元移动所述对齐构件以将所述对齐构件用作用于将薄片排出到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引导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 在所述对齐构件能够对齐薄片,并且所述对齐构件的位置不能移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使得: 当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具有对齐薄片所需的长度时,执行对齐处理,以及 当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没有对齐薄片所需的长度时,不执行所述对齐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 在所述对齐构件的位置不能移动,并且薄片的宽度大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以中断薄片的排出,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使得薄片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并且当薄片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时,在不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恢复薄片的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中断薄片的排出,在显示单元上显示用于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的显示画面,并且当选择了在所述显示画面上显示的按钮时,在不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恢复薄片的排出,以及 当薄片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对齐构件之间的间隔时,所述按钮能够被选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薄片处理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以代替在不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排出薄片,将薄片排出到其它薄片堆叠单元上,并且控制其它对齐构件对齐堆叠在所述其它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处理设备,其中,所述对齐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利用所述多个对齐构件通过与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的侧面接触来对齐所堆叠的薄片。
11.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进行控制,以将薄片堆叠在薄片堆叠单元上; 进行控制,以利用多个对齐构件对齐堆叠在所述薄片堆叠单元上的薄片; 判断所述对齐构件是否能够对齐薄片;以及 在所述对齐构件不 能对齐薄片的情况下,提示用户移动所述对齐构件。
【文档编号】B65H31/34GK103803331SQ201310540766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5日
【发明者】木村雄介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