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排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6588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供排版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够选择前排版方式或后排版方式排出印刷版的供排版机构。供排版机构具有托盘、排出单元、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旋转的可变导板。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一位置时,形成托盘→可变导板→记录光鼓的供版路径,或者形成记录光鼓→可变导板→托盘的排版路径。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时,形成记录光鼓→可变导板→排出单元的排版路径。因此,在进行曝光等工序时,只要一张印刷版从记录光鼓排出并进入出版引导板之后就能够供给下一张印刷版,不用等待将印刷版取出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专利说明】供排版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版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选择前排版方式或后排版方式来排出印刷版的供排版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图像记录设备的主要结构如图6所示。如图6所示,现有的图像记录设备的供排版机构是一种既能够向圆筒状的记录光鼓2供给印刷版且能够从记录光鼓2排出印刷版的装置,包括:托盘1,位于记录光鼓2的上方,而且安装有多个滚子11 ;可变导板3,固定在托盘I的支架上且位于托盘I和记录光鼓2之间,能够将来自托盘I的印刷版引导到记录光鼓2,并且能够将来自记录光鼓2的印刷版引导到托盘I。
[0003]记录光鼓2包括夹具21,能够借助夹具21夹紧印刷版以使印刷版绕着记录光鼓2的表面贴附,来进行曝光等操作。
[0004]在进行曝光工序时,首先,通过人工将要曝光的印刷版供给(放置)在托盘I上,此时,印刷版向下移动并靠摩擦力带动托盘I上的多个滚子11逆时针旋转,放置于托盘I上的印刷版进入可变导板3的上表面,进而移动至与记录光鼓2的表面相切的位置。然后,记录光鼓2上的夹具21装夹印刷版,记录光鼓2逆时针方向旋转以使印刷版绕着记录光鼓2的表面贴附,然后进行曝光工序。
[0005]在排出曝光完的印刷版的情况下,记录光鼓2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使印刷版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脱离记录光鼓2,脱离记录光鼓2的印刷版的该端部借助印刷版自身的刚性翘起而与可变导板3接触,从而被可变导板3引导至托盘I。
[0006]此时,印刷版向上移动并带动托盘I上的多个滚子11顺时针旋转,最后通过人工将曝光完的印刷版排出。
[0007]在这种现有的图像记录设备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印刷版的供给路径(要进行曝光的印刷版依次经由托盘1、可变导板3、记录光鼓2的路径)和排出路径(曝光完的印刷版依次经由记录光鼓2、可变导板3、托盘I的路径)相同,因此必须要等到第一张印刷版曝光结束并取出之后,才能供给下一张要进行曝光的印刷版,这样需要等待取出曝光后的印刷版所需的时间,使得操作效率变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选择前排版方式或后排版方式排出印刷版的供排版机构。
[000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向记录光鼓供给印刷版,以及从所述记录光鼓排出印刷版,其特征在于,具有托盘、排出单元、可变导板,
[0010]所述可变导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0011]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一位置时,形成托盘一可变导板一记录光鼓的供版路径,或者形成记录光鼓一可变导板一托盘的排版路径,[0012]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时,形成记录光鼓一可变导板一排出单元的排版路径。
[0013]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的结构,由于形成了记录光鼓一可变导板一排出单元的排版路径,因此在进行曝光等工序时,只要一张印刷版从记录光鼓排出并进入排出单元就能够供给下一张印刷版,不用等待将印刷版取出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0014]第二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可变导板位于所述托盘和所述记录光鼓之间,以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0015]所述可变导板具有最接近所述旋转轴的“ < ”形板状的第一板部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部的一端连接的“ < ”形板状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的“ < ”形开口与所述第二板部的“ < ”形开口相向,从而形成不完全封闭的空间。
[0016]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导板的第一板部相当于可变导板3的第一引导部31与第二引导部32。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导板的第二板部相当于可变导板3的第三引导部33与第四引导部34。
[0017]根据第二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结构,能够将来自记录光鼓2的前端高于理想状态的印刷版的前端强制按压,使印刷版能够顺利地进入排出单元5中。
[0018]第三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中,
[0019]所述第一位置指,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一端侧的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托盘的上面处于同一平面的位置,
[0020]所述第二位置指,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一端侧的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托盘的上面相垂直的位置。
[0021 ] 第四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二技术方案中,
[0022]还具有引导印刷版进入所述排出单元的多个引导轮,所述多个引导轮设置在所述可变导板的所述第二板部上。
[0023]第五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四技术方案中,
[0024]在所述第二板部上沿着所述第二板部的长尺寸方向设有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导轮相对应的多个槽部,所述槽部向所述第二板部的短尺寸方向延伸形成,
[0025]所述引导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不完全封闭的空间内,而另一部分以非接触的方式穿过所述槽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上表面。
[0026]第六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一、第二、第四或第五技术方案中,
[0027]所述排出单元位于所述托盘的下方,并具有搬送单元和将来自所述记录光鼓的印刷版弓I导至该搬送单元的引导板。
[0028]第七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六技术方案中,
[0029]所述排出单元还包括被驱动旋转的驱动辊和被该驱动辊带动旋转的从动辊,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位于所述搬送单元与所述引导板之间,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彼此平行且压力接触,
[0030]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板部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引导从记录光鼓排出的印刷版的前端进入所述引导板,以使来自所述记录光鼓的印刷版依次经由所述引导板、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所述搬送单元排出。[0031]第八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二、第四、第五或第七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板部的弯曲角度为156.5°。
[0032]第九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二、第四、第五或第七的技术方案中
[0033]所述第二板部弯曲角度为135°。
[0034]第十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在第六技术方案中,
[0035]所述引导板包括:
[0036]上侧引导板,配置在靠所述托盘一侧的上方位置,
[0037]下侧引导板,配置在所述上侧引导板的下方;
[0038]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由所述记录光鼓、所述可变导板、所述上侧引导板及所述下侧引导板包围形成印刷版经过的排出空间。
[0039]根据第十技术方案的供排版机构,由于具有上侧引导板和下侧引导板,因此能够改变排出印刷版时的印刷版前端的轨迹,确保印刷版进入驱动辊及从动辊之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0041]图2是从排出单元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时的图。
[0042]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图。
[0043]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的排出状态的变化示意图。
[0044]图5 C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与可变导板的一部分相接触时的示意图。图5 (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与引导轮相接触时的示意图。图5 (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与引导轮相切时的示意图。
[0045]图6是表示现有的图像记录设备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
[004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7]I 托盘
[0048]11 滚子
[0049]2记录光鼓
[0050]21 夹具
[0051]3可变导板
[0052]31第一引导部
[0053]32第二引导部
[0054]33第三引导部
[0055]34第四引导部
[0056]35 槽部
[0057]4引导轮
[0058]5排出单元
[0059]51上侧引导板
[0060]52下侧引导板[0061]53驱动辊
[0062]54从动辊
[0063]55搬送轴
[0064]56搬送带
[0065]6马达
[0066]7可变导板旋转轴
[0067]A印刷版
[0068]B不完全封闭的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69]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图像记录设备的主要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从排出单元一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时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的排出状态的变化示意图。图5(a)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与可变导板的一部分相接触时的示意图。图5 (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与引导轮相接触时的示意图。图5 (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的可变导板处于关闭状态下,印刷板与引导轮相切时的示意图。
[007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大体包括托盘1、可变导板3、引导轮4、排出单元5。
[0071]托盘I具有平坦的上表面,该托盘通过支架安装在图像记录设备的箱体上。在托盘I上安装有用于输送印刷版的多个滚子11,上述多个滚子能够旋转且从托盘I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彼此相同,所以在该托盘I上放置印刷版,就能够将印刷版保持为平坦。向图像记录设备的圆筒状的记录光鼓2供给将要进行曝光处理的印刷版时,印刷版向下移动并带动多个滚子11逆时针旋转,从记录光鼓2接收曝光完的印刷版时,印刷版向上移动并带动多个滚子11顺时针旋转,由此能够减少印刷版与托盘之间的摩擦。上述记录光鼓2安装于托盘I的下方,并能够围绕旋转轴在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还有,优选将托盘I倾斜配置成多个滚子11的顶部所在的面(下面简称上面)与记录光鼓2的切线方向大致一致。
[0072]如图1、图3所示,可变导板3位于所述托盘I和所述记录光鼓2之间,能够对印刷版的进出路径进行切换。
[0073]可变导板3具有:处于如下所述的第一位置时与记录光鼓2相邻的平板状的第一引导部31 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1的一端相连接的平板状的第二引导部32 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32的另一端相连接的平板状的第三引导部33 端与所述第三引导部33的另一端相连接的第四引导部34。
[0074]第一引导部31和所述第二引导部32形成规定角度,例如在150度~160度的范围内的角度,优选为156.5度。
[0075]所述第二引导部32与所述第三引导部33垂直连接。[0076]并且,相对所述第二引导部32,所述第三引导部33与所述第一引导部31位于同一侧。
[0077]所述第三弓丨导部33与所述第四引导部34所形成规定角度,例如135度。并且,相对所述第三引导部33,所述第四引导部34与所述第二引导部32位于同一侧。
[0078]如图1所示,所述可变导板3安装在支架上,并以最接近第二引导部32的可变导板旋转轴7为中心进行转动驱动,从而使可变导板3在作为第一位置的开启位置和作为第二位置的关闭位置之间进行切换。这里所说的“作为第一位置的开启位置”指,可变导板3的第二引导部32的上表面与托盘I的上面处于同一平面的位置,“作为第二位置的关闭位置”指,可变导板4的第二引导部32的上表面与托盘I的上面垂直的位置。
[0079]在所述可变导板3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引导部32的上表面与托盘I的上面处于同一平面,且所述第一引导部31的下端接近记录光鼓2,由此形成了记录光鼓2 —可变导板3 —托盘I的排版路径(亦为托盘I —可变导板3 —记录光鼓2的供版路径)。
[0080]以下,具体说明可变导板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的印刷版的排出(简称为“向前排出”)动作。在印刷版进行向前排出时,记录光鼓2顺时针方向旋转,印刷版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脱离记录光鼓2,脱离记录光鼓2的该端部借助印刷版自身的刚性翘起,印刷版的已脱离记录光鼓2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与记录光鼓2的切线方向一致。此时,脱离记录光鼓2的印刷版的前端与可变导板3的第一引导部31接触,经由可变导板3的第二引导部32而引导至托盘I,再被人工搬走。
[0081]还有,在所述可变导板3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引导部32的上表面与托盘I的上面垂直,且所述第一引导部31的下端远离记录光鼓2的表面,由此形成了记录光鼓2—可变导板3 (引导轮4)—排出单元5的排版路径。此时,在可变导板3的各引导部中,第四引导部34最靠近记录光鼓2。
[0082]在印刷版进行向前排出时,记录光鼓2顺时针方向旋转,印刷版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脱离记录光鼓2,脱离记录光鼓2的该端部借助印刷版自身的刚性翘起,印刷版的已脱离记录光鼓2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与记录光鼓2的切线方向一致,处于理想状态。
[0083]然而,由于各印刷版之间存在刚性、装夹方式、机械误差或/及高速排出时产生的风压等的偏差,从记录光鼓2脱离的印刷版的前端有时会高于理想状态下的高度,无法直接进入排出单元5中。此时,第四引导部34将印刷版的该前端强制按压,并利用后述的引导轮4来改变印刷版的移动方向,确保印刷版从可变导板3的下侧经过,将印刷版弓I导至排出单元5中,并利用排出单元5进行排出动作。
[0084]如图2所示,在可变导板的第三引导部33的长度方向(图3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具有多个向第三引导部3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槽部35 (图中为6个槽部)。槽部35的一部分位于第三引导部33上,而另一部分位于第四引导部34上。另外,在每个槽部35的对应位置上设有引导轮4。这些多个引导轮4 (图中为6个)以相邻的俩俩为一组共用一个转轴,并以该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但并不仅限定于此。转轴通过连接螺丝等安装在可变导板的第三引导部33上。而且,引导轮的个数与可变导板上的槽部个数相同。
[0085]如图4所示,引导轮4的大部分位于由第一引导部31、第二引导部32、第三引导部33、第四引导部34围成的不完全封闭的空间B内,而引导轮4的一小部分以与第三引导部33、第四引导部34非接触的方式穿过槽部35,突出于第三引导部33及第四引导部34的上表面。因此,在排出印刷版时,通过引导轮4的突出于第三引导部33及第四引导部34的上表面的部分,来改变被第四引导部34引导的印刷版的移动方向,确保印刷版引导至排出单J Li 5 ο
[0086]如图1所示,就排出单元5而言,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位于托盘I的下方,包括上侧引导板51、下侧引导板52、驱动辊53、从动辊54、搬送单元。其中,搬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搬送轴55和卷绕在搬送轴55上的搬送带56。以下,将上侧引导板51和下侧引导板52统称为“引导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有两个搬送轴55的情况为例,但不限于此。
[0087]在印刷版的向后排出的排出路径上,引导板设置在可变导板3的下游侧。上侧引导板51和下侧引导板固定在搬送单元的支架上,这些引导板的作用是改变排出印刷版时的印刷版前端的轨迹,确保印刷版进入驱动辊53及从动辊54之间。上侧引导板51配置在靠托盘I 一侧的上方位置,用于引导经由引导轮4排出的印刷版以及虽未经由引导轮4排出但前端的高度相对高的印刷版;下侧引导板52配置在靠记录光鼓2 —侧的下方位置,用于引导前端的高度相对低的向下下垂的印刷版。
[0088]从驱动辊53和从动辊54彼此平行地固定在搬送单元的支架上,且驱动辊53与从动辊54压力接触。两个搬送轴55和驱动辊53均被驱动旋转。并且,被驱动旋转的驱动辊53的周速度与记录光鼓2的周速度相等,使得排出的印刷版不变形。当要排出印刷版时,驱动棍53被驱动旋转,带动从动棍54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0089]搬送带56位于驱动辊53和从动辊54的下游侧,安装在搬送轴55上,借助搬送轴55的旋转来沿着顺时针方向运动,从而搬运印刷版。另外,搬送轴55固定在搬送单元的支架上。
[0090]另外,驱动辊53与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相连接,使得驱动辊53仅能向一个方向旋转。当排出印刷版时,驱动驱动辊53顺时针旋转,而如马达6等驱动机构发生故障而反转时,单向离合器确保驱动辊53不向反方向进行旋转。这样,能够防止印刷版折叠破坏,而且能够防止设备受到损伤。
[0091]由于上述的驱动机构,以及图像记录设备的控制部、鼓风机等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实质部分,所以将省略其具体描述。
[0092]以下,参照图3、图4、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供排版机构向后排出印刷版时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0093]在印刷版曝光完成之后,记录光鼓2停在规定角度位置处,并使夹具21松开印刷版的排出方向上的前端(亦即印刷版的供给方向上的后端),脱离记录光鼓2的该端部借助印刷版自身的刚性翘起,印刷版的已脱离记录光鼓2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与记录光鼓2的切线方向一致。此时,可变导板3位于关闭位置,在可变导板3与记录光鼓2之间形成能够使从记录光鼓2排出的印刷版A通过的空间。
[0094]接着,记录光鼓顺时针旋转,使印刷版A的前端移动至如图5 Ca)所示的与可变导板3的第四引导部34相接触的位置,从而被第四引导部34强制性地按压。接着,如图5(b)所示,被可变导板的第四引导部34引导的印刷板A的前端与引导轮4接触,于是印刷版的排出方向被引导轮4改变。如图4、图5 (c)所示,引导轮4逐渐改变印刷板A的移动方向,以使印刷版A稳定地导入至上侧引导板51与下侧引导板52之间,沿着驱动辊53及从动辊542的切线方向进入驱动辊55与从动辊56的压力接触位置。进而,印刷版A进入搬送单元,通过人工将曝光完的印刷版A排出。
[0095]在此,记录光鼓2排出印刷版的速度、印刷版通过驱动辊53的速度以及搬送带56搬送印刷版的速度相等,以免印刷版发生打折或者被拉伸等现象,从而能够良好地排出印刷版。
[0096]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在可变导板3的第三引导部33的长度方向上具有6个向第三引导部33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槽部35以及与该槽部35相对应的6个引导轮,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槽部和引导轮引导轮的个数相同,数量可以增减。
[0097]在以上的说明中,以具有上侧引导板51和下侧引导板5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可以仅具有上侧引导板51,或者仅具下侧引导板52。另外,引导板也可以不是板状,只要采用能够改变印刷版前端的运动轨迹的形状即可。
[0098]在以上的说明中,以搬送单元包括搬送轴55和卷绕在搬送轴55上的搬送带5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作为搬送机构,只要能够将从驱动辊和从动辊排出的印刷版排出即可,例如在驱动辊和从动辊的下游侧设置搬运机械手,将利用搬运机械手搬运从驱动辊和从动辊排出的印刷版。
[0099]本次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应视为例示而不可视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但也应理解为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供排版机构,向记录光鼓供给印刷版,以及从所述记录光鼓排出印刷版,其特征在于,具有托盘、排出单元、可变导板, 所述可变导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一位置时,形成托盘一可变导板一记录光鼓的供版路径,或者形成记录光鼓一可变导板一托盘的排版路径, 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时,形成记录光鼓一可变导板一排出单元的排版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导板位于所述托盘和所述记录光鼓之间,以旋转轴为中心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可变导板具有最接近所述旋转轴的“ < ”形板状的第一板部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部的一端连接的“ < ”形板状的第二板部,所述第一板部的“ < ”形开口与所述第二板部的“ < ”形开口相向,从而形成不完全封闭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指,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一端侧的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托盘的上面处于同一平面的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指,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一端侧的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托盘的上面相垂直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引导印刷板进入所述排出单元的多个引导轮,所述多个引导轮设置在所述可变导板的所述第二板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板部上沿着所述第二板部的长尺寸方向设有分别与所述多个引导轮相对应的多个槽部,所述槽部向所述第二板部的短尺寸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引导轮的一部分位于所述不完全封闭的空间内,而另一部分以非接触的方式穿过所述槽部,突出于所述第二板部的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单元位于所述托盘的下方,并具有搬送单元和将来自所述记录光鼓的印刷版引导至该搬送单元的引导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单元还包括被驱动旋转的驱动棍和被该驱动棍带动旋转的从动棍,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位于所述搬送单元与所述引导板之间,所述驱动辊与所述从动辊彼此平行且压力接触, 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板部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引导从记录光鼓排出的印刷版的前端进入所述引导板,以使来自所述记录光鼓的印刷版依次经由所述引导板、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所述搬送单元排出。
8.如权利要求2、4、5或7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的弯曲角度为156.5。。
9.如权利要求2、4、5或7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部弯曲角度为135。。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排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包括: 上侧引导板,配置在靠所述托盘一侧的上方位置, 下侧引导板,配置在所述上侧引导板的下方; 在所述可变导板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由所述记录光鼓、所述可变导板、所述上侧引导板及所述下侧引导板 包围形成印刷版经过的排出空间。
【文档编号】B65H5/36GK203497792SQ201320557444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9日
【发明者】中岛正博, 王舜祺 申请人:美迪亚印刷设备(杭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