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311256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卷绕装置,吸嘴(31)具备由2个板状部件(40、41)形成、在内部形成了第1通道部(43)等空气通道的吸嘴主体(51)、以及安装在板状部件(41)上面的角度引导器(52)。并且,在第1通道部(43)内设置有用来卡合被吸引的纱端部(Ya)的梳齿状卡合部(45a)。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粘贴有砂纸(54)。砂纸(54)经由角度引导器(52)的与卷装(P)相对的相对面(52b)而遍布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第1通道部(43)一侧的面(52c)和与第1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地延伸。并且,砂纸(54)遍布卷装(P)的轴线方向的全长地延伸。
【专利说明】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从卷装表面吸引并捕捉纱端部的纱端捕捉装置以及将从喂纱筒管退绕下来的纱线卷绕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本特开2002 - 80170号公报中记载的纱端拉出装置为从卷装表面拉出纱端部、将拉出来的纱端部引导到接头装置的装置。该纱端拉出装置形成有在与卷装表面相对的顶端部具有吸引口的空气通道。并且,在空气通道的比吸引口靠里的一侧,设置有纱端钩挂部件,被吸引的纱端通过钩挂在纱端钩挂部上而不会回到卷装。
[0003]其中,日本特开2002 - 80170号公报记载的纱端拉出装置中,在例如卷绕到卷装上的纱线为起毛刺的纱线的情况等纱端部贴着在卷装表面上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够充分吸引纱端部的担忧。如果不能够充分地吸引纱端部,则纱端部不会到达卡合部,纱端部的吸引捕捉就失败了。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高的纱端捕捉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0005]发明第I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为从通过沿卷绕方向旋转并卷绕纱线而形成的卷装上吸引并捕捉纱端部的纱端捕捉装置,具备形成了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上述卷装表面相对的顶端部开口了的吸引口的空气通道的吸引捕捉部件,以及配置于上述空气通道、用来卡合被吸引了的纱端部的卡合部;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上述顶端部的成为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即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下游侧边缘部,至少在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摩擦阻力比上述空气通道的通道壁面大的阻力部。
[0006]根据本发明,由于当卷装沿开卷方向旋转时纱端部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边缘部,因此纱端部容易与下游侧边缘部的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接触。由于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至少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阻力部,因此如果纱端部与下游侧边缘部的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接触,则纱端部由于与阻力部的摩擦阻力而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并且,如果在纱端部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的状态下卷装沿开卷方向旋转,则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与纱端部相连的部分被从卷装表面撕下,如果沿开卷方向旋转的卷装拉扯纱端部的力变大,则纱端部从阻力部脱离。结果,当卷装继续沿开卷方向旋转、纱端部靠近吸引口时,被吸引的纱端部容易到达卡合部。由此,能够提高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
[0007]发明第2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I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下游侧边缘部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卷装表面相对的相对面,上述阻力部遍布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和上述相对面地设置。
[0008]根据本发明,由于阻力部遍布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和相对面而设置,因此纱端部容易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
[0009]发明第3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2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经由上述相对面而遍布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和与上述空气通道相反一侧的表面地设置。
[0010]根据本发明,通过经由相对面而遍布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和与空气通道相反一侧的表面地形成阻力部,阻力部的形成变得容易。并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与空气通道相反一侧的面也设置有阻力部,因此即使在纱端部乱动、与下游侧边缘部的与空气通道相反一侧的面接触了时,也能够使纱端部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因此使纱线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的可能性变闻。
[0011]发明第4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I?第3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为粘贴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上的砂纸。
[0012]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粘贴砂纸,能够容易地形成阻力部。并且砂纸的更换也容易。并且能够用廉价的砂纸形成阻力部。
[0013]发明第5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I?第3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为形成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蚀刻处理面。
[0014]根据本发明,由于阻力部为形成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蚀刻处理面,因此能够提高阻力部的耐久性。并且,通过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实施蚀刻处理,能够降低形成阻力部所需要的成本。
[0015]发明第6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I?第3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为形成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喷磨处理面。
[0016]根据本发明,由于阻力部为形成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喷磨处理面,因此能够提高阻力部的耐久性。并且,通过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实施喷磨处理,能够降低形成阻力部所需要的成本。
[0017]发明第7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I?第6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阻力部遍布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上述卷装的轴线方向上的全长地延伸。
[0018]根据本发明,由于无论纱端部在卷装表面的哪个部分纱端部都与阻力部相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闻吸引捕捉纱端的成功率。
[0019]发明第8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I?第7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备形成上述空气通道的筒状主体,以及以延伸到比上述吸引口靠近上述卷装一侧的方式被安装在上述主体上、形成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板状部件;上述阻力部被形成在上述板状部件上。
[0020]根据本发明,由于阻力部被形成在与具有空气通道的主体不同的板状部件上,因此能够在从主体取下状态的板状部件上形成阻力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阻力部。
[0021]发明第9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在发明第8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的基础上,通过使上述板状部件沿规定的一个方向移动,使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的上述下游侧边缘部与上述卷装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上述规定的一个方向是上述板状部件相对于上述主体能够改变从上述吸引口的伸出量的方向。
[0022]根据本发明,能够与卷绕到卷装上的纱线种类等相对应地调整下游侧边缘部与卷装表面之间的距离。
[0023]发明第10方案的纱端捕捉装置为从通过沿卷绕方向旋转并卷绕纱线而形成的卷装上吸引并捕捉纱端部的纱端捕捉装置,具备吸引捕捉部件,该吸引捕捉部件形成有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上述卷装相对的顶端部开口了的吸引口 ;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成为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下游侧边缘部,至少在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粘贴有用来使接触的纱端部停留的砂纸,上述开卷方向是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
[0024]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下游侧边缘部的至少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上粘贴有砂纸,因此当纱端部被吸引到空气通道中时,纱端部与砂纸相接触,由于纱端部与阻力部之间的摩擦阻力,纱端部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由此,在纱端部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的状态下卷装沿开卷方向旋转,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的与纱端部相连的部分被从卷装表面撕下,如果沿开卷方向旋转的卷装拉扯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上的纱端部的力变大,则纱端部从阻力部脱离。结果,当卷装继续沿开卷方向旋转、纱端部再次靠近吸引口时,能够提高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
[0025]发明第11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I?第10方案中的任一方案记载的纱端捕捉装置纱端捕捉装置,喂纱部,沿规定的卷绕方向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部,配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将上述喂纱部一侧的纱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一侧的纱端部分连接起来的接头部,以及将上述喂纱部一侧的纱端部分引导到上述接头部的纱端引导单元;上述纱端捕捉装置将上述卷绕部一侧的纱端部分引导到上述接头部。
[0026]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提高纱端捕捉装置中的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因此能够缩短到接头完成时所花费的时间。
[0027]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被吸引的纱端部停留在下游侧边缘部的状态下卷装沿开卷方向旋转,被卷绕在卷装上的纱线被撕下。结果,能够提高吸引捕捉纱端部的成功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实施形态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
[0029]图2为自动络纱机的一个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0030]图3为图2所示的卷绕单元的上部左侧视图;
[0031]图4为从箭头IV方向看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于纱端捕捉位置的上纱捕捉引导部件的吸嘴和卷装的IV向视图;
[0032]图5 (a)为从箭头VA方向看图4的吸嘴的VA向视图,图5(b)为从箭头VB方向看图4的吸嘴的VB向视图;
[0033]图6为图4的吸嘴的V1- VI线剖视图;
[0034]图7为表示吸嘴中纱端部被吸引的状态的图;
[0035]图8为表示吸嘴中纱端部以外的纱线部分被吸引的状态的图;
[0036]图9为表示纱端部与角度引导器的顶端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0037]图10为变形例I的相当于图6的图;
[0038]图11为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9的图;
[0039]图12为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9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本实施形态为将本发明应用于纺织机械的一种即自动络纱机的一例。图1为本实施形态的自动络纱机的主视图,图2为自动络纱机的一个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0041]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沿图1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卷绕单元2 (纱线卷绕装置)、沿这些多个卷绕单元2它们的排列方向走行自如地设置的落纱装置3、掌管自动络纱机1的整体控制的机体控制装置4。另外,将图1的左右方向(卷绕单元2的排列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身边一侧定义为“前方”、将图1的朝纸面垂直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使用这样的方向词进行以下说明。
[0042]自动络纱机1的结构为,从机体控制装置4对各卷绕单元2发送指令,在各卷绕单元2中将从喂纱筒管8退绕的纱线Y卷绕到卷绕管17上形成卷装P。并且,当某个卷绕单元2中形成了满卷的卷装P时,落纱装置3移动到该卷绕单元2的头上,将满卷的卷装P换成空的卷绕管17。并且,机体控制装置4控制各卷绕单元2的动作,并进行工作状态的监视、工作参数的设定储存等。
[0043]接着,说明各卷绕单元2的详细结构。图2所示的卷绕单元2为边使从喂纱筒管8退绕的纱线Y横动边缠绕到卷绕管17上,从而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P的单元。图3为图2所示的卷绕单元的上部的左侧视图。
[0044]如图2所示,卷绕单元2具有将喂纱筒管8的纱线Y退绕并提供的喂纱部11、对从喂纱部11提供的纱线Y进行各种处理的纱线处理执行部12、将纱线处理执行部12处理过的纱线Y卷绕到卷绕管17上形成卷装P的卷绕部13。喂纱部11、纱线处理执行部12及卷绕部13依次从下往上排列配置。并且,卷绕单元2具备能够与自动络纱机1的机体控制装置4通信地连接的单元控制部33。
[0045]喂纱部11具备保持喂纱筒管8的筒管保持部15和辅助从喂纱筒管8的纱线Y的退绕的退绕辅助装置16。退绕辅助装置16具有从上方遮盖在喂纱筒管8上的筒体29和升降驱动该筒体29的筒体驱动电动机25。退绕辅助装置16通过用筒体驱动电动机25使筒体29随着纱线Y退绕的进行而下降,来限制退绕中的纱线Y的鼓起(气圈),使退绕张力稳定。
[0046]如图2、图3所示,卷绕部13具备旋转自由地把持卷绕管17的摇架14、横动鼓18、以及使横动鼓18旋转的鼓驱动电动机28。在横动鼓18的周面上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18a,采用用该横动槽18a使纱线Y横动的结构。于是,横动鼓18通过边用横动槽18a使纱线Y横动,边在与形成在卷绕管17上的卷装P接触的状态下旋转,通过与横动鼓18的接触摩擦使卷装P沿卷绕方向旋转,从喂纱筒管8退绕下来的纱线Y被卷绕到卷绕管17上去。
[0047]配置在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的纱线处理执行部12具有纱线触头(^ 一 >7 4 — 9 ) 19、张力付与装置20、接头装置21以及清纱器22。
[0048]纱线触头19为检测在退绕辅助装置16与张力付与装置20之间有无行走的纱线Y的部件。
[0049]张力付与装置20为给行走的纱线Y付与规定的张力的部件。图2中作为一个例子公开了所谓门式张力付与装置。多个固定门体20a与多个可动门体20b沿上下方向交替地配置。于是,通过调整多个可动门体20b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能够给在固定门体20a与可动门体20b之间行走的纱线Y付与张力。
[0050]接头装置21 (接头部)为在用后述的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的用切断器22a进行的纱线切断时、在卷装卷绕过程中断纱时或更换喂纱筒管8时,将喂纱筒管8 —侧的下纱Yl与卷装P—侧的上纱Y2进行接头的装置。作为该接头装置21的一例,能够列举产生空气流而使下纱Yl与上纱Y2的纤维互相缠绕进行接头的空气捻接器。
[0051]在接头装置21的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有捕捉喂纱筒管8 一侧的下纱Yl向接头装置21引导的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以及捕捉卷装P—侧的上纱Y2向接头装置21引导的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能够以轴23a为中心旋转,通过被电动机26旋转驱动沿上下方向回旋。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也为能够以轴24a为中心旋转的结构,通过被电动机27旋转驱动沿上下方向回旋。并且如图3所示,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分别连接在吸引源50上。另外,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和使该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回旋的电动机26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端引导单元”。并且,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和使该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回旋的电动机27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端捕捉装置”。
[0052]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在其顶端部具有吸引并捕捉下纱Yl的纱端部的吸引部30。在该吸引部30捕捉到下纱Yl的纱端部的状态下,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被电动机26驱动而从下向上回旋,将下纱Yl引导到接头装置21。并且,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在其顶端部具有吸引并捕捉上纱Y2的纱端部的吸嘴31。该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首先被电动机27驱动,从图3的实线位置向上方回旋到双点划线表示的纱端捕捉位置。此时,吸嘴31位于卷装P与横动鼓18的接点附近,吸引并捕捉附着在卷装P表面的上纱Y2的纱端部。在捕捉纱端部后,通过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被电动机27驱动而向下回旋,将捕捉到的上纱Y2引导到接头装置21。另外,后面将对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的吸嘴31的具体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053]接头装置21将由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引导来的下纱Yl的纱端部和由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来的上纱Y2的纱端部连在一起,变成一根纱线Y。
[0054]清纱器22 —直获取行走的纱线Y的粗细信息,根据该纱线粗细的信息检测纱线Y中包含的纱线粗细大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异常部分作为纱线缺陷。并且,在清纱器22中附设有切断器22a,当由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切断器22a立即切断纱线Y。
[0055]另外,在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后用切断器22a切断纱线Y时,上纱Y2还残存有纱线缺陷。因此,接头装置21用内置的切断器(图示省略)从由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来的上纱Y2除去上述纱线缺陷,然后进行下纱Yl与上纱Y2的接头。
[0056]图2所示的单元控制部33通过控制上述卷绕单元2各部分的动作在卷绕管17上形成卷绕卷装P。该单元控制部33由运算处理装置即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CPU执行的程序及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 (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用来在执行程序时暂时存储数据的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进行与外部的数据输入输出的输入输出接口等构成。
[0057]单元控制部33与筒体驱动电动机25、驱动下纱捕捉引导部件的电动机26、驱动上纱捕捉引导部件的电动机27、鼓驱动电动机28等卷绕单元2的驱动部,以及纱线触头19、接头装置21、清纱器22等电气连接。于是,卷绕单元2根据从控制自动络纱机I的整体动作的机体控制装置4输送来的有关卷绕条件等的信息控制卷绕单元2的各部,使卷绕单元2进行卷装P的卷绕动作。
[0058]并且,在用清纱器22检测到纱线缺陷并切断纱线Y的情况下,在用纱线触头19检测到断纱的情况下,或者在喂纱部11中更换喂纱筒管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33控制接头装置21等进行一连串的接头动作。即控制电动机26、27使下纱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分别将喂纱部11 一侧的下纱Yl和卷绕部13 —侧的上纱Y2引导到接头装置21。接着控制接头装置21将引导来的下纱Yl和上纱Y2接头。
[0059]接着,说明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的详细结构。如图2、图3所示,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在其顶端部具有吸引上纱Y2的纱端部的吸嘴31 (吸引捕捉部件)。图4为从箭头IV方向看的位于图3的纱端捕捉位置上的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的吸嘴31和卷装P的IV向视图。图5为从箭头V的方向看的图4的吸嘴31的V向视图。图6为图4的VI—VI线剖视图。
[0060]如图4?图6所示,吸嘴31具有吸嘴主体51和角度引导器52 (第I板状部件)。吸嘴主体51为筒状部件,通过具有2个侧壁部40a、40b的位于图5下侧的板状部件40和位于图5上侧的板状部件41在相对的状态下结合而形成。在2块板状部件40、41之间形成有吸引口 42和与该吸引口 42相连的第I通道部43及第2通道部44。如从图4、图5能够明白的那样,由2块板状部件40、41构成的吸嘴31整体具有面方向的尺寸比厚度方向的大很多的扁平的形状。因此,形成在顶端的吸引口 42也如图5所示,具有其宽度比厚度(2块板状部件40、41之间的间隔)大的扁平的开口形状。并且,位于内部的第I通道部43和第2通道部44的截面形状也变成扁平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宽度方向”是指在吸引口 42、第I通道部43及第2通道部44中,在与板状部件40、41平行的面内从吸引口 42吸入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与图4的“吸引方向”正交的方向。
[0061]如图4所示,为了能够吸引捕捉附着在卷装P上的上纱Y2的纱端部Ya,吸引口 42的宽度与卷装P的宽度大致相同。并且,第I通道部43在吸引口 42处宽度最大,越往里侧(离吸引口 42越远)宽度越窄。具体为,通过使形成第I通道部43的板状部件40中的一个(图4的左侧)侧壁部40a离吸引口 42越远越靠近另一个侧壁部40b,在第I通道部43的里侧宽度变窄。
[0062]第2通道部44与第I通道部43里侧的宽度比吸引口 42窄的端部连接。并且,该第2通道部44朝第I通道部43的宽度方向的一边(图4中的左侧)呈近似90度的角度弯曲地连接。并且,第2通道部44的与第I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端部44a与吸引源50 (参照图3)连接。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第I通道部43与第2通道部44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空气通道。
[0063]并且,在板状部件41上安装有板状部件45 (第2板状部件)。板状部件45由金属材料等构成,具有与吸引口 42大致相同的宽度。板状部件45除顶端部(图6中的左端部)以外的部分配置在板状部件41的上面。并且,板状部件45在比配置在板状部件41上面的部分靠顶端一侧的部分朝板状部件40—侧(朝开卷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向)弯曲。其中,板状部件45使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成锐角地形成。板状部件45的顶端部成为位于比板状部件41靠图6的下侧、沿上述宽度方向形成为梳齿状的卡合部45a。由此,卡合部45a位于第I通道部43的上侧(后述开卷方向的下游侧)。
[0064]角度引导器52为由金属材料等构成的板状部件,与卷装P相反一侧的大致一半(图6的大致右半部分)配置在板状部件41的上面,与板状部件41之间夹着板状部件45。在板状部件41、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的配置在板状部件41上面的部分中各自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互相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通孔41a、45b、51a。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用穿插到通孔41a、45b、51a中的螺栓53固定在板状部件41上。其中,相对于通孔41a为直径与螺栓53大致相同的圆形孔,通孔45b、51a为沿与宽度方向正交的图6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由此,在松开螺栓53的状态下,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能够沿着板状部件41的上表面而沿图6的左右方向(规定的一个方向)移动。即,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51沿图6的左右方向移动。
[0065]并且,角度引导器52的卷装P—侧的大致一半(图6的大致左半)突出到比板状部件41靠卷装P—侧,同时其中间部分朝板状部件40—侧(朝着上游侧边缘部)弯曲。其中,角度引导器52使弯曲部分的弯曲角度为钝角地形成。由此,角度引导器52的包含顶端部的部分延伸到比吸引口 42靠近卷装P的一侧。于是,吸嘴31通过像上述那样使角度引导器52相对于吸嘴主体51沿图6的左右方向移动,能够改变角度引导器52从吸引口 42的伸出量。
[0066]并且,在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的表面上粘贴有砂纸54(阻力部)。更详细说明为,砂纸54在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的表面上经由与卷装P的表面相对的相对面52b而遍布第1通道部43 —侧的面52c和与第1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地延伸。并且,砂纸54在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的表面上遍布吸引口 42的宽度方向的全长地延伸。于是,粘贴有砂纸54的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的表面与第1通道部43的通道壁面相比,摩擦阻力变大。
[0067]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像这样砂纸54遍布角度引导器52的第1通道部43 —侧的面52c和与第1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地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砂纸54向角度引导器52的粘贴。并且,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将砂纸54粘贴到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的表面上,能够在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的表面容易地形成摩擦阻力局部变大的阻力部。并且,砂纸54能够容易地更换。
[0068]其中,吸嘴31如图6所示,假设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下游侧边缘部)与卷装P表面的最短距离为L1、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上游侧边缘部)与卷装P表面的最短距离为L2、卡合部45a与卷装P表面的最短距离为L3,则LI < L2 < L3。即,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与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相比离卷装P的表面远,卡合部45a与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相比离卷装P的表面远。
[0069]另外,本实施形态中虽然像上述那样设置有卡合部45a的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51移动,但仅在LI < L2 < L3的关系不破坏的范围内使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能够移动地决定通孔45b、51a的长度等。
[0070]该吸嘴31进行的上纱Y2的纱端捕捉时的作用如下。如图4所示,卷装P —侧的上纱Y2的纱端部Ya卷绕到卷装P上而附着在表面。如果由电动机27 (驱动部)驱动的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回旋到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纱端捕捉位置,则其顶端部的吸嘴31的吸引口 42与卷装P的表面相对。与此同时,在卷绕部13中用鼓驱动电动机28使横动鼓18沿与卷装卷绕时相反的旋转方向低速旋转,通过这样使卷装P沿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即开卷方向旋转。由此,像图7所示那样,缠绕在卷装P上的纱端部Ya从卷装P被拉出,并且从吸引口 42被吸入并被捕捉。
[0071]并且,如图7所示,上纱Y2的纱端部Ya —从吸引口 42被吸引到第I通道部43,被吸引的纱端部Ya就卡合在板状部件45的卡合部45a上。由此,暂时被吸引的纱端部Ya因为纱毛缠绕等引起的向卷装P表面的强力附着而随着卷装P向开卷方向旋转而继续向外侧拉出的情况被抑制,结果提高了纱端部Ya的捕捉成功率。
[0072]此时,纱端部Ya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靠近吸引口 42。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与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相比离卷装P的表面远。因此,相对于图7中箭头A所示的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朝吸引口 42流动的空气容易从吸引口 42流入第I通道部43内,箭头B所示的从开卷方向的下游侧朝吸引口 42流动的空气被角度引导器52遮挡,不容易从吸引口 42流入第I通道部43。即,本实施形态中空气容易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导入吸引口 42。由此,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靠近吸引口 42的纱端部Ya容易被吸引。并且,由于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与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相比离卷装P的表面远,因此在纱端部Ya从吸引口 42被吸入第I通道部43内之际,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不会成为障碍。
[0073]并且,本实施形态中在切断器22a切断纱线时、卷装卷绕过程中断纱时、或者更换喂纱筒管8时,纱线Y —被切断,在上纱Y2的纱端部Ya附近的部分就出现上纱Y2松驰、鼓起到外侧的松弛部分Yb。因此,松弛部分Yb有时被从吸引口 42吸引到第I通道部43内。此时,如果被吸引的松弛部分Yb到达卡合部45a,松弛部分Yb钩挂在卡合部45a上的话,则当为了将捕捉到的纱线Y引导到接头装置21上而使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回旋时,纱线Y被切断,被切断了的碎纱残留在了卷装P的表面上。或者,当使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回旋了时,松弛部分Yb没被切断就被引导到了接头装置21上,进行了松弛部分Yb与下纱Yl的接头处理。即,没有进行正常的接头了。
[0074]并且,本实施形态中在为了将被吸引的松弛部分Yb从第I通道部43中排出而进行捕捉卷装P表面的纱端部Ya的动作期间,定期地驱动电动机27而使上纱捕捉引导部件24在吸嘴31的顶端部最靠近卷装P的表面的位置与比该位置稍微离开卷装P的表面的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此时,如果被吸引的松弛部分Yb钩挂在卡合部45a上,则存在松弛部分Yb没被从第I通道部43中排出或者松弛部分Yb被切断的担忧。
[0075]其中,如果松弛部分Yb被从吸引口 42吸引到第I通道部43中,则如图8所示,上纱Y2的与松弛部分Yb的开卷方向下游侧相连的部分与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相接触。因此,当松弛部分Yb被从吸引口 42吸引到第I通道部43中时,上纱Y2的包含松弛部分Yb的部分沿从卷装P的表面经由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到达卡合部45a的上纱路径前往卡合部45a。
[0076]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像上述那样LI < L2,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比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向卷装P—侧伸出,因此与LI ^ L2的情况相比,上纱Y2的上纱路径的长度变长。其中,LI ^ L2的情况为例如角度引导器成为图8中用点划线表示的形状的情况等。于是,由于上纱路径的长度变长,因此即使松弛部分Yb被从吸引口 42吸引到第I通道部43中,被吸引的松弛部分Yb也不容易到达卡合部45a。
[0077]另外,虽然这里说明了松弛部分Yb被吸引的情况,但上纱Y2的纱端部Ya以外的其他部分被吸引的情况也一样。
[0078]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位于比板状部件40的顶端部靠近卷装P的表面的位置,因此如果卷装P沿开卷方向旋转,纱端部Ya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靠近角度引导器52的话,则如图9所示,纱端部Ya与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中的第I通道部43 —侧的面52c接触。由于在面52c上粘贴有砂纸54,因此如果纱端部Ya与面52c接触,则纱端部Ya利用与砂纸54的摩擦力停留在角度引导器52。
[0079]并且,此时由于砂纸54遍布角度引导器52的第I通道部43 —侧的面52c和与卷装P相对的相对面52b地延伸,因此当纱端部Ya与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接触了时,纱端部Ya以高概率与砂纸接触,能更确实地停留在角度引导器52。
[0080]而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砂纸54遍布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相对面52b和第I通道部43 —侧的面52c,以及角度引导器52的与第I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地设置,因此即使当纱端部Ya乱动、纱端部Ya与角度引导器52的与第I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接触了时,纱端部Ya也停留在角度引导器52。由此,纱端部Ya停留在角度引导器52的可能性变得更高。
[0081]并且,如果在纱端部Ya停留在角度引导器52上的状态下卷装P沿开卷方向旋转,则与贴附在卷装P表面的纱线Y的纱端部Ya相连的部分被从卷装P的表面撕下。并且,如果卷装P继续沿开卷方向旋转,则纱端部Ya的张力变大,纱端部Ya从角度引导器52脱离。由此,当此后卷装P进一步沿开卷方向旋转、纱端部Ya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靠近了吸引口42时,能够从卷装P的表面吸引一度被撕下状态的纱端部Ya,捕捉纱端部Ya的成功率提闻。
[0082]另外,虽然这里说明了纱端部Ya与砂纸54接触的情况,但松弛部分Yb与砂纸54接触了的情况也与上述一样,缠绕在卷装P上的纱线Y的与松弛部分Yb相连的部分被从卷装P的表面上撕下、捕捉纱端部Ya的成功率提高。并且,在不能撕下与松弛部分相连的部分的情况下,由于松弛部分Yb脱离了角度引导器52,因此不会产生纱线被切断或者松弛部分Yb被引导到接头装置中的情况。
[0083]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砂纸54在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遍布吸引口 42的宽度方向的全长地延伸,因此无论纱端部Ya或松弛部分Yb位于卷装P表面的哪个部分,都能够使纱端部Ya或松弛部分Yb与砂纸54接触。
[0084]并且,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上粘贴砂纸54,能够容易地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形成摩擦阻力比第I通道部43的通道壁面大的阻力部。
[0085]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吸嘴31采用了角度引导器52安装在筒状吸嘴主体51上的结构,因此在将角度引导器52安装到吸嘴主体51上之际,通过调整吸嘴主体51与角度引导器52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容易地使吸嘴31成为在顶端部中开卷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比下游侧的端部离卷装P表面远的结构。
[0086]并且,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相对于吸嘴主体51 (板状部件41)能够沿图6的左右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根据缠绕在卷装P上的纱线Y的种类等来改变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相对于吸嘴主体51的位置,调整距离L1、L3。
[0087]例如,在卷绕到卷装P上的纱线Y的种类为不容易被从吸引口 42吸引的情况下,使板状部件45 (卡合部45a)靠近卷装P的表面(缩小距离L3)。由此,将被吸引的纱端部Ya钩挂到卡合部45a上变得容易,能够提高捕捉纱端部Ya的成功率。
[0088]或者,在卷绕到卷装P上的纱线Y的种类为不容易被从吸引口 42吸引的情况下,使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靠近卷装P的表面(缩小距离LI)。由此,纱端部Ya、松弛部分Yb容易与粘贴有砂纸54的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接触,纱线Y2被从卷装P撕下的概率变高。于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捕捉纱端部Ya的成功率。
[0089]另一方面,在卷绕到卷装P上的纱线Y的种类为容易被从吸引口 42吸引的种类的情况下,使板状部件45 (卡合部45a)远离卷装P的表面(增大距离L3),同时使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靠近卷装P的表面(缩小距离LI)。由此,通过增大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与卡合部45a的距离,从卷装P的表面经由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到卡合部45a的上纱路径的长度变长,能够使松弛部分Yb不容易到达卡合部45a。
[0090]并且,本实施形态中由于设置有卡合部45a的板状部件45与角度引导器52 —起由螺栓53固定在板状部件41的上表面,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嘴31的组装。并且,对于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都被安装在板状部件41的上表面,由于像上述那样角度引导器52被弯曲成钝角,板状部件45被弯曲成锐角,因此能够将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与卡合部45a充分拉开。
[0091]接着,说明对本实施形态实施了种种变更的变形例。
[0092]上述实施形态中通孔45b、51a两者为长孔,在松开螺栓53的状态下设置有卡合部45a的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两者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51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使通孔45b、51a中的任意一个为长孔、另一个为直径与螺栓53大致相同的圆形孔,在松开螺栓53的状态下只有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中的任意一个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51移动调整。或者,也可以通过使通孔45b、51a都为直径与螺栓大致相同的圆形孔,即使松开螺栓53,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都不能相对于吸嘴主体51移动。
[0093]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相对于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用螺栓53安装在板状部件41上,通过使通孔45b、51a为长孔,在松开螺栓53的状态下板状部件45及角度引导器52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51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板状部件45和角度引导器52也可以通过与此不同的结构而能够相对于吸嘴主体51移动。
[0094]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设置有卡合部45a的板状部件45与角度引导器52 —起被安装在板状部件41的上表面,板状部件41在中间部分被弯曲成锐角,但并不局限于此。板状部件45在中间部分也可以弯曲成直角或者钝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与上述实施形态相比,如果使板状部件45位于与卷装P相反的一侧(图6的右侧)、使角度引导器52位于卷装P —侧(图6的左侧),则能够增大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与卡合部45a之间的距离。
[0095]并且,设置有卡合部45a的部件也可以安装在板状部件41的侧面、下面,或者板状部件40等与安装有角度引导器52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上。这种情况下,设置卡合部45a的部件并不局限于弯曲成锐角的板状部件,只要是形状与所安装的场所相对应的部件就可以。
[0096]并且,此时卡合部45a并不局限于设置在第I通道部43的开卷方向的下游侧。卡合部45a也可以设置在第I通道部43的开卷方向的上游侧。
[0097]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角度引导器52在中间部分被屈曲,但并不局限于此。一个变形例(变形例I)如图10所示,角度引导器61为不在中间部分屈曲的板状部件。并且,假设角度引导器61的顶端部与卷装P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为L4,则L4 < L2 < L3。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角度引导器61的顶端部向卷装P的表面一侧伸出,因此被吸引的松弛部分Yb通过的、从卷装P的表面经由角度引导器61到达卡合部45a的路径的长度变长。因此,当松弛部分Yb被从吸引口 42吸引到第I通道部43内时,松弛部分Yb不容易到达卡合部 45a。
[0098]并且,上述实施形态中砂纸54遍布吸引口 42宽度方向的整个长度地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砂纸54也可以仅配置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与吸引口 42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上。
[0099]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砂纸54经由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与卷装P相对的相对面52b而遍布角度引导器52的第I通道部43 —侧的面52c和与第I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地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
[0100]例如,一个变形例(变形例2)中像图11所示那样砂纸54仅遍布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与卷装P相对的相对面52b和角度引导器52的第I通道部43 —侧的面52c地延伸。S卩,与第I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上不设置砂纸54。
[0101]而且,另外的一个变形例(变形例3)中像图12所示那样砂纸54仅设置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第I通道部43 —侧的面52c上。即,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与卷装P相对的相对面52b及与第I通道部43相反一侧的面52d上不设置砂纸54。
[0102]即使在这些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形态一样,当纱端部Ya从开卷方向的上游侧靠近了角度引导器52时,通过与粘贴有砂纸54的面52c、相对面52b接触而停留在角度引导器52。并且,在该状态下通过卷装P沿开卷方向旋转,纱线Y2的与纱端部Ya相连的部分被从卷装P撕下。
[0103]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通过在角度引导器52的顶端部粘贴砂纸54使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成为摩擦阻力比第I通道部43的通道壁面大的阻力部,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上实施光化学蚀刻处理、使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成为蚀刻处理面来使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成为阻力部。或者,也可以通过在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实施喷磨处理、使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成为喷磨处理面来使角度引导器52顶端部的表面成为阻力部。
[0104]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吸嘴31为在筒状吸嘴主体51上安装角度引导器52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吸嘴31也可以是一体地形成与吸嘴主体51相对应的部分和与角度引导器52相对应的部分的结构。
[0105]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在第I通道部43中设置了卡合部45a,但也可以不在第I通道部43中设置卡合部45a。
【权利要求】
1.一种纱端捕捉装置,从通过沿卷绕方向旋转并卷绕纱线而形成的卷装吸引并捕捉纱端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引捕捉部件,形成有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具有在顶端部开口 了的吸引口,该顶端部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上述卷装表面相对,以及 卡合部,被配置于上述空气通道,用来卡合被吸引了的纱端部; 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上述顶端部的成为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下游侧边缘部,至少在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摩擦阻力比上述空气通道的通道壁面大的阻力部,上述开卷方向是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下游侧边缘部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卷装表面相对的相对面, 上述阻力部遍布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和上述相对面地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部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经由上述相对面而遍布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和与上述空气通道相反一侧的表面地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部为粘贴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砂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部为形成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蚀刻处理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部为形成在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表面的喷磨处理面。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阻力部遍布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上述卷装的轴线方向上的全长地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引捕捉部件具备:形成上述空气通道的筒状主体,以及以延伸到比上述吸引口靠近上述卷装一侧的方式被安装在上述主体上、形成上述下游侧边缘部的板状部件; 上述阻力部被形成在上述板状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使上述板状部件沿规定的一个方向移动,使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的上述下游侧边缘部与上述卷装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上述规定的一个方向是上述板状部件相对于上述主体能够改变从上述吸引口的伸出量的方向。
10.一种纱端捕捉装置,从通过沿卷绕方向旋转并卷绕纱线而形成的卷装吸引并捕捉纱端部,其特征在于,具备吸引捕捉部件,该吸引捕捉部件形成有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具有在吸引捕捉上述纱端部之际与上述卷装相对的顶端部开口了的吸引口; 在上述吸引捕捉部件的成为开卷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下游侧边缘部,至少在上述空气通道一侧的表面粘贴有用来使接触的纱端部停留的砂纸,上述开卷方向是与上述卷绕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
1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6及8?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 喂纱部, 沿规定的卷绕方向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部, 配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将上述喂纱部一侧的纱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一侧的纱端部分连接起来的接头部,以及 将上述喂纱部一侧的纱端部分引导到上述接头部的纱端引导单元; 上述纱端捕捉装置将上述卷绕部一侧的纱端部分引导到上述接头部。
12.—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端捕捉装置, 喂纱部, 沿规定的卷绕方向卷绕上述喂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部, 配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将上述喂纱部一侧的纱端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一侧的纱端部分连接起来的接头部,以及 将上述喂纱部一侧的纱端部分引导到上述接头部的纱端引导单元; 上述纱端捕捉装置将上述卷绕部一侧的纱端部分引导到上述接头部。
【文档编号】B65H67/08GK204079106SQ201420409073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今村久胜, 田垣内光一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