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电缆线绕线的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8532发布日期:2019-08-13 21:25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电缆线绕线的助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线收集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便于电缆线绕线的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具有内通电,外绝缘的特征。电缆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同轴电缆、耐火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铝合金电缆等等。它们都是由单股或多股导线和绝缘层组成,用来连接电路、电器等。

在对电缆线进行回收时,通常是将电缆线缠绕在卷筒上,以便于对电缆线进行收集和运输,同时,方便将卷筒转移到其他地方对电缆线进行重复利用,但是在收集电缆使时,目前是通过人工转动卷筒,依靠卷筒转动带动电缆线缠绕在卷筒上,存在的问题是,电缆线较长,同时电缆线与地面的摩擦力较大,使得需要带动电缆线移动的力较大,仅依靠人工转动卷筒的方式对电缆线进行绕线,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电缆线绕线的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电缆线绕线仅通过人工转动卷筒来拖动,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电缆线绕线的助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便于电缆线绕线的助力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壳体内下端设置有回转板,所述壳体下端内壁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放置槽,所述回转板的左右两侧位于放置槽内,所述回转板的下端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所述回转板的上端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端套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啮合有第一齿板和第二齿板,所述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分别位于主动轮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穿过壳体的外壁后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连接有挤压板。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回转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不完全齿轮;所述回转板的下端开设有回转槽,所述回转槽的外形呈腰形,所述回转槽的两腰设置有齿条,所述回转板的下方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端套设有的不完全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不完全齿轮的齿数分布占圆周的1/3-1/2。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回转板上端还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设置有放置箱,所述主动轮位于放置箱内,所述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位于放置箱内并分别贯穿放置箱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移动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均与伺服电机相互匹配。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挤压板开设有弧形凹槽,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的挤压板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两个挤压板的弧形凹槽相向设置,所述弧形凹槽内设置有防滑块。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板、限位环、套筒、限位块和压缩弹簧;

所述套筒分别位于固定板的下端两侧,所述限位环的两端穿过固定板后伸入到套筒内,所述限位环开设有多个环形的限位槽,所述套筒铰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伸入套筒内部分与限位槽相互匹配,限位块位于套筒外部分与套筒外壁之间通过压缩弹簧相互连接。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端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装置,所有限位装置沿电缆线运动方向呈直线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的挤压板对电缆线进行压紧,然后通过回转板带动挤压板向前移动,即实现挤压板带动电缆线向前移动,避免人工拖动电缆向前移动,人工通过转动卷筒对电缆线进行绕线时,转动卷筒更省力,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挤压板的工作原理为:伺服电机设置在回转板上端,伺服电机跟随回转板一起运动,伺服电机转动,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的前后两侧分别啮合的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相向或背向移动,通过伺服电机的正转与反转,实现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带动挤压板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即实现对电缆线的夹紧与解锁;在壳体的上端设置有限位装置,保证电缆线的活动范围在一定空间,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的挤压板分别位于电缆线的左右两侧,并处于同一水平面对电缆线进行夹紧,然后通过回转板带动伺服电机和挤压板向前移动,在壳体的左右两侧壁开设有便于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移动的移动槽。

2、回转板的下端开设有腰形的回转槽,回转槽的两腰设置有齿条,通过驱动电机工作,套设在驱动轴上端的不完全齿轮转动,不完全齿轮的齿数占圆周的1/3-1/2,不完全齿轮仅与回转槽一侧的齿条相互啮合,先带动回转板向前移动,不完全齿轮在转动的过程中,不完全齿轮的齿数脱离该侧齿条与另一侧齿条相互啮合,带动回转板向后移动,即实现回转板来回运动,进而实现挤压板带动电缆线不断向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回转板的支撑通过回转板放置在放置槽内实现

3、回转板上设置的放置箱通过支撑架,保持了放置箱与回转板作为一个整体,放置箱对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起到支撑的作用,保证了第一齿条与第二齿条能在回转板的带动下移动。

4、在移动槽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和第二行程开关,电缆线从第二行程开关向第一行程开关的移动,在回转板做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当移动到右侧开启行第二行程开关,伺服电机正转,实现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相向移动,实现挤压板对电缆线的锁紧,在回转板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行程开关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左侧开启第一行程开关,伺服电机反转,实现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背向移动,实现挤压板对电缆线的解锁,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的过程中,伺服电机处于不工作状态。

5、挤压板设置有弧形凹槽,便于挤压板对电缆线进行更紧密的接触,在弧形凹槽内设置有防滑块,有效防止挤压板与电缆线之间打滑,防滑块采用印有防滑纹的橡胶材质制得。

6、限位装置的限位环大小可调节,能根据电缆线的实际直径进行适当调节限位环的大小,其调节原理如下:限位环的两端穿过固定板后伸入到套筒内,套筒为空心套筒,套筒铰接的限位块一部分位于套筒内,一部分位于套筒外,套筒内的部分与限位环的限位槽相互匹配,套筒外的部分与套筒外壁之间通过压缩弹簧相互连接,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使限位块位于套筒内部分始终紧靠限位环,当需要调节时,先完成限位块对限位环的解锁,通过对限位块位于套筒外部分施力,压缩压缩弹簧,限位块脱离限位槽然后调节限位环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第一齿板与第二齿板的啮合示意图;

图4是回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限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挤压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0-放置槽,2-回转板,210-回转槽,220-齿条,3-回转驱动装置,310-驱动电机,320-驱动轴,330-不完全齿轮,4-伺服电机,410-旋转轴,420-主动轮,5-第一齿板,510-第一连接杆,6-第二齿板,610-第二连接杆,7-限位装置,710-限位环,711-限位槽,720-固定板,730-压缩弹簧,740-限位块,750-套筒,8-移动槽,810-第一行程开关,820-第二行程开关,9-挤压板,910-弧形凹槽,911-防滑块,10-支撑架,11-放置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1-6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便于电缆线绕线的助力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端设置有限位装置7,所述壳体1内下端设置有回转板2,所述壳体1下端内壁左右两侧均开设有放置槽110,所述回转板2的左右两侧位于放置槽110内,所述回转板2的下端设置有回转驱动装置3,所述回转板2的上端设置有伺服电机4,所述伺服电机4的旋转轴410上端套设有主动轮420,所述主动轮420啮合有第一齿板5和第二齿板6,所述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分别位于主动轮420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穿过壳体1的外壁后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杆510和第二连接杆610,所述壳体1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移动槽8,所述第一连接杆510和第二连接杆610均连接有挤压板9。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在第一连接杆510和第二连接杆610上的挤压板9对电缆线进行压紧,然后通过回转板2带动挤压板9向前移动,即实现挤压板9带动电缆线向前移动,避免人工拖动电缆向前移动,人工通过转动卷筒对电缆线进行绕线时,转动卷筒更省力,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挤压板9的工作原理为:伺服电机4设置在回转板2上端,伺服电机4跟随回转板2一起运动,伺服电机4转动,带动主动轮420转动,主动轮420的前后两侧分别啮合的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相向或背向移动,通过伺服电机4的正转与反转,实现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带动挤压板9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即实现对电缆线的夹紧与解锁;在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限位装置7,保证电缆线的活动范围在一定空间,第一连接杆510与第二连接杆610连接的挤压板9分别位于电缆线的左右两侧,并处于同一水平面对电缆线进行夹紧,然后通过回转板2带动伺服电机4和挤压板9向前移动,在壳体1的左右两侧壁开设有便于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移动的移动槽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所述回转驱动装置3包括驱动电机310和不完全齿轮330;所述回转板2的下端开设有回转槽210,所述回转槽210的外形呈腰形,所述回转槽210的两腰设置有齿条220,所述回转板2的下方设置有驱动电机310,所述驱动电机310的驱动轴320上端套设有的不完全齿轮330与齿条220相互啮合。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不完全齿轮330的齿数分布占圆周的1/3-1/2,例如1/3,5/12,1/2。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回转板2的下端开设有腰形的回转槽210,回转槽210的两腰设置有齿条220,通过驱动电机310工作,套设在驱动轴320上端的不完全齿轮330转动,不完全齿轮330的齿数占圆周的1/3-1/2,不完全齿轮330仅与回转槽210一侧的齿条220相互啮合,先带动回转板2向前移动,不完全齿轮330在转动的过程中,不完全齿轮330的齿数脱离该侧齿条220与另一侧齿条220相互啮合,带动回转板2向后移动,即实现回转板2来回运动,进而实现挤压板9带动电缆线不断向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回转板2的支撑通过回转板2放置在放置槽110内实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所述回转板2上端还设置有支撑架10,所述支撑架10上端设置有放置箱11,所述主动轮420位于放置箱11内,所述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位于放置箱11内并分别贯穿放置箱11的左右两侧。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回转板2上设置的放置箱11通过支撑架10,保持了放置箱11与回转板2作为一个整体,放置箱11对第一齿条220与第二齿条220起到支撑的作用,保证了第一齿条220与第二齿条220能在回转板2的带动下移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所述移动槽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810和第二行程开关,所述第一行程开关810和第二行程开关均与伺服电机4相互匹配。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在移动槽8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行程开关810和第二行程开关,电缆线从第二行程开关向第一行程开关810的移动,在回转板2做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当移动到右侧开启行第二行程开关,伺服电机4正转,实现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相向移动,实现挤压板9对电缆线的锁紧,在回转板2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一行程开关810的方向移动,移动到左侧开启第一行程开关810,伺服电机4反转,实现第一齿板5与第二齿板6背向移动,实现挤压板9对电缆线的解锁,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的过程中,伺服电机4处于不工作状态。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挤压板9开设有弧形凹槽910,第一连接杆510与第二连接杆610连接的挤压板9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两个挤压板9的弧形凹槽910相向设置,所述弧形凹槽910内设置有防滑块911。

采用该技术方案后,挤压板9设置有弧形凹槽910,便于挤压板9对电缆线进行更紧密的接触,在弧形凹槽910内设置有防滑块911,有效防止挤压板9与电缆线之间打滑,防滑块911采用印有防滑纹的橡胶材质制得。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所述限位装置7包括固定板720、限位环710、套筒750、限位块740和压缩弹簧730;所述套筒750分别位于固定板720的下端两侧,所述限位环710的两端穿过固定板720后伸入到套筒750内,所述限位环710开设有多个环形的限位槽711,所述套筒750铰接有限位块740,限位块740伸入套筒750内部分与限位槽711相互匹配,限位块740位于套筒750外部分与套筒750外壁之间通过压缩弹簧730相互连接。所述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装置7,所有限位装置7沿电缆线运动方向呈直线设置。

限位装置7的限位环710大小可调节,能根据电缆线的实际直径进行适当调节限位环710的大小,其调节原理如下:限位环710的两端穿过固定板720后伸入到套筒750内,套筒750为空心套筒750,套筒750铰接的限位块740一部分位于套筒750内,一部分位于套筒750外,套筒750内的部分与限位环710的限位槽711相互匹配,套筒750外的部分与套筒750外壁之间通过压缩弹簧730相互连接,在压缩弹簧730的作用下,使限位块740位于套筒750内部分始终紧靠限位环710,当需要调节时,先完成限位块740对限位环710的解锁,通过对限位块740位于套筒750外部分施力,压缩压缩弹簧730,限位块740脱离限位槽711然后调节限位环710的长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