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00575发布日期:2019-06-25 22:4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双重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收纳内容物的内层体设置于外层体的内侧的双重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化妆水等化妆品和/或洗发水和/或护发素或液体香皂、各种药剂、或食品调味料等作为内容物收纳的容器,众所周知具有作为定形的外壳的外层体、设置于外层体的内侧且收纳内容物的内层体的双重容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容器构成为,在外层体具有外部空气导入孔,而向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由此,即使倒出内容物也能够使外层体的形状保持原来的形状而仅使内层体的容积减少地变形。

这样的双重容器通常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出于使内层体整体均匀地减少容量地变形的目的,通常以隔着外层体的中心轴线而对置的方式设置使外层体与内层体局部结合的粘接带,而且,使两个外部空气导入孔相对于对置的粘接带分别设置在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72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但是,在设置呈对置配置的粘接带及两个外部空气导入孔的情况下,内层体以相对于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对称的方式容积减少地变形。即,在外层体存在内层体与外层体分离的刚性低的两个部分、和内层体和外层体通过粘接带结合的刚性高的两个部分,同种部分彼此位于相对于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对称的位置。

这样,在单手保持外层体的情况下,由于贴合拇指的部分、和贴合食指到小指的部分位于相对于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大致对称的位置,所以为了倒出内容物,分别挤压外层体的刚性低的部分,或者分别挤压刚性高的部分。即,由于贴合拇指的部分的刚性与贴合食指到小指的部分的刚性没有差异,没有易弯曲的优势,因此,为了倒出内容物而必须使两个部分都弯曲,需要用稍强的力来挤压。

本发明是以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点为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尽可能小的挤压力倒出内容物的新型双重容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双重容器,具有:外层体,其具有使上部开口的口部、主体部及底部;内层体,其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并且设置在该外层体的内侧,伴随着从该填充空间倒出内容物而容积减少地变形,

在所述外层体与所述内层体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所述粘接带沿该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延伸,使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局部结合,

在该外层体,在相对于该粘接带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向该外层体与该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该外层体的内表面由分离面和疑似粘接面构成,所述分离面面对该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与该分离面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该内层体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粘接。

优选的是,双重容器具有引导部件,在将内容物倒出时而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件以使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的方式引导该外层体。

优选的是,在所述口部设置使所述填充空间的内容物向外界倒出的倒出盖,在该倒出盖设置有经由铰链连结的盖体,在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通过将该铰链设置在该倒出盖的上方,而将该铰链作为所述引导部件。

优选的是,在所述口部设置有倒出盖,所述倒出盖具有覆盖该口部的开口的顶壁和从该顶壁立起的倒出筒,并且使内容物从该倒出筒向外界倒出,在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通过将该倒出筒设置为位于下方的部分的长度比其他部分的长度长,而将该倒出筒作为所述引导部件。

优选的是,在所述口部设置有使所述填充空间的内容物向外界倒出的倒出盖,在所述倒出盖设置有倒出筒,所述倒出筒在其顶部具有前端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凸缘,在所述分离面与所述疑似粘接面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所述外层体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通过仅在位于该顶部的下方的部分设置该凸缘,而将该凸缘作为所述引导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粘接带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

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所述粘接带沿外层体的中心轴线延伸,并且使外层体与内层体局部结合,在外层体,在相对于粘接带沿周向错开的位置仅设置一个外部空气导入孔,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向外层体与内层体彼此之间导入外部空气,外层体的内表面由分离面和疑似粘接面构成,所述分离面面对外部空气导入孔并且与内层体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与分离面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内层体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粘接。即,由于外层体的疑似粘接面所处一侧的刚性比分离面所处一侧的刚性高,所以如果挤压外层体,则分离面所处一侧优先弯曲。换言之,在单手保持外层体的情况下,能够使贴合拇指的部分与贴合食指到小指的部分的任一者优选弯曲,因此与使双方弯曲的情况相比,能够利用小的挤压力使内容物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双重容器安装了倒出盖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下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b-b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安装了其他倒出盖来代替图5的倒出盖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下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7所示的c-c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双重容器

2:外层体

2a:口部

2b:主体部

2c:底部

2d:外部空气导入孔

2e:螺纹部

2f:分离面

2g:疑似粘接面

3:内层体

4:粘接带

10:倒出盖

11:中栓

11a:通孔

11b:筒状壁

12:移动阀体

13:单向阀

13a:阀体

14:倒出盖主体

14a:顶壁

14b:安装筒

14c:倒出筒

14d:凸缘

14e:通气口

15:铰链

16:盖体

c:中心轴线

l:分模线

m:填充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说明。在图中,符号1表示本发明的双重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双重容器1具有:形成容器的外壳的外层体2;具有收纳内容物的填充空间m并且设置于外层体2的内侧的内层体3。

外层体2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具有定形性。如图1、图2所示,外层体2被设为在使上部开口的圆筒状的口部2a连结有比口部2a的直径大的圆筒状的主体部2b的一端,并且利用底部2c封闭主体部2b的另一端的形态。本实施方式的外层体2由隔着外层体2的中心轴线c而分成两部分的吹塑成形金属模构成,如图2、图3所示,在口部2a、主体部2b、底部2c形成有与金属模的分模面对应的分模线l。

另外,在口部2a仅设置有一个贯通口部2a的孔(外部空气导入孔2d)。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相对于分模线l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空气导入孔2d只要位于避开后述的粘接带的位置即可,可以设置在周向的任意位置。另外,也可以在中心轴线c方向上挪动设置,可以设置在主体部2b或底部2c。另外,在口部2a的外表面,用于安装后述的倒出盖的螺纹部2e以避开外部空气导入孔2d的方式设置。

内层体3由具有柔性的薄壁的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对于外层体2相溶性低的材料(例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尼龙(聚酰胺)等)。

在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仅设置一个粘接带4,所述粘接带4沿外层体2的中心轴线c延伸,使外层体2与内层体3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粘接带4设置在分模线l上,从口部2a的端部延伸到主体部2b与底部2c连结的连结部。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选择多种粘接带4的延伸长度及作为起点的位置,例如可以从口部2a的端部延伸到底部2c的中央部,另外,也可以仅延伸到主体部2b。

并且,外层体2的内表面除了设置有粘接带4的部位以外,由分离面2f(在图3中,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从粘接带4的边缘顺时针旋转180度的区域)、疑似粘接面2g(在图3中,从粘接带4的边缘逆时针旋转180度的区域)构成,所述分离面2f面对外部空气导入孔2d并且与内层体3的外表面分离,所述疑似粘接面2g与分离面2f对置并且以能够相对于内层体3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3粘接。

本实施方式的双重容器1是通过从多层挤压成形用塑模一起挤出例如形成外层体2的筒状的外层型坯、形成内层体3的筒状的内层型坯、设置于外层型坯与内层型坯彼此之间且形成粘接带4的纵向带粘接层而将层积型坯进行挤压成形,并且将层积型坯夹入位于塑模的下方的吹塑成形金属模进行吹塑成形而获得的。在该情况下,外部空气导入孔2d可以通过在吹塑成形后使用打孔器等形成。另外,刚进行完成形之后的外层体2的内表面除了设置有粘接带4的部位以外,其整周都处于以能够与内层体3的外表面剥离的方式与内层体3粘接的状态,但是通过从外部空气导入孔2d向内层体3吹入空气而使内层体3从外层体2剥离,能够形成分离面2f。

在这样的双重容器1中,通过将图5~图8所示例的倒出盖10安装于口部2a,能够倒出填充空间m内的内容物。图5~图8的倒出盖10由中栓11、移动阀体12、单向阀13、倒出盖主体14构成。另外,在倒出盖主体14的侧部,经由铰链15一体地设置有盖体16。

中栓11具有供内容物通过的通孔11a及两端敞开的筒状壁11b,并且设置在口部2a的开口。移动阀体12呈球状,在筒状壁11b的内部,以能够沿筒状壁11b的轴线移动的方式配置。单向阀13处于所谓的三通阀那样的形态,配置在中栓11的上表面。单向阀13的阀体13a通常落座在中栓11的上表面,封闭通孔11a。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筒状壁11b,阀体13a没有被完全封闭,支承阀体13a的弹性片的间隙部分恒常敞开。倒出盖主体14具有与中栓11一起覆盖口部2a的开口的顶壁14a、与顶壁14a的边缘部连结而保持于口部2a的安装筒14b。另外,在顶壁14a设置有圆筒状的倒出筒14c。而且,在倒出筒14c的顶部设置有使前端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凸缘14d。另外,在顶壁14a设置有用于向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导入空气的通气口14e。

根据这样的倒出盖10,如果使外层体2移位到倾倒姿态而进行挤压,则填充空间m被加压,阀体13a背离中栓11。伴随与此,填充空间m的内容物通过通孔11a而从倒出筒14c倒出。另外,此时,移动阀体12朝向倒出筒14c侧在筒状壁11b内移动。之后,如果解除外层体2的挤压而返回原来的姿态,则由于填充空间m的压力下降,阀体13a落座在中栓11而封闭通孔11a。另外,此时,由于移动阀体12也返回原来的位置,所以伴随与此,倒出筒14c内的内容物能够从恒常敞开的支承阀体13a的弹性片的间隙部分引回(回吸),能够防止从倒出筒14c漏液。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解除挤压而使外层体2恢复原来的形状,伴随与此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变为负压,因此,外部空气通过通气口14e进入倒出盖主体14内,从外部空气导入孔2d导入到外层体2与内层体3彼此之间。由此,在使内层体3容积减少地变形的情况下,仅外层体2复原。

在这样构成的双重容器1中,分离面2f所处一侧的外层体2的刚性比疑似粘接面2g所处一侧的刚性小相当于没有内层体3的厚度的量。因此,如果在使内容物倒出时单手挤压外层体2,则能够使分离面2f所处一侧的外层体2相对于疑似粘接面2g所处一侧的外层体2优先弯曲。也就是说,相对于使对置的外层体部分两者都弯曲的现有的双重容器而言,能够利用更小的挤压力使内容物倒出。

另外,在这样的双重容器1中,在将内容物倒出时而使外层体2移位到倾倒姿态的情况下,如果从上方把持外层体2,则容易挤压外层体2。换言之,由于在该状态下挤压外层体2的指肚夹着外层体2的中心轴线而位于水平方向两侧,因此优选的是,分离面2f与疑似粘接面2g位于水平方向两侧。由此,优选的是,在双重容器1特意设置即使无意识也会以这样的姿态保持外层体2的引导部件。

作为这样的引导部件,例如图5~图8所示的铰链15那样,列举了在分离面2f与疑似粘接面2g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外层体2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将引导部件设置为位于倒出盖10的上方。即,由于在打开盖体16而将内容物倒出时,为了使盖体16不妨碍内容物的倒出,如图所示,会以使铰链15位于倒出盖10的上方的(打开的盖体16位于倒出盖的上方)姿态的方式自然地保持外层体2,所以就像所希望的那样,能够引导成分离面2f与疑似粘接面2g位于水平方向两侧。

另外,作为其他引导部件,如图5、图6所示的倒出筒14c那样,可以将引导部件设置为,在分离面2f与疑似粘接面2g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外层体2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位于下方的部分的长度比其他部分的长度长。另外,也可以如图7、图8所示的凸缘14d那样,在分离面2f与疑似粘接面2g位于水平方向两侧且使外层体2移位到倾倒姿态的状态下,仅在位于倒出筒14c的顶部的下方的部分设置凸缘14d。需要说明的是,引导部件不限于上述方式,可以适用各种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分离面2f与疑似粘接面2g所处一侧的外层体2的外表面设置作为把手的凹部和/或凸部。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分离面2f相对于疑似粘接面2g的面积过小,则在使内容物倒出时,内层体3的容积减少地变形可能无法充分进行。另外,如果分离面2f相对于疑似粘接面2g的面积过大,则能够使外层体2优先弯曲的范围变小。相对于此,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在相对于粘接带4沿周向错开90度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以粘接带4为分界而将外层体2的内表面的大致一半作为分离面2f,将剩下的一半作为疑似粘接面2g,因此,能够有效地同时实现上述两者的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