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29042发布日期:2020-11-25 14:29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包装空调用冷热交换器的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空调,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其中,分体式空调是一种常用的空气调节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组成,分别安装在室内和室外,中间通过管路和电线连接。

对于分体式空调,冷热交换器是空调室外机转接室内机的一个开关控制器,它的功能性要求其结构性如图1所示,包括有多根外接室内机的管路1,管路1位于冷热交换器的壳体2的两个相邻侧面上,其中第一侧面2.1上的多个平齐的管路1用于连接室内机,第二侧面2.2上的多个管路1用于连接室外机。冷热交换器的这种特殊结构给其包装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包装设计需要考虑整机结构,保证包装的强度,同时需要满足堆码要求,给产品的运输及存储降低成本。

而现有技术中,冷热交换器的包装盒通常包括外盒体和盘状的内底托,冷热交换器置于内底托内,外盒体将内底托及冷热交换器包围在内,实现产品最终的包装。现有技术冷热交换器的包装设计,冷热交换器的管路所在处不能很好地与内底托贴合,而管路数量多,所在空间大,其所在处所受支撑力较弱,使得整个包装盒包装强度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用于包装冷热交换器,大大提高了包装强度。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用于包装冷热交换器,所述冷热交换器包括呈矩形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上的多根室内机连接管路和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上的多根室外机连接管路,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为所述壳体的周向外侧面中两个不同的侧面;所述冷热交换器包装盒包括:

外盒体;

内底托,其呈顶端开口的盒状,置于所述外盒体内部,用于放置所述冷热交换器;

所述冷热交换器包装盒还包括多个内衬,其用于填充在所述内底托的周向内侧面与所述壳体的周向外侧面之间的空隙中;

多个所述内衬中包括:

第一内衬,其用于填充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内底托的周向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第一内衬上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室内机连接管路的避让部;

第二内衬,其用于填充在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内底托的周向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第二内衬上形成有用于避让所述室外机连接管路的避让部,或者所述第二内衬位于所述室外机连接管路的侧部以避让所述室外机连接管路。

所述第一内衬上的避让部为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侧面,且在所述第一内衬的厚度方向上,至少所述避让槽的底端贯穿所述第一内衬。

多根所述室内机连接管路在所述第一侧面上沿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所述避让槽与多根所述室内机连接管路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内衬由沿所述第一侧面的长度方向布设的多个子内衬构成,所述子内衬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避让槽。

所述内底托的轮廓呈矩形,其周向内侧面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内侧面、第二内侧面、第三内侧面及第四内侧面,所述第一内衬用于填充在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第二内衬用于填充在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第三内侧面与所述壳体的第三侧面贴合抵靠,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

多个所述内衬中还包括:

第三内衬,其用于填充在所述壳体的第四侧面与所述第四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第四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

多个所述内衬中还包括:

第四内衬,其用于填充在所述壳体的角部与所述内底托的角部之间的空隙中。

多个所述内衬中,部分所述内衬上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冷热交换器的附件的附件放置槽,所述附件放置槽的槽口朝上。

所述外盒体呈矩形,所述内底托与所述外盒体适配贴合,所述外盒体的一组相对侧壁上形成有抠手位,所述抠手位覆盖有摇盖,所述摇盖的顶边缘连接在所述抠手位的顶边缘上,所述内底托上形成有与所述抠手位正对的通孔。

所述冷热交换器包装盒为纸卡折叠成型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冷热交换器包装盒,除外盒体和底内托外,还包括多个内衬,内衬不仅能有效填充冷热交换器壳体与内底托之间的空隙,对冷热交换器起到定位及支撑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包装强度,且内衬中的第一内衬和第二内衬可使冷热交换器的管路所在处也能得到有效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包装盒包装强度;

2、多个内衬提供了多个支撑点,保证了足够的堆码强度;

3、内衬的个数和大小可通过冷热交换器机型大小合理设置,有利于产品运输及存储,并降低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冷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包装冷热交换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省略外盒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内底托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第一内衬的子内衬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第二内衬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第三内衬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的第四内衬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的a-a向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i部结构放大图。

图1中附图说明:1-管路;2-壳体;2.1-第一侧面;2.2-第二侧面;

图2至图11中附图说明:100-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10-外盒体;111-抠手位;112-摇盖;120-内底托;121-第一内侧面;122-第二内侧面;123-第三内侧面;124-第四内侧面;125-通孔;130-第一内衬;131-避让槽;132-子内衬;140-第二内衬;150-第三内衬;160-第四内衬;161-通孔;200-冷热交换器;210-壳体;211-第一侧面;212-第二侧面;213-第三侧面;214-第三侧面;215-吊耳;a-附件放置槽;220-室内机连接管路;230-室外机连接管路;300-打包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用于包装冷热交换器200,冷热交换器200是空调室外机转接室内机的一个开关控制器,同现有技术中所述,冷热交换器200通常包括呈矩形的壳体210、位于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上的多根室内机连接管路220和位于壳体210的第二侧面212上的多根室外机连接管路230,壳体210内设置有冷热交换器200的各电器件及内部管路等(视角原因,图中未示出),第一侧面211和第二侧面212为壳体210的周向外侧面中两个不同的侧面。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不仅包括外盒体110和内底托120,还包括多个内衬。其中,外盒体110构成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的外部轮廓并对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的内部结构及所包装的冷热交换器200起到保护作用;内底托120其呈顶端开口的盒状,置于外盒体110的内部,用于放置冷热交换器200;多个内衬用于填充在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与冷热交换器壳体210的周向外侧面之间的空隙中,以对冷热交换器200起到支撑力,从而使得冷热交换器200整体在内底托120内稳固放置,避免产生晃动,提高包装强度。

具体地,如图3至图6所示,多个内衬中130包括有第一内衬130和第二内衬140,第一内衬130用于填充在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与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具体来说,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中一部分内侧面与第一侧面211正对,第一内衬130位于该部分内侧面与第一侧面211之间,且同时与内底托120的该部分内侧面及第一侧面211相抵靠,以对冷热交换器20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一内衬130上形成有用于避让室内机连接管路220的避让部。这是由于如图3所示,冷热交换器200的壳体210形状通常较规则,其周向外侧面通常为平面,而室内机连接管路220结构较为复杂,则通过第一内衬130抵靠第一侧面211,而避让部避让开室内机连接管路220,可以在实现第一内衬130对冷热交换器200的支撑力作用下,尽可能简化第一内衬130的结构,以方便加工,降低包装成本。

对于第二内衬140,如图6所示,其用于填充在壳体210的第二侧面212与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之间的空隙中,具体来说,原理同第一内衬130,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中一部分内侧面与第二侧面212正对,第二内衬140位于该部分内侧面与第二侧面212之间,且同时与内底托120的该部分内侧面及第二侧面212相抵靠,以对冷热交换器200起到支撑作用,第二内衬140上形成有用于避让室外机连接管路230的避让部,或者第二内衬140位于室外机连接管路230的侧部以避让室外机连接管路230。由于室外机连接管路230通常数量较少,所占空间小,则本实施例中第二内衬140位于室外机连接管路230的侧部以避让开室外机连接管路230即可,从而无需在第二内衬140上设置避让部,有利于简化第二内衬140的结构,进一步降低包装成本。

本实施例冷热交换器包装盒,内衬不仅能有效填充冷热交换器壳体210与内底托120之间的空隙,对冷热交换器200起到定位及支撑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包装强度,且内衬中130的第一内衬和第二内衬可使冷热交换器的管路所在处也能得到有效支撑,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包装盒包装强度;多个内衬提供了多个支撑点,保证了足够的堆码强度;内衬的个数和大小可通过冷热交换器200机型大小合理设置,有利于产品运输及存储,并降低运输成本。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内衬130上的避让部131为避让槽131,避让槽131的槽口朝向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且在第一内衬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避让槽131的底端贯穿第一内衬130。为便于加工,本实施例中避让槽131的底端和顶端均贯穿第一内衬130,即避让槽131沿第一内衬130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内衬130,使第一内衬130形成类似竖立的“山”字状,从而使得第一内衬130通过由上至下插装的方式填塞于冷热交换器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与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之间,提高了包装效率。

通常,对于冷热交换器200,其多根室内机连接管路220在其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上沿第一侧面2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相应地,本实施例中避让槽131与多根室内机连接管路220一一对应。

由于不同机型冷热交换器200,其体积大小不同,为使第一内衬130尽可能地通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内衬130由沿第一侧面211的长度方向布设的多个子内衬132构成,则各子内衬132尺寸较小,便于根据冷热交换器200的具体大小选择子内衬132的个数,提高其通用性,则此时避让槽131设置在各子内衬132上,且各子内衬132设有至少一个避让槽131。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底托120呈矩形盒状,以便与冷热交换器200的壳体210尽可能贴合,内底托120的周向内侧面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内侧面121、第二内侧面122、第三内侧面123及第四内侧面124,第一内衬130用于填充在冷热交换器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与内底托120的第一内侧面121之间的空隙中,第二内衬140用于填充在壳体210的第二侧面212与内底托120的第二内侧面122之间的空隙中,而内底托120的第三内侧面123与壳体210的第三侧面213贴合抵靠,壳体210的第三侧面213与其第一侧面211相对。即当本实施例冷热交换器包装盒包装冷热交换器200时,冷热交换器200置于内底托120中,且其壳体210的第三侧面213贴合抵靠在内底托120的第三内侧面123上,壳体210的第一侧面211与内底托120的第一内侧面121之间的空隙由第一内衬130填充,壳体210的第二侧面212与内底托120的第一内侧面121之间的空隙由第一内衬130填充,对于壳体210的第四侧面214(第四侧面214与第二侧面212相对)与内底托120的第四内侧面124之间的空隙可直接贴合抵靠或者也设置一内衬来填充,从而实现冷热交换器200在内底托120的稳固放置,提高对冷热交换器200的包装强度。

由于冷热交换器200的第二侧面212的两个顶角和第四侧面214的两个顶角处通常各具有一个吊耳215,以便于设备吊装,则由于吊耳215的存在,冷热交换器200的第四侧面214难以与内底托120的第四内侧面124贴合,则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内衬中还包括第三内衬150,如图3和图7所示,其用于填充在第四侧面214与内底托120的第四内侧面124之间的空隙中。

为进一步提高内衬对冷热交换器200的支撑能力,本实施例中多个内衬中还包括第四内衬160,如图3和图8所示,其用于填充在壳体210的角部与内底托120的角部之间的空隙中。这样一来,内衬对冷热交换器200提供了多个支撑点,壳体210的四个侧面和角部均能得到有效支撑和定位,有效防止冷热交换器200晃动,提高了包装强度和堆码强度。

在多个内衬中,部分内衬上形成有用于放置冷热交换器200的附件的附件放置槽,附件放置槽的槽口朝上,以便于放置附件,以便减小包装体积。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内衬140、第三内衬150和第四内衬160上均形成有附件放置槽a,均可用于放置附件。

对于外盒体110,本实施例中其也呈矩形,内底托120与外盒体110适配贴合,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盒体110为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结构,其一组相对侧壁上形成有抠手位111,以便手持抠手位111处进行包装盒的搬运。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抠手位111覆盖有摇盖112,摇盖112的顶边缘连接在抠手位111的顶边缘上,内底托120上形成有与抠手位111正对的通孔125,如图4和图11所示。则当搬运包装有冷热交换器200的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时,操作人员手插入抠手位111内,使摇盖112折弯伸入通孔125内,如图9至图11所示,因此搬运机器时至少外盒体100和内底托120均受力,力量得以分散而不至于抠手位111位置局部受力导致撕裂。本实施例中,由于冷热交换器200的重量较大,则外盒体110的一组相对侧壁上均形成有两个抠手位111,以便两人共同抬起搬运,其中一侧壁上的一个抠手位111恰好对应第三内衬150,另一侧壁上的一个抠手位111恰好对应第四内衬160,则第三内衬150和第四内衬160上均形成有通孔,以便搬运包装有冷热交换器200的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时,操作人员手插入抠手位111内,与第三内衬150对应的抠手位111的摇盖112折弯伸入内底托120上的通孔125及第三内衬150的通孔151,同时抵靠在抠手位111、通孔125及通孔151的顶壁上,如图11所示,与第四内衬160对应的抠手位111的摇盖112折弯伸入内底托120上的通孔125及第四内衬160的通孔161,使抠手位111处受力进一步分散。

本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包装盒100为纸卡折叠成型结构,所有部件均可以平板样式纸板来料,降低了运输成本,各部件现场折叠成型,比如第一内衬130的多个子内衬132,由一平板纸板折叠成如图1所示样式,第二内衬140为一平板纸板折叠成如图6所示矩形状,其中空空间构成其附件放置槽a,对于第三内衬150等结构部件,不再赘述。采用纸卡折叠成型机构,折叠及装配结构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且纸板包装盒节能、环保且可重复利用。包装完毕后,为进一步提高包装可靠性,可在外盒体上捆扎打包带300,如图2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