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搭乘吊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2612发布日期:2020-10-28 11:55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搭乘吊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作业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搭乘吊篮。



背景技术:

采摘、修剪等工作需要作业人员高空作业,目前常用的方式是使用伸缩臂吊挂吊篮,作业人员搭乘在吊篮中。目前吊篮的吊篮为板箱结构,板箱结构重量高,而在板箱结构上设计减重孔又将会导致吊篮整体结构强度受到很大影响,降低了作业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搭乘吊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载人用的吊篮重量高、结构强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搭乘吊篮,包括顶部为开口的吊篮本体,吊篮本体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外围部,外围部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围成,左侧板与右侧板的顶部均设有连接部,后侧板与左侧板铰接,后侧板与右侧板可拆卸连接,左侧板与右侧板的中部均设有加强板,连接部位于加强板的顶部,加强板的底部连接于底板,加强板沿着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厚度方向共设有两层,两层加强板间隔设置。

其中,加强板自下至上呈渐缩状。

其中,加强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减重孔,若干个第一减重孔竖向间隔排列。

其中,吊篮本体自下至上呈渐开状。

其中,前侧板的两侧分别固接于左侧板与右侧板,前侧板的底部与底板间隔设置。

其中,后侧板、前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均包括板体,板体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二减重孔,板体的外围固接有圆杆。

其中,后侧板上固接有转套,转套转动套接于左侧板上的圆杆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搭乘吊篮包括顶部为开口的吊篮本体,吊篮本体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外围部,外围部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围成,左侧板与右侧板的顶部均设有连接部,后侧板与左侧板铰接,后侧板与右侧板可拆卸连接,左侧板与右侧板的中部均设有加强板,连接部位于加强板的顶部,加强板的底部连接于底板,加强板沿着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厚度方向共设有两层,两层加强板间隔设置,通过两层加强板来强化了底板与外围部的连接强度,并且强化了连接部与外围部的连接强度,从而大大提升了搭乘吊篮的整体结构强度。

由于加强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减重孔,若干个第一减重孔竖向间隔排列。通过第一减重孔来降低加强板的重量,降低搭乘吊篮的自重。

由于吊篮本体自下至上呈渐开状,使得搭乘吊篮的结构更加的合理,满足使用需要的同时还降低了空间占据量。

由于前侧板的两侧分别固接于左侧板与右侧板,前侧板的底部与底板间隔设置,使得前侧板的底部与底板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方便吊篮本体内部的清理。

由于侧板、前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均包括板体,板体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二减重孔,板体的外围固接有圆杆,第二减重孔可以有效降低板体的重量,圆杆的外表面为弧形面的特点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载人用的吊篮重量高、结构强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定,重量轻,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搭乘吊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中,底板1,前侧板2,后侧板3,转套30,左侧板4,连接部40,加强板41,第一减重孔410,板体42,第二减重孔420,圆柱43,右侧板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本实用新型一种搭乘吊篮正常工作时的方位为准,不限定其存储及运输时的方位,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表绝对的位置关系。

如图1、图2以及图3共同所示,搭乘吊篮包括吊篮本体,吊篮本体的顶部为开口状,吊篮本体包括底板1,底板1上安装有外围部,外围部由前侧板2、后侧板3、左侧板4以及右侧板5围成,左侧板4与右侧板5的顶部均设有连接部40,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0为第一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用于与吊挂装置的动作端转动配合连接,其他方式中连接部40亦可为钩环,用于与挂钩连接。

后侧板3与左侧板4的相对侧铰接,后侧板3与右侧板5的相对侧可拆卸连接,使得后侧板3可以围绕右侧板5转动开启,方便作业人员进入到吊篮本体内,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板3上竖向焊接有插套,右侧板5上竖向焊接有连接套,连接套内套接有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接柱既可以在连接套内转动,又可以沿着连接套的轴向移动,第二连接柱的顶部焊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另一端的底部焊接有插栓,通过插栓与插套的插配来实现后侧板3与右侧板5的固定连接。

左侧板4与右侧板5的中部均设有加强板41,优选地,加强板41自下至上呈渐缩状,连接部40位于加强板41的顶部位置,加强板41的底部焊接在底板1上,加强板41沿着左侧板4或右侧板5的厚度方向共设有两层,外层的加强板41向外凸起,内层的加强板41向内凸起,两层加强板41间隔设置,通过两层加强板41来强化了底板1与外围部的连接强度,并且强化了连接部40与外围部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加强板41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减重孔410,若干个第一减重孔410竖向间隔排列,通过设计第一减重孔410来降低加强板41的重量,降低搭乘吊篮的自重。

由于底板1仅用于作业人员站立使用,所需空间小,而人的上半身需要作业,所需空间大,所以将吊篮本体设计为自下至上呈渐开状,使得搭乘吊篮的结构更加的合理。

进一步的,前侧板2的两侧分别固接于左侧板4与右侧板5,前侧板2的底部与底板1间隔设置,即前侧板2的底部与底板1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方便吊篮本体内部的清理。

进一步的,后侧板3、前侧板2、左侧板4以及右侧板5均包括板体42,板体42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二减重孔420,第二减重孔420可以有效降低板体42的重量,板体42的外围固接有圆杆,圆杆优先中空杆,圆杆的外表面为弧形面的特点不会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优选地,后侧板3上固接有转套30,转套30转动套接于左侧板4的圆杆上,通过转套30围绕左侧板4的圆杆转动,来实现后侧板3的摆动开闭,这样相比于安装合页成本降低很多。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搭乘吊篮,包括顶部为开口的吊篮本体,所述吊篮本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外围部,所述外围部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围成,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的顶部均设有连接部,所述后侧板与所述左侧板铰接,所述后侧板与所述右侧板可拆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的中部均设有加强板,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加强板的顶部,所述加强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加强板沿着所述左侧板或所述右侧板的厚度方向共设有两层,两层所述加强板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搭乘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自下至上呈渐缩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搭乘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减重孔,若干个所述第一减重孔竖向间隔排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搭乘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篮本体自下至上呈渐开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搭乘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的两侧分别固接于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所述前侧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搭乘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板、所述前侧板、所述左侧板以及所述右侧板均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均布有若干个第二减重孔,所述板体的外围固接有圆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搭乘吊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板上固接有转套,所述转套转动套接于所述左侧板上的所述圆杆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搭乘吊篮,涉及作业车技术领域,包括顶部为开口的吊篮本体,吊篮本体包括底板,底板上安装有外围部,外围部由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围成,左侧板与右侧板的顶部均设有连接部,后侧板与左侧板铰接,后侧板与右侧板可拆卸连接,左侧板与右侧板的中部均设有加强板,连接部位于加强板的顶部,加强板的底部连接于底板,加强板沿着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厚度方向共设有两层,两层加强板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载人用的吊篮重量高、结构强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定,重量轻,使用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博纳菲·利浦;博纳·泽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潍坊拓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4
技术公布日:2020.10.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