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9397发布日期:2021-08-10 14:16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绿茶进料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的茶叶生产产业的发展迅猛,茶叶生产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用茶树的嫩叶炒制而成。如今的茶叶有手工炒制和机械炒制而成,手工炒制的茶叶质量好,但效率低,易碎,浪费青茶叶。而目前的炒茶设备一般通过进料斗进料,茶叶通常由进料斗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炒茶设备内,常常发生物料搭桥现象造成堵塞。故亟需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包括进料斗、槽体及震动组件,所述进料斗的底部与槽体的顶部连接,所述槽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槽体为由内壁和外壁构成的双层空腔结构,所述震动组件包括套杆、滑套、连杆、第一弹簧、拉杆、穿杆及震动板,两个所述套杆对称设于空腔内上下两侧并固定在空腔内的内壁和外壁上,所述滑套套接在套杆上,所述滑套通过连杆连接,所述连杆与外壁间连接第一弹簧,所述连杆靠近内壁一侧对称连接有穿杆,所述穿杆贯穿内壁与震动板连接,且所述穿杆可贯穿内壁自由移动,所述震动板外设有震动垫,所述震动垫的周边固定在槽体上,所述连杆靠近外壁一侧与拉杆一端连接,所述拉杆另一端贯穿外壁设于槽体外。

进一步的,所述震动板靠近震动垫一侧为弧形面。

进一步的,所述震动垫采用橡胶垫。

进一步的,其还包括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于连杆与内壁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组。

进一步的,其还包括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电机、支撑板、搅拌轴、连接杆及刮板,所述支撑板设于进料斗顶部,所述电机设于支撑板顶部,所述搅拌轴设于进料斗内,且所述搅拌轴的上端向上贯穿支撑板与电机连接,所述刮板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搅拌轴上。

进一步的,所述刮板为长条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刮板靠近进料斗内壁一侧设有刷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茶叶倒入进料斗中,可间隔一端时间通过拉动拉杆,拉杆带动连杆向外侧移动,连杆带动穿杆,穿杆带动震动板向外移动,震动板向外侧移动后,震动垫在茶叶的重力作用下向震动板方向移动,从而使堵塞的茶叶得到疏通,此外,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共同作用下,震动板恢复初始状态。另外,当槽体内堵塞较严重时,可反复多次拉动拉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进料斗1、槽体2、内壁3、外壁4、套杆5、滑套6、连杆7、第一弹簧8、拉杆9、穿杆10、震动板11、震动垫12、第二弹簧13、电机14、支撑板15、搅拌轴16、连接杆17、刮板18、刷毛19。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包括进料斗1、槽体2及震动组件,所述进料斗1的底部与槽体2的顶部连接,所述槽体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槽体2为由内壁3和外壁4构成的双层空腔结构,所述震动组件包括套杆5、滑套6、连杆7、第一弹簧8、拉杆9、穿杆10及震动板11,两个所述套杆5对称设于空腔内上下两侧并固定在空腔内的内壁3和外壁4上,所述滑套6套接在套杆5上,所述滑套6通过连杆7连接,所述连杆7与外壁4间连接第一弹簧8,所述连杆7靠近内壁3一侧对称连接有穿杆10,所述穿杆10贯穿内壁3与震动板11连接,且所述穿杆10可贯穿内壁3自由移动,所述震动板11外设有震动垫12,所述震动垫12的周边固定在槽体2上,所述连杆7靠近外壁一侧与拉杆9一端连接,所述拉杆9另一端贯穿外壁4设于槽体2外。所述震动组件设有两组,如图1所示,两组震动组件对称设于槽体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震动板11靠近震动垫12一侧为弧形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震动垫12采用橡胶垫。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其还包括第二弹簧13,所述第二弹簧13设于连杆7与内壁3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弹簧8设有两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其还包括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电机14、支撑板15、搅拌轴16、连接杆17及刮板18,所述支撑板15设于进料斗1顶部,所述电机14设于支撑板15顶部,所述搅拌轴16设于进料斗1内,且所述搅拌轴16的上端向上贯穿支撑板15与电机14连接,所述刮板18通过连接杆17固定在搅拌轴16上。搅拌组件的设置可便于茶叶的下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刮板18为长条状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刮板18靠近进料斗1内壁一侧设有刷毛19。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如下:将茶叶倒入进料斗中,可间隔一端时间通过拉动拉杆,拉杆带动连杆向外侧移动,连杆带动穿杆,穿杆带动震动板向外移动,震动板向外侧移动后,震动垫在茶叶的重力作用下向震动板方向移动,从而使堵塞的茶叶得到疏通,此外,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共同作用下,震动板恢复初始状态。另外,当槽体内堵塞较严重时,可反复多次拉动拉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料斗(1)、槽体(2)及震动组件,所述进料斗(1)的底部与槽体(2)的顶部连接,所述槽体(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槽体(2)为由内壁(3)和外壁(4)构成的双层空腔结构,所述震动组件包括套杆(5)、滑套(6)、连杆(7)、第一弹簧(8)、拉杆(9)、穿杆(10)及震动板(11),两个所述套杆(5)对称设于空腔内上下两侧并固定在空腔内的内壁(3)和外壁(4)上,所述滑套(6)套接在套杆(5)上,所述滑套(6)通过连杆(7)连接,所述连杆(7)与外壁(4)间连接第一弹簧(8),所述连杆(7)靠近内壁(3)一侧对称连接有穿杆(10),所述穿杆(10)贯穿内壁(3)与震动板(11)连接,且所述穿杆(10)可贯穿内壁(3)自由移动,所述震动板(11)外设有震动垫(12),所述震动垫(12)的周边固定在槽体(2)上,所述连杆(7)靠近外壁一侧与拉杆(9)一端连接,所述拉杆(9)另一端贯穿外壁(4)设于槽体(2)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板(11)靠近震动垫(12)一侧为弧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垫(12)采用橡胶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第二弹簧(13),所述第二弹簧(13)设于连杆(7)与内壁(3)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8)设有两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电机(14)、支撑板(15)、搅拌轴(16)、连接杆(17)及刮板(18),所述支撑板(15)设于进料斗(1)顶部,所述电机(14)设于支撑板(15)顶部,所述搅拌轴(16)设于进料斗(1)内,且所述搅拌轴(16)的上端向上贯穿支撑板(15)与电机(14)连接,所述刮板(18)通过连接杆(17)固定在搅拌轴(16)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18)为长条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18)靠近进料斗(1)内壁一侧设有刷毛(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银毫绿茶进料斗结构,其包括进料斗、槽体及震动组件,进料斗的底部与槽体的顶部连接,槽体为长方体结构,槽体为由内壁和外壁构成的双层空腔结构,震动组件包括套杆、滑套、连杆、第一弹簧、拉杆、穿杆及震动板,两个套杆对称设于空腔内上下两侧并固定在空腔内的内壁和外壁上,滑套套接在套杆上,滑套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与外壁间连接第一弹簧,连杆靠近内壁一侧对称连接有穿杆,穿杆贯穿内壁与震动板连接,且穿杆可贯穿内壁自由移动,震动板外设有震动垫,震动垫的周边固定在槽体上,连杆靠近外壁一侧与拉杆一端连接,拉杆另一端贯穿外壁设于槽体外。通过本装置可解决茶叶进料时发生堵塞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方国强;方国范;王强松;方建武;黄益胜;方素霞;杨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13
技术公布日:2021.08.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