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2008发布日期:2021-12-18 09:43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合油脂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


背景技术:

2.混合油脂由于粘度比较大,采用普通管道输送时比较吃力,一般采用中继站进行输送转运,现有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缺少过滤组件,不能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且容易对管道造成堵塞,为此,急需研制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以解决上述问题,且便于市场推广与应用。
3.现有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缺少过滤组件,不能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且容易对管道造成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以解决现有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缺少过滤组件,不能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且容易对管道造成堵塞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包括支架、下料组件、行走轮、料箱组件、封盖和把手,所述的料箱组件安装在支架内侧的上方,所述的下料组件安装在料箱组件的下方,所述的行走轮采用多个,且行走轮安装在支架的下方四个角部,所述的封盖铰链在料箱组件的上方,所述的把手采用两个,且把手安装在封盖上方的两侧;
7.所述的料箱组件包括料箱、挡板、限位杆、过滤框、安装槽、过滤网和限位孔,所述的料箱安装在支架内侧的上方,所述的挡板采用多个,且挡板安装在料箱内部上方的四个角部,所述的限位杆采用对个,且限位杆安装在挡板的上方,所述的过滤框设置在挡板的上方,所述的限位孔采用多个,且限位孔开设在过滤框的四个角部,该限位孔位于限位杆的外侧,所述的安装槽开设在过滤框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过滤网安装在安装槽内侧的下方。
8.而且,所述的料箱的上端位于支架的上方,所述的行走轮对称设置,且行走轮设置有锁止板,所述的封盖的尺寸与料箱的尺寸匹配,所述的把手的外侧设置有防滑套,且把手对称设置。
9.而且,所述的料箱的上下两端均采用敞口式,所述的限位杆与限位孔采用相同的个数,且限位杆与限位孔对齐,该限位杆的尺寸与限位孔的尺寸匹配,所述的安装槽的深度等于过滤框的厚度,所述的过滤网的尺寸与安装槽的尺寸匹配,所述的限位孔的深度等于过滤框的厚度。
10.而且,所述的下料组件包括出料管、加压管、阀板、加压泵和下料管,所述的下料管安装在料箱的下方,所述的加压管安装在下料管的下方,所述的出料管安装在加压管的一侧,所述的加压泵安装在加压管的另一侧,所述的阀板安装在下料管上。
11.而且,所述的出料管的两端采用敞口式,且出料管与加压管的内部相通,所述的加
压管与下料管的内部相通,所述的加压泵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所述的下料管的尺寸与料箱的尺寸匹配。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料箱组件的设置,使用时,混合油脂从料箱的上端进入料箱的内部,过滤网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滤除混合油脂中的杂质,保证混合油脂的清洁,且避免杂质对管道造成堵塞,保证中继站正常运行。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杆和挡板的设置,过滤框通过限位孔和限位杆与挡板相连,便于定期取下过滤框进行过滤网的清洗,保证料箱组件正常运行。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下料组件的设置,下料时,打开阀板,加压泵通电运行通过加压管和出料管进行混合油脂的下料作业,通过阀板控制下料管的开启和关闭,便于进行下料管开启和关闭的控制,提高中继站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料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如图1

4所示,包括支架1、下料组件2、行走轮3、料箱组件4、封盖5和把手6,料箱组件安装在支架内侧的上方,下料组件安装在料箱组件的下方,行走轮采用多个,且行走轮安装在支架的下方四个角部,封盖铰链在料箱组件的上方,把手采用两个,且把手安装在封盖上方的两侧;料箱的上端位于支架的上方,行走轮对称设置,且行走轮设置有锁止板,封盖的尺寸与料箱的尺寸匹配,把手的外侧设置有防滑套,且把手对称设置。
22.本实施例中,料箱组件包括料箱41、挡板42、限位杆43、过滤框44、安装槽45、过滤网46和限位孔47,料箱安装在支架内侧的上方,挡板采用多个,且挡板安装在料箱内部上方的四个角部,限位杆采用对个,且限位杆安装在挡板的上方,过滤框设置在挡板的上方,限位孔采用多个,且限位孔开设在过滤框的四个角部,该限位孔位于限位杆的外侧,安装槽开设在过滤框内部的中间位置,过滤网安装在安装槽内侧的下方;料箱的上下两端均采用敞口式,限位杆与限位孔采用相同的个数,且限位杆与限位孔对齐,该限位杆的尺寸与限位孔的尺寸匹配,安装槽的深度等于过滤框的厚度,过滤网的尺寸与安装槽的尺寸匹配,限位孔的深度等于过滤框的厚度;使用时,混合油脂从料箱的上端进入料箱的内部,过滤网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滤除混合油脂中的杂质,保证混合油脂的清洁,且避免杂质对管道造成堵塞,保证中继站正常运行;过滤框通过限位孔和限位杆与挡板相连,便于定期取下过滤框进行过滤网的清洗,保证料箱组件正常运行。
23.本实施例中,下料组件包括出料管21、加压管22、阀板23、加压泵24和下料管25,下
料管安装在料箱的下方,加压管安装在下料管的下方,出料管安装在加压管的一侧,加压泵安装在加压管的另一侧,阀板安装在下料管上;出料管的两端采用敞口式,且出料管与加压管的内部相通,加压管与下料管的内部相通,加压泵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下料管的尺寸与料箱的尺寸匹配;下料时,打开阀板,加压泵通电运行通过加压管和出料管进行混合油脂的下料作业,通过阀板控制下料管的开启和关闭,便于进行下料管开启和关闭的控制,提高中继站的工作效率。
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25.如图1

4,使用时,通过行走轮将中继站移动时使用现场,移动到位锁紧行走轮的锁止板,避免使用时中继站出现移动的现象,通过把手打开封盖,混合油脂从料箱的上端进入料箱的内部,过滤网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滤除混合油脂中的杂质,保证混合油脂的清洁,且避免杂质对管道造成堵塞,保证中继站正常运行,过滤框通过限位孔和限位杆与挡板相连,便于定期取下过滤框进行过滤网的清洗,保证料箱组件正常运行,下料时,打开阀板,加压泵通电运行通过加压管和出料管进行混合油脂的下料作业,通过阀板控制下料管的开启和关闭,便于进行下料管开启和关闭的控制,提高中继站的工作效率。
26.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下料组件、行走轮、料箱组件、封盖和把手,所述的料箱组件安装在支架内侧的上方,所述的下料组件安装在料箱组件的下方,所述的行走轮采用多个,且行走轮安装在支架的下方四个角部,所述的封盖铰链在料箱组件的上方,所述的把手采用两个,且把手安装在封盖上方的两侧;所述的料箱组件包括料箱、挡板、限位杆、过滤框、安装槽、过滤网和限位孔,所述的料箱安装在支架内侧的上方,所述的挡板采用多个,且挡板安装在料箱内部上方的四个角部,所述的限位杆采用多个,且限位杆安装在挡板的上方,所述的过滤框设置在挡板的上方,所述的限位孔采用多个,且限位孔开设在过滤框的四个角部,该限位孔位于限位杆的外侧,所述的安装槽开设在过滤框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的过滤网安装在安装槽内侧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箱的上端位于支架的上方,所述的行走轮对称设置,且行走轮设置有锁止板,所述的封盖的尺寸与料箱的尺寸匹配,所述的把手的外侧设置有防滑套,且把手对称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箱的上下两端均采用敞口式,所述的限位杆与限位孔采用相同的个数,且限位杆与限位孔对齐,该限位杆的尺寸与限位孔的尺寸匹配,所述的安装槽的深度等于过滤框的厚度,所述的过滤网的尺寸与安装槽的尺寸匹配,所述的限位孔的深度等于过滤框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料组件包括出料管、加压管、阀板、加压泵和下料管,所述的下料管安装在料箱的下方,所述的加压管安装在下料管的下方,所述的出料管安装在加压管的一侧,所述的加压泵安装在加压管的另一侧,所述的阀板安装在下料管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料管的两端采用敞口式,且出料管与加压管的内部相通,所述的加压管与下料管的内部相通,所述的加压泵通过导线与市电相连,所述的下料管的尺寸与料箱的尺寸匹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油脂输送中继站,包括支架、下料组件、行走轮、料箱组件、封盖和把手;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料箱组件的设置,使用时,混合油脂从料箱的上端进入料箱的内部,过滤网对混合油脂进行过滤,滤除混合油脂中的杂质,保证混合油脂的清洁,且避免杂质对管道造成堵塞,保证中继站正常运行;通过限位杆和挡板的设置,过滤框通过限位孔和限位杆与挡板相连,便于定期取下过滤框进行过滤网的清洗,保证料箱组件正常运行;通过下料组件的设置,下料时,打开阀板,加压泵通电运行通过加压管和出料管进行混合油脂的下料作业,通过阀板控制下料管的开启和关闭,便于进行下料管开启和关闭的控制,提高中继站的工作效率。提高中继站的工作效率。提高中继站的工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潘友坤 罗耀辉 李世强 李盛煜 张云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蓝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1
技术公布日:2021/12/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