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收放装置以及充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75875发布日期:2022-10-12 08:2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管/线收放装置以及充电箱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管/线收放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管/线收放装置以及充电箱。


背景技术:

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有很多管或线需要临时拉开一定距离来使用,用完又收挂回去的情况,如工业的氧气-乙炔焊割、家里洗车、浇花,施工用电的临时地拖线、新能源汽车充电等等。对于这种管(线)的收纳使用,一般采取的是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管(线)绕成圈收纳,挂在来源端的墙上,用的时候一圈一圈放开,要放多长就解多少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来源端可以一直固定(如胶管可以接在水龙头上一直不拆),缺点是收放起来比较累人且不整洁美观;第二种是转筒收纳,把管(线)绕在转筒上,安装或放置在来源端,用的时候直接拉出就可以,这方法的优点是收放使用管(线)轻松,结构简单紧凑且美观,缺点是管(线)与来源端必须是插拔式连接,在收放过程中这连接必须分离(如使用转筒收纳的地拖线,必须在电缆线拉出去后,再回来插上插头),操作上受到限制,比较麻烦;第三种也是转筒收纳,转筒的中心设为与转筒同心的孔套结构,与支撑轴转动连接,支撑轴为空心结构,来源(如油、水)通过中空轴心转到转筒孔套,再由孔套连接到绕在转筒上的管(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把第一、第二种方法存在的使用问题都全部解决了,但也存在自己的缺点,就是内部需要一个静止和转动之间的转接,不光对制作的精密度要求高,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油、水泄漏),所以,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在工业上遇到非必要不可的情况才会选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管/线收放装置以及充电箱。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方面,构造一种管/线收放装置,包括固定设置的绕线轮座和与其转动配合以实现旋转的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与所述绕线轮座配合后共同围合形成与所述绕线轮座外部连通的涡线区,所述绕线轮提供连通涡线区和绕线轮外部的绕线区,涡线区以第一绕线筒面为绕线中心且以涡线阻挡面为绕线边缘,绕线区以一圈第二绕线筒面为绕线中心,管/线自所述绕线轮座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内按照预设绕线方式进行盘绕后,进入绕线区绕第二绕线筒面进行盘绕后引出,且涡线区(s1)内的管/线两头固定;
6.所述第二绕线筒面与绕线轮的转动中心同轴以便于在绕线轮转动时跟随转动;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和涡线阻挡面均与绕线轮的转动中心同轴,且第一绕线筒面和涡线阻挡面两者中,一者为固定不动的并由绕线轮座提供,另一者为可转动的并由绕线轮提供,以便于在绕线轮转动时第一绕线筒面和涡线阻挡面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7.所述预设绕线方式是:管/线从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的位置起在涡线区内的绕线方向和管/线从所述涡线区进入绕线区的位置起在绕线区内的绕线方向,如果相同则涡线
区内管/线按照中心稀疏边缘紧密的涡线形状进行盘绕,否则涡线区内管/线按照中心紧密边缘稀疏的涡线形状进行盘绕。
8.所述的中心稀疏边缘紧密的涡线形状是:涡线区内的管/线基于自身的弹性以所述涡线阻挡面所对应的最大直径为盘绕直径盘绕数圈,并呈涡流状过渡到所述第一绕线筒面;
9.所述的中心紧密边缘稀疏的涡线形状是:涡线区内的管/线以所述第一绕线筒面所对应的最小直径盘绕数圈,并基于自身的弹性呈涡流状过渡到所述涡线阻挡面。
10.本发明的管/线收放装置的一种具体方案是“轴入式”,所谓的“轴入式”是按管/线来源端进入涡线区的位置来命名,也就是管/线来源端从绕线轮座的轴心位置进入涡线区:该方案中,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固定不动并由绕线轮座提供,涡线阻挡面可转动并由绕线轮提供;
11.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和第二绕线筒面同轴且轴向同截面设置,所述涡线区和绕线区之间通过穿过所述涡线阻挡面和第二绕线筒面的第一过线孔连通,所述涡线区通过穿过所述第一绕线筒面的穿线槽与所述绕线轮座轴端外部连通或通过所述穿线槽后再经由径向开口与外部连通;
12.其中,管/线从绕线轮座外部经由所述穿线槽进入涡线区,再经由第一过线孔进入绕线区。
13.本发明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另一种具体方案是“旁入式”,所谓的“旁入式”是按管/线来源端进入涡线区的位置来命名,也就是管/线来源端从涡线区最大的径向区域进入涡线区:该方案中,所述涡线阻挡面固定不动并由绕线轮座提供,第一绕线筒面可转动并由绕线轮提供;
14.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和第二绕线筒面同轴且非轴向同截面设置,所述涡线区和绕线区之间通过穿过所述第二绕线筒面的第一过线孔和靠近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并沿轴向设置的第二过线孔连通,所述涡线区通过穿过所述涡线阻挡面的第三过线孔与所述绕线轮座旁侧外部连通;
15.其中,管/线从绕线轮座外部经由所述第三过线孔进入涡线区,再经由所述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进入绕线区。
16.优选地,在“旁入式”方案中,所述绕线轮还提供随所述绕线轮转动的用于安装物件的容物区,所述容物区和绕线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连通,所述涡线区和所述容物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过线孔连通。
17.本发明还构造了一种充电箱,其包括如前所述的管/线收放装置,充电控制器和充电枪之间的线缆通过所述管/线收放装置实现收放。
18.而且在应用到充电箱时,本发明还对管/线收放装置具体了与充电箱相适配的改进。
19.一是,所述绕线轮还包括径向尺寸略小于涡线挡圈的径向尺寸的涡线区挡板,所述涡线区挡板位于第一端面夹板和背板之间且位于涡线挡圈轴向和径向范围内,所述涡线区挡板中心开通孔且通孔边缘往背离所述第二端面夹板一侧轴向延伸形成涡线区挡板套,所述涡线区挡板通过所述涡线区挡板套固定套设在所述绕线轮套筒上,第一端面夹板和涡线区挡板之间的自所述涡线阻挡面以内至所述第一绕线筒面之间的空间为所述涡线区。
20.二是,所述绕线轮套筒内部中心位置还设置有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绕线轮轴外的转动套,所述绕线轮套筒沿轴向往远离第一端面夹板的方向继续延伸形成从所述涡线区挡板套中伸出来的制动鼓,所述绕线轮套筒和转动套之间形成弹簧腔,弹簧腔内设置轴向延伸的第一弹簧固定销,所述绕线轮还包括安装在弹簧腔内的涡卷弹簧和弹簧固定套;
21.所述涡卷弹簧的外端卷成挂环,所述涡卷弹簧的内端开设有销钉孔,所述弹簧固定套的外周面沿径向凸出形成第二弹簧固定销,所述弹簧固定套端部开设沿轴向延伸的止转销钉孔,弹簧固定套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转动套外,所述涡卷弹簧套在弹簧固定套和制动鼓之间,且挂环套接在第一弹簧固定销外、销钉孔与第二弹簧固定销连接,所述涡卷弹簧在向外拉拽管/线带动绕线轮转动时积蓄反向的扭力,从而在拉力撤销时依靠积蓄的扭力带动绕线轮回转;
22.所述绕线轮轴旁侧设置有防转销钉和制动装置,所述防转销钉插入所述止转销钉孔内,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可转动安装的蜗牛形的制动轮、支持制动轮转动的销轴以及提供制动轮偏转力的扭力弹簧,制动轮可转动的套装在销轴上,所述制动轮具有与所述制动鼓的外周面摩擦接触的制动弧面,制动轮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产生以所述销轴为中心的偏转力,带动制动弧面始终以更大半径紧贴制动鼓,使制动鼓发生转动时,对制动弧面产生摩擦并带动制动轮以销轴为中心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轻微偏转;
23.当向外拉拽管/线带动绕线轮转动时制动轮偏转方向为蜗牛形的由小向大方向,制动弧面趋向远离制动鼓,制动失效;当向外拉拽管/线用力撤销、制动鼓反向转动时,制动弧面趋向贴近制动鼓,摩擦力增大,作用在制动弧面上的摩擦力带动制动轮反向转动,随着转动角度加大,制动弧面更加趋向贴近制动鼓,摩擦力也随之不断增大,直至形成制动。
24.本发明的所述安装箱中还包括制动解锁装置,所述制动解锁装置和制动轮之间通过穿过涡线阻挡面的解锁线过口的解锁拉线连接,所述制动解锁装置用于通过解锁拉线拉动制动轮偏转至制动弧面以更小半径面向制动鼓并远离形成非接触状态,从而实现制动失效。
25.另外,本发明的所述安装箱中,所述活动盖的底部与箱体通过带反馈的电控锁装置锁紧,所述活动盖与所述箱体盖合的位置设置用于监测充电枪的线缆是否通过的出线监测装置,所述充电箱用于在租户充电完成后,监测到满足所述电控锁装置反馈活动盖关闭、电控锁装置没有监测到线缆两个条件时,开始计算扣除费用并退回押金余款。
26.本发明的管/线收放装置以及充电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管/线从外部进入涡线区内进行预先盘绕之后才进入绕线区,且涡线区内的管/线两头固定,当将绕线区的管/线的引出端拉出使用时,会带动绕线轮按照绕线的方向旋转,盘绕在第二绕线筒面上的管/线被释放,同时绕线轮旋转还会使得涡线区的第一绕线筒面发生与涡线阻挡面之间相对转动的效果,而因为涡线区内的管/线是按照涡流形状进行盘绕,所以涡线区的管/线随着这种转动效果绕第一绕线筒面继续盘绕时,就会将之前以大直径预先的管/线重新以第一绕线筒面的小直径盘绕,或者随着这种转动效果预先缠绕在第一绕线筒面上的管/线得到放松形成大直径盘绕的管/线,如此,涡线区内的管/线在二头固定、长度不增不减的情况下,绕线轮可以得到一定圈数范围的自由转动,保证了绕线轮在管/线拉出时的旋转得以继续下去而不会被卡死;当收管/线时,绕线轮回转,之前拉出去的管/线沿第二绕线筒面盘绕,同时,被盘绕在第一绕线筒面的管/线得到反向放松、在管/线的弹性作用下放松出来恢
复到在涡线区最大直径范围位置,或者被放松的管/线重新绕到第一绕线筒面上,如此,本发明既保留了管/线转筒收纳的方便性,又免去了中间静止和转动的转接结构,使管/线从源头端到使用端一根贯通,在使用上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制作上也成本低廉,特别是应用在多芯的管/线收纳上(比如网线),更具有绝对的优势。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线收放装置的侧视图;
30.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分解图;
31.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的分解图;
32.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偏正面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偏背面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管/线收放装置的分解图;
36.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第一端面夹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与实施例四的绕线方式比对图;
38.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充电箱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充电箱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充电箱内管/线收放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41.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绕线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绕线轮的分解图;
43.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制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制动装置与制动鼓配合的关系示意图;
46.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解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出线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的出线监测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0.实施例一
51.参考图1-4,本实施例的管/线收放装置包括固定设置的绕线轮座1和与其转动配合以实现旋转的绕线轮2。
52.其中,所述绕线轮2与所述绕线轮座1配合后共同围合形成与所述绕线轮座1外部连通的用于预先盘绕管/线的涡线区s1,且涡线区s1内的管/线两头固定,即涡线区s1内的管/线的长度是固定不变的。图中标号3即表示管/线,管/线具有弹性。如图1,管/线的来源端是从绕线轮座1引出并与绕线轮座1固定的,靠来源端的管线在涡线区s1内盘绕。涡线区s1是一个环形空间,是以第一绕线筒面为绕线中心且以涡线阻挡面为绕线边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引出”只是为了由内到外的解说方便而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管/线从来源端引入本装置。
53.其中,所述绕线轮2提供连通涡线区s1和绕线轮2外部的用于收放管/线的绕线区s2。绕线区s2是一个敞开式的环形空间,是以圈状的第二绕线筒面为绕线中心。参考图1-2,管/线在涡线区s1内盘绕后在位置c被固定(具体是被过渡线夹24固定),之后进入了绕线区s2,从所述涡线区s1进入绕线区s2内的管/线绕第二绕线筒面进行盘绕后引出,引出的一端即为引出端,供用户拉动使用。
54.所述第二绕线筒面与绕线轮2的转动中心同轴以便于在绕线轮2转动时跟随转动;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和涡线阻挡面均与绕线轮2的转动中心同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绕线轮2的转动中心,是指的绕线轮2的转动时的虚拟中心轴,而非实体转轴。本发明中,要求第一绕线筒面和涡线阻挡面两者中,一者为固定不动的并由绕线轮座1提供,另一者为可转动的并由绕线轮2提供,以便于在绕线轮2转动时第一绕线筒面和涡线阻挡面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比如本实施例中是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固定不动并由绕线轮座1提供,涡线阻挡面可转动并由绕线轮2提供。如此,绕线轮2转动时,第一绕线筒面、第二绕线筒面都会实现发生直观或者等效的相对转动效果,但是这种转动效果不一定能真正得以继续下去,因为管/线的存在会对其限制,为了保证可以实现转动效果,不会卡死,且不会拉动管/线的来源端,本发明通过涡线区s1内的管/线盘绕方式来解决。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自所述绕线轮座1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s1内的管/线按照中心稀疏、边缘紧密的涡线形状进行预先盘绕后在c点固定后进入绕线区s2绕第二绕线筒面进行预先盘绕,而且管/线从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s1的位置起在涡线区s1内的绕线方向和管/线从所述涡线区s1进入绕线区s2的位置起在绕线区s2内的绕线方向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绕线方向相同,强调的是一种自某个起点开始所看到的一种绕线状态,而非真正绕线时的绕线动作的方向,因为我们真正绕线时并非一定是从整个管/线的一端开始绕,比如,我们有可能是图1中c位置先固定,然后c位置开始分两头分别绕线)。如此,当使用者向外拉拽管/线使绕线轮2转动时,涡线区s1内预先盘绕的边缘紧密的管/线随着绕线轮2的转动而连带转动,同时拖拽着靠近第一绕线筒面部分的管/线也随着绕线轮2的转动圈数,一圈一圈地在第一绕线筒面上叠绕。如此就可以形成涡线区s1内,预先盘绕的边缘紧密的大直径管/线同步释放、中心稀疏的管/线同步以小直径盘绕的状态,而且由于边缘紧密的管/线是以弹性自然形成的大直径,因此,对于第一绕线筒面盘绕所需的长度供给提供了自由,也就是说在第一绕线筒面在盘绕过程中要多少长度,边缘紧密的大直径管/线都可以随时释放提供,直到放完,也就是说直到从c点到第一绕线筒面的管/线之间的过渡段绷直为止。从以上的操作中可以得知,管/线从来源
端a点固定,a-b长度固定不变,b-c长度也不变,c点在d端的拉拽时随绕线轮2转动释放管/线。而a-b的管/线虽然是在绕线轮2的转动轴线上,但属于固定不动的部分,所以在整个转轮过程也不会发生连续扭转损坏管/线的情况。当收管/线时,绕线轮2回转,之前拉出去的管/线沿第二绕线筒面盘绕,同时,在拉管/线期间被盘绕在第一绕线筒面的管/线得到反向释放,在管/线的弹性作用下,释放出来恢复到在大直径。
55.一个可行的方式中,中心稀疏、边缘紧密的涡线形状具体是:涡线区s1内的管/线基于自身的弹性以所述涡线阻挡面所对应的最大直径为盘绕直径盘绕数圈,并呈涡流状过渡到所述第一绕线筒面。需要说明的是,绕线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一圈比一圈小的情况,按第一绕线筒面的宽度和管线的大小,也可以同一直径绕几圈的情况。
56.本实施例的管/线收放装置具体是一种“轴入式”管/线收放装置,所谓的“轴入式”是按管/线来源端进入涡线区的位置来命名,也就是管/线来源端从绕线轮座的轴心位置进入涡线区。为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和第二绕线筒面同轴且同心设置,所述涡线区s1和绕线区s2之间通过穿过所述涡线阻挡面和第二绕线筒面的第一过线孔202连通,所述涡线区s1通过穿过所述第一绕线筒面的穿线槽101与所述绕线轮座1轴端外部连通,所述穿线槽101沿所述绕线轮座1轴向延伸并伸出至所述绕线轮座1轴端外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使用的需要,也可以设置上述过线槽101在上述延伸中途在超过绕线轮2的范围后,径向朝外与外部连通。涡线区s1内以最小直径盘绕的管/线经由所述穿线槽101引出所述绕线轮座1外,以最大直径盘绕的管/线经由所述第一过线孔202进入绕线区s2。
57.具体的,参考图3-4,所述绕线轮座1包括同轴连接的座体12和绕线轮轴11,座体12与绕线轮轴11的相接面可以是大于绕线轮轴11截面的任何形状,在此设定为圆柱形,座体12的端部缩径后轴向延伸形成所述绕线轮轴11。所述绕线轮轴11的用于套装所述绕线轮2的外周面作为所述第一绕线筒面。所述穿线槽101沿所述绕线轮轴11、座体12的轴向贯穿或在中途超过绕线轮2的范围后径向贯穿座体12,本实施例中穿线槽101在座体12部分是穿过座体12内部的,而在绕线轮轴11部分是直接开设在绕线轮轴11的外周面上的,当然其他实施例中,穿线槽101也可以在绕线轮轴11内部穿过,到达需要开始绕线的位置b时再弯向绕线轮轴11的外周面以通孔方式引出即可。当然的,以上仅是一种原理展示,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有许多细节实施,比如为防止绕线轮2轴向移动,需要在绕线轮轴11背离座体12的端面上设置大于轴径的挡片等等,在以后的实施例中也同样如此。
58.所述绕线轮2包括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和夹在第一端面夹板21a与第二端面夹板21b之间的绕线筒22。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呈法兰状,绕线筒22呈管状。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绕线筒22均与所述绕线轮轴11同轴设置。更具体的,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的中心均开设与所述绕线轮轴11转动配合的内孔201a、201b,穿线槽101落入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之间的一段用于引出管/线,我们将此位置标记为需要开始绕线的位置b。所述绕线筒22设置在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的内孔201a、201b和外边缘211之间。如此,在绕线轮2的轴向截面上,绕线轮2内部就形成了由绕线筒22为分界的内外二个空间区域,我们把所述绕线筒22的外周面作为所述第二绕线筒面,所述绕线筒22的内周面作为所述涡线阻挡面,第一端面夹板21a和第二端面夹板21b之间的自所述涡线阻挡面以内至所述第一绕线筒面之间的空间即为所述涡线区s1,第一端面夹板21a和第二端面夹板21b之间的自所述第二绕线筒面以外至
第一端面夹板21a和第二端面夹板21b的圆形的外边缘211之间的空间即为绕线区s2。为了连通涡线区s1和绕线区s2,所述绕线筒22上断开一个缺口作为所述第一过线孔202,且在所述第一过线孔202中设置有过渡线夹24用以固定穿过所述第一过线孔202的管/线。
59.为了回收管/线时转动绕线轮2,本实施例在第二端面夹板21b的背离第一端面夹板21a的一侧安装有把手23。
60.因为第一端面夹板21a比较薄,为了增加与绕线轮轴11的接触面,第一端面夹板21a在其背离第二端面夹板21b的一侧自内孔201a边缘往沿轴向延伸形成与所述绕线轮轴11转动配合的绕线轮套筒210,绕线轮套筒210套在所述绕线轮轴11外。
6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面夹板21a和第二端面夹板21b的外边缘211并非必须是圆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62.本实施例预先盘绕管/线的过程是:参考图1-2,先用过渡线夹24在第一过线孔202位置固定管/线,我们把管/线的此位置标记为c,再把来源端a在涡线区按图示反时针方向盘绕合适圈数,盘绕时利用管/线的弹性,使其盘绕直径为最大直径,盘绕数圈后,再呈涡流状过渡到绕线轮轴11的外周面即第一绕线筒面,最后经穿线槽101穿出绕线轮轴11外固定。继续把管/线引出端d在绕线区按图示顺时针方向在绕线筒22上盘绕合适圈数,然后引出绕线轮外。如此,最终形成的绕线状态是:管/线从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s1的位置b起在涡线区s1内的绕线方向和管/线从所述涡线区s1进入绕线区s2的位置c起在绕线区s2内的绕线方向相同。
63.本实施例管/线释放过程是:为方便陈述,以下文字把上述管/线从a到b段称为a-b固定段;从b到c段称为b-c涡线段,从c到d称为c-d使用段。使用时,通过d向外拉拽管/线,带动绕线轮2顺时针旋转,c-d使用段被释放,同时,带动b-c涡线段以绕线轮轴11的外周面为第一绕线筒面顺时针盘绕,b-c段由多圈大直径逐渐变化更多圈的小直径盘绕,a-b固定段保持固定不动。可见,本实施例在放线过程中,c-d使用段向外拉伸时,b-c涡线段实现了绕线轮2在一定范围内连续转动而a-b固定段保持不变,从而实现了在管/线收放过程中,从来源端到引出端的一线贯通。
64.本实施例管/线收回过程是:收管/线时,转动把手23,使绕线轮2反时针旋转,c-d使用段沿绕线筒22的外周面即第二绕线筒面被盘绕进入绕线区,同时,被盘绕在绕线轮轴11的b-c涡线段得到反向释放,在管/线的弹性作用下,释放出来的管/线恢复到在涡线区s1最大直径范围位置。
65.以上,本实施例既保留了管/线转筒收纳的方便性,又免去了中间静止和转动的转接结构,使管/线从源头端到使用端一根贯通,在使用上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制作上也成本低廉,特别是应用在多芯的管/线收纳上(比如网线),更具有绝对的优势。
66.实施例二
67.参考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绕线方向有所调整。具体的,本实施例最终形成的绕线状态是:管/线从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s1的位置b起在涡线区s1内的绕线方向和管/线从所述涡线区s1进入绕线区s2的位置c起在绕线区s2内的绕线方向相反。
68.此种情况下,当绕线轮2转动释放管/线时,第一绕线筒面不再像实施例一中那样是盘绕b-c涡线段,而是会释放管/线b-c涡线段,因此,本实施例中涡线区s1内管/线的绕线方式有所改变,由实施例一中的中心稀疏边缘紧密的涡线形状,改为中心紧密边缘稀疏的
涡线形状。比如,中心紧密边缘稀疏的涡线形状的可行方式是:涡线区s1内的管/线以所述第一绕线筒面所对应的最小直径盘绕数圈,并基于自身的弹性呈涡流状过渡到所述涡线阻挡面。
69.实施例三
7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来源端的入线方式由实施例一的轴入式改为旁入式,为了实现旁入式,所述涡线阻挡面固定不动并由绕线轮座1提供,第一绕线筒面可转动并由绕线轮2提供;二是,第一绕线筒面和第二绕线筒面同轴错位,也可以理解为涡线区s1和绕线区s2同轴错位,错位腾出来的那个空间作为容物区s3,用来安装需要跟随绕线轮2同时转动的物件。当然,这个容物区s3也不只限于上述的空间,在实际使用需要的情况下,该空间也可以按需求往轴向增大,并且在轴向增加的同时也可以径向增大。
71.参考图6-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和第二绕线筒面同轴且非轴向同截面设置,所述涡线区s1和绕线区s2之间通过穿过所述第二绕线筒面的第一过线孔202和靠近所述第一绕线筒面并沿轴向设置的第二过线孔203连通,所述涡线区s1通过穿过所述涡线阻挡面的第三过线孔102与所述绕线轮座1旁侧外部连通。其中,涡线区s1内以最小直径盘绕的管/线经由所述第二过线孔203、第一过线孔202进入绕线区s2,以最大直径盘绕的管/线经由所述第三过线孔102引出所述绕线轮座1旁侧外。
72.本实施例中,新增的容物区s3被所述绕线区s2包绕,所述容物区s3与涡线区s1同轴并排设置,且所述容物区s3与绕线区s2同轴且同心设置,所述容物区s3和绕线区s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孔202连通,所述涡线区s1和所述容物区s3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过线孔203连通。
73.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绕线轮座1包括背板13、绕线轮轴11以及涡线挡圈14,绕线轮轴11优选呈柱形,涡线挡圈14呈筒形。所述绕线轮轴11、涡线挡圈14同轴设置并均垂直固定在所述背板13同一侧,所述绕线轮轴11位于所述涡线挡圈14的中心,所述涡线挡圈14的内周面作为所述涡线阻挡面。
74.所述绕线轮2包括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和夹在第一端面夹板21a与第二端面夹板21b之间的绕线筒22。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绕线筒22均与所述绕线轮轴11同轴设置,第一端面夹板21a相对第二端面夹板21b更靠近所述背板13。绕线筒22呈管状。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呈法兰状,第一端面夹板21a的中心开内孔201a,第二端面夹板21b的中心开内孔201b。
75.内孔201a的径向尺寸与绕线轮轴11匹配,主要是为了实现绕绕线轮轴11旋转,更具体的,第一端面夹板21a朝向所述背板13一侧的中心往朝向所述背板13方向轴向延伸形成与所述绕线轮轴11转动配合的绕线轮套筒210。本实施例中,绕线轮套筒210实际上就是自中心开内孔201a边缘轴向延伸形成,当然内孔201a实际上是可以省略的。内孔201b的径向尺寸比内孔201a大,内孔201b的径向尺寸与绕线筒22的径向尺寸匹配,主要是为了敞开容物区s3。当然,在容物区s3不需要敞开的情况下,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也可以是圆盘状即中心不用开内孔201a、201b。
76.所述绕线筒22设置在第一端面夹板21a、第二端面夹板21b的外边缘211以内且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绕线轮套筒210的径向尺寸,所述绕线轮套筒210的外周面作为所述第一绕线筒面,所述绕线筒22的外周面作为所述第二绕线筒面。
77.所述背板13和第一端面夹板21a之间的自所述涡线阻挡面以内至所述第一绕线筒面之间的空间为所述涡线区s1,第一端面夹板21a和第二端面夹板21b之间的自所述第二绕线筒面以外的空间为绕线区s2,第一端面夹板21a背离所述背板13的一侧被所述绕线筒22的内周面围合形成的空间为所述容物区s3。
78.为了连通涡线区s1与所述绕线轮座1旁侧外部,所述涡线挡圈14上断开一个缺口作为所述第三过线孔102,且所述背板13还在所述涡线挡圈14外正对所述第三过线孔102位置设置有进线线夹15,用以固定穿过所述第三过线孔102的管/线。
79.为了连通涡线区s1和容物区s3,第一端面夹板21a在靠近其内孔201a或者说靠近绕线轮套筒210的位置沿轴向贯穿开设形成所述第二过线孔203,如图8中c1表示管线从所述第二过线孔203进入容物区s3的位置。为了连通容物区s3和绕线区s2,所述绕线筒22上断开一个缺口作为所述第一过线孔202,如图8中c2表示管线从第一过线孔202引出容物区s3的位置。
80.优选地,第一端面夹板21a在其构建容物区s3的一侧安装有过渡线夹24用以固定从所述第二过线孔203引出到所述第一过线孔202一段管/线。
81.参考图8、10,本实施例的绕线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最终形成的预先绕线状态是:管/线来源端从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s1的位置b起在涡线区s1内的绕线方向、和管/线从所述涡线区s1进入绕线区s2的位置c2起在绕线区s2内的绕线方向相同。相应的,涡线区s1内绕线方式是中心稀疏、边缘紧密的涡线形状,具体是以所述涡线阻挡面所对应的最大直径为盘绕直径盘绕数圈,并呈涡流状过渡到所述第一绕线筒面。
82.参考图8,在预先绕线的分段上,本实施例只是多了c1-c2段,这一段都在容物区s3内,在后面汽车充电桩上的应用时,这一段作为充电桩。
83.实施例四
84.参考图10,其中(a)、(b)是实施例三的正面、背面的半剖视图,(c)、(d)是实施例四的正面、背面的半剖视图,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和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一致的,都是绕线方向有所调整。
85.本实施例最终形成的预先绕线状态是:管/线来源端从外部进入所述涡线区s1的位置b起在涡线区s1内的绕线方向、和管/线从所述涡线区s1进入绕线区s2的位置c2起在绕线区s2内的绕线方向相反。相应的,涡线区s1内绕线方式是中心紧密边缘稀疏的涡线形状,具体是涡线区s1内的管/线以所述第一绕线筒面所对应的最小直径盘绕数圈,并基于自身的弹性呈涡流状过渡到所述涡线阻挡面。
86.实施例五
87.本实施例的目的是将以上的收放装置应用到充电箱,下面以实施例三的收放装置应用到充电箱为例进行说明。
88.参考图11-13,本实施例的充电箱包括安装箱、充电控制器5和充电枪6等。充电控制器5和充电枪6通过线缆连接,图中3表示充电控制器5和充电枪6之间的线缆。充电控制器5和充电枪6之间的线缆中串接有充电桩56,所述充电控制器5固定在所述安装箱内,所述充电枪6可取出的放置于所述安装箱内,充电控制器5和充电枪6之间的线缆通过实施例三的管/线收放装置实现收放。
89.具体的,所述安装箱包括用于附墙固定的箱体41、与箱体41上部分固定盖合的固
定盖42、与箱体41下部分可活动打开式配合的活动盖43,所述管/线收放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盖42与箱体41围合形成的空间内。箱体41包括底板和与底板下部分边缘垂直连接的围板,所述箱体41的底板作为收放装置的背板13使用,所述活动盖43与箱体41的围板盖合。所述活动盖43的顶部与所述固定盖42的底部通过弹簧合页423铰接,所述活动盖43的底部与箱体41的围板通过带反馈的电控锁装置锁紧,电控锁装置包括锁扣71和电控锁72。背板13靠近底部面向活动盖43的区域位置设置充电枪固定座61,充电枪6插在充电枪固定座61中,打开活动盖43即可取出充电枪6,然后将充电枪6拉出使用。
90.参考图13-16,本实施例中因为采用实施例三的收放装置,因此具有容物区s3,在容物区s3内安装了充电桩56。为了配合充电枪6的收放控制,本实施例还对实施例三的收放装置进行了改进。
91.相比于实施例三的收放装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绕线轮2还包括径向尺寸略小于涡线挡圈14的径向尺寸的法兰状的涡线区挡板24,所述涡线区挡板24位于第一端面夹板21a和背板13之间且位于涡线挡圈14的轴向和径向范围之内。涡线区挡板24的目的,是将第一端面夹板21a和背板13之间的空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作为涡线区s1,用于放置线缆,另一部分放置与线缆收放控制相关的结构。
92.其中,所述涡线区挡板24中心开通孔且通孔边缘往朝向所述背板13一侧轴向延伸形成涡线区挡板套241,所述涡线区挡板24通过所述涡线区挡板套241固定套设在所述绕线轮套筒210上,从而涡线区挡板24随着绕线轮一起转动,第一端面夹板21a和涡线区挡板24之间的自所述涡线阻挡面以内至所述第一绕线筒面之间的空间为所述涡线区s1。
93.参考图12-13以及图15-16,缆线按a-b,b-c1、c1-c2,c2-d分段,参考图16,在背板13上设置了涡线固定块131,缆线a-b段从进线夹31进入充电箱,经过充电控制器5后再从第三过线孔102进入涡线区挡板24和背板13之间,在b位置被涡线固定块131固定后,进入涡线区挡板24和第一端面夹板21a之间的涡线区s1,b-c1段在涡线区s1内绕线后,在c1位置开始进入第二过线孔203,从第二过线孔203出来后进入到容物区s3与充电桩56一端连接,充电桩56另一端的线缆从c2位置进入第一过线孔202,c2-d段在绕线区s2内绕制在绕线筒22上。
94.参考图14-15,相比于实施例三的收放装置,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夹板21a朝向涡线区挡板24的一侧,在所述绕线轮套筒210内部中心位置还设置有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绕线轮轴11外的转动套212,所述绕线轮套筒210和转动套212之间形成弹簧腔213,弹簧腔213内设置轴向延伸的第一弹簧固定销214。所述绕线轮套筒210沿轴向往远离第一端面夹板21a的方向继续延伸形成从所述涡线区挡板套241中伸出来的制动鼓2101。
95.所述绕线轮2还包括安装在弹簧腔213内的涡卷弹簧215和弹簧固定套216。涡卷弹簧215的作用,是在绕线轮2被向外拉线转动时积蓄反向的扭力,从而在拉力撤销时,依靠积蓄的扭力带动绕线轮2回转到初始状态实现自动收线。具体来说,所述涡卷弹簧215的外端卷成挂环2151,所述涡卷弹簧215的内端开设有销钉孔2152,所述弹簧固定套216的外周面沿径向凸出形成第二弹簧固定销2161,所述弹簧固定套216端部开设沿轴向延伸的止转销钉孔2162,弹簧固定套216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转动套212外,所述涡卷弹簧215套在弹簧固定套216和制动鼓2101之间,且挂环2151套接在第一弹簧固定销214外、销钉孔2152与第二弹簧固定销2161连接。参考图16,所述背板13上还设置有位于绕线轮轴11旁侧的防转销钉15,所述防转销钉15插入所述止转销钉孔2162内。
96.参考图16,所述背板13上还设置有位于绕线轮轴11旁侧的制动装置16。参考图17-18,所述制动装置16包括可转动安装的蜗牛形的制动轮161、销轴162,销轴162垂直安装在背板13上,制动轮161可转动的套装在销轴162上,所述制动轮161具有与所述制动鼓2101的外周面摩擦接触的蜗牛形的制动弧面1611。此外,制动装置16还包括位于背板13与制动轮161之间、且套设在销轴162外的扭力弹簧(图未示),该扭力弹簧一端固定于背板13,另一端固定于制动轮161,其作用在于对制动轮161施加一个扭转力,该扭转力的方向为使蜗牛形制动轮161始终以最大半径趋向制动鼓2101,也就是制动弧面1611始终贴紧制动鼓2101,制动鼓2101发生转动时,对制动弧面1611产生摩擦并带动制动轮161以销轴为中心产生正向或反向的轻微偏转。
97.当向外拉拽管/线带动绕线轮2转动时,制动轮161偏转方向为蜗牛形的由小向大方向,制动弧面1611趋向远离制动鼓2101,制动失效;当向外拉拽管/线用力撤销、制动鼓2101反向转动时,制动弧面1611趋向贴近制动鼓2101,摩擦力增大,形成制动。
98.参考图16、19,所述背板13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涡线挡圈14外的制动解锁装置8,所述涡线挡圈14还开设有解锁线过口103,所述制动解锁装置8和制动轮161之间通过解锁拉线81连接,所述制动解锁装置8用于通过解锁拉线81拉动制动轮161偏转至使制动弧面1611以更小半径面向制动鼓2101并与之远离形成非接触状态,从而实现制动失效,这样涡卷弹簧215得以继续带动绕线轮2回转直至线缆收纳回到绕线区s2。
99.具体的,制动解锁装置8包括手柄82、转动杆83、销轴84,销轴84垂直安装在背板13上,转动杆83呈球拍形,具有一圆形部和条形部,圆形部可转动的套装在销轴84上。圆形部具有绞线弧面831,手柄82与条形部背离背板13的一侧连接,条形部与解锁拉线81的一端固定,参考图17中,所述制动轮161上开有拉线固定孔1610,解锁拉线81的另一端安装在拉线固定孔1610内。当向下转动手柄82时,转动杆83牵动解锁拉线81沿绞线弧面盘绕,同时牵动制动轮161偏转,使制动弧面1611远离制动鼓2101,实现制动解锁。
100.参考图16,所述活动盖43与所述箱体41盖合后会预留一个出线口90,本实施例在所述活动盖43与所述箱体41盖合的位置设置用于监测充电枪6的线缆是否通过的出线监测装置9。参考图20-21,出线监测装置9包括一对转轮91、一对销轴92、活动盖板93、感应开关94。一对转轮91通过一对销轴92可转动的固定在出线口90的两边,线缆从一对转轮91之间拉出进入出线口90,活动盖板93为z字形结构,活动盖板93底部通过销轴可转动固定,销轴上设有扭力弹簧,其扭力方向为使活动盖板93如图21视角的左旋闭合,使活动盖板93中段始终保持覆盖出线口90,感应开关94用于感应活动盖板93的状态,活动盖板93打开时会触碰到感应开关94,感应开关94会反馈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即可由此判定出线口90中有线缆经过。
101.本实施例中,私家充电操作方法:使用手机扫固定盖42上的二维码421或手持开锁的ic卡贴近活动盖43上的感应开关431,充电箱内的开锁控制器工作,控制电控锁72与电控锁扣71分离(当然,还可以配置锁芯与钥匙开箱,为应急备用),活动盖43在弹簧合页423的作用下,自动向上翻起。手持充电枪6并向外拉动,拖动内部绕线轮2正向转动释放电缆,再将电缆线放入出线口90并关好活动盖93,继续向外拉到汽车充电口上插入充电。充电完毕,重复扫二维码或ic卡感应操作开启活动盖43,操纵制动解锁装置8,内部绕线轮2在涡卷弹簧215的作用下,反向旋转把缆线盘绕回绕线轮2,再把充电枪6插回,关好活动箱盖43,完成
操作。
102.本实施例中,充电箱的共享操作:共享用户不持有开箱ic卡,其扫码预付按金后,系统操控开锁控制器开启电控锁,完成以上私家充电和充电完成后的收线工作,关闭活动箱盖43,在电控锁72感应在闭锁状态(选用自带反馈功能的电控锁)和出线监测装置9监测在无电缆线经过状态,二个条件同时存在时,系统开始计算扣除费用并退回押金余款。
103.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管/线收放装置以及充电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管/线从外部进入涡线区内进行预先预盘之后才进入绕线区,当将绕线区的管/线的引出端拉出使用时,会带动绕线轮按照拉拽的方向旋转,盘绕在第二绕线筒面上的管/线被释放,同时绕线轮旋转还会使得涡线区的第一绕线筒面发生与涡线阻挡面之间相对的转动,从而得到涡线区s1内的管/线在长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自动实现了一收一放的效果,而因为涡线区内的管/线是按照涡流形状进行盘绕,相对于收线端所需的管/线长度需求,放线端属于自由状态,也就是说收线端需要多少长度放线端就可以供给多少长度,并又在涡线区与绕线区之间用线夹与转轮固定连接,所以涡线区内的管/线可以在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随着这种转动效果绕第一绕线筒面继续盘绕时就会将之前以大直径盘绕的管/线重新以第一绕线筒面的小直径盘绕,或者随着这种转动效果释放缠绕在第一绕线筒面上的管/线到大直径盘绕,这样就保证了绕线轮的旋转得以继续下去而不会被卡死;当收管/线时,绕线轮回转,之前拉出去的管/线沿第二绕线筒面盘绕,同时,被盘绕在第一绕线筒面的管/线得到反向释放、在管/线的弹性作用下释放出来恢复到在涡线区最大直径范围位置,或者被释放的管/线重新绕到第一绕线筒面上,如此,本发明既保留了管/线转筒收纳的方便性,又免去了中间静止和转动的转接结构,使管/线从源头端到使用端一根贯通,在使用上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制作上也成本低廉,特别是应用在多芯的管/线收纳上(比如网线),更具有绝对的优势。
10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所述“相连”或“连接”,不仅仅包括将两个实体直接相连,也包括通过具有有益改善效果的其他实体间接相连。
10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106.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包含序数的术语可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素,但是这些构成要素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定。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仅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区别于其他构成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范围的前提下,第一构成要素可被命名为第二构成要素,类似地,第二构成要素也可以被命名为第一构成要素。
10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