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73622发布日期:2023-08-09 17:5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电梯轿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轿底。


背景技术:

1、gb/t 7588.1-2020要求水平滑动层门和轿门应有将门扇保持在工作位置上的保持装置。在底部保持装置(门滑块)上或者其附近应设置识别最小啮合深度的标志或标记。电梯轿底的结构通常为双层结构,中间通过橡胶件减震。地坎与上层轿底连接,这样在往轿厢里运输重物或轿厢内部满载的时候,上层轿底与地坎会因橡胶受载后压缩,而下沉变形,这样底部保持装置(门滑块)与地坎的啮合深度将会减少,轿门受到撞击后存在脱脱出地坎的风险。

2、公开专利文献cn 206901562中对地坎的设计做了加强。该方案中地坎仍然是与轿底的上层框架连接,只是通过斜拉杆的方式增加了地坎的强度,降低了重载时地坎的下沉变形,但在观光梯轿厢中,尤其是四面观光玻璃轿厢,斜拉杆影响美观而往往不能被采用。

3、因此,轿厢轿底与地坎的结构设计中如何保证地坎的支撑,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该简化形式的概念均为本领域现有技术简化,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种电梯轿底,包括轿底上层框架、轿底下层框架、地坎、地坎安装框架和减振橡胶;所述轿底上层框架通过减振橡胶与轿底下层框架连接;所述地坎安装框架固定在轿底下层框架的前端轿门侧,所述地坎与地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

3、优选地,所述轿底上层框架由前梁、两根侧梁、后梁、底梁和轿底板固定后形成。

4、优选地,所述轿底下层框架由左侧梁、右侧梁、前连接梁和后连接梁固定后形成。

5、优选地,所述地坎安装框架背后,面对轿底上层框架侧粘贴有橡胶。

6、优选地,所述轿底板上表面还铺设有地板层,所述地板层的上表面略高于地坎上表面。

7、优选地,所述地板层为pvc地板。

8、优选地,所述减振橡胶包括上部连接板、下部连接板、螺栓、限位螺栓和橡胶本体;上部连接板和下部连接板与橡胶本体粘结,上部连接板通过螺栓与轿底上层框架连接,下部连接板通过螺栓与轿底下层框架连接;限位螺栓至少为一个,可调地固定在下部连接板处,用于限制轿底上层框架的垂直运动。当所述轿底上层框架与轿底下层框架组装后,所述限位螺栓的顶端与轿底下层框架的间隙约为13mm。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由于地坎与轿底下层框架直接相连,轿厢内部重载时,仅影响轿底上层框架的沉降,可以保证称量装置正常工作。轿底下层框架仍保持原状态,由于地坎与轿底下层框架通过地坎安装框架固定,地坎也能保证原高度不会受载下沉,这样轿门门滑块在地坎中的深度能保证和原设计一致,避免了轿厢内重载对轿厢地坎位置的影响。确保运行中的轿厢(装载后),轿门受到撞击时,轿门下部门滑块与地坎的仍能保持有效啮合而不脱出,同时,在轿厢运行过程中,地坎和轿门门脚之间不会因振动产生相对滑移,避免了因为轿门门脚的噪音。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轿底,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底,包括轿底上层框架、轿底下层框架、地坎、地坎安装框架和减振橡胶;所述轿底上层框架通过减振橡胶与轿底下层框架连接;所述地坎安装框架固定在轿底下层框架的前端轿门侧,所述地坎与地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由于地坎与轿底下层框架直接相连,轿厢内部重载时,仅影响轿底上层框架的沉降,可以保证称量装置正常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张磊华,童正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