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齿轮泵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10841发布日期:2022-12-02 21:2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半自动齿轮泵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灌装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自动齿轮泵灌装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灌装机的控制部分操作繁琐,灌装精度调节麻烦,单片机按钮以及线路板易出故障,led屏太小,功能太单一,设备操控体验不佳,泵头内部轴套材质易磨损,导致齿轮易卡死,齿轮不耐磨,影响使用寿命,电机座上无漏液疏导装置,齿轮泵机械密封一旦安装不到位,或者老化,就存在漏液风险,可能导致电箱短路损坏的风险,液体物料校准设置繁琐,不能做到一步到位,需要反复操作,本产品是在市场上已有的类似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逆向研发,改进而来。已有技术采用普通电机,单片机控制,功能相对简单,该现象成为本领域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3.同时针对该灌装机可以延伸一系列机型,针对不同物料采用不同灌装嘴以及上料方式。针对低粘度流体,采用普通灌装嘴;针对粘稠拉丝物料,采用气动灌装嘴;针对高粘度半流体物料,采用带料斗模式;针对高温液体,采用耐高温轴套,以适应高温液体灌装;针对不同产量要求,提供单头,双头,四头不同机型以供选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一种半自动齿轮泵灌装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半自动齿轮泵灌装机,包括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灌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前侧固定安装有齿轮泵体,所述齿轮泵体上方管道连接有灌装嘴,所述灌装嘴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灌装嘴数量与齿轮泵体数量相同,且相互对应连接,所述齿轮泵体下方管道连接有液体源头,所述齿轮泵体右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内部设置有智能控制系统,所述壳体内部固定有电力驱动机构和电机,所述电力驱动机构分别与电机、智能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电机与齿轮泵体固定连接。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齿轮泵体包括齿轮和轴套,所述齿轮和轴套均为不锈钢材质,且通过加硬处理制成。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电机下方固定安装有漏液盘,所述壳体底部固定安装有漏液管,所述漏液管与漏液盘之间固定安装有排液机构。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漏液盘内部设置有液体感应模块,所述排液机构内部设置有启动模块,所述启动模块与液体感应模块电连接,所述液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漏液盘中是否含有液体,所述启动模块用于控制排液机构运行。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排液机构包括齿盘一,所述电机与齿轮泵体连接处固定有转轴,所述齿盘一内壁固定有轴承盘,所述轴承盘内侧开设有若干凹槽,所述转轴内部设置有填充腔,所述填充腔与外部气泵管道连接,所述填充腔外侧固定安装有若干弹射
管,且弹射管延伸至转轴外侧表面,所述弹射管内壁滑动连接有销轴,所述启动模块设置于外部气泵内部。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所述齿盘一左侧啮合有齿盘二,所述齿盘二与壳体内壁轴承连接,所述齿盘二一侧固定安装有弧形块,所述漏液盘左侧管道连接有液压腔且管道内设置有单向阀一,所述液压腔与漏液管管道连接且管道内设置有单向阀二,所述液压腔内壁滑动连接有挤压盘,且挤压盘与液压腔左侧弹簧连接,所述挤压盘右侧固定有挤压杆,且挤压管外端为弧形,所述挤压杆设置于弧形块左侧。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电机下方增加漏液盘,一旦发生漏液风险,液体落到漏液盘内时,液体会通过管道进入到排液机构,再通过排液机构进入漏液管,最后从漏液管排出,通过漏液管可以将液体导出到机器外部,不会对电机和电力驱动机构中的线路造成短路,避免出现烧坏灌装机内部精密电子元器件的风险。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灌装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液机构平面示意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和转动盘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壳体;2、齿轮泵体;3、灌装嘴;4、控制面板;5、电机;6、漏液盘;7、漏液管;8、齿盘一;9、转轴;10、轴承盘;11、凹槽;12、填充腔;13、弹射管;14、销轴;15、齿盘二;16、弧形块;17、液压腔;18、挤压盘。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半自动齿轮泵灌装机,包括灌装机,灌装机包括壳体1,壳体1前侧固定安装有齿轮泵体2,齿轮泵体2上方管道连接有灌装嘴3,灌装嘴3与壳体1固定连接,灌装嘴3数量与齿轮泵体2数量相同,且相互对应连接,齿轮泵体2下方管道连接有液体源头,齿轮泵体2右侧设置有控制面板4,控制面板4内部设置有智能控制系统,壳体1内部固定有电力驱动机构和电机5,电力驱动机构分别与电机5、智能控制系统电连接,电机5与齿轮泵体2固定连接,灌装机运行,使智能控制系统启动,操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4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智能控制系统通过电驱动使电力驱动机构运行,电力驱动机构通过电驱动使电机5 转动,电机5带动齿轮泵体2运行,齿轮泵体2将源头的液体抽取再通过管道排进灌装嘴3中,最后从灌装嘴3排出,操作人员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和控制
面板4,对参数进行修改,使灌装机的控制精度进一步提高,控制程序不断升级,机器功能更加丰富灵活,适用性更广,并通过进行plc编程创新优化程序,精度校准更高效更直观;
21.齿轮泵体2包括齿轮和轴套,齿轮和轴套均为不锈钢材质,且通过加硬处理制成,在制造灌装机时,操作人员通过对齿轮泵体2内的轴套的材质进一步加强提高,同时对内部齿轮进行加硬处理,采用不锈钢材质,使齿轮泵体2运行时,内部的齿轮更耐磨,这样可以有效延长齿轮泵体2的使用寿命,灌装机运行更稳定,防止灌装机运行出现中断现象;
22.电机5下方固定安装有漏液盘6,壳体1底部固定安装有漏液管7,漏液管7与漏液盘6之间固定安装有排液机构,在电机5下方增加漏液盘6,一旦发生漏液风险,液体落到漏液盘6内时,液体会通过管道进入到排液机构,再通过排液机构进入漏液管7,最后从漏液管7排出,通过漏液管7可以将液体导出到机器外部,不会对电机5和电力驱动机构中的线路造成短路,避免出现烧坏灌装机内部精密电子元器件的风险;
23.漏液盘6内部设置有液体感应模块,排液机构内部设置有启动模块,启动模块与液体感应模块电连接,液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漏液盘6中是否含有液体,启动模块用于控制排液机构运行,通过上述步骤,液体感应模块对漏液盘6中是否含有液体进行实时监测,当液体漏到漏液盘6中时,液体感应模块感应到液体从而通过电驱动使启动模块运行,启动模块运行使排液机构运行,从而加快对漏出液体的排放速度;
24.排液机构包括齿盘一8,电机5与齿轮泵体2连接处固定有转轴9,齿盘一8内壁固定有轴承盘10,轴承盘10内侧开设有若干凹槽11,转轴9内部设置有填充腔12,填充腔12与外部气泵管道连接,填充腔12外侧固定安装有若干弹射管13,且弹射管13延伸至转轴9外侧表面,弹射管13内壁滑动连接有销轴14,启动模块设置于外部气泵内部,通过上述步骤,当漏液盘6 中含有液体,启动模块运行,驱动外部气泵运行,外部气泵通过管道对填充腔12内注入气体,气压推动销轴14沿弹射管13内壁向外侧滑动,直至伸出转轴9,最后顶到轴承盘10内壁,转轴9转动带动销轴14沿转轴9中心转动,销轴14转至凹槽11处,从而与凹槽11相互卡住,带动轴承盘10转动,轴承盘10带动齿盘一8转动,驱动排液机构快速排液,外部气泵通过管道将填充腔12中的气体抽出,使销轴14复位,销轴14与凹槽11脱离接触,轴承盘10无法被带动转动,一方面能够实现快速抽取液体工作,另一方面降低灌装机的能耗;
25.齿盘一8左侧啮合有齿盘二15,齿盘二15与壳体1内壁轴承连接,齿盘二15一侧固定安装有弧形块16,漏液盘6左侧管道连接有液压腔17且管道内设置有单向阀一,液压腔17与漏液管7管道连接且管道内设置有单向阀二,液压腔17内壁滑动连接有挤压盘18,且挤压盘18与液压腔17左侧弹簧连接,挤压盘18右侧固定有挤压杆,且挤压管外端为弧形,挤压杆设置于弧形块16左侧,通过上述步骤,当漏液盘6中含有液体,齿盘一8转动,带动齿盘二15转动,齿盘二15转动带动弧形块16绕齿盘二15中心转动,弧形块16转动至与挤压杆接触,压动挤压杆推动挤压盘18沿液压腔17内壁滑动,弹簧受力形变,通过管道将抽取的液体排放到漏液管7内再排出,弧形块16与挤压杆脱离接触,弹簧产生的反作用力使挤压盘18复位,通过管道从漏液盘6中抽取漏出的液体,往复运行,直至将漏液盘6中的液体抽取完毕,从而能够加快漏液盘6中的液体排放速度,防止电机5运行产生的温度导致液体被蒸发成水蒸气对电路造成损害,充分对电路进行保护,使漏液保护更高效。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
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