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力自动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7313发布日期:2023-03-04 01:35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张力自动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张力平衡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张力自动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2.铜箔、铝箔和隔离膜等箔材都是电池制造的关键材料,在整个电池制造工艺过程中有很多设备会涉及到加工这几种箔材。箔材通常卷绕成卷材进行存放,箔材在原材料加工时,通常要对成卷的箔材进行放卷加工,待加工完成后再将成品收卷,在箔材的放卷、收卷以及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应力不均匀的现象,使得箔材两边受拉应力时会有一边松一边紧的现象,造成俗称的荷叶边现象。
3.箔材的这种现象,导致到很多工艺加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在设备的走带路径上,增加一些可以左右独立调整高度位置的辊。通过工人肉眼进行目测,哪边的拉应力松动就把那边的辊的相应调高一点,从而使得对应箔材的侧边拉紧一点。这种解决方法既不准确,也不能做到自适应控制;而且,一卷料下来荷叶边的现象不会只是一边的,而是有可能两边相互交替,没有规律的,因而存在调整效果不好,费力、效率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张力自动平衡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张力自动平衡装置,包括机架、控制器、调整组件、第一轴承座、驱动装置、调整辊和张力辊,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调整辊和张力辊相平行,所述调整组件和所述第一轴承座分别活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调整辊安装在所述调整组件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调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调整组件在所述机架上移动,所述张力辊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上,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处设置有张力传感器,所述张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的正下方,所述张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一轴承座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张力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6.优选地,所述调整辊和所述张力辊上卷绕有箔材,所述箔材从所述调整辊和所述张力辊之间穿过并分别卷绕在所述调整辊和所述张力辊上,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左辊筒和右辊筒,所述左辊筒位于所述调整辊的左下方,所述右辊筒位于所述张力辊的右上方,所述左辊筒和所述右辊筒对所述箔材在所述调整辊和所述张力辊上的卷绕起到辅助作用。
7.优选地,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和滑动块,所述第二轴承座活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底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滑动块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滑动块左右移动,从而推动所述第二轴承座在所述机架上升降移动。
8.优选地,所述滑动块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第二轴承座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上表面相适应的斜面,所述滑动块的上表面靠近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向上倾斜。
9.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承座与所述机架之间设置有复位压簧,所述复位压簧的一端
与所述机架相抵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相抵触,所述复位压簧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远离所述滑动块的一侧,所述复位压簧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承座的滑动方向相平行。
10.优选地,所述机架和所述滑动块上分别设置有压簧限位部,所述压簧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复位压簧的位置。
11.优选地,所述压簧限位部为凹槽,所述复位压簧的端部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的形状与所述复位压簧的形状相匹配。
12.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座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调整辊的两端端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座上,所述张力辊的两端端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上,使得所述调整辊和所述张力辊架设在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座上。
13.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伺服电机,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丝杆与所述滑动块连接。
14.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座均通过导向机构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杆,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座均滑动连接在所述导杆上,所述第二轴承座和所述第一轴承座均通过直线轴承与所述导杆连接,所述导杆竖直设置在所述机架上。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装置在箔材的走带路径上设置调整辊和张力辊,通过张力传感器监测张力的变化,再使用驱动装置对调整组件自动调节,通过张力传感器的反馈来自动调整调整辊的高度,提高了张力调整的准确性和调整效率,实现箔材箔材的横向张力分布趋于一致。
附图说明
16.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的主旨。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箔材走带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张力辊与张力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机架15;驱动装置2;丝杆20;第二轴承座9;调整辊3;第一轴承座1;张力辊4;张力传感器5;箔材6;左辊筒7;右辊筒8;滑动块10;复位压簧11;凹槽12;导杆13;倾斜面16;箔材14。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24.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
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6.参考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张力自动平衡装置,包括机架15、控制器、调整组件、第一轴承座1、驱动装置2、调整辊3和张力辊4,所述驱动装置2安装在所述机架15上,所述调整辊3和张力辊4相平行,所述调整组件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分别活动连接在所述机架15上,所述调整辊3安装在所述调整组件上,所述驱动装置2与所述调整组件连接,所述驱动装置2驱动所述调整组件在所述机架15上移动,所述张力辊4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座1上,所述机架15上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1处设置有张力传感器5,所述张力传感器5位于所述第一轴承座1的正下方,所述张力传感器5与所述第一轴承座1连接,所述驱动装置2和所述张力传感器5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张力传感器5位于所述机架15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之间,所述张力辊4上卷绕的箔材14拉动所述张力辊4时,使得所述张力传感器5的受力发生变化。当来料的其中一边有荷叶边现象时,其对应一边的张力就会出现异常变小,通过张力传感器的反馈,控制器指令其对应一端的驱动装置启动工作,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滑动块移动,从而调节调整辊一边的高度,使得对应一端箔材侧边的拉应力提高或降低;具体的,当升高调整辊一边的高度时,使得对应一端箔材侧边的拉应力升高,从而拉紧箔材。在调整过程中,如果有一边的拉应力过大,超出了我们设备设定的张力极限,此时,就要对箔材两侧边对应的调整辊高度同时进行调整,张力过大的一边要把辊的高度位置调低,张力小的一边就把辊的高度位置调高一点。
27.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整辊3和所述张力辊4上卷绕有箔材14,所述箔材14从所述调整辊3和所述张力辊4之间穿过并分别卷绕在所述调整辊和所述张力辊上,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左辊筒7和右辊筒8,所述左辊筒7位于所述调整辊3的左下方,所述右辊筒8位于所述张力辊4的右上方,所述左辊筒7和所述右辊筒8对所述箔材14在所述调整辊3和所述张力辊4上的卷绕起到辅助作用。
28.参考图1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包括第二轴承座9和滑动块10,所述第二轴承座9活动连接在所述机架15上,所述滑动块10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轴承座9底部,所述驱动装置2与所述滑动块10连接,所述驱动装置2驱动所述滑动块10左右移动,从而推动所述第二轴承座9在所述机架15上升降移动,使得所述调整辊3升降调整位置,改变箔材张力。
29.参考图1和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块10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第二轴承座9的顶部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10上表面相适应的斜面,所述滑动块10的上表面靠近所述驱动装置2的一侧向上倾斜。
30.参考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座9与所述机架15之间设置有复位压簧11,所述复位压簧11的一端与所述机架15相抵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9相抵触,所述复位压簧11位于所述第二轴承座9远离所述滑动块10的一侧,所述复位压簧11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承座9的滑动方向相平行。
31.参考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机架15和所述滑动块上分别设置有压簧限位部,所述压簧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复位压簧11的位置,避免所述复位压簧11在受力过程中发生位移。
32.参考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簧限位部为凹槽12,所述复位压簧11的端部位
于所述凹槽12内,所述凹槽12的形状与所述复位压簧11端部的形状相匹配。
33.参考图1和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座9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调整辊3的两端端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轴承座9上,所述张力辊4的两端端部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1上,使得所述调整辊3和所述张力辊4架设在所述第二轴承座9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上。
34.参考图3,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为伺服电机,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丝杆20与所述滑动块10连接。
35.参考图3-图5,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承座9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均通过导向机构滑动连接在所述机架15上,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杆13,所述第二轴承座9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均滑动连接在所述导杆13上,所述第二轴承座9和所述第一轴承座1均通过直线轴承与所述导杆13连接,所述导杆13竖直设置在所述机架15上。
3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