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61685发布日期:2022-12-14 05:31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用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梯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用曳引机。


背景技术:

2.曳引机,是电梯或其它运行设备的一种动力设备,主要功能是通过输送与传递动力使得电梯或其它运行设备运行,主要由电动机、制动器、曳引轮、机架和导向轮及附属盘车手轮等组成。
3.现有的曳引机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工人无法对曳引机进行实时关注,从而当曳引机上的制动装置出现磨损严重时,曳引机容易出现无法制动的现象,从而使得电梯无法在指定的楼层进行停止,进而对使用者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电梯用曳引机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当制动装置出现磨损较严重时,曳引机无法制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电梯用曳引机。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内部设置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动力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远离转动电机的一端与机架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曳引轮和旋转轮,所述机架的内底壁滑动连接有两个移动板,两个所述移动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制动片;
8.其中一个所述移动板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伸缩端与另一个移动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每个所述移动板的底面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齿条板,所述机架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连接齿轮,两个所述齿条板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连接齿轮的外表面相啮合,所述机架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通过导线分别与液压杆和转动电机电连接。
9.通过设置有转动电机提供的动力配合转轴带动曳引轮进行旋转,实现了对电梯提供动力的目的,通过设置有液压杆提供的动力配合移动板、连接块、齿条板、连接齿轮带动制动片向相互靠近的一侧进行靠拢,从而实现了对旋转轮进行制动的目的,通过设置有霍尔传感器,实现了对曳引轮转速进行实时监测的目的。
10.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转动轮,所述固定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电磁制动器,每个所述电磁制动器的外表面均套设有连接弹簧,两个所述连接弹簧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固定架的两侧面固定连接。
11.通过设置有固定架、电磁制动器和连接弹簧,实现了对转动轮进行制动的目的。
12.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底面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腿,每个所述支撑腿的底面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板。
13.通过设置有支撑腿和安装板,实现了固定机架的目的。
14.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与转动电机的底面固定连接。
15.通过设置有支撑台,实现了稳固转动电机的目的。
16.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移动板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内壁与液压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17.通过设置有固定套,实现了固定液压杆的目的。
18.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蜂鸣器,所述蜂鸣器通过导线与霍尔传感器电连接。
19.通过设置有蜂鸣器,实现了对工人进行提醒的目的。
20.优选的,每个所述移动板的正面均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机架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每个所述滑块均滑动连接在滑槽的内部。
21.通过设置有滑块和滑槽,实现了限制移动板移动轨迹的目的。
22.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底面开设有两个滑轨,每个所述齿条板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有滑板,每个所述滑板均滑动连接在滑轨的内部。
23.通过设置有滑轨和滑板,实现了限制齿条板移动轨迹的目的。
24.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电梯用曳引机,通过设置有液压杆提供的动力带动移动板进行移动,实现了带动制动片进行移动的目的,从而使得当制动装置无法对曳引轮进行制动时,利用制动片对曳引轮进行制动,通过设置有连接齿轮、齿条板和连接块,实现了带动两个移动板进行相对移动的目的,从而对旋转轮进行制动,通过设置有霍尔传感器,实现了对曳引轮转速进行监测的目的,通过设置有转动电机提供的动力配合转轴带动曳引轮进行旋转,实现了对电梯提供动力的目的,从而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机架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固定架剖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机架后视剖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齿条板后视仰视图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机架;2、转动电机;3、转轴;4、曳引轮;5、旋转轮;6、移动板;7、制动片;8、液压杆;9、连接块;10、齿条板;11、连接齿轮;12、霍尔传感器;13、固定架;14、转动轮;15、电磁制动器;16、连接弹簧;17、滑轨;18、支撑腿;19、安装板;20、支撑台;21、固定套;22、蜂鸣器;23、滑槽;24、滑块;25、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1.参照图1-2,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底面固定安装有两个支撑腿18,每个支撑腿18的底面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板19,利用螺栓将安装板19与其他机构进行连接,尽量避免该装置发生移动的现象,保证了该装置的稳定性。
32.参照图1-2,机架1的内部设置有转动电机2,机架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支撑台20,
支撑台20的上表面与转动电机2的底面固定连接,支撑台20的安装,起到了固定转动电机2的作用,尽量避免转动电机2工作时发生旋转的现象,保证了转动电机2的稳定性。
33.参照图3-4,转动电机2动力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转轴3,转轴3远离转动电机2的一端与机架1的内壁转动连接,转轴3的外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曳引轮4和旋转轮5,机架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固定架13,转轴3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转动轮14,固定架1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电磁制动器15,每个电磁制动器15的外表面均套设有连接弹簧16,两个连接弹簧16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固定架13的两侧面固定连接,电磁制动器15是由一个移动柱、刹车片、l型连接柱和磁体组成,当对磁体进行通电时,两磁体之间相互排斥,从而使得两个刹车片相互远离,当电磁制动器15断电时,移动柱在连接弹簧16弹力的作用下,带动刹车片相互靠近,从而对转动轮14进行制动。
34.参照图2-4,机架1的内底壁滑动连接有两个移动板6,两个移动板6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制动片7,每个移动板6的正面均固定安装有滑块24,机架1的内壁开设有滑槽23,每个滑块24均滑动连接在滑槽23的内部,滑块24的形状为t形,滑块24和滑槽23的安装,起到了限制移动板6移动轨迹的作用,尽量避免移动板6移动时发生偏离移动轨迹的现象,保证了移动板6的稳定性。
35.参照图3-4,其中一个移动板6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液压杆8,液压杆8的伸缩端与另一个移动板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其中一个移动板6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固定套21,固定套21的内壁与液压杆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固定套21的安装,起到了固定液压杆8的作用,尽量避免液压杆8工作时发生晃动的现象,保证了液压杆8的稳定性。
36.参照图3-4,每个移动板6的底面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9,两个连接块9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固定安装有齿条板10,机架1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连接齿轮11,两个齿条板10相互靠近的一侧面均与连接齿轮11的外表面相啮合,机架1的内底壁开设有两个供连接块9移动的通道,机架1的底面开设有两个滑轨17,每个齿条板10的上表面均固定安装有滑板25,每个滑板25均滑动连接在滑轨17的内部,滑板25的形状为t形,滑轨17和滑板25的安装,起到了限制齿条板10的作用,尽量避免齿条板10移动时发生偏离移动轨迹的作用,保证了齿条板10移动的稳定性。
37.参照图1、图3和图4,机架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霍尔传感器12,霍尔传感器12通过导线分别与液压杆8和转动电机2电连接,霍尔传感器12是根据霍尔效应制作的一种磁场传感器,霍尔传感器12可以对角度、角速度、转数、转速等物理量进行检测,固定架13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蜂鸣器22,蜂鸣器22通过导线与霍尔传感器12电连接,蜂鸣器22的安装,可以对工人进行提醒,从而使得工人可以及时了解曳引机发生故障,进而使得工人及时对曳引机进行维修。
38.工作原理:工人首先利用螺栓将安装板19与其他机构固定连接,从而保证该装置的稳定性,之后工人将转动电机2、液压杆8、霍尔传感器12、电磁制动器15和蜂鸣器22与电源相连通,当该装置对电梯提供动力时,工人将钢丝绳套设在曳引轮4的凹槽内,之后工人打开转动电机2和电磁制动器15,当对电磁制动器15通电时,电磁制动器15向两侧分散移动,从而使得转动轮14可以正常旋转,当电磁制动器15断电时,电磁制动器15在连接弹簧16弹力的作用下与转动轮14的外表面相接触,从而对转动轮14进行制动,利用转动电机2提供的动力带动转轴3进行旋转,从而使得转轴3带动曳引轮4进行旋转,进而对电梯提供动力,
保证电梯的正常工作,当电磁制动器15长时间使用受损严重无法对转动轮14进行制动时,霍尔传感器12监测到曳引轮4未停止旋转,霍尔传感器12会控制蜂鸣器22发生警报,从而对工人进行提醒,同时霍尔传感器12控制液压杆8工作和停止转动电机2工作,利用液压杆8提供的动力带动移动板6向相互靠近的一侧进行靠拢,同时移动板6带动连接块9和齿条板10进行左右移动,使得齿条板10配合连接齿轮11带动另一个齿条板10进行移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6同时向相互靠近的一侧面进行靠拢,进而对旋转轮5进行制动,从而尽量避免制动装置无法对曳引轮4进行制动时曳引机无法停止工作,从而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
3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