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卸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44124发布日期:2023-11-17 18:1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卸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除尘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除尘卸料装置。


背景技术:

1、除尘灰斗卸料过程中,由于除尘灰卸料在下降过程中无序自由下落产生引导风,使得除尘灰在落入除尘灰运输设备上后,会产生二次扬尘,使得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粉尘二次污染。目前针对此类问题,解决方式为增加卸料口除尘点,使得除尘器整体能耗增高。

2、公开号为2020年2月21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喷雾造粒系统收集多种除尘料的装置,待喷灌、喷雾造粒塔、布袋除尘器、搅拌桶和收集袋,布袋除尘器下料口连接有三通阀,三通阀通过电磁阀分别和搅拌桶和收集袋连接,搅拌桶下方为软管泵,软管泵和待喷灌相连,待喷灌和喷雾造粒塔相连,喷雾造粒塔和布袋除尘器相连。该文献实现在不停机时对细粉进行区分收集,但是仍然没有解决除尘灰斗卸料过程中,由于除尘灰卸料在下降过程中无序自由下落产生引导风,使得除尘灰在落入除尘灰运输设备上后,会产生二次扬尘,使得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粉尘二次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除尘卸料装置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除尘卸料时产生的二次扬尘,造成粉尘二次污染的问题。

2、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尘卸料装置,所述除尘卸料装置连接除尘运输车,所述除尘卸料装置包括箱体、灰斗料仓和导料管,箱体、灰斗料仓和导料管的入口自上向下依次连接,导料管的出口连接除尘运输车的入口,所述导料管的形状为曲线。

3、优选的,所述除尘卸料装置还包括除尘滤芯,箱体内连接除尘滤芯。

4、优选的,所述曲线为最速曲线。

5、优选的,所述灰斗料仓的出口设置连接有排灰阀门。

6、优选的,所述导料管采用耐磨材质。

7、优选的,所述导料管表面的光滑度ra小于2.5um。

8、优选的,所述导料管的纵向截面为马蹄形。

9、优选的,所述马蹄形的上部为矩形,马蹄形的下部为圆弧形。

10、优选的,所述圆弧形的直径是矩形长度的1.2~1.5倍。

11、优选的,所述耐磨材质为高碳钢或陶瓷。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除尘卸料装置,通过在灰斗料仓和除尘运输车之间连接导料管,卸料时,除尘灰由灰斗料仓经过导料管转移至除尘运输车中,有利于减少粉尘的扬起,在不增加除尘器除尘点的情况下减少了二次扬尘的污染,节能降耗。

1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除尘卸料装置,导料管为最速曲线导料管,可以避免物料对导料管管壁的激烈冲击,并能够有效地调整物料的流向,以将物料的无序自由下落变成按照设定路线的、贴着导料管底壁的集中滑落,进而可大幅减小诱导风量,有利于减少粉尘的扬起。同时由于最速曲线使得物料的向下的力为重力的100%,因此物料在下降过程中不会因为小于物料的安息角度而使得物料堆积在导料管内。

15、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除尘卸料装置,导料管表面的光滑度ra小于2.5um,提高物料下落效率,避免物料堆积。



技术特征:

1.一种除尘卸料装置,所述除尘卸料装置连接除尘运输车(6),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卸料装置包括箱体(1)、灰斗料仓(3)和导料管(5),箱体(1)、灰斗料仓(3)和导料管(5)的入口自上向下依次连接,导料管(5)的出口连接除尘运输车(6)的入口,所述导料管(5)的形状为曲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卸料装置还包括除尘滤芯(2),箱体(1)内连接除尘滤芯(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为最速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灰斗料仓(3)的出口设置连接有排灰阀门(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管(5)采用耐磨材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管(5)表面的光滑度ra小于2.5u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管(5)的纵向截面为马蹄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蹄形的上部为矩形,马蹄形的下部为圆弧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的直径是矩形长度的1.2~1.5倍。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尘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材质为高碳钢或陶瓷。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除尘卸料装置,所述除尘卸料装置连接除尘运输车,所述除尘卸料装置包括箱体、灰斗料仓和导料管,箱体、灰斗料仓和导料管的入口自上向下依次连接,导料管的出口连接除尘运输车的入口,所述导料管的形状为曲线。解决了现有除尘卸料时产生的二次扬尘,造成粉尘二次污染的问题,本技术在不增加除尘器除尘点的情况下减少了二次扬尘的污染,节能减耗。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旭,沈铁成,李沈毅,马玄恒,赵治国,刘华鑫,魏颖娟,马川,马振佳,李爱杰,贾宁,卢文利,高朝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