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盒组的方法

文档序号:421215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形成盒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使盒子形成盒组的方法。
举例说,在n.685,392号欧洲专利申请书中,盒装香烟(简称盒烟)的盒组其形成是通过使一连串相互有间距的盒子沿一条延伸经过一成组站(或工位)的路线送进;沿着成组工位在送进过程中盒子逐渐地延滞并相互挤靠集拢而形成盒组;使盒组从成组工位中撤出并以间隔方式被送至一供给站(或工位),以便向一后接的机器,通常是一纸板箱机,供料。
上述方法涉及一些缺点,特别是盒组的形成要占相当长时间,这是由于盒子在行进中会有暂时的阻滞,还由于成组工位在形成下一个盒组前必须完全撤空,而盒子送进经过的路线总行程又相当长,这样更增大了所需的工作时间。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简单顺当、成本低的形成盒组的方法以克服上述的缺点。
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成盒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把一个接一个相互间存在间距的一串盒子沿一条延伸穿过一成组工位的路线送进;在成组工位中盒子被挤靠集拢而形成盒组;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盒子是在行进穿过所述成组工位时被集拢的。
以下将以实例方式参阅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非限定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实施本发明方法的盒子供给线第一最佳实施例的一平面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图2是图1所示供给线的一侧视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
图3是图1所示供给线在另一工作状态下的一平面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
图4是图3中沿IV-IV线截取的剖面图;图5示出图3中两种不同工作位置下的细节详图;图6是图1所示供给线在又一工作状态下的一平面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图7所示是图6中沿VII-VII线截取的一剖面图;图8示出实施本发明方法的盒子供给线第二最佳实施例的一平面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图9是图8所示供给线的一侧视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图10是图8所示供给线在另一工作状态下的一平面图,为清晰起见,图中一些部件以剖面表示,另一些部件已被取下;图11示出图10中两种不同工作位置下的细节详图。
图1中盒烟2(未示出)的供给线以标号1指示,在所示最佳实施例中供给线1是位于一机器3,例如一玻璃纸(或赛珞玢)机器3,与一众所周知的纸板箱机4之间,它从机器3的输出传输器6接纳一个接一个相互有间距形成串5的盒子2;把盒串5沿一确定方向D1和沿一条延伸穿过一成组工位7的路线P送进,并用来沿着工位7使盒2形成盒组8,以及用来把盒组8供至机器4的入口9。
在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盒串5中的盒2两两相互接触成对排列从而形成一串盒2的盒对10,各盒对10中的盒2排列成一个位于另一个上面的上下排列并沿路线P被送进,在此情况下盒2各自较小的横向表面11横对着D1方向;盒对10相互之间有间距;和每个盒组8包含一组确定数量N沿表面11侧向排齐的盒2的盒对10。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盒组8包含5对盒2。
输出传输器6包含一用来沿横对着D1方向的D2方向送进盒对10的循环皮带12;一L形通道13,其入口部14在皮带12的上方平行于D2方向延伸而其出口部15部分地沿平行于D1方向的路线P延伸。传输器6还包含一位于通道13入口部14一侧的转向机构16,该机构16又包含一可平行于D1方向运动的活塞17,和一直线致动器18,致动器18用来推动活塞17使其按顺序地与沿方向D2抵达的盒对10的表面11相啮合并使盒对10转向至D1方向。
如图3所示,机器4的入口9由一传输带19所限定,带19沿一平行于盒2的表面11并横对着D1方向的D3方向输送盒组8,带19从一用于卸出盒组8的卸料工位20处沿D3方向延伸,卸料工位20位于D1方向沿路线P工位7的下游侧。更具体而言,工位20构成了供给线1的一部分,它包含有一与带19的传输支路同平面的水平板21;两横对着D1方向并位于板21两侧的两个垂直壁22,23;和另一与壁22、23相连位于板21相对带19的相对两侧的垂直壁24。壁23包含供盒2通过的开口25,盒组8通过开口供入工位20。
供给线1包含一沿路线P从通道13出口部15向机器4的入口9延伸的传输机构26,机构26又包含一对相互面对位于路线P两侧的传输带27,带27循环环绕各自的带轮28和29运转,带轮28,29则围绕各自的水平轴线旋转。带轮29是驱动轮,它们连接到各自的电动机30并分别位于通道13出口部15的上方和下面,而带轮28是开口25处面对壁23的惰轮。
带轮28和29在皮带27上分别限定在其宽度小于盒2宽度的水平传输支路31,支路31与盒2的各盒对10的较大横表面32相协同,使盒对10沿路线P以一确定的速度V1被送进,更具体说,每盒对10的表面32是横对着表面11,对应的上部表面以32a表示,而下部表面以32b表示;以及以31a表示的下支路31与板21同平面。
线1还包含一位于沿工位7的集拢机构33,它提供了使用时在盒2沿工位7行进中使盒2的盒对10集拢并同时地形成盒组8并把盒组8供至工位20的功能。
更具体说,集拢机构33包含位于带27两侧的两条传输带34,传输带34环绕各自的带轮35,36旋转,带轮35,36是围绕各自的垂直轴线旋转的,带轮36是与各自的电动机37相连的驱动轮,它们大致位于通道13的出口部15的输出端,而带轮35则是朝向开口25的壁23并有一定间距的惰轮。
带轮35和36分别在皮带34上限定出横对着支路31的垂直传输支路38,支路38与支路31一起限定出一条用来沿平行于D1的方向送进盒2的通道39,支路38的分隔间距实质上与盒2的宽度相同。每根带34包含至少一个用来与每个盒组8中最后一个盒对10中盒2的后表面11相啮合的横向凸起40,该送进凸起40相互同时地以一高于速度V1的集聚(或集拢)速度V2沿工位7行进,以便当与盒组8中最后一个盒对10开始啮合时使盒2加速并使盒对10一个接一个挤靠在一起。集拢机构33还包含一义形件41,它悬置在相对D1方向的横向延伸的轴42上并以已知的可旋转方式安装壁23上并位于开口25的下面,义形件41包含两壁43,两壁的间距大于支路31的宽度。轴42与一电动机44相连从而使旋转义形件41在一低下位置(图1和图2)与一升起位置(图3,5,6和7)间转动,在所述低下位置,壁43大致位于支路31a的下面,而在所述升起位置,壁43大致位于支路31a的垂直上方并与盒组8中最后盒对10的盒2的表面11相接触,以便完成把盒组8通过开口25供入工位20。以上已叙述过带轮35离壁23有一定距离以允许凸起40使用中释放盒2并围绕带轮35转过,义形件41与皮带34协同工作以沿带轮35与壁23之间的路线P的部分代替凸起40完成使每个盒组8供入工位20的过程。
最后,供给线1包含一安装在壁24上的卸料机构45,它用来把盒组8供至带19上而撤空工位20。机构45包含一宽度大致与盒组8的长度相等的垂直板46,它平行于壁24延伸并可沿D3方向运动;和一与板46相连的直线致动器47,它用来在一后撤位置(图3,4和6中以实线表示)与一卸料位置(图6中以虚线表示)之间沿D3方向推动板46,所述后撤位置,板46位于沿D3方向路线P的上游侧,而所述卸料位置,板46位于沿D3方向路线P的下游侧并实质上位于带19的上方。
在实际使用时,盒2的盒对10由转向机构16顺序地送至机构26,转向机构的活塞17把盒对10送到带27的传输支路31a上并由机构26沿路线P送进穿过工位7。机构26的带27以速度V1向前送进盒对10而且是与盒对10的横向大表面32协同实施的,因此各盒对10的各自端表面48处于自由状态。带27的电动机30和带34的电动机37相互之间准时工作,从而在N个盒对10被送进工位7时,凸起40进入通道39并与形成盒组8的最后一盒对10的盒2横向小表面11相啮合。
由于经过工位7的凸起40是按速度V2行进的,在每个形成中的盒组8的最后盒对10开始进入时凸起40就推动盒2的盒对10使其一个接一个地向行进方向挤靠,从而在盒2以速度V1行进通过工位7的过程中盒对10逐渐地集拢。由于带27连续地向卸料工位20送进盒对10,一当盒组8内的盒2的第一盒对10已被送进工位20,此时同一盒组8内的最后盒对10推挤处于中间的各盒对10并使其也一起被送进工位20。
当最后盒对10实际上已抵达开口25时,凸起40释放表面11,在此同时义形件41的壁43围绕轴42转动以完成盒组8被供入工位20。一旦盒组8内的所有盒对10已被送进工位20后,卸料机构45工作,机构45的板46被致动器47沿D3方向推动而把盒组8推至传输带19上。
由于传输带27连续地运转,正在形成的盒组8中的盒2的盒对10连续地行进经过工位7,这样在形成前一个盒组8与形成下一个盒组之间的时间间隔可大大减小。
图8至11中所示的实施例是一与供给线1类似的供给线49,不同之处在于传输带27的带轮28和29是围绕各自的垂直轴线旋转,所以传输支路31是垂直设置的,带轮28之间和带轮29之间的间距实质上与盒2的宽度相等,当传输支路31把盒2沿路线P送进时是与盒2的端表面48协同工作的而表面32则处于自由状态;传输带34的带轮35和36是围绕各自的水平轴线旋转,所以传输支路38是水平设置的并位于路线P的上方和下方。
供给线49还包含两个平的导引件50,它沿工位7延伸并直接位于支路31的下面且与支路31正交用来进一步支撑盒2。导引件50同时也位于路线P的下面传输带34以34a表示的两侧并与板21相连,板21包含一部分地延伸进工位20的通孔51并与传输带34a的传输支路38相啮合。实际上在供给线49中省掉了线1中的义形件41,由于传输带34的传输支路延伸进工位20,每个盒组8完全由传输带34送进工位20。
更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的放大详图所示,凸起40是分别由柔性的刷所限定,在使用时当盒组8被送入工位20的全过程中,刷子发生挠曲并沿盒2的盒对10的表面32滑动。
供给线49的工作可从供给线1的叙述中引伸而得而不需作更多的说明。
需指出的是,按照另一种未示出的方案,供给线1和49两者均可采用仅包含单盒2的盒串5来取代已在实施例中所示的盒2的盒对构成的盒串而本发明的各种优点仍能保持。
权利要求
1.一种形成盒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如下步骤沿延伸经过一形成盒组的工位7(以下简称成组工作)的路线P送进一串盒(2)的盒串(5),盒串(5)中的盒(2)相互之间有分隔间距;并使盒(2)在盒组工位(7)中被集拢在一起而形成盒(2)的一盒组(8);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盒(2)是在行进经过所述成组工位(7)时被集拢时。
2.一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还包含把每个盒组(8)送至沿上述路线P位于成组工位(7)下游侧的一卸料工位(20)的步骤;所述把每个盒组(8)送至卸料工位(20)的步骤实质上与集拢盒组(8)内的盒(2)的步骤是同时进行的。
3.一按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盒(2)是按一确定的行进速度(V1)沿上述路线(P)送进的;上述集拢步骤是通过用一以大于上述行进速度(V1)的成组速度(V2)运行的啮合装置(40)经过上述成组工位(7)时与每个盒组(8)中至少一个盒(2)啮合而实施的。
4.一如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啮合装置(40)在盒组(8)中最后的盒(2)开始沿上述路线(P)行进时集拢每个盒组(8)中的盒(2)。
5.一如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盒(2)在上述盒串(5)中排列成盒对(10);各排成盒对(10)中的盒(2)相互接触。
6.一如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盒对(10)中的盒(2)按一个在另一个上面排列;上述啮合装置(40)啮合住沿上述路线(P)(行进)的盒组(8)中盒(2)的最后一个盒对的后表面(11)。
7.一如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盒对(10)中的盒(2)借助位于路线(P)两侧的传输装置(27)沿上述路线(P)被送进;传输装置(27)与盒(2)的各盒对(10)的至少一侧(32;48)协同工作,所述的一侧(32;48)是横对着(或正交于)上述后表面(11)的。
8.一如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传输装置与盒(2)的各盒对(10)的两侧面(32;48)协同工作,所述侧面(32;48)是横对着上述后表面(11)并相互平行。
9.一如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侧边(32)是由盒(2)的各盒对(10)的一横向上表面(32a)和一横向下表面(32b)所限定的。
10.一如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侧边(32)是由盒(2)的各盒对(10)的两个端表面(48)所限定的。
全文摘要
一种形成盒(2)的盒组(8)的方法,其中一连串由盒(2)组成的盒串(5)沿着一条延伸经过一成组工位(7)的路线(P)被送进,盒(2)在工位(7)内被集拢形成盒(2)的一盒组(8);盒(2)是在行进经过成组工位(7)时被集拢的。
文档编号B65B35/24GK1174802SQ9711748
公开日1998年3月4日 申请日期1997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1996年8月20日
发明者菲奥伦佐·德拉戈海蒂, 罗伯托·奥斯蒂, 富尔维奥·博尔德尼, 安德烈亚·比翁迪 申请人:吉第联合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