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颗粒物料输送管道免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粮食加工机械的管道输送装置。
目前,粮食加工设备的管道输送装置,由于颗粒原粮在管道中快速流动,与管道壁间的高速磨擦,极易使管道及进出口和弯道处损坏,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管道材料的硬度及厚度,或选用特殊耐磨材料,来延长磨损时间,没能针对物料的主要冲击点及管道的斜面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既增加了材料的消耗,加大了费用,且维修也不方便,同时也不能真正解决管路的磨损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管道输送的免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由一级缓冲漏斗、垂直缓冲管、斜形缓冲管,及二级、三级缓冲斗组成,其结构特征为可将一级缓冲斗制成侧式漏斗或中心式漏斗形状,在漏斗的下侧设有存料区及检查口,一级缓冲斗的底端装有垂直缓冲管,垂直缓冲管的上侧设有联接套管,下侧设有出料口、存粮区,出料口安装在存粮区的上侧,联接在斜形缓冲管的入口处,斜形缓冲管为一圆形管道,倾斜角度为38°-40°,管道内壁每隔10-12cm处装有钢板缓冲环,缓冲环采用卡箍式网状联接,可减少物料的流速并能使斜形管内底部始终保持物料的存在,避免管道的直接冲击磨损。在斜形缓冲管的底端依次装有二级缓冲斗、竖管及三级缓冲斗,两级缓冲斗结构相同,缓冲斗内均设有存粮区及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设计独特,结构合理,安装使用方便,造价低适用范围广,并能减少噪音和降低粉尘的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级侧式漏斗示意图图2是一级中心式漏斗示意图图3是垂直缓冲管示意图图4是斜形缓冲管示意图图5是二级缓冲斗示意图图6是三级缓冲斗示意图图7是颗粒物料输送管道免损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1中侧式漏斗进口1的下侧设有出料口5,插板4,右侧装有检查口2,右侧底角处设有存料区3。
图2为中心式漏斗示意图,存料区6设在漏斗出口的两边。
图3中,垂直缓冲管的上端设有联接套管7,安装时联接套管装入一级漏斗的出料口内,缓冲管的下侧设有出料口10,底端设有存料区8、插板9。
图4中斜形缓冲管的内侧设有缓冲环11,缓冲环由3-4根竖筋13用卡箍联成网状安装在管道内,竖筋的两端设有联接螺孔12。缓冲环如有磨损可转换角度或更换新环。
图5中二级缓冲斗进料口14安装在斜形缓冲管的底端,下侧设有出料口15、插板16,存料区17设在左侧的底端。
图6中三级缓冲斗进料口18安装在二级缓冲斗下侧的竖管内,右下侧设有存料区19,插板20,左侧上部设有吸尘检查口22,下侧设有出料口21。
图7是颗粒物料输送管道免损装置安装示意图,图中一级缓冲漏斗23的下侧装有垂直缓冲管24,垂直缓冲管的左下侧依次装有斜形缓冲管25,二级缓冲斗26,竖管27,三级缓冲斗28。工作时颗粒物料自一级缓冲漏斗23出料口流下,进入垂直缓冲管24,设在底处的存料区即存入粮食占据空间,继而后面流下的物料便冲击在存料区堆积的物料上。而不直接冲击管道,物料经垂直缓冲出口进入斜形缓冲管25,受到缓冲环的阻击而放慢了流速,各缓冲环的底角处又堆积了相应的存粮,避免了管道的直接冲击磨损。由斜形缓冲管流下的粮食进入二级缓冲斗26,经竖管27进入三级缓冲斗,同理设在缓冲斗底部存料区的存粮同样保护了管道的冲击点不遭到物料的直接冲击。减少了物料的磨损而延长了管道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颗粒物料输送管道免损装置,由一级缓冲漏斗、垂直缓冲管、斜形缓冲管及二级、三级缓冲斗组成,其特征在于一级缓冲漏斗(23)可设为侧式漏斗或中心式漏斗形状,漏斗的下侧设有存料区(3)及检查口(2),在一级缓冲斗的底端装有垂直缓冲管(24),垂直缓冲管的上侧设有联接套管(7),下侧设有出料口(10)、存粮区(8),出料口安装在存粮区的上侧,联接在斜形缓冲管(25)的入口处,斜形缓冲管为一圆形管道,倾斜角度为38°-40°,管道的内壁装有网状缓冲环,在斜形缓冲管的底端依次装有二级缓冲斗(26)、竖管(27)、三级缓冲斗(28),二级缓冲斗内设有存料区(17)。出料口(15),插板(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料输送管道免损装置,其特征在于网状缓冲环(11)由3-4根竖筋(13)用卡箍联成,缓冲环间隔10-12cm。竖筋的两端设有联接螺孔(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颗粒物料输送管道免损装置,其特在于三级缓冲斗进料口(18)安装在二级缓冲斗下侧的竖管内,右下侧设有存料区(19),插板(20),左侧上部设有吸尘检查口(22),下侧设有出料口(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颗粒物料输送管道的免损装置,它是由垂直缓冲管、斜形缓冲管及三级缓冲漏斗所组成。在各级缓冲管道及漏斗内均设有存料区,并在斜形缓冲管内增设了网状缓冲环,科学地利用存料区的储料承接快速进入管道内的颗粒物料,避免了物料与管道的直接冲击,从而减少了管道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B65G53/34GK2315090SQ9723197
公开日1999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31日
发明者杨新环 申请人:杨新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