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709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绕线机构,包括:转动座;第一绕线柱,固定在转动座的一端;活动绕线片,转动安装在转动座的另一端,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绕线槽和压线脚;活动绕线片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第一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配合,用于压牢线头,绕线槽与第一绕线柱配合用于绕线;在第二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分离,绕线槽向第一绕线柱偏转,用于使线圈脱离;复位弹簧,使活动绕线片保持在第一工位上;控制线,与活动绕线片连接,控制活动绕线片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进行切换。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机构能够实现线头固定,线圈存储,和绕线结束时线头、线圈的同步脱离工作,绕线机构结构简洁,能够大幅度改进现有绕线机械的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
绕线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设备,具体涉及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绕线机构用于缠绕线圈,如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绕线架,其包括底座、转盘、中心杆和若干撑杆机构,转盘活动连接在底座的上方,中心杆固定设在转盘的中心;若干撑杆机构设在转盘上、且呈环形位于中心杆的四周,撑杆机构包括撑杆、液压缸、弹簧和设在转盘上的凹槽,弹簧、撑杆和液压缸依次设在凹槽内,弹簧位于凹槽的外侧。该绕线架虽然能够通过液压缸调节撑杆的位置,但是绕线架并不具有快捷锁定线头的功能,以及绕线后进行线圈的可靠脱离功能;绕线工作对人工有较大依赖,当前如纺织行业中受人工成本影响,导致经济效益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克服至少一个不足,提出了一种绕线机构。该绕线机构能快捷的锁定线头,以及实现绕线后线圈的可靠脱离功能。
[0004]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绕线机构,包括:
[0006]转动座,中部具有一转动轴;
[0007]第一绕线柱,固定在所述转动座的一端,第一绕线柱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用于绕线的第一绕线侧壁;
[0008]活动绕线片,转动安装在转动座远离第一绕线柱的一端,所述活动绕线片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绕线槽以及压线脚;所述活动绕线片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配合,用于压牢线头,绕线槽与第一绕线侧壁配合,用于防止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分离,绕线槽向第一绕线侧壁一侧偏转,用于使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
[0009]复位弹簧,与所述活动绕线片配合,用于使活动绕线片保持在第一工位上;
[0010]控制线,一端与所述活动绕线片连接,所述控制线与复位弹簧配合,用于控制活动绕线片转动,使活动绕线片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进行切换。
[0011]本申请所说的“中部”不限定为正中间,指的是两端之间的位置。
[0012]本申请的第一绕线柱以及活动绕线片分别位于转动轴的两侧,活动绕线片可以直接与转动座转动配合,也可以与固定在转动座上的部件转动配合。
[0013]本申请所说的复位弹簧是泛指,可以为普通的预压缩弹簧,还可以为拉簧或扭簧等,其主要作用是给活动绕线片施加一个力矩,保证活动绕线片具有使压线脚与转动座相互靠拢的转动趋势。本申请的控制线的作用是克服复位弹簧的力矩,从而使的活动绕线片能够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作之间进行切换。实际运用时,控制线不限定为柔性的线,还可以为刚性的杆状结构,控制线可以跟其他驱动元件配合,从而实现控制线的自动控制。
[0014]绕线机构工作时,转动轴与对应驱动元件配合,带动转动座旋转从而使得纱线绕制得以进行。
[0015]当活动绕线片位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配合,能够将线头压牢,同时绕线槽与第一绕线侧壁配合能够正常的绕置线圈;当活动绕线片从第一工位转动至第二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脱离,线头释放,同时绕线槽向第一绕线侧壁一侧偏转后,能够使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从而方便的进行脱线操作,当操作控制线使活动绕线片从第二工位转动至第一工位时,压线脚重新压住新的线头,进行新的绕线工作,如此循环,不断进行绕线工作。
[0016]绕线机构能够实现绕线开始时的线头固定,绕线过程中的线圈存储,和绕线结束时线头、线圈的同步脱离工作,绕线机构结构简洁,能够大幅度改进现有绕线机械的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和其他自动化结构结合,实现完全无人值守的批量生产。
[0017]绕线机构解决了目前绕线工作对人工的依赖,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只需结合切线装置(如剪刀)和转数自动化控制,即可实现绕线工作的无人化,应对当前如纺织行业中受人工成本而导致的纱线浪费,以及如十字绣等工艺品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有巨大的市场效益前景。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绕线侧壁远离转动座的一侧具有第一平直侧壁,第一平直侧壁上的点越远离转动座距转动轴轴线的距离越大;所述绕线槽为向内凹的V形侧壁,该V形侧壁包括相交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0019]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抵靠,第一侧壁远离所述转动座,第二侧壁邻近所述转动座,绕线槽距转动轴轴线最近的点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交处;
[0020]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一侧壁上越远离转动座的点距第一平直侧壁的距离越小。
[0021]第一平直侧壁以及绕线槽的V形侧壁的结构形式,能够使得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能够防止线圈脱离出去,同时活动绕线片从第一工位转向第二工位时,第一侧壁向第一平直侧壁靠拢,最终使线圈容易脱离出去。
[0022]可选的,所述第一绕线侧壁还包括与第一平直侧壁相交的第二平直侧壁,所述第二平直侧壁邻近转动座;第一绕线侧壁上距转动轴轴线最近的点位于两个平直侧壁的相交处。
[0023]第一绕线侧壁由第一平直侧壁和第二平直侧壁构成,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方便绕线,保证绕线质量。
[0024]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活动绕线片一侧的第二绕线柱,所述第二绕线柱与所述转动座相对固定,所述活动绕线片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第二绕线柱上,所述第二绕线柱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第三平直侧壁,第三平直侧壁上越远离转动座的点距第一平直侧壁的距离越小;
[0025]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均位于第三平直侧壁远离第一平直侧壁的一侧;
[0026]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侧壁位于第一平直侧壁与第三平直侧壁之间。
[0027]第二绕线柱与第一绕线柱配合,能够方便线圈脱离,通过设置第二绕线柱能够减小对活动绕线片转动角度以及精度的要求,从而使绕线机构能够可靠的工作。
[0028]可选的,第三平直侧壁的延伸面与第一平直侧壁的延伸面所呈角度为锐角,这种结构形式,是为了线圈脱离时尽可能的保证结构形状,如果所呈角度为钝角,线圈脱离时容易变形。
[0029]可选的,各平直侧壁以及绕线槽的侧壁均做倒圆处理。
[0030]实际操作时,可以是侧壁周边做倒圆处理,也可以是整个侧壁倒圆后形成一个弧线面。
[0031]可选的,所述第二绕线柱有两个,两个第二绕线柱平行间隔布置,所述活动绕线片设置在两个第二绕线柱之间。
[0032]这种结构形式能够保证活动绕线片的安装可靠性,保证绕线机构可靠工作,且能使绕线质量得到保证。
[0033]可选的,所述销轴位于活动绕线片远离所述压线脚的一侧且临近转动座,所述控制线与活动绕线片的上部连接。
[0034]可选的,所述活动绕线片临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一配合面,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转动座抵靠,另一端与所述配合面抵靠,复位弹簧用于提供弹力使压线脚与转动轴相互抵靠。
[0035]可选的,所述转动座具有用于安装复位弹簧的安装孔,所述复位弹簧为拉簧,拉簧一端与安装孔相对固定,另一端与压线脚的下端固定,用于提供弹力使压线脚与转动轴相互抵靠。
[0036]可选的,绕线机构还包括驱动转动座绕转动轴轴线方向转动的驱动机构。
[0037]可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传动带或齿轮组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
[003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绕线机构能够实现绕线开始时的线头固定,绕线过程中的线圈存储,和绕线结束时线头、线圈的同步脱离工作,绕线机构结构简洁,能够大幅度改进现有绕线机械的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和其他自动化结构结合,实现完全无人值守的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
[0039]图1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构位于第一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构位于第二工位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43]1、转动座,2、第一绕线柱,201、第一平直侧壁,202、第二平直侧壁,3、活动绕线片,301、第一侧壁,302、第二侧壁,303、压线脚,304、配合面,4、第二绕线柱,401、第三平直侧壁,5、控制线,6、复位弹簧,7、销轴,8、转动轴,9、传动带,10、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
[0044]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0045]如图1?3所示,一种绕线机构,包括:
[0046]转动座I,中部具有一转动轴8;
[0047]第一绕线柱2,固定在转动座I的一端,第一绕线柱2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用于绕线的第一绕线侧壁;
[0048]活动绕线片3,转动安装在转动座I远离第一绕线柱的一端,活动绕线片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绕线槽以及压线脚303;活动绕线片3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303与转动座I配合,用于压牢线头,绕线槽与第一绕线侧壁配合,用于防止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压线脚303与转动座I分离,绕线槽向第一绕线侧壁一侧偏转,用于使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
[0049]复位弹簧6,与活动绕线片3配合,用于使活动绕线片保持在第一工位上;
[0050]控制线5,一端与活动绕线片3连接,控制线5与复位弹簧6配合,用于控制活动绕线片3转动,使活动绕线片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进行切换。
[0051]本实施例所说的“中部”不限定为正中间,指的是两端之间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柱以及活动绕线片设置在转动座的同一侧,且分别位于转动座的两端,所述转动轴位于第一绕线柱以及活动绕线片之间,实际运用时,活动绕线片3可以直接与转动座转动配合,也可以与固定在转动座上的部件转动配合。
[0052]本实施例所说的复位弹簧是泛指,可以为普通的预压缩弹簧,还可以为拉簧或扭簧等,其主要作用是给活动绕线片施加一个力矩,保证活动绕线片具有使压线脚与转动座相互靠拢的转动趋势。本实施例控制线的作用是克服复位弹簧的力矩,从而使的活动绕线片能够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作之间进行切换。实际运用时,控制线不限定为柔性的线,还可以为刚性的杆状结构,控制线可以跟其他驱动元件配合,从而实现控制线的自动控制。
[0053]如图1?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侧壁远离转动座I的一侧具有第一平直侧壁201,第一平直侧壁201上的点越远离转动座I距转动轴8轴线的距离越大;绕线槽为向内凹的V形侧壁,该V形侧壁包括相交的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
[0054]如图1所示,当活动绕线片3处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303与转动座I抵靠,第一侧壁301远离转动座,第二侧壁302邻近转动座,绕线槽距转动轴轴线最近的点位于第一侧壁301和第二侧壁302的相交处;
[0055]如图2所示,当活动绕线片3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一侧壁301上越远离转动座的点距第一平直侧壁201的距离越小。
[0056]第一平直侧壁以及绕线槽的V形侧壁的结构形式,能够使得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能够防止线圈脱离出去,同时活动绕线片从第一工位转向第二工位时,第一侧壁向第一平直侧壁靠拢,最终使线圈容易脱离出去。
[0057]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线侧壁还包括与第一平直侧壁201相交的第二平直侧壁202,第二平直侧壁202邻近转动座;第一绕线侧壁上距转动轴轴线最近的点位于两个平直侧壁的相交处。第一绕线侧壁由第一平直侧壁和第二平直侧壁构成,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方便绕线,保证绕线质量。
[0058]于本实施例中,绕线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活动绕线片3—侧的第二绕线柱4,第二绕线柱4与转动座I相对固定,活动绕线片3通过销轴7转动安装在第二绕线柱4上,第二绕线柱4背向转动轴8的一侧具有第三平直侧壁401,第三平直侧壁401越远离转动座的点距第一平直侧壁的距离越小;
[0059]如图1所示,当活动绕线片3处于第一工位时,第一侧壁301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均位于第三平直侧壁401远离第一平直侧壁的一侧;
[0060]如图2所示,当活动绕线片3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一侧壁301位于第一平直侧壁201与第三平直侧壁401之间。
[0061]第二绕线柱与第一绕线柱配合,能够方便线圈脱离,通过设置第二绕线柱能够减小对活动绕线片转动角度以及精度的要求,从而使绕线机构能够可靠的工作。
[0062]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平直侧壁的延伸面与第一平直侧壁的延伸面所呈角度为锐角,这种结构形式,是为了线圈脱离时尽可能的保证结构形状,线圈脱离时容易变形,于实际运用时,所呈角度也可以为钝角。
[0063]于实际运用时,各平直侧壁以及绕线槽的侧壁均做倒圆处理,实际操作时,可以是侧壁周边做倒圆处理,也可以是整个侧壁倒圆后形成一个弧线面。
[0064]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绕线柱4有两个,两个第二绕线柱平行间隔布置,活动绕线片3设置在两个第二绕线柱之间。这种结构形式能够保证活动绕线片的安装可靠性,保证绕线机构可靠工作,且能使绕线质量得到保证。
[0065]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销轴7位于活动绕线片3远离压线脚303的一侧且临近转动座I,控制线5与活动绕线片3的上部连接。
[0066]于本实施例中,活动绕线片3临近转动轴8的一侧具有一配合面304,复位弹簧6—端与转动座I抵靠,另一端与配合面304抵靠,复位弹簧用于提供弹力使压线脚与转动轴相互抵靠。实际运用时,复位弹簧还可以为其他安装形式,此时转动座具有用于安装复位弹簧的安装孔,复位弹簧为拉簧,拉簧一端与安装孔相对固定,另一端与压线脚的下端固定,用于提供弹力使压线脚与转动轴相互抵靠。
[0067]于本实施例中,绕线机构还包括驱动转动座绕转动轴轴线方向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0,驱动电机通过传动带9驱动转动轴8转动,于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电机还可以通过齿轮组驱动转动轴转动,或者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直接与转动轴固定。
[0068]本实施例的绕线机构工作过程如下:当活动绕线片位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303与转动座I配合,能够将线头压牢,同时绕线槽与第一绕线侧壁配合能够正常的绕置线圈;当控制线5受力拉动,带动活动绕线片从第一工位转动至第二工位,此时压线脚303与转动座I脱离,线头释放,同时绕线槽向第一绕线侧壁一侧偏转后,能够使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从而方便的进行脱线操作;当线圈脱离后,释放控制线,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活动绕线片从第二工位转动至第一工位时,此时压线脚303重新压住新的线头,进行新的绕线工作,如此循环,不断进行绕线工作。
[0069]本实施例的绕线机构能够实现绕线开始时的线头固定,绕线过程中的线圈存储,和绕线结束时线头、线圈的同步脱离工作,绕线机构结构简洁,能够大幅度改进现有绕线机械的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和其他自动化结构结合,实现完全无人值守的批量生产。
[0070]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绕线工作对人工的依赖,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只需结合切线装置(如剪刀)和转数自动化控制,即可实现绕线工作的无人化,应对当前如纺织行业中受人工成本而导致的纱线浪费,以及如十字绣等工艺品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有巨大的市场效益前景。
[007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动座,中部具有一转动轴; 第一绕线柱,固定在所述转动座的一端,第一绕线柱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用于绕线的第一绕线侧壁; 活动绕线片,转动安装在转动座远离第一绕线柱的一端,所述活动绕线片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绕线槽以及压线脚;所述活动绕线片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配合,用于压牢线头,绕线槽与第一绕线侧壁配合,用于防止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分离,绕线槽向第一绕线侧壁一侧偏转,用于使线圈脱离绕线槽以及第一绕线侧壁; 复位弹簧,与所述活动绕线片配合,用于使活动绕线片保持在第一工位上; 控制线,一端与所述活动绕线片连接,所述控制线与复位弹簧配合,用于控制活动绕线片转动,使活动绕线片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进行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侧壁远离转动座的一侧具有第一平直侧壁,第一平直侧壁上的点越远离转动座距转动轴轴线的距离越大;所述绕线槽为向内凹的V形侧壁,该V形侧壁包括相交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压线脚与转动座抵靠,第一侧壁远离所述转动座,第二侧壁邻近所述转动座,绕线槽距转动轴轴线最近的点位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交处; 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第一侧壁上越远离转动座的点距第一平直侧壁的距离越小。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侧壁还包括与第一平直侧壁相交的第二平直侧壁,所述第二平直侧壁邻近转动座;第一绕线侧壁上距转动轴轴线最近的点位于两个平直侧壁的相交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活动绕线片一侧的第二绕线柱,所述第二绕线柱与所述转动座相对固定,所述活动绕线片通过销轴转动安装在第二绕线柱上,所述第二绕线柱背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第三平直侧壁,第三平直侧壁上越远离转动座的点距第一平直侧壁的距离越小; 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一工位时,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区域或全部区域均位于第三平直侧壁远离第一平直侧壁的一侧; 当活动绕线片处于第二工位时,所述第一侧壁位于第一平直侧壁与第三平直侧壁之间。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平直侧壁以及绕线槽的侧壁均做倒圆处理。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绕线柱有两个,两个第二绕线柱平行间隔布置,所述活动绕线片设置在两个第二绕线柱之间。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位于活动绕线片远离所述压线脚的一侧且临近转动座,所述控制线与活动绕线片的上部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绕线片临近转动轴的一侧具有一配合面,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转动座抵靠,另一端与所述配合面抵靠,复位弹簧用于提供弹力使压线脚与转动轴相互抵靠。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具有用于安装复位弹簧的安装孔,所述复位弹簧为拉簧,拉簧一端与安装孔相对固定,另一端与压线脚的下端固定,用于提供弹力使压线脚与转动轴相互抵靠。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绕线机构还包括驱动转动座绕转动轴轴线方向转动的驱动机构。
【文档编号】B65H54/70GK205500427SQ201620222592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2日
【发明人】李超, 朱堂葵, 陈哲, 赵正国, 朱建斌, 臧旭孟, 黄康
【申请人】李超, 朱堂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