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保险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5192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保险杠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模具,尤其是一种车用保险杠的注塑料成型模具,属于车辆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车用保险杠模具包括定模、动模,动模上装有可以沿内倾斜面移动的大顶块,定模与动模合模形成弓形形腔;此外还包括安装在大顶块上、可以沿基本垂直于动模移动方向运动的小顶块,定模与动模的分型线位于弓形形腔下侧边缘附近;所述小顶块的一端位于分型线附近,另一端顶靠在固定于动模的滑槽倾斜面上;所述倾斜面下半段的斜率与大顶块的内倾斜面斜率相当,上半段的斜率大于下半段。
从模具结构设计角度乍一看,似乎定模两端不能脱模。但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大、小顶块结构的有机结合,十分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具体脱模过程为注塑完毕后,首先动模向下运动,大顶块在油缸之类的动力源作用下以相同速度反向向上运动,保证塑胶制品相对于定模在竖直方向上静止,而水平方向上则由于大顶块内斜向的作用,产生向内的水平位移,结果紧包大顶块上的塑胶制品随着大顶块向内产生变形,使得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变小,从而可以顺利从定模中脱出。接着,动模开模速度加快,大顶块中的小顶块由于滑槽角度的变化,产生水平向外的位移,顶出保险杠两端,使包紧在大顶块上的塑胶制品顺利出模。
显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分型线结构后,保险杠装配到车辆上后,看不到任何分型线痕迹,因此可以提高车辆的美观效果和档次。


图1为现有技术的机构示意图。
图2为
图1的A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实施例开模初期示意图。
图6为图5的C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实施例开模后期示意图。
图8为图7的D局部放大图。
不难看出,由于本设计方案将模具分型线放在保险杠两端圆弧角底部,因此从外面看不到任何分型线痕迹。然而按照一般的注塑模具设计原理看,似乎存在一定问题,即定模两端圆弧不能出模。事实上,这一问题因采取了大、小顶模的结构而得到妥善解决。
具体来说,整个注塑成型后的脱模在以下过程中得到实现注塑完毕后开模时,首先动模1、3向下运动,两大顶块5在油缸2的作用下以相同速度反向运动,保证塑胶制品相对定模4在竖直方向上相对静止,而水平方向上则由于大顶块斜5沿内倾斜面运动产生位移,结果紧包在大顶块5的塑胶制品随着大顶块5向内产生变形,使得保险杠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变小,从而圆弧角可以顺利从定模中脱出(参见图5、图6)。在此过程中,由于滑槽6下半段的斜率与大顶块5的内倾斜面斜率相当,因此小顶块7相对静止于大顶块5。
接着,动模开模速度加快,在使保险杠从定模中脱出的同时,大顶块5中的小顶块7由于滑槽6的角度变化,产生水平向外的位移,顶出保险杠两端,使包紧在大顶块5上的塑胶制品顺利出模(参见图7、图8)。合模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不另赘述。
总之,本实施例与一般注塑模的不同之处有如下两关键点一是开模时使大顶块沿内斜面向上运动,保持塑胶制品与定模在开模方向上不产生位移,水平方向向内收缩脱开定模;二是大顶块中的小顶块可以利用滑槽角度的变化,在开模初期相对于大顶块静止,待产品脱开定模后相对于大顶块产生水平位移,沿水平方向顶出产品,从而达到最终脱模的目的。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模具设计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车用保险杠外表面存在分型线影响外观的问题,对汽车工业和模具工业的发展,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车用保险杠模具,包括定模、动模,动模上装有可以沿内倾斜面移动的大顶块,定模与动模合模形成弓形形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大顶块上、可以沿基本垂直于动模移动方向运动的小顶块,所述定模与动模的分型线位于弓形形腔下侧边缘附近;所述小顶块的一端位于分型线附近,另一端顶靠在固定于动模的滑槽倾斜面上;所述倾斜面下半段的斜率与大顶块的内倾斜面斜率相当,上半段的斜率大于下半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车用保险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由上动模与下动模固定连接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用保险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型线位于弓形形腔下侧圆弧角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车用保险杠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倾斜面的上、下半段之间圆弧过渡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保险杠的注塑料成型模具,属于车辆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该模具包括定模、动模,动模上装有可以沿内倾斜面移动的大顶块,定模与动模合模形成弓形形腔;此外还包括安装在大顶块上、可以沿基本垂直于动模移动方向运动的小顶块,定模与动模的分型线位于弓形形腔下侧边缘附近;所述小顶块的一端位于分型线附近,另一端顶靠在固定于动模的滑槽倾斜面上;所述倾斜面下半段的斜率与大顶块的内倾斜面斜率相当,上半段的斜率大于下半段。本实用新型以巧妙的结构设计妥善解决了注塑成型后的脱模问题,使保险杠装配在车辆上后,看不到任何分型线痕迹,因此可以提高车辆的美观效果和档次。
文档编号B29C45/26GK2564335SQ0226409
公开日2003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3日
发明者冯兵, 杨金弟, 徐勇 申请人:杨仁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