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高分子成型加工机械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
背景技术:
在公知技术中,中国台湾第093205502号新型专利前案揭露了关于一种多层模座的挟模装置,大体而言,其具有一组上模侧转机构及一组下模横移机构,该上模侧转机构具有一枢轴,以及一设于该枢轴上的顶模座,可以之为轴而往外枢转适当的角度,一上模座平行滑接于该顶模座的底侧端面上,并可于贴接及远离该顶模座的两位置间滑移作动,而该下模横移机构则具有一可横移滑行的底模座,一下模座设于该底模座的上方并可于一贴接及一远离该底模座两位置间上下移动,同时并可允许该下模座于该远离位置上时得以进行反向于该底模座位移的方向移动。
上开公知技术内容,固可达成挟模的目的,惟,由于其必需于挟模周侧预留相当的活动空间供各该侧转及横移机构作动时所使用,从而,其整体所占用的空间即相对地庞大,如此一来,对于厂房空间的利用而言并非理想,且在操作上来说,操作人员必需在较大的空间范围中进行相关的作业程序,对于集中作业而言,则属较难达成,而有碍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以迥异于公知技术的驱控技术进行模座的驱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则在提供一种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可大幅缩小挟模装置于使用时所需的活动空间,以有利于厂房空间的有效使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主要由顶组驱控机构与底组驱机构两大部份所组成,其中,该顶组驱控机构部份包含有一基部;一架部,具有一对架体,分别以底端直立固设于该基部上,彼此并相隔开来且相互平行,一对椼体,分别桥接于该两架体的顶端上;一顶组,具有一板状顶模座,位于该架部的顶端,介于该两架体的间,并以枢轴与各该架体枢接,且可以之为轴而于一侧开及收回位置间枢转作动,当位于该收回位置上时,该顶模座以两侧端面与该两架体的相向端面相向对应,并使底侧端面呈水平向下,当位于该侧开位置上时,该顶模座以该枢轴为轴向下枢转,而使其底侧端面与水平面间相隔预定的角度,一侧转驱动件,枢设于一对应椼体上,并以出力轴端末枢接于该顶模座的顶侧端面上,用以驱动该顶模座于各该侧开及收回位置间往复位移。
而该底组驱控机构位于该顶组驱控机构的下方,两者共用同一基部,并更包含了有一底组,具有一长形底导部,固设于该基部上,一底模座滑设于该底导部上,并可沿该底导部的长轴方向于一第二移出及一第二移入位置间滑移作动,一底模置设于该底座板的上侧板面上,而与该底模座同步位移;一下模,置放于该底模上侧端面,并与该底模同步位移;一取卸组,当该底组位于该第二移出位置上时,用以使该下模沿垂直于该底模座滑移方向侧转预定的角度而位于该底组的一侧。
据此,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其工作范围即被集中,无庸如惯用技术般需于挟模装置的不同侧向空间往返,除可提高工作效率外,亦可减少厂房间无谓的浪费,对于产业而言,显系属有利。
以下,兹举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组驱控机构部份的立体图。
图3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组驱控机构部份的侧视图,其中,顶模座与上滑部分别位于收回及上升位置上。
图4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组驱控机构部份的侧视图,其中,顶模座与上滑部分别位于收回及下降位置上。
图5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组驱控机构部份的侧视图,其中,上模座于第一移出位置上。
图6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组驱控机构部份的侧视图,其中,顶模座位于侧开位置上。
图7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顶组驱控机构部份沿图2的7-7方向的剖视图。
图8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底组驱控机构部份的立体图。
图9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底组驱控机构部份的侧视图,其中,底模座位于第二移出位置上。
图10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底组驱控机构部份的正视图,其中,底模座位于第二移出位置上,下模置放于底模上。
图11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底组驱控机构部份的正视图,其中,下模受顶高件顶高与夹持部接触而受箝夹。
图12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底组驱控机构部份的正视图,其中,下模受取卸组侧转至位于底组的一侧。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10于一基部20及用供导引与支撑的架部30间,由一顶组驱控机构40与一底组驱控机构50所组成,其为用以供对四层模具60进行挟模与开合模作业,惟为便于说明,于图式中分就各驱控机构分开于不同图式。
兹先说明者,该基部20为公知挟模装置的底部结构,用以供其他设置于其上,并可视实际需要选择设置适当的压力缸件于其中,惟,关于此等技术内容因属公知技术的范畴,于此即不再另为冗陈。
该架部30,具有一对长形架体31、32,分别以长轴底端直立固设于该基部20上,两朝下的第一挡面33分别设于该两架体31、32顶端对应部位上,一对ㄇ形椼体34则分别以其两自由端桥接于该两架体31、32之间,并使其彼使之ㄇ形开口端呈反向对应状态;其中,该两架体31、32的细部构造各自具有两适当杆径的导杆311、321,以杆轴一端固接于该基部20上,一长形横体312、322以长轴两端桥接于该对导杆311、321的杆轴顶端上,并使各该第一挡面33分别位于该两横体312、322彼此相向端侧的底侧端面上;而于此需进一步说明者系,该架部30的组成相较于公知技术而言,在高度上属较低,盖其并无类似于公知技术中需以一完整板体同时桥接架设于各该导杆顶端之故,换言之,即可据以降低挟模装置的整体高度。
以次,即分就各该顶组驱控机构40与底组驱控机构50,各自配合其对应的图式,再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即,请参阅图2至图7所示,该顶组驱控机构40由一顶组41、一上滑部42、一上模座43、一升降驱动件44以及一上模座驱动件45所组成。
该顶组41具有一矩形板状顶模座411,介于该两横体312、322之间,用以供设该四层模具60的顶模61于其下侧板面上,并于非中心部位以枢轴枢接于该两横体312、322,用以使该顶模座411得以之为轴偏转而于一侧开及一收回位置间摆转作动,两朝上的第二挡面413分别设于该顶模座411邻接于该两横体312、322的板端端侧上,并分别与各该第一挡面33相向对应,一侧转驱动件414为一流体压力缸体,枢设于一开口朝下的椼体34上,并以出力轴端枢接于该顶模座411的顶侧端面上,用以驱动该顶模座于该侧开及该收回位置间枢转作动;藉此,当该顶模座411位于该收回位置上时,即位于一水平状态上并使各该第二挡面413与各该第一挡面33彼此相向抵接,藉以提供该顶模座411受压时的着力部位,而当位于该侧开位置上时,该顶模座411即以枢轴为轴向下摆转,而使其底侧板面与水平间相隔一适当的角度,以利于使该顶模61显露以利作业。
该上滑部42设于该顶模座411上,具有两对上滑杆421分别垂直贯穿滑设于该顶模座411上,两平行的长形上导轨422则分别桥接固设于一对对应上滑杆421的杆轴底端上,长轴并平行于各该横体312、322的长轴方向,一矩形固定板423固接于各该上滑杆421的杆轴顶端上,藉以使该上滑部42得以各该上滑杆421与该顶模座411间的滑接构造,而得沿各该上滑杆421的杆轴于一上升及下降位置间往复位移作动。
该上模座43为一矩形中空框架,用以供该四层模具60的上模62嵌设于其中,其并以两侧端桥接滑设于该两上导轨422之间,藉以使该上模座43得沿各该上导轨422的长轴方向,带动该上模62,于一第一移出及一第一移入位置间往复位移。
该升降驱动件44为一流体压力缸体,架高悬设于该顶模座411的上侧板面上,并以出力轴端与该固定板423固接,用以提供动力通过该固定板423带动该上滑部42及上模座43上下位移作动。
该上模座驱动件45亦为一流体压力缸体,而以轴向平行于对应上导轨422长轴的方式,邻接固设于一对应的上导轨422上,并以出力轴端与该上模座43相接,用以提供动力驱动该上模座43及上模62于各该第一移出、移入位置间往复作动。
而通过上开构件的组成,该顶组驱控机构40所拟作为其驱控标的,事实上即为该顶模61与该上模62,具体而言,通过该顶组41的控制,可在控制该顶模61随同该顶模座411侧开摆转呈开模状态的同时,带动该上模62同步随的改变位置,并进而可通过各该上滑部42、上模座43、驱动件44、45以控制该上模62摆转后的位置改变。
藉此,该顶组驱控机构40所能达成的功效尚有如下所叙其一、在该架部30所具有较低高度的功效下,通过该顶模座411与该架部30的适当抵接构造,即各该第一、第二挡面33、413,可在巨大的锁模压力下,确保其结构完整性与模具锁闭的稳定度。
其二、通过该顶组41与驱动该上模62的驱控机构,迥异于公知的技术内容下,可于开模状态下大幅缩短顶模61与上模62间所需的间隔空间,对于挟模装置整体高度较低而言亦具有正面的功效。
其三、就对模进行清理的作业程序而言,首揭公知技术因上模与顶模的作业空间为同一,因此其存在着顶模清理作业受上模组碍的缺失,可因本发明使该上模62于开模状态下,得以与该顶模61错开而分别位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如此一来,除在空间利用上更为有效外,对于施以清理作业的人员而言,亦具有方便性与安全性,盖此际,模通常仍具有高温,惯用技术的不佳技术会导致工作人员无可避免地误触高温模而发生烫伤的意外。
续请参阅图8至图12所示,该底组驱控机构50由一底组51、一取卸组52所组成。
该底组51具有两长形底导部511,彼此平行地分设于该基部20上,长轴并与该两横体312、322的长轴方向平行对应,一板状底模座512供设置该模具60的底模63,并以两侧板端桥接滑设于该两底导部511间,并可以沿各该底导部511的长轴方向,受一流体压力缸体513的驱动,而于一第二移出与一第二移入位置间往复位移作动,惟,就该底组的构成与驱动技术在惯用技术中均已属经公开的技术内容,于此即不再另为冗陈。
而该模具60所具有的下模64则被放置于该底模63的上侧模面上,其彼此相向的模端面间并可设置适当可资定位的突点与凹槽,惟此非关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无庸详为说明。
该取卸组52对应于该底模座512的第二移出位置上,具有一适当长度且沿长轴弯折呈ㄈ形的摇件521,以一端枢接于该基部20侧方突伸的侧基座21上,并可以之为轴而沿垂直于各该底导部511长轴方向于一取卸位置及一侧转位置间往复枢转作动,当位于该取卸位置上时,长轴另端位于该下模所在水平面上方适当高度位置上,一摇件驱动件522为一流体压力缸体,枢接于该基座20上,并以出力轴端枢接于该摇件521上,用以驱动该摇件521于各该取卸及侧转位置间枢转作动,两对突柱523分别垂直固设于该下模64的两侧相背板端上,一顶高件524设于该侧基座21上,以顶端顶撑各该突柱523,用以将该下模64自其所在水平面顶高至该摇件521长轴另端所在的高度位置上,一夹持部525,设于该摇件521长轴另端上,用以夹持各该突柱523以达夹持定位该下模64的目的。
藉此,当该下模64随该底模63被水平侧向推移至该第二移出位置时,该取卸组52即得以该顶高件524将该下模64向上推顶,除得与该底模63分离外,并进一步使之与该夹持件525对应接触,而使该下模64得以受该夹持部525的箝夹定位,继的,再以该摇件521偏转至该侧转位置上,以使该下模64被带离至该底组51的一侧;换言之,当拟将位于该底组51一侧的下模64放置于位于该第二移出位置的底模63上时,则可使该摇件521枢转至该取卸位置上,再作动该顶高件524顶接该下模64并将之向下带动至该底模63上,如此一来即得以完成该下模64与该底模63间的分合作业。
惟,必需再加以详细说明者系,该顶高件524具有一对呈U形的中空撑杆5241,滑设于该侧基座21上,并可于一上位及一下位位置间垂直上下位移,各该撑杆5241的顶端侧壁上并设有缺口5242,用以供对应的突柱523嵌置定位于其中,一升降驱动流体压力缸体5243用以驱动各该撑杆5241于各该上、下位位置间往复位移作动,各撑杆5241顶端缺口5242与对应突柱523间相互嵌接,当该撑杆5241自该下位往该上位升高时,于位移的同时即可通过与各该突柱523的嵌接而将该下模64向上带动,以使各该突柱523受该夹持部525的箝夹,反向而言,即可在该撑杆5241上移至该上位位置的同时,由该夹持部525释放各该突柱523,再由各该撑杆5241承接并于下降动作的同时,带动该下模64向下移动,而使该下模64贴靠放置于该底模63上。
另外,该夹持部525则具有四夹爪5251用以箝夹各该突柱523,一连杆5252及其流体压力缸体5253则用以驱动该夹爪的闭夹与释放作动。
通过该底组驱控机构50的技术内容,其可使该下模64的移模作业与上揭各该顶模61及上模62的侧开方向位于挟模装置之同一侧向空间中,如此一来,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其工作范围即被集中,无庸如惯用技术般需于挟模装置的不同侧向空间往返,除可提高工作效率外,亦可减少厂房间无谓的浪费,对于产业而言,显系属有利。
权利要求
1.一种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包含有一基部;一架部,具有一对架体,分别以底端直立固设于该基部上,彼此并相隔开来且相互平行,一对椼体,分别桥接于该两架体的顶端上;一顶组,具有一板状顶模座,位于该架部的顶端,介于该两架体之间,并以枢轴与各该架体枢接,且以之为轴而于一侧开及收回位置间枢转作动,当位于该收回位置上时,该顶模座以两侧端面与该两架体的相向端面相向对应,并使底侧端面呈水平向下,当位于该侧开位置上时,该顶模座以该枢轴为轴向下枢转,而使其底侧端面与水平面间相隔预定的角度,一侧转驱动件,枢设于一对应椼体上,并以出力轴端末枢接于该顶模座的顶侧端面上,用以驱动该顶模座于各该侧开及收回位置间往复位移。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架部更包含有两朝下的第一挡面,分别设于该两架体顶端的相端侧底端上;而该顶组更包含有两朝上的第二挡面,分别设于该顶模座的两侧板端并分别与各该第一挡面相向对应且可彼此相向抵接;当该顶模座位于该收回位置上时,使各该第一、第二挡面彼此相向抵接,用以提供该顶模座的着力点,以利于挟模装置施加挟模的压力。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两架体分别具有一对直立导杆,以底端固接于该基部上,一横体,桥接于该两导杆顶端上。
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两椼体呈ㄇ形,而分别以两自由端固接于该两架体上,且使各该椼体的ㄇ形开口方向呈反向对应。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上滑部,设于该顶模座上,具有两对上滑杆,贯设滑接于该顶模座上,两平行长形上导轨,分别桥设固接于一对上滑杆的底端上,而平行于该顶模座的底侧板面,一固定板,固接于各对上滑杆的顶端端末上,而位于该顶模座的上方,该上滑部即可沿各该上滑杆的杆轴方向而于一上升及下降位置间位移作动;一上模座,滑设于该对上导轨间,并可沿各该上导轨的长轴方向而于一第一移出及一第一移入位置间滑移作动。
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升降驱动件,固设于该顶模座上,并以出力轴端固接于该固定板上,用以驱动该上滑部的上升及下降;一上模座驱动件,固设于一对应上导轨上,并以出力轴端与该上模座固接,用以驱动该上模座于各该第一移出及第一移入位置间往复位移。
7.一种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包括有一基部;一底组,具有至少一长形底导部,固设于该基部上,一底模座滑设于该底导部上,并可沿该底导部的长轴方向于一第二移出及一第二移入位置间滑移作动,一底模置设于该底座板的上侧板面上,而与该底模座同步位移;一下模,置放于该底模上侧端面,并与该底模同步位移;一取卸组,当该底组位于该第二移出位置上时,用以使该下模沿垂直于该底模座滑移方向侧转预定的角度而位于该底组的一侧。
8.依据权利要求7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取卸组包括有一预定长度的摇件,以长轴一端枢接于该基部上,并可以的为轴于一取卸位置及一侧转位置间枢转作动,当位于该取卸位置上时,长轴另端位于该下模所在水平面上方预定高度位置上,一顶高件,设于该基部上用以将该下模自其所在水平面顶高至该摇件长轴另端所在的高度位置上,一夹持部,设于该摇件长轴另端上,用以夹持该下模。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取卸组还包括有若干突柱,分别突设于该下模相背两侧板端上;而该夹持部通过夹持各该突柱以带动该下模改变其位置。
10.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持部具有一座体,固设于该摇件的长轴另端上,若干夹爪,设于该座体上并分别对应于各该突柱,用以箝夹各该突柱。
全文摘要
挟模装置的模座驱控机构,主要由顶组驱控机构与底组驱机构两大部份所组成者,其中,该顶组驱控机构部份包含有一基部;一架部,具有一对架体,分别以底端直立固设于该基部上,彼此并相隔开来且相互平行,一对桁体,分别桥接于该两架体的顶端上;一顶组,具有一板状顶模座,位于该架部的顶端,介于该两架体之间,并以枢轴与各该架体枢接,且得以的为轴而于一侧开及收回位置间枢转作动。据此,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其工作范围即被集中,无庸如惯用技术般需于挟模装置的不同侧向空间往返,除可提高工作效率外,亦可减少厂房间无谓的浪费,对于产业而言,显系属有利。
文档编号B29C33/34GK101041254SQ20061006496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0日
发明者陈法胜 申请人:陈法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