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384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个模腔的模具装置。
背景技术
模具装置是进行射出成型产品的重要工具。 一个模具装置往往具有多个模腔,即 一模多穴。每个模腔与一个流道连接,每一流道均与一注口 (注口由注口衬套提供)连接, 而注口则与一射出机连接。射出成型时,射出料被加入到射出机的料筒中,经加热到熔融状 态,在射出机的螺杆或柱塞的推动下,经射出机的喷嘴进入注口 ,并分流到各个流道中,从 而进入各个模腔。 通常一套模具装置对应成型生产一种产品,为了生产不同的产品往往需要相应制 作多套模具装置,开模成本较高,开模周期较长。在同一模具装置上设置不同的模腔,则可
以实现只要制作一套模具装置即可生产不同产品。然,在射出成型过程中采用此种模具装 置,同时成型所有不同类型的产品,不能选择性成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方便对模腔进行选择成型的模具装置。 —种模具装置,其包括第一模仁、第二模仁、第一注口衬套及第二注口衬套,第一 模仁内开设第一通孔,第一注口衬套及第二注口衬套可选择性地收容于第一模仁的第一通 孔中;第一模仁包括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一模穴、第二模穴、第一分流通道 及第二分流通道,该第一分流通道及第二分流通道分别与第一模穴及第二模穴连接;第二 模仁包括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朝向第一模仁的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三模 穴、第四模穴、第三分流通道及第四分流通道,该第三分流通道及第四分流通道分别与第三 模穴及第四模穴连接,该第一模穴与第三模穴组合后形成一第一模腔,第二模穴与第四模 穴组合后形成第二模腔;第一注口衬套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一注口以及第一注口壁,第一注 口壁上开设有第一分流沟槽,第一分流沟槽的一端与第一注口连通,当第一注口衬套收容 于第一通孔时,该第一分流沟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分流通道或第二分流通道;第二注口衬 套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二注口以及第二注口壁,第二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二分流沟槽及第三分 流沟槽,当第二注口衬套收容于第一通孔时,该第二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注口与第一分流 通道,第三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注口与第二分流通道,第二分流沟槽、第一分流通道及第三 分流通道组合后连通第二注口与第一模腔,第三分流沟槽、第二分流通道及第四分流通道 组合后连通第二注口与第二模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模具装置利用第一注口衬套及第二注口衬套可选择性 地收容于第一模仁的第一通孔中,使得流道沟槽与分流通道相匹配,方便地实现对各模腔 的选择式成型,增加整个模具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图1是本发明的模具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模具装置中第二模仁及第一注口转子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模具装置装配后翻转90度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模具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注口衬套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模具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注口转子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模具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一种模具装置包括第一模仁10、第二模仁20、第一注口衬套30、第二注口衬套40、第一注口转子50及第二注口转子60,第一注口衬套30及第二注口衬套40可分别贯通第一模仁10,第一注口转子50及第二注口转子60可分别贯通第二模仁20。 第一模仁10包括第一表面102及第三表面104,第三表面104与第一表面102相对设置,第一模仁10内开设第一通孔12,该第一通孔12位于第一模仁10的中部且贯通第一表面102及第三表面104,第一通孔12构成第一收容空间,第一通孔12分别与第一注口衬套30及第二注口衬套40的外形相匹配,用于装配第一注口衬套30或第二注口衬套40。第一表面102面向第二模仁20,作为分模面。第一表面102向内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且横截面相同的第一模穴14、两个相对设置且横截面相同的第二模穴16、两个第一分流通道18及两个第二分流通道19,该两个第一模穴14与该两个第二模穴16围绕该第一通孔12设置。第一分流通道18连接第一模穴14与第一通孔12,第二分流通道19连接第二模穴16与第一通孔12。第一模穴14与第二模穴16的横截面不相同,且两个第一模穴14连线与两个第二模穴16连线相互垂直。第一分流通道18及第二分流通道19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而设计,本实施例中,其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 第二模仁20包括第二表面202及第四表面204,第二表面202与第四表面204相对设置,该第二表面202与第一模仁10的第一表面102相对,作为分模面。第二模仁20内开设第二通孔22,该第二通孔22位于第二模仁20的中部且贯通第二表面202及第四表面204,第二通孔22构成第二收容空间,第二通孔22分别与第一注口转子50及第二注口转子60的外形相匹配,用于装配第一注口转子50或第二注口转子60。第二表面202向内开设有两个相对设置且横截面相同的第三模穴24、两个相对设置且横截面相同的第四模穴26、两个第三分流通道28及两个第四分流通道29,该两个第三模穴24与该两个第四模穴26围绕该第二通孔22设置。第三分流通道28连接第三模穴24与第二通孔22,第四分流通道29连接第四模穴26与第二通孔22。第三模穴24与第四模穴26的横截面不相同,且两个第三模穴24连线与两个第四模穴26连线相互垂直。该第三分流通道28与第一分流通道18相对应,该第四分流通道29与第二分流通道19相对应。第三分流通道28及第四分流通道29的形状分别与第一分流通道18及第二分流通道19的形状相同,本实施例中,其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 第一注口衬套30可装配于第一模仁10的第一通孔12中,其外形与第一通孔12匹配即可,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注口衬套30及第一通孔12均为圆阶梯形状。第一注口衬套30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一注口 33以及位于第一注口衬套30末端的第一注口壁34,第一注口壁34的表面开设有从第一注口 33分出的两个第一分流沟槽31。第一分流沟槽31亦为半圆形,第一分流沟槽31的一端与第一注口 33连通,第一分流沟槽31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流通道18连通,则第一分流沟槽31连通该第一注口 33与第一分流通道18。第一分流沟槽31的另一端亦可与第二分流通道19相连通,则第一分流沟槽31连通第一注口 33与第二分流通道19。 第二注口衬套40可装配于第一模仁10的第一通孔12中,其外形与第一通孔12匹配即可。第二注口衬套40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二注口 43以及位于第二注口衬套40末端的第二注口壁44,第二注口壁44的表面开设有从第二注口 43分出的两个第二分流沟槽41及两个第三分流沟槽42。第二分流沟槽41为半圆形,第二分流沟槽41的一端与第二注口43相连通,第二分流沟槽41的另一端与第一模仁10的第一分流通道18相连接,则第二分流沟槽41连通该第二注口 43与第一分流通道18 ;第三分流沟槽42亦为半圆形,其一端与第二注口 43相连通,其另一端与第二分流通道19连通,则第三分流沟槽42连通该第二注口 43与第二分流通道19。 第一注口转子50的外形与第二模仁20的第二通孔22匹配,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注口转子50及第二通孔22均为圆阶梯形状,第一注口转子50可装配于第二模仁20的第二通孔22中。第一注口转子50包括第一孔穴53及位于第一注口转子50末端的第三注口壁54,第三注口壁54上开设有从第一孔穴53分出的两个第四分流沟槽51,即第四分流沟槽51也为半圆形,其一端与第一孔穴53连通,另一端与第三分流通道28连通,则第四分流沟槽51连通该第一孔穴53与第三分流通道28。第一注口转子50的第一孔穴53呈正六角形状,可利用内六角扳手旋转第一注口转子50以调整第一注口转子50的角度,使得第四分流沟槽51与第三分流通道28配合精密。第四分流沟槽51的另一端亦可与第四分流通道29相互对准而相连通,则第四分流沟槽51连通第一孔穴53与第四分流通道29。
第二注口转子60的外形与第二模仁20的第二通孔22匹配,第二注口转子60可装配于第二通孔22中。第二注口转子60包括第二孔穴63及位于第二注口转子60末端的第四注口壁64,第四注口壁64上开设有从第二孔穴63分出的两个第五分流沟槽61及第六分流沟槽62,两个第五分流沟槽61分别与第二模仁20的两个第三分流通道28相连接,则第五分流沟槽61连通该第二孔穴63与第三分流通道28 ;两个第六分流沟槽62分别与第二模仁20的两个第四分流通道29相连接,则第六分流沟槽62连通该第二孔穴63与第四分流通道29。第二注口转子60的第二孔穴63亦呈正六角形状,亦可配合内六角扳手以起到调整第二注口转子60的作用。 两个第一模穴14与两个第三模穴24组合后可形成两个第一模腔,两个第二模穴16与两个第四模穴26组合后可形成两个第二模腔。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形状不相同,可以用于成型形状不同的第一产品及第二产品。当第一注口衬套30及第一注口转子50分别装配于第一通孔12及第二通孔22、第一分流沟槽31与第一分流通道18连通且第四分流沟槽51与第三分流通道28连通时,第一孔穴53正对于第一注口 33,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与该第一注口 33形成一 90度的夹角,第一分流沟槽31、第一分流通道18、第三分流通道28及第四分流沟槽51共同组合后形成一完整的圆形流道用于连通第一注口 33与第一模腔,而第一注口 33与第二模腔之间没有贯通,则仅可成型第一产品;而当第一分流沟槽31与第二分流通道19连通且第四分流沟槽51与第四分流通道29连通时,第一分流沟槽31、第二分流通道19、第四分流通道29及第四分流沟槽51共同组合后形成一完整的圆形流道用于连通第一注口 33与第二模腔,而第一注口 33与第一模腔之间没有贯通,则仅可成型第二产品。当第二注口衬套40及第二注口转子60分别装配于第一通孔12及第二通孔22时,第二孔穴63正对于第二注口 43,该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与该第二注口 43形成一 90度的夹角,第二分流沟槽41、第一分流通道18、第三分流通道28及第五分流沟槽61共同组合后形成一完整的圆形流道用于连通第一注口 33与第一模腔,第三分流沟槽42、第二分流通道19、第四分流通道29及第六分流沟槽62组合后形成一完整的圆形流道用于连通第二注口43与第二模腔,则可同时成型第一产品及第二产品。本发明的模具装置利用分流沟槽与分流通道的匹配,以选择成型的模腔,实现各模腔的选择式成型,增加整个模具装置使用的灵活性。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例如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与该第一注口 33形成一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该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与该第二注口 43形成一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模具装置,其包括第一模仁、第二模仁、第一注口衬套及第二注口衬套,第一模仁内开设第一通孔,第一注口衬套及第二注口衬套可选择性地收容于第一模仁的第一通孔中;第一模仁包括第一表面,该第一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一模穴、第二模穴、第一分流通道及第二分流通道,该第一分流通道及第二分流通道分别与第一模穴及第二模穴连接;第二模仁包括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朝向第一模仁的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三模穴、第四模穴、第三分流通道及第四分流通道,该第三分流通道及第四分流通道分别与第三模穴及第四模穴连接,该第一模穴与第三模穴组合后形成一第一模腔,第二模穴与第四模穴组合后形成第二模腔;第一注口衬套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一注口以及第一注口壁,第一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一分流沟槽,第一分流沟槽的一端与第一注口连通,当第一注口衬套收容于第一通孔时,该第一分流沟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分流通道或第二分流通道;第二注口衬套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二注口以及第二注口壁,第二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二分流沟槽及第三分流沟槽,当第二注口衬套收容于第一通孔时,该第二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注口与第一分流通道,第三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注口与第二分流通道,第二分流沟槽、第一分流通道及第三分流通道组合后连通第二注口与第一模腔,第三分流沟槽、第二分流通道及第四分流通道组合后连通第二注口与第二模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注口转子及第二注口转 子,第二模仁内开设第二通孔,第一注口转子及第二注口转子可选择性地收容于第二模仁 的第二通孔中;第一注口转子包括第三注口壁,第三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一孔穴及第四分流沟槽,第四 分流沟槽的一端与第一孔穴连通,当第一注口衬套收容于第一通孔且当第一注口转子收容 于第二通孔时,该第四分流沟槽的另 一端连通第三分流通道或第四分流通道;第二注口转子包括第二孔穴以及第四注口壁,第四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五分流沟槽及第 六分流沟槽,当第二注口衬套收容于第一通孔且当第二注口转子收容于第二通孔时,该第 五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孔穴与第三分流通道,第六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孔穴与第四分流通 道,第二分流沟槽、第一分流通道、第三分流通道及第五分流沟槽共同组合后连通第一注口 与第一模腔,第三分流沟槽、第二分流通道、第四分流通道及第六分流沟槽组合后连通第二 注口与第二模腔。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孔穴及第二孔穴均呈正六角形状。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二、三、四、五、六分流沟槽及第 一、二、三、四分流通道的横截面均为半圆形且半径相等。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腔与第二模腔形状不相同。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与该第一注口 形成一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腔及第二模腔与该第二注口 形成一小于或等于90度的夹角。
全文摘要
一种模具装置,其包括第一、第二模仁及第一、第二注口衬套,第一模仁开设有第一、第二模穴及第一、第二分流通道,第二模仁开设有第三、第四模穴及第三、第四分流通道,第一注口衬套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一注口以及第一注口壁,第一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一分流沟槽,第一分流沟槽的一端与第一注口连通,该第一分流沟槽的另一端连通第一分流通道或第二分流通道,第二注口衬套包括贯穿其中的第二注口以及第二注口壁,第二注口壁上开设有第二分流沟槽及第三分流沟槽,该第二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注口与第一分流通道,第三分流沟槽连接该第二注口与第二分流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模具装置方便地实现对各模腔的选择式成型。
文档编号B29C45/26GK101733901SQ200810305460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0日
发明者林后尧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