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式曲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4679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四点式曲手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曲手机构,尤其是用作注塑机的合模机构的 曲手机构。
背景技术
习知的注塑机合模机构上的曲手机构都是五点式的,如图1所
示,其中小连杆r下端与十字车壁5'铰接、上端与肘曲手2'下部铰
接,肘曲手2'上部铰接于车架7',肘曲手2'的肘曲部与大连杆3' 铰接,大连杆3'的另一端与模具6'铰接,作为合模和开模的作用端。
五点式曲手机构的优点是肘曲手与大连杆铰接处的轴4'的剪切 力较小,轴的寿命较长。其缺点之一是力的放大比例较低,如图2所 示,此缺点将在实施例中与本实用新型对比分析。缺点之二是肘曲手 的肘曲部在合模时所受到的挤压力很大,容易变形、刚性不够,甚至 失稳,影响合模的精确度。如图1所示,肘曲手2'的肘曲部受小连 杆r的顶推力的分力Fr和大连杆3'顶推力F2'的挤压。
目前有人试验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其铰接部的结构如图3、 4所 示,在合模时,主要的剪切力发生在肘曲手2'和大连杆3\小连杆
r被夹在两大剪切力发生部件之间,延长了剪切力的力臂,放大了剪
切力,使得小连杆r处的销轴4'非常容易被破坏。即便增大销轴的
尺寸,也无济于事,原因在于合模时的销轴4、上的剪力太大了。因
此,四点式结构虽然有人试验,却一直不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注塑机的曲手机构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 对力的放大比例大、合模精确度高的注塑机的四点式曲手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包括下端与十字车壁铰接的 小连杆、后端与机架铰接的肘曲手、前端与动模板铰接的大连杆,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连杆的上端、肘曲手的前端、大连杆的后端共同 铰接于同一销轴上;所述的小连杆的在销轴处的铰接部位只与肘曲手
或大连杆之一相邻。
进一步,所述的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 部、第四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 成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 述的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
第二凹槽关于中心凹槽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小连杆的铰接部置于中心 凹槽;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五铰接部和第六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 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六铰接部的内侧分别紧贴第三铰接部和第四 铰接部的外侧。
或者,所述的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与销轴连接, 所述的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 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述的小连杆的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中; 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 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接部的内侧紧贴所述的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 部的外侧。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 第四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成第 一凹槽,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述的 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 凹槽关于中心凹槽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小连杆通过第八铰接部、第九 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八铰接部置于第一凹槽中,第九铰接部
置于第二凹槽中;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五铰接部、第六铰接部、第七 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七铰接部关于第六铰 接部的中线对称,所述的第六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中,所述的第五铰 接部与第六铰接部的内侧分别紧贴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外侧。
或者,所述的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 第四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成第 一凹槽,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述的 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三 凹槽关于中心凹槽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五铰接部、第六 铰接部、第七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七铰接 部关于第六铰接部的中线对称;所述的第六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中, 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七铰接部分别置于所述的第一凹槽、第二凹 槽;所述的小连杆通过第八铰接部、第九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 述的第八铰接部和第九铰接部的内侧分别紧贴所述的第一铰接部和 第四铰接部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比较五点式曲手机构具有较大的力的放大比例,如图2、 6所示:
现欲对比曲手机构在离完全关模前s距离处,到向前移动s距离
后,锁模油缸移动的距离哪个长?设四点式油缸移动S2,五点式移动
在锁模力都为F。的状态下,运动距离长的则做功多(W=F。*S。), 由动模板移动距离为S,四点式和五点式力输出分别设F2和Fi,贝U力 放大后为
F2=S2*F0/S F^S一Fo/S
现若证明S2〉 Sn则可说明F2〉 Fh即四点式放大倍率大于五点式。 如上图,四点式中原曲手四点为PEMA,移动S距离后的图中四点距 离为PCMA。
五点式中原曲手五点为P,E,lDiAi,移动S后五点位置为 PAM讽。
然后连接AC, A!Ep Aid, Bid,由于曲手移动后CA二dAt 且与水平线AB和夹角相等为6 ,另AE二A^严BC,设其长度为d, 设CA二AiC产a,设dD二b, D^产c, Bid二山 在AABC中得出
Sin e/d=Sina/a=SinP/S2..................... ①
在AA,BA中得出
Sin 6/d产Sina丄/a二SinP a.................. ②
在AAJ)^和ABJ3d中可得出d〉di由①/②可得
Sin 9 /d =Sin a /a 1 =Sin a
Sin 6 /diSin a l7/a dSin a i
=〉Sina〈Sinai 二> a<di ' P = jx_a — 9P1=ji — a1— 0p — p1= (n — a — e) — (jt — a「e) 二 a 「 a
a 〈 a i
人3_^>0艮卩P〉Pi Sin P >Sin P丄
由①②得
S2= Sin P *d/ Sin 0
S产SinP 一山/ Sin e Sin3〉Sin^d>山Sin 6 >0 ...S2> Si
故可证明F2〉 F工故四点式放大倍率大于五点式。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小连杆的在销轴处的铰接部位只与肘曲手 或大连杆之一相邻,避免了夹在两大剪力部件之间、延长剪力的力臂, 因此在小连杆处的销轴上的剪力得以减小,剪切破坏得以避免。
本实用新型的四点式曲手结构由于避免了肘曲手上的肘曲部受 挤压的情况,其提高合模精度的优点也是显然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力的放大倍数高、合模精度高、小连杆处的销轴抗剪切性好、使用寿命长。

图1是现有五点式曲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五点式曲手机构的运动分析图
图3是现有四点式曲手结构的铰接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现有四点式曲手结构的铰接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运动分析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铰接部的结构形式之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铰接部的结构形式之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铰接部的结构形式之三
图io是本实用新型的铰接部的结构形式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附图5、 6、 7: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包括下端与十字车壁铰接5 的小连杆1、后端与机架铰接的肘曲手2、前端与动模板铰接的大连 杆3,所述的小连杆l的上端、肘曲手2的前端、大连杆3的后端共 同铰接于同一销轴4上;所述的小连杆1的在销轴4处的铰接部位只 与肘曲手2或大连杆3之一相邻。
所述的小连杆1、肘曲手2和大连杆3在销轴4处的具体的连接关系为所述的肘曲手2通过第一铰接部211、第二铰接部212、第 三铰接部213、第四铰接部214与销轴4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211 与第二铰接部212之间形成第一凹槽215,所述的第二铰接部212与 第三铰接部213之间形成中心凹槽216,所述的第三铰接部213与第 四铰接部214之间形成第二凹槽217,所述的第一凹槽215和第二凹 槽217关于中心凹槽216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小连杆1的铰接部111 置于中心凹槽216中;所述的大连杆3通过第五铰接部311和第六铰 接部312与所述销轴4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311和第六铰接部 312的内侧分别紧贴第三铰接部213和第四铰接部214的外侧。
实施例二
参照附图5、 6、 8: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的肘曲手2通过第一
铰接部221、第二铰接部222与销轴4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221、 第二铰接部222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铰接部221与第二铰接部222 之间形成中心凹槽223,所述的小连杆1的铰接部121置于凹槽223 中;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三铰接部321、第四铰接部322与所述销轴 4连接,所述的第三铰接部321与第四铰接部322对称设置,所述的 第三铰接部321与第四铰接部322的内侧紧贴所述的第一铰接部221 和第二铰接部222的外侧。参照附图5、 6、 9: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的肘曲手2通过第一
铰接部231、第二铰接部232、第三铰接部233、第四铰接部234与 销轴4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231与第二铰接部232之间形成第一 凹槽235,所述的第二铰接部232与第三铰接部233之间形成中心凹 槽236,所述的第三铰接部233与第四铰接部234之间形成第二凹槽 237,所述的第一凹槽235和第二凹槽237关于中心凹槽236的中线 对称;所述的小连杆1通过第八铰接部131、第九铰接部132与销轴 4连接,所述的第八铰接部131和第九铰接部132的内侧紧贴第二铰 接部232和第三铰接部233的外侧;所述的大连杆3通过第五铰接部 331、第六铰接部332、第七铰接部333与所述销轴4连接,所述的 第五铰接部331和第七铰接部333关于第六铰接部332的中线对称, 所述的第六铰接部332置于中心凹槽236中,所述的第五铰接部331 的内侧分别紧贴第一铰接部231的外侧,第六铰接部332的内侧紧贴 第二铰接部232的外侧。
实施例四
参照附图5、 6、 10: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的肘曲手2通过第 一铰接部241、第二铰接部242、第三铰接部243、第四铰接部244 与销轴4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241与第二铰接部242之间形成第 一凹槽245,所述的第二铰接部242与第三铰接部243之间形成中心部243与第四铰接部244之间形成第二凹 槽247,所述的第一凹槽245和第三凹槽247关于中心凹槽246的中 线对称;所述的大连杆3通过第五铰接部341、第六铰接部342、第 七铰接部343与所述销轴4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341和第七铰接 部343关于第六铰接部342的中线对称,所述的第五铰接部341和第 七铰接部343分别置于所述的第一凹槽245、第二凹槽247;所述的 小连杆1通过第八铰接部141、第九铰接部142与所述销轴4连接, 所述的第八铰接部141和第九铰接部142的内侧分别紧贴所述的第一 铰接部241和第四铰接部244的外侧。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 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 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 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1、四点式曲手机构,包括下端与十字车壁铰接的小连杆、后端与机架铰接的肘曲手、前端与动模板铰接的大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连杆的上端、肘曲手的前端、大连杆的后端共同铰接于同一销轴上;所述的小连杆的在销轴处的铰接部位只与肘曲手或大连杆之一相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与销 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的 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述的第三铰接部与第 四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关于中心凹 櫓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小连杆的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所述的大连杆 通过第五铰接部和第六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 第六铰接部的内侧分别紧贴第三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的外侧。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 第二铰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 凹槽,所述的小连杆的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中;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 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 接部的内侧紧贴所述的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外侧。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述的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关于中心凹槽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小连杆通过第八铰接部、第九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八铰接部置于第一凹槽中,第九铰接部置于第二凹槽中;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五铰接部、第六铰接部、第七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七铰接部关于第六铰接部的中线对称,所述的第六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中,所述的第五铰接部与第六铰接部的内侧分别紧贴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点式曲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肘曲手通过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与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二铰接部与第三铰接部之间形成中心凹槽,所述的第三铰接部与第四铰接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关于中心凹槽的中线对称;所述的大连杆通过第五铰接部、第六铰接部、第七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七铰接部关于第六铰接部的中线对称;所述的第六铰接部置于中心凹槽中,所述的第五铰接部和第七铰接部分别置于所述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的小连杆通过第八铰接部、第九铰接部与所述销轴连接,所述的第八铰接部紧贴所述的第一铰接部的外侧,所述的第九铰接部的内侧紧贴第四铰接部的外侧。
专利摘要四点式曲手机构,包括下端与十字车壁铰接的小连杆、后端与机架铰接的肘曲手、前端与动模板铰接的大连杆,所述的小连杆的上端、肘曲手的前端、大连杆的后端共同铰接于同一销轴上;所述的小连杆的在销轴处的铰接部位只与肘曲手或大连杆之一相邻。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力的放大倍数高、合模精度高、小连杆处的销轴抗剪切性好、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B29C45/66GK201279902SQ200820164108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5日
发明者韩志翔 申请人:联塑(杭州)机械有限公司;陆孝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