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模具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金属模具紧固在一起时可减小沿着固定金属模具与可动金属模具
之间界面的压力的模具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
任何模具紧固装置必须克服注入金属模具型腔的树脂压力而将固定金属模具与
可动金属模具牢固地彼此紧固。如果在固定金属模具与可动金属模具之间由于树脂所施加
的压力而形成间隙,则在金属模具之间就会形成间隙,且所制得的模制件将不可避免地存
在毛剌。如果有过度的压力局部地施加在模具上,则模具可能被变形或损坏。 已知有这样一个发明,其中在可动压板肘节臂的支座与保持金属模具的基底表面
之间插入一防变形件来防止模具保持表面变形。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11-170322 可提供一种模具紧固装置,其中系杆联接后板和固定压板,肘杆机构将可动压板 推到固定压板上,藉此将金属模具固定在一起。在该装置中,施加在固定压板固定于系杆的 位置附近的压力通常大于施加在任何其它位置的压力。 因此,即便在如上述传统模具紧固装置中那样在可动压板的模具保持表面处插入 防变形件,也会沿着固定金属模具与可动金属模具之间的界面形成压差。因而,固定金属模 具和可动金属模具可能不以沿着界面均匀的压力紧固在一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具紧固装置,其解决了上述问题,因而可减小沿着固
定金属模具与可动金属模具之间界面的压力差,并以沿着界面均匀的压力紧固金属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模具紧固装置包括固定模板、可动模板以
及构造成来回移动可动模板的肘杆机构。固定模具保持底座固定于固定模板并保持固定模
板。四根系杆在一端分别联接于固定模板的四个角部。四根系杆在另一端在后板的四个角
部联接于后板。可动模板可动地设置在固定模板与后板之间。可动模具保持底座固定于可
动模板,并保持可动金属模具。肘杆机构设置在后板(44)与可动模板(26)之间。 模具紧固装置还包括平面压力调整部件,这些平面压力调整部件设置在可动模板
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之间。平面压力调整部件在金属模具和可动金属模具紧固在一起时减
小沿着固定金属模具和可动金属模具之间的界面产生的压力差。 此外,或提供一种注模设备,其具有如上所述的模具紧固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模具紧固装置具有设置在可动模板上的承载调节单元。该承载调节
单元减小沿着固定金属模具与可动金属模具之间界面的压力差。因此,固定金属模具和可
动金属模具可沿着界面以均匀的压力紧固在一起。 有了这样的模具紧固装置,因为固定金属模具和可动金属模具以沿着界面几乎均 匀的压力紧固且不会由于过高压力而变形或损坏,所以根据本发明的注模设备可生产出实际上没有毛剌的模制件并因而实现高产量。
结合于此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这些附图与上面已给
出的总体描述和下面将给出的详细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可动模板的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2是图1的可动模板的立体图。 图3是可动模板和可动模具保持底座的侧视图。 图4是可动模板和可动模具保持底座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可动模具保持底座的立体图。 图6是模具紧固装置的前视图。 图7是注模设备的立体图。 图8是可动模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模具紧固装置的实施例。图7示出具有模具紧 固装置14的注模设备10。 注模设备10包括底座50、注射装置12以及模具紧固装置14。注射装置12和模 具紧固装置14设置在底座50上。显示装置16和输入装置18设置在注模设备10的中心 部分上。 底座50几乎是矩形实心的。轨道52放置在底座50的上表面上。轨道52相对于 底座50纵向延伸。注射装置12安装在轨道52上并可自由移动。 注射装置12包括缸20 ( —驱动机构,未示出)以及料斗56。缸20在其中容纳螺 杆(未示出)。驱动机构可使螺杆围绕其轴线旋转并轴向地来回移动。在注射装置12中, 驱动机构驱动螺杆向前,将树脂从缸20注射到金属模具36的型腔中,这将在下文描述。保 持金属模具36的模具紧固装置14安装在底座50的左部,与注射装置12相对。注射装置 12和模具紧固装置14具有设置在外侧的盖子。图7示出装置12和14,两者中的任一个都 图6示出模具紧固装置14。在描述模具紧固装置14时,假设其前部面对注射装置 12。基于这样的假设,则可定义装置14的后侧、左侧以及右侧。此外,根据重力方向来定义 模具紧固装置14的顶部和底部。 模具紧固装置14包括固定模板22、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可动模板26、可动模具 保持底座28以及驱动机构30。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固定于固定模板22。可动模具保持 底座28固定于可动模板26。包括固定金属模具32和可动金属模具34的金属模具36被夹 紧在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之间。 驱动机构30包括驱动电动机42、后板44、肘杆机构46以及系杆60。驱动电动机 42设置在后板44的顶上。传动带43围绕驱动电动机42的驱动轴和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旋 轴。因此,传动带43将驱动电动机42联接到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旋轴45。后板44可动地安 装在底座50上并布置在由金属模具36的厚度所确定的位置上。
各系杆60在后端分别固定于后板44的四个角部。也就是说,驱动机构30具有四 根系杆60,它们在前端分别固定于固定模板22的四个角部。 肘杆机构46包括肘节杆48、十字头62以及肘节臂64。肘杆机构46具有四根肘 节杆48或称两对肘节杆,每对肘节杆包括一根上杆和一根下杆。两对肘节杆48分别布置 在左侧和右侧。肘节杆48在一端可转动地联接于后板44的支承部分47。每对左肘节杆和 右肘节杆48通过联接销66联接在一起。 十字头62在中心部分具有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旋部分(未示出)。螺旋部分设置成 与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旋轴45螺旋配合。当螺旋轴45旋转时,螺旋部分来回移动,从而来回 驱动十字头62。两根连接条带68在一端分别联接于十字头62的上端和下端。连接条带 68在另一端联接于联接销66。因此,连接条带68将十字头62在上端和下端处联接到肘节 杆48。 肘节臂64在一端联接于肘节杆48并可自由转动。在另一端,肘节臂64联接于可 动模板26的支承部分27并可自由转动。如图4所示,设置四根肘节臂64,形成一对左肘节 臂和一对右肘节臂,每对肘节臂由一根上肘节臂和一根下肘节臂构成,就象各对肘节杆48 那样。支承部分27设置成四个分别设置在可动模板26的四个角部,而其余两个则设置在 可动模板26的上部中间和下部中间部分处。 肘杆机构46具有两根肘杆装置或是所谓的双肘杆单元。每个肘杆装置包括一个 上机构和一个下机构,每个机构都具有肘杆功能。"两根肘杆装置"是分别布置在左侧和右 侧的一对相同的肘杆装置。这两个肘杆机构可相对于左右方向转换位置。
固定模板22固定在底座50上。固定模板22在结构上与传统的固定模板相似。固 定模板底座24紧固在固定模板22的(后)表面上。固定金属模具32紧固在固定模具保 持底座24上。 可动模板26布置在固定模板22与后板44之间并可来回移动。图1和2示出可 动模板26。可动模板26分别在其四个角部具有四个系杆孔70。系杆60可滑动地延伸穿 过系杆孔70。在可动模板26的后部设置上述支承部分27。如图3和4所示,肘节臂64分 别联接于支承部分27。 可动模板26的前部用作保持件72。可动模板26的前部是可动模板保持底座28 所固定于其的一表面。当可动模板保持底座28固定于可动模板26时,保持件72直接接触 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后部。 保持件72制作成比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后部窄,因此, 一旦可动模具保持底座 28已固定于可动模板26,则保持件72位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边缘之内。(在图1中, 双点划线示出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轮廓。)保持件72具有分别从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中 心部分凸伸的两个延伸部74。延伸部74用作平面压力调节部件。保持件72可以是矩形或 方形的。其尺寸和形状可根据所要生产的模制件的形状等如所需地变化。它不一定是矩形 的,而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 现将描述延伸部74。设置在保持件72的上边缘上的延伸部74在可动模板26的 上部中形成的左系杆孔和右系杆孔70之间向上延伸。设置在保持件72的下边缘上的延伸 部74在可动模板26的下部中形成的左系杆孔和右系杆孔70之间向上延伸。上延伸部和 下延伸部74具有与保持件72相同的高度。延伸部74的长度使得一旦可动模板26已将
5可动金属模具34固定于可动模板26,则它们的外端位于可动金属模具34的上边缘和下边 缘附近。 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是其形状如平板的构件,如图3和4所示。底座28具有推 压销(未示出)穿过其延伸的孔以及用来保持可动金属模具34的孔。可动模具保持底座 28的前部A是可动金属模具34所固定于其上的平表面。 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后部B是可动模板26所固定于其上的表面。如图5所示, 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在后部B上具有高起部分29。高起部分29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 向后突出,且其形状几乎与包括延伸部74的保持件72的形状相同。 一旦可动模具保持底 座28已固定于可动模板26,则高起部分29接触保持件72。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后部 B不必具有高起部分29。也就是说,它可以像前部A那样是平的。 现将描述模具紧固装置14的操作和优点。首先,将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固定于 固定模板22的后部,并将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固定于可动模板26的前部。然后,将固定 金属模具32紧固于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并将可动金属模具34固定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 28。如果需要,可调节系杆60相对于后板44所处的位置,还可调节肘杆机构46可移动的 距离。 当驱动肘杆机构46时,可动模板26前移,籍此移动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从而将 可动金属模具34前移。结果,将金属模具36闭合。既然肘杆机构46已以预定压力紧固金 属模具36,则注射装置12就将树脂注射到金属模具36的型腔内,从而形成模制件。
只要将金属模具36这样紧固住,则可动模板26就在保持件72处接触可动模具保 持底座28,该保持件72具有用作平面压力调节部件的延伸部74。因此,可动模板26推压保 持件72,并最终推压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后部B。这样,高压力就施加在可动模具保持 底座28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中心部分上,这些中心部分与可动模板26的延伸部74对准。
当肘杆机构46紧固金属模具36时,系杆60将固定模板22拉向左侧(在图6中) 或向后拉。这样,高压力就施加在四根系杆60所分别固定的固定模板22的四个角部上。将 该高压力传递到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因此,将高压力施加在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的四个 角部上。 于是,在模具紧固装置14中,当肘杆机构46紧固金属模具36时,高压力施加在固 定模具保持底座24的四个角部。然后,延伸部74将高压力施加在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 上边缘和下边缘的中心部分上。结果,压力就分布成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和可动模具保持 底座28补偿彼此的压力。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向前弯曲,如双点划 曲线X所示,而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向后弯曲,如另一双点划曲线Y所示。因此,底座24和 28中一个的任何高压力都与另一个的低压力部分对准,且一个底座的任何低压力部分都与 另一个的高压力部分对准。因此,可减小沿着分别固定于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和可动模具 保持底座28的固定金属模具32与可动金属模具34之间界面的压力差。固定金属模具32 和可动金属模具34因此能沿着界面以几乎均匀的压力紧固在一起。 模具紧固装置14因此能以沿着固定模具与可动模具之间的界面几乎均匀的合适 压力来紧固金属模具36。当在注模中使用时,模具紧固装置14可用于产生几乎没有毛剌的 模制件,并能防止金属模具变形或损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模板26的保持件72具有两个用作平面压力调整部件的延伸部74。可动模板26的保持件72可以是平的。在这种情况下,用作平面压力调节部件的 高起部分29等可设置在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后部B上。在上述实施例中,延伸部74仅 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尽管如此,延伸部也可以设置成分别从保持件72向左和向右延伸。 可替代地,可设置四个延伸部,两个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而另两个分别向左和向右延伸, 好像形成一个十字。此外,如果延伸部与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的施加有高压力的部分对准 也就足够了。因此,延伸部可以设置在保持件72上除了其中心部分之外的任何位置上。
平面压力调节部件不一定要与保持件72连续。如图8所示,平面压力调节部件可 以通过在与保持件72分开的位置上单独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凸起75来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肘杆机构46具有四个肘节臂或称两对肘节臂,即一对上肘节臂 和一对下肘节臂,每对肘节臂由分别布置在左侧和右侧的两个臂构成。在本发明中,肘杆机 构并不局限于这样的构造。不过,由于四根肘节臂64是如上所述地这样布置的,形成两对, 每对由布置在左侧和右侧的两根臂构成,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可从肘杆机构46通过肘 节臂64施加到可动模板26的四个角部。如果实施例不具有诸如延伸部74这样的平面压 力调节部件,则由于肘杆机构46的上述构造,高压力也将施加到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的四 个角部。鉴于此,具有平面压力调节部件的根据本发明的模具紧固装置14因为压力经由肘 节臂分布在可动模具保持底座上而可实现最大的优点。
权利要求
一种模具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模板(22);固定模具保持底座(24),所述固定模具保持底座固定于所述固定模板(22)并保持金属模具(32);四根系杆(60),所述四根系杆在一端分别联接于所述固定模板(22)的四个角部;后板(44),所述四根系杆(60)在四个角部联接于所述后板;可动模板(26),所述可动模板设置在所述固定模板(22)与后板(44)之间并能移动;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所述可动模具保持底座固定于所述可动模板(26)并保持可动金属模具(34);肘杆机构(46),所述肘杆机构设置在所述后板(44)与可动模板(26)之间并构造成来回移动所述可动模板(26);以及平面压力调整部件(74),所述平面压力调整部件设置在所述可动模板(26)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之间并构造成在所述固定金属模具(32)和可动金属模具(34)紧固在一起时减小沿着所述固定金属模具(32)和可动金属模具(34)之间的界面产生的压力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压力调节部件(74)设置 在所述可动模板(26)与可动模具保持底座(28)彼此接触的表面外侧的相邻系杆之间。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模具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压力调节部件(74)是在 所述系杆之间延伸的延伸部(74)。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具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肘杆机构(46)包括一组 肘杆装置,所述肘杆机构(46)的所述肘杆装置(64)固定于所述可动模板(26)面对所述后 板(44)的那侧上,且其位置与所述平面压力调节部件(74)对准。
5.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模具紧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肘杆机构(46)包括两组 肘杆装置,并且支承所述肘杆机构(46)的肘节臂的支承部分固定在所述可动模板(26)面 对所述后板(44)的那侧上,且其位置与所述平面压力调节部件(74)对准。
6. —种注模设备(IO),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模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紧固 装置。
全文摘要
固定模板(22)和后板(44)用四根系杆(60)联接在一起。可动模板(26)可动地设置在固定模板(22)与后板(44)之间。肘杆机构(46)联接于可动模板(26)。固定金属模具(32)和可动金属模具(34)在固定模板(22)与可动模板(26)之间紧固在一起,因此形成一金属模具。之后,设置平面压力调节部件(74),这些部件减小沿着固定金属模具(32)与可动金属模具(34)之间界面的压力差。因此,提供一种能以均匀的平面压力紧固固定金属模具(32)与可动金属模具(34)的模具紧固装置。
文档编号B29C45/66GK101733870SQ200910220870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6日
发明者佐佐木宜之, 吉永晃, 岩田昭浩, 橘田英晃 申请人:东芝机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