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挤出模具,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
技术背景 各种双层或多层复合管道,特别是钢丝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的生产方法及设备已 有很多报道,它们的基本成型方法是钢丝左或右螺旋缠绕塑料芯管,进入复合管外管挤出 模具,钢丝被挤出机挤出的熔融塑料包覆,但是以往的模具结构采用的是一个或多个螺旋 环形槽来捏合和塑化料流,模具出口处的壁厚均匀性很难保证,为了保证管道之间的可靠 热熔连接,只好加大外管壁厚,既浪费了材料,又降低了复合管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使塑料在模腔中得到充分捏合
和塑化,料流更加均匀稳定,能挤出薄而均匀的复合管外管的挤出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包括模腔、位于模腔内的模芯、花环、口模、位于模腔外的加 热圈,其特征是模芯进料口处有环形槽,位于环形槽上的一分流筋,模芯上有与环形槽相通 的若干树枝网状流道,模具为侧向进料并从周向和轴向出料的独特结构,模芯采用树枝网 状流道,在塑料从挤出机流道挤出并进入树枝流道之前先进入模芯环形槽,使得熔体轴向 压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均化,从而使塑料在树枝流道及模腔腔中得到充分捏合和塑化,料 流更加均匀稳定,由于模具采用合理的压縮比,使得机头压力损失最小,保证熔体顺利均匀 挤出。由于花环、口模等零件尺寸的合理设计,从而保证芯管置于模腔的中心位置,使得外 管挤出复合成型时外层管更加均匀可靠。 上述的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分流筋处于模芯进料口分中位置,该模具除进料处
有一分流筋外,其余处没有,并且要求分流筋必须分中,以利于料流更加均匀。 上述的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与环形槽相接的树枝流道中至少有一条树枝流道与
其它树枝流道的断面尺寸相异,由于模具中上、下部位的温度不同,分流筋处和环形槽其它
部位的压力也各不相同,为了保证流量均匀,根据不同管材模具的需要,要求部分树枝流道
与其它树枝的界面尺寸不等,其模芯树枝的数量和截面参数会有所调整。 本实用新型模具采用侧向进料并从轴向和周向出料的独特结构,模芯采用树枝网
状流道结构,使得熔体在模具中的轴向压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均化,从而使塑料在树枝流
道及模腔腔中得到充分捏合和塑化,料流更加均匀稳定,能挤出薄而均匀的复合管外管,既
能节约材料,又提高了复合管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0011] 图3为模芯局部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模芯局部展开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 图1、图2、图3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模具包括模腔1、模芯2、 花环3、口模5、加热圈9、调节螺钉8。模芯2正对进料口 10处有一分流筋11和环形槽12, 模芯中有若干树枝网状流道13。 本实用新型模具工作时,融熔塑料从进料口 10处进入,融熔塑料被分流筋11均匀 分成两部分后周向绕行进入模芯2的环形槽12中,并进入树枝流道13中,使塑料在树枝流 道13及模腔腔中得到充分捏合和塑化,料流更加均匀稳定,而后释放进入溶腔4中,被口模 5再一次压縮后流出并复合在芯管6(如果生产钢丝骨架增强塑料复合管,则先将钢丝左或 右螺旋缠绕塑料芯管上,再进入本实用新型模具中)表面上形成又薄又均匀的外层管7,得 到复合管材14。 实施例2: 图1、图2、图4给出了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2基本与实施例1同。不 同处是与环形槽12相接的树枝流道中有五条树枝流道13-1与其它树枝流道13的断面尺 寸不同。由于模具中上、下部位的温度不同,分流筋处和环形槽其它部位的压力也各不相 同,为了保证流量均匀,根据不同管材模具的需要,要求部分树枝流道与其它树枝的界面尺 寸不等,其模芯树枝的数量和截面参数会有所调整。 上述 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 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基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
权利要求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包括模腔、位于模腔内的模芯、花环、口模、位于模腔外周的加热圈,其特征在于模芯进料口处有环形槽,位于环形槽上的一分流筋,模芯上有与环形槽相通的若干树枝网状流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分流筋处于模芯进料口分 中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条与环形槽 相通的树枝流道与其它树枝流道的断面尺寸相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管外管挤出模具,包括模腔、位于模腔内的模芯、花环、口模、位于模腔外周的加热圈,其特征是模芯进料口处有环形槽、位于环形槽上的一分流筋,模芯上有与环形槽相通的若干树枝网状流道。本实用新型能挤出薄而均匀的复合管外管,既能节约材料,又提高了复合管质量。
文档编号B29C47/20GK201544440SQ20092024285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甘国工 申请人:甘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