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生活用品或交通工具等设备外观要求越来越高。以汽车为例,人们对汽车内饰件的造型和外观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生产该类部件时通常采用传统的注塑模具,这种注塑模具一般采用侧浇口或针阀式浇口, 采用这两种浇口存在以下缺点1)侧浇口 即从产品周边进注塑液,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从型腔的边缘侧流到其另一边缘侧,导致注塑液填充时间长,注塑效率低。同时,采用这种侧浇口,注塑完成后,需人工修正料把,而人工修正料把时可能会刮伤皮纹,在产品外观面上留下痕迹,降低产品的质量。2)针阀式浇口 即热流道喷嘴部直接点在产品的外观面上,由于喷嘴部的出口处的温度非常高,当其与产品的外观面接触时,极易在其外观面上形成热点区域,容易在产品外观面上形成明显的亮斑和缩痕,降低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注塑模具。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斜顶机构,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和定模板,所述动模板能够沿着合模方向运动,由所述动模板和定模板相闭合而形成模具型腔,在所述动模板上设有穿过其内部且能够在合模方向上伸缩的斜顶杆和用于向所述型腔内注入注塑液的热嘴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顶杆的靠近所述型腔一侧的端部连接有斜顶块,在该斜顶块上形成有用以连通所述热嘴体与所述型腔的流道。由上所述得出,由于在斜顶块上设有流道,注塑液由所述热嘴体的出口流经该流道而注入所述型腔内。这样,热嘴体与所述型腔之间通过该流道相连通,热嘴体的出口与型腔不直接连接则不能在产品表面形成高温热区,能够避免在产品的表面形成毛刺、尖角、缩水等表面缺陷,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另外,由于所述流道开设于所述斜顶块上,使得该斜顶块在用于开设流道的同时, 还能够实现产品的顶出功能,能够减少注塑模具的零部件的数量,使其结构更加紧凑。优选的,所述流道为在所述斜顶块上开设的槽,并在该槽的两端具有开口,其一端开口与热嘴体相对应,其另一端开口与所述型腔上供所述注塑液注入的型腔开口相对应。由上所述得出,所述流道采用槽结构来实现,由于该槽结构的一侧具有开口,则在注塑液流经该流道时,能够对注塑液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从而避免由于注塑液温度过高而在产品表面形成缺陷。优选的,与所述流道的靠近所述型腔一侧的开口相接,在所述斜顶块上设有具有流线型曲面的浇口,并该浇口与所述型腔开口相对准。由上所述得出,由于所述浇口为流线型曲面,能够避免在产品与模具相接触的地方形成倒扣,有利于在注塑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脱模。优选的,所述流道开设于所述斜顶块的中间部位,在所述斜顶块上对应所述流道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斜顶杆。由上所述得出,由于在所述斜顶块上对应所述流道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斜顶杆, 能够使作用于所述斜顶块上的顶出力分布均衡,从而在产品的顶出过程中,使作用于产品上的力度分配均勻,有利于顶出产品。优选的,在所述斜顶块的中间部位开设有U形部,对应该U形部的开口侧的相反侧在斜顶块上设有流道。由上所述得出,由于在所述斜顶块上开设有U形部,并对应该U形部的开口侧的相反侧在斜顶块上设有流道,则热嘴体能够由U形部的开口侧伸入该U形部内而与所述流道的开口相对准,有利于使热嘴体的出口与流道的开口相对准。优选的,在所述动模板的与所述型腔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顶出模板,并该顶出模板能够沿着合模方向运动,所述斜顶杆的远离所述型腔的一端通过连接部件与所述顶出模板相连。由上所述得出,由于所述斜顶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出模板与所述斜顶块连接, 当顶出模板沿着合模方向发生运动时,所述斜顶杆能够带动所述斜顶块沿着合模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产品的顶出过程。优选的,与所述斜顶块相连接设有用以锁紧所述斜顶块的油缸锁紧机构,该油缸锁紧机构至少包括有油缸以及能够被该油缸驱动而在与所述合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伸缩的锁紧杆,所述油缸固定在所述动模板上,在所述斜顶块上设有孔,在注塑状态下,所述锁紧杆被所述油缸驱动而伸入该孔中。由上所述得出,由于设有锁紧机构,在注塑过程中,能够通过该锁紧机构对所述斜顶块进行固定,避免斜顶块因注塑力过大而被打退。优选的,所述油缸锁紧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所述油缸、油缸固定块、油缸接头、锁紧杆固定块以及所述锁紧杆,所述油缸通过所述油缸固定块固定在所述动模板的外侧,所述油缸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油缸固定块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锁紧杆固定块相连,所述锁紧杆的远离所述斜顶块的一端与所述锁紧杆固定块相连。同时,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塑模具上安装有前述中任一所述的斜顶机构。由上所述得出,所述注塑模具具有与上述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作赘述。优选的,所述型腔开口开设于与所述产品的背面相对应的注塑模具的一侧。由上所述得出,由于所述型腔开口开设于与所述产品的背面相对应的注塑模具的一侧,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从与产品的背面相对应的一侧进入所述型腔内,这样,即使在注塑过程中形成表面缺陷,该表面缺陷也位于产品的背面,将不会影响整个产品的外观面, 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
图1为斜顶机构与所述模具型腔的设置示意图,其中省略了形成型腔的定模板和动模板;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提出的注塑模具斜顶机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斜顶机构与注塑模具型腔的设置示意图,在该图中省略了形成型腔的定模板和动模板以及其他结构。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未示出)和定模板(未示出),该动模板能够沿着合模方向进行运动。在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具有间隙,由该间隙构成与产品形状相匹配的产品模具型腔1,其中,对应动模板侧的型腔1的一侧为产品的背面;对应定模板侧的型腔1的一侧为产品的正面(亦是产品的外观面)。型腔开口(未示出)开设于与产品的背面相对应的动模板上,并该型腔开口位于所述型腔1的中间部位,这样,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从与产品的背面相对应的一侧进入所述型腔内,并从型腔1的中间部位流向四周,这样,即使在注塑过程中形成表面缺陷, 该表面缺陷也位于产品的背面,将不会影响整个产品的外观面,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注塑液从型腔1的中间部位流向四周,能够缩短注塑液的填充时间,有利于提高注塑效率。在动模板的靠近型腔1的一侧上设有顶出模板(未示出),该顶出模板能够沿合模方向向着靠近/远离型腔1的方向发生运动。在动模板上设有穿过其内部的斜顶机构, 该斜顶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一对引水块11 (构成本发明所述的连接部件)、一对斜顶杆2、 一对导滑块12以及斜顶块6,其中,引水块11通过第一螺钉14与顶出模板相连接;斜顶杆 2的一端通过第二螺钉15与引水块11相连接,其另一端穿过导滑块12通过斜顶固定块13 而与斜顶块6相连接。当顶出模板沿着合模方向运动时,引水块11能够通过斜顶杆2带动斜顶块6沿着合模方向进行一致性运动,从而顶出产品。在本实施例中,斜顶块6为长方体状,在该斜顶块6的中间部位开设有一 U形开口 61 (构成本发明所述的U形部),所述斜顶杆2与该U形开口 61的两侧相对应而分别连接于斜顶块6上。由于斜顶杆2对称设置于斜顶块6的两侧,能够使作用于斜顶块6上的顶出力分布均衡,从而在产品的顶出过程中, 使作用于产品上的力度分配均勻,有利于顶出产品。与斜顶块6的U形开口 61相对准,在动模板上固定有热嘴体3,该热嘴体3用于向型腔1内提供高温熔融的注塑液。如图2所示,与U形开口 61的开口侧的相反侧相对应,在斜顶块6上开设有一槽 7,在该槽7的两端具有开口,其一端开口与热嘴体3的出口 31相对准,其另一端开口与型腔1上的型腔开口相对准,通过该槽7将热嘴体出口 31与型腔1连通。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由热嘴体3的出口 31进入槽7,流经该槽7由型腔开口注入型腔1内。这样,热嘴体出口 31与产品背面不直接接触,能够避免在产品的表面形成毛刺、尖角、缩水等表面缺陷,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由于该槽7的一侧为开口结构,则在注塑液流经该流道时,能够对注塑液进行一定程度的降温,从而避免由于注塑液温度过高而在产品表面形成缺陷。另外,由于槽7开设于斜顶块6上,使得该斜顶块6在用于开设流道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产品的顶出功能,能够减少注塑模具的零部件的数量,使其结构更加紧凑。如图2所示,与槽7的靠近型腔一侧的开口相接,在斜顶块6上设有浇口 9,该浇口9与型腔开口相对准,并该浇口 9具有流线型曲面。由于浇口 9具有流行型曲面,能够避免在产品与模具相接触的地方形成倒扣,有利于在注塑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脱模。在注塑模具上与斜顶块6相连接设有油缸锁紧机构,在注塑过程中,通过该油缸锁紧机构锁紧斜顶块6以对斜顶块6进行固定,能够避免斜顶块6因注塑力过大而被打退。 如图1所示,油缸锁紧机构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油缸8、油缸固定块5、油缸接头(未示出)、锁紧杆固定块10以及锁紧杆4,其中,油缸8通过油缸固定块5固定在动模板的外侧,油缸固定块3通过油缸接头与锁紧杆固定块10相连,锁紧杆4的一端与锁紧杆固定块10相连接, 其另一端穿过动模板内部而与斜顶块6相连接。在油缸接头的作用下,锁紧杆固定块10带动锁紧杆4进行前后运动,当锁紧杆4向前运动时,锁紧杆4插入斜顶块6上的通孔62 (构成本发明所述的孔)中并锁紧斜顶块6使其不能沿着合模方向运动;当锁紧杆4向后运动时,锁紧杆4从斜顶块6上的通孔62中退出则斜顶块6能沿着合模方向运动,以此来实现对斜顶机构的锁紧作用。下面结合图1所示的结构,对注塑模具的动作过程进行描述。注塑模具合模时,斜顶块6由固定在顶出模板上的引水块11和斜顶杆2的推动下回到型腔1内,然后固定在锁紧杆4上的锁紧杆固定块10在油缸8的驱动下带动锁紧杆4 往前运动,锁紧杆4插入斜顶块6上的通孔62中锁紧斜顶块6,即完成合模动作。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由热嘴体3的出口 31进入槽7,流经该槽7并由型腔开口注入型腔1内。注塑完成后,首先动模板和定模板进行开模,当注塑模具达到开模距离时,锁紧杆固定块10在油缸8的驱动下带动锁紧杆4从通孔62中抽离,使锁紧杆4从斜顶块6中退回,然后斜顶块6由固定在顶出模板上的引水块11和斜顶杆2的推动下将产品向下顶出,从而完成产品的顶出过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保护在斜顶块上设有一采用槽结构的流道,对于其他斜顶机构以及锁紧机构均为已有技术,还可采用已有技术中的其他代替方案来实现,在此不作赘述。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以斜顶块6为长方体状为例进行的说明,然而并非局限于此,该斜顶块还可采用其他形状,具体地该斜顶块的形状根据产品的具体结构而定。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斜顶块6上设有一对斜顶杆2,然而并非局限于此,该斜顶杆2还可为多个(大于幻。当在斜顶块上设置多个斜顶杆时,该斜顶杆优选均勻分布于斜顶块上。又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锁紧机构中采用油缸来驱动锁紧杆的运动,然而并非局限于此,其还采用气缸来提供驱动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注塑模具斜顶机构,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和定模板,所述动模板能够沿着合模方向运动,由所述动模板和定模板相闭合而形成模具型腔(1),在所述动模板上设有穿过其内部且能够在合模方向上伸缩的斜顶杆( 和用于向所述型腔(1)内注入注塑液的热嘴体(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顶杆( 的靠近所述型腔一侧的端部连接有斜顶块(6),在该斜顶块(6)上形成有用以连通所述热嘴体C3)与所述型腔(1)的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为在所述斜顶块(6)上开设的槽(7),并在该槽(7)的两端具有开口,其一端开口与热嘴体(3)相对准,其另一端开口与所述型腔(1)上供所述注塑液注入的型腔开口相对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流道的靠近所述型腔一侧的开口相接,在所述斜顶块(6)上设有具有流线型曲面的浇口(9),并该浇口(9)与所述型腔开口相对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开设于所述斜顶块(6) 的中间部位,在所述斜顶块(6)上对应所述流道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斜顶杆O)。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斜顶块(6)的中间部位开设有U形部(61),对应该U形部(61)的开口侧的相反侧在斜顶块(6)上设有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模板的与所述型腔(1)相对的一侧设置有顶出模板,并该顶出模板能够沿着合模方向运动,所述斜顶杆O)的远离所述型腔的一端通过连接部件与所述顶出模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斜顶块(6)相连接设有用以锁紧所述斜顶块(6)的油缸锁紧机构,该油缸锁紧机构至少包括有油缸(8)以及能够被该油缸(8)驱动而在与所述合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伸缩的锁紧杆,所述油缸(8)固定在所述动模板上,在所述斜顶块(6)上设有孔(62),在注塑状态下,所述锁紧杆(4)被所述油缸(8)驱动而伸入该孔(62)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斜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锁紧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所述油缸(8)、油缸固定块(5)、油缸接头、锁紧杆固定块(10)以及所述锁紧杆G),所述油缸(8)通过所述油缸固定块(5)固定在所述动模板的外侧,所述油缸接头的一端与所述油缸固定块(5)相连,其另一端与所述锁紧杆固定块(10)相连,所述锁紧杆⑷的远离所述斜顶块(6)的一端与所述锁紧杆固定块(10)相连。
9.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塑模具上安装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斜顶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开口开设于与所述产品的背面相对应的注塑模具的一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斜顶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和定模板,动模板能够沿着合模方向运动,由动模板和定模板相闭合而形成模具型腔,在动模板上设有穿过其内部且能够在合模方向上伸缩的斜顶杆和用于向型腔内注入注塑液的热嘴体,在斜顶杆的靠近所述型腔一侧的端部连接有斜顶块,在该斜顶块上形成有用以连通所述热嘴体与型腔的流道。热嘴体与型腔之间通过该流道相连通,热嘴体的出口与型腔不直接连接则不能在产品表面形成高温热区,能够避免在产品的表面形成毛刺、尖角、缩水等表面缺陷,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文档编号B29C45/27GK102514160SQ20111041630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3日
发明者巴连磊, 张平, 朱运成, 李秀玲 申请人:海尔集团公司, 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