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系统,尤其是注塑系统的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复杂的注塑系统中,热流道技术和高光模具的成型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实际的生产运营中,通过增加注塑设备的功能去满足和提高高光产品的生产。目前,注塑机的模具使用热流道的技术已非常普及,在高光模具上使用也越来越多,由于高光产品的表面质量要求十分苛刻,所以热流道的气缸阀针运动状态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也非常大,目前在注塑机上普遍使用的方法是采用专用的热流道气阀,通电时阀针打开,断电时阀针关闭,气缸中一直有气压的存在。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一般的模具生产,但在高光模具特别是高光的倒装模具上,就不能达到产品的品质要求,在产品的高光面上会留下气阀运动产生的痕迹,造成产品的报废,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注塑机中,现有的热流道气阀开闭时,阀针运动在产品的高光面上会留下气阀运动痕迹的问题,提出一种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增加了热流道气缸排气功能后,当产品脱模时,由于气缸中没有气压的存在,气缸的阀针就不会对成型的产品造成伤害,产品的品质就得到有效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它包括第一气阀、活塞、阀针和气缸,所述的气缸的两端与第一气阀相通,阀针安装在活塞上,其特征是该排气装置还包括第二气阀,第二气阀的出气口与第一气阀的进气口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增加了热流道气缸排气功能,当产品脱模时,由于气缸中没有气压的存在,气缸的阀针就不会对成型的产品造成伤害,产品的品质就得到有效保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它包括第一气阀1、活塞3、阀针4和气缸 5,所述的气缸5的两端与第一气阀1相通,阀针4安装在活塞3上,该排气装置还包括第二气阀2,第二气阀2的出气口与第一气阀1的进气口相连。使用时(a)、第二气阀2的线圈断电,压缩空气从第二气阀2进入第一气阀1 ;[0014](b)、打开第一气阀1,第一气阀1的线圈得电,阀芯向左移动,压缩空气由第一气阀1进入气缸5的B腔,气缸5内的活塞3向左移动,活塞3带动阀针4向左移动,打开热流道材料的通路,材料进入模具模腔内;(C)、注塑进料完成后进入模具冷却阶段,关闭第一气阀1,第一气阀1线圈失电, 第一气阀1向右移动;(d)、开模时,打开第二气阀2,第二气阀2的线圈得电,阀芯向左移动,气缸(5) B 腔内的压力得到释放,且切断了Pi点的压缩空气,热流道气缸的两端都没有压缩空气的进入,活塞处于卸载状态,阀针没有向右的推力,就消除了阀针对产品的压力,产品就不会变形。具体实施时未增加气阀二的工作流程是当正常工作的时候,压缩空气从Pl点进入气阀一, 气阀一由外部延时控制器控制打开和关闭,当气阀一的线圈得电后,阀芯移动,压缩空气由 Pl点通过气阀一进入B点,并推动气缸活塞后退,活塞带动阀针移动,打开热流道材料的通路,熔融材料进入注塑模腔内,注塑进料完成后气阀一线圈断电,气阀阀芯靠复位弹簧自动复位,复位后压缩空气由Pl点进入A点,推动气缸活塞前移,阀针关闭热流道材料的通路, 热流道关闭,此时A点一直保持压缩空气的压力,活塞保持向前的状态。增加气阀二的工作流程是当正常工作的时候,压缩空气从P点进入,由于气阀二线圈处于断电状态,直接进入Pl点,进入气阀一,工作原理同上。当气阀二的线圈得电时, 气阀的阀芯移动,切断了 Pl点的压缩空气,热流道气缸的两端都没有压缩空气的进入,活塞处于卸载状态,阀针没有向前的推力。当注塑机开模时候,气阀二开始动作,切断了 Pl点的压缩空气,将气缸内的压缩空气进行释放,阀针没有了气压的推动。在开模时气针不会受力顶到产品,形成产品的变形,一定时间后气阀停止工作,热流道的阀针关闭。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权利要求1. 一种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它包括第一气阀(1)、活塞(3)、阀针(4)和气缸(5),所述的气缸(5)的两端与第一气阀(1)相通,阀针(4)安装在活塞(3)上,其特征是该排气装置还包括第二气阀(2),第二气阀(2)的出气口与第一气阀(1)的进气口相连。
专利摘要一种热流道气缸排气装置,它包括第一气阀(1)、活塞(3)、阀针(4)和气缸(5),所述的气缸(5)的两端与第一气阀(1)相通,阀针(4)安装在活塞(3)上,该排气装置还包括第二气阀(2),第二气阀(2)的出气口与第一气阀(1)的进气口相连。本实用新型增加了热流道气缸排气功能,当产品脱模时,由于气缸中没有气压的存在,气缸的阀针就不会对成型的产品造成伤害,产品的品质就得到有效保证。
文档编号B29C45/63GK202278719SQ20112023671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6日
发明者何晓丹, 王浩东 申请人:南京华格电汽塑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