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注塑模具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滑块结构。
技术背景[0002]图1至图5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具有斜导柱1的第一模板 100、牙板2和用于安装牙板2的第二模板200。牙板2上设有便于斜导柱1穿过的引导孔 3和用于夹持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半圆形螺纹孔4。[0003]注塑时,两牙板2在斜导柱1的带动下完全闭合,故半圆形螺纹孔4亦随之闭合形成完整的圆孔,以夹持注塑件的螺纹部位。当注塑完成开模时,第一模板100向上开启,斜导柱1在第一模板100的带动下亦向上运动,从而从引导孔3中脱出,两牙板2则在引导柱 1的引导下向左右两侧拉开,半圆形螺纹孔4分离,注塑件失去牙板2的束缚而顺利脱模。[0004]然而,由于斜导柱1的存在,牙板2上无法设计用于冷却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冷却水道,故注塑件螺纹部位的冷却仅依靠第一、第二模板100、200的冷却水道的作用而冷却, 因而冷却效果不佳,成型周期延长。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其可加强对注塑件的冷却效果,以提高注塑成型的整体冷却效率。[000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第一模板、与第一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二牙板及斜拉板,所述斜拉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模板的至少一侧,其上设有牙板开合导引槽;所述牙板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上,其上设有冷却水道,并且其对应所述斜拉板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斜拉板的牙板开合导引槽内。[0007]进一步地,所述斜拉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模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牙板包括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端设置在所述牙板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插入端、所述第二插入端分别插入对应的牙板开合导引槽内。[0008]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道在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端之间延伸。[0009]进一步地,每一块牙板的闭合端面边缘上均勻分布有用于夹持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半圆形螺纹孔;所述冷却水道在每一牙板的长度方向上连续贯穿,所述半圆形螺纹孔则在牙板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0010]进一步地,所述斜拉板上设有供冷却水管穿过的避位槽。[0011]进一步地,所述牙板开合导引槽在从所述第一模板到所述第二模板的方向上成八字形。[0012]进一步地,所述牙板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斜拉板之间。[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中通过采用斜拉板取代现有技术的斜导柱,使注塑模具在实现顺利开模的同时,又赢得了开设冷却水道的空间,从而加强了对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冷却效果,达到提高注塑件的整体冷却速度和生产效率,以及缩短成型周期的目的。
[0014]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注塑模具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0015]图2是图1中牙板闭合时的主视示意图。[0016]图3是图2中牙板闭合时的侧视示意图。[0017]图4是图2中牙板分离时的主视示意图。[0018]图5是图2中牙板分离时的侧视示意图。[0019]图6是图1中斜导柱及其相关模板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7是图6中斜导柱及其相关模板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0022]图9是图8中的牙板闭合时的主视示意图。[0023]图10是图9中的牙板闭合时的侧视示意图。[0024]图11是图9中的牙板分离时的主视示意图。[0025]图12是图9中的牙板分离时的侧视示意图。[0026]图13是图8中第一模板的主视示意图。[0027]图14是图8中的斜拉板的主视示意图。[0028]图15是图14中的斜拉板的侧视示意图。[0029]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处于闭合时的主视示意图。[0030]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处于分离时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32]图8至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注塑模具,其包括第一模板100、与第一模板100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200、二牙板50及斜拉板60。[0033]其中,牙板50安装于第二模板200上。每一块牙板50的闭合端面边缘上均勻分布有用于夹持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半圆形螺纹孔70。在每一牙板50的长度方向上,分别开设有冷却水道80。冷却水道80在每一牙板5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贯穿,半圆形螺纹孔70 则在牙板5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图9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一牙板50包括第一插入端52和第二插入端M。第一插入端52和第二插入端M设置在牙板50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换言之,冷却水道80在第一插入端52和第二插入端M之间延伸。[0034]如图14及图15所示,斜拉板60可安装在第一模板100的一侧。具体地,第一模板100上可以设有用于安装斜拉板60的锁紧螺丝孔32。可以理解地,第一模板100上也可以设置可用于安装斜拉板60的其他结构。第一模板100上可以进一步设有间隔设置的定位销孔34,用于定位斜拉板60。斜拉板60的顶部中间设有与锁紧螺丝孔32对应设置的锁紧螺丝沉头孔62。斜拉板60的顶部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定位销孔34对应设置的定位销孔64。通过锁紧螺丝孔32与锁紧螺丝沉头孔62相互配合,将锁紧螺丝固定在锁紧螺丝孔32和锁紧螺丝沉头孔62内,并且通过定位销孔34与定位销孔64相互配合,将定位销插入定位销孔34和定位销孔64中,可将斜拉板60安装在第一模板100上。此外,斜拉板60 的底部设有供冷却水管穿过的避位槽68。斜拉板60上还形成有牙板开合导引槽66。牙板开合导引槽66在从第一模板100到第二模板200的方向上大致成八字形,即在从第一模板 100到第二模板200的方向上上窄下宽。[0035]在本实施例中,斜拉板60安装在第一模板100的相对两侧上。具体地,第一模板 100可以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和第二侧位于第一模板100的相对两侧。一斜拉板60 安装在第一模板100的第一侧,另一斜拉板60安装在第一模板100的第二侧。从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与牙板50的长度方向平行。也就是说,牙板50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在斜拉板60之间,并且牙板50的第一插入端52插入位于第一模板100第一侧的斜拉板60的牙板开合导引槽66内;牙板50的第二插入端M插入位于第一模板100第二侧的斜拉板60 的牙板开合导引槽66内。[0036]注塑过程中,两牙板50接触而闭合,半圆形螺纹孔70亦随之闭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圆孔,以夹持已成型的注塑件的螺纹部位,随后,流经冷却水道80中的循环冷却水则对注塑件的螺纹部位进行直接冷却。每一次注塑完成开模时,第一模板100向上开启,带动斜拉板60向上运动导致两牙板50的第一插入端52和第二插入端M在斜拉板60的牙板开合导引槽66内滑动,导致两牙板50之间间距改变,即两牙板50通过斜拉板60的带动作用, 从而向左右两侧拉开而分离,已成型的注塑件由于脱离了牙板50的束缚作用而顺利脱模。[0037]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通过采用斜拉板60取代现有技术的斜导柱,使注塑模具在实现顺利开模的同时,又赢得了开设冷却水道80的空间,从而加强了对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冷却效果,达到提高注塑件的整体冷却速度和生产效率,以及缩短成型周期的目的。[00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第一模板、与所述第一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和二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进一步包括斜拉板,所述斜拉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模板的至少一侧,其上设有牙板开合导引槽;所述牙板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上,其上设有冷却水道,并且其对应所述斜拉板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斜拉板的牙板开合导引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板安装在所述第一模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牙板包括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端设置在所述牙板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插入端、所述第二插入端分别插入对应的牙板开合导引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道在所述第一插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端之间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每一块牙板的闭合端面边缘上均勻分布有用于夹持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半圆形螺纹孔;所述冷却水道在每一牙板的长度方向上连续贯穿,所述半圆形螺纹孔则在牙板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板上设有供冷却水管穿过的避位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牙板开合导引槽在从所述第一模板到所述第二模板的方向上成八字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牙板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斜拉板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包括第一模板、与第一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二牙板及斜拉板,斜拉板安装在第一模板的至少一侧,其上设有牙板开合导引槽;牙板安装于第二模板上,其上设有冷却水道,并且其对应斜拉板的一端安装在斜拉板的牙板开合导引槽内。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中通过采用斜拉板取代现有技术的斜导柱,使注塑模具在实现顺利开模的同时,又赢得了开设冷却水道的空间,从而加强了对注塑件的螺纹部位的冷却效果,达到提高注塑件的整体冷却速度和生产效率,以及缩短成型周期的目的。
文档编号B29C45/26GK202271496SQ20112035603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闭昌辉, 陈文涛 申请人: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